《得配本草》~
1. 卷二
2. 草部
(山草類五十種)
白話文:
草部:山草類五十種
3. 甘草
朮、苦參、乾漆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豬肉。
甘。入手少陰、足陽明、太陰、厥陰經氣分。益精養氣瀉火和中,健脾胃,解百毒,和絡血,緩肝急,祛邪熱,堅筋骨,長肌肉,療瘡毒。得豬膽汁炙為末,米泔調,灌嬰兒月內、目閉不開,或腫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風。得桔梗,清咽喉。配大豆汁,解百藥毒,奇驗。佐陳皮,和氣。
佐茯苓,泄脹。入汗劑,解肌。入涼劑,瀉熱。入峻劑,緩正氣。入辛熱藥,溫散血中之結。入潤劑,養陰血。入辛涼藥,行肝胃汙濁之血。(宜用頭。)
大而結緊斷文者為佳,謂之粉草。瀉心火,敗火毒,緩腎急,和絡血,宜生用。梢止莖中痛,去胸中熱。節能消腫毒。和中補脾胃,粳米拌炒,或蜜炙用。酒家、嘔家、酒痢初起、中滿者,禁用。
白話文:
甘草:
白朮、苦參、乾漆能增強甘草的療效。甘草不適合與遠志一起使用。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克。忌與豬肉同食。
甘草味甘,走手少陰、足陽明、太陰、厥陰經及氣分。具有益精養氣、瀉火和中、健脾胃、解百毒、和絡血、緩肝急、祛邪熱、堅筋骨、長肌肉、療瘡毒等功效。用豬膽汁炙甘草研成粉末,用米湯調服,可治療嬰兒出生一個月內,因肝風引起的目閉難開、眼腫羞明或出血等症狀。與桔梗同用,可清咽喉;與大豆汁同用,可解百藥之毒,療效奇特;與陳皮同用,可調和氣血;與茯苓同用,可瀉除腹脹;配伍在發汗藥中,可解肌表之邪;配伍在寒涼藥中,可瀉除體內熱邪;配伍在峻猛藥中,可緩解藥物的峻猛之性,保護正氣;配伍在辛熱藥中,可溫散血瘀;配伍在滋潤藥中,可養陰血;配伍在辛涼藥中,可清除肝胃鬱積的濁血。(最好選用甘草的根頭部位)。
粗大、結實、斷面紋理清晰的甘草品質最佳,稱為「粉草」。它能瀉除心火、清除火毒、緩解腎臟急症、和絡血,宜生用。甘草梢部能止莖痛,清熱解胸中之熱;甘草的莖節能消腫毒;甘草能和中補脾胃,可與粳米拌炒,或用蜂蜜炙制後服用。但對於酒家(嗜酒之人)、嘔吐之人以及初期酒痢、腹部脹滿者,不宜使用甘草。
4. 黃耆
茯苓為之使。惡白蘚皮、龜甲。
甘,微溫。入手太陰經,兼入足太陰氣分。助氣補血。固腠理,益脾胃,托瘡瘍,止盜汗。(固氣之功。)得棗仁,止自汗。配乾薑,暖三焦。配川連,治腸風下血。配茯苓,治氣虛白濁。配川芎、糯米,治胎動、腹痛、下黃汁。佐當歸,補血。使升、柴,發汗。
補虛,蜜炒。嘈雜病,乳炒。解毒,鹽水炒。胃虛,米泔炒。暖胃,除瀉痢,酒拌炒。瀉心火,退虛熱,托瘡瘍,生用。恐滯氣,加桑白皮數分。血枯(助氣生火,血愈枯也。)中風,(陽氣升,風益疾,痰益盛。)火動生痰,內臟虛甚,(升氣於表也。)上熱下寒,(氣升,上益熱,下益寒。
)痘色不潤,(助氣,血愈枯。)肝氣不和,(黃耆能動三焦之火。)皆禁用。怪症:四肢節脫,但有皮連,不能舉動,此筋解也。用黃耆三兩,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錢,至愈而止。
黃耆補氣,而氣有內外之分。氣之衛於脈外者,在內之衛氣也。氣之行於肌表者,在外之衛氣也。肌表之氣,補宜黃耆。五內之氣,補宜人參。若內氣虛乏,用黃耆升提於表,外氣日見有餘,而內氣愈使不足,久之血無所攝,營氣亦覺消散,虛損之所以由補而成也。故內外虛氣之治,各有其道,不諳其道而混治之,是猶盲人之不見黑白也。
白話文:
黃耆性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它具有補氣、補血、固表、利水、托瘡生肌等功效。
茯苓是黃耆的最佳配伍藥材。黃耆忌白蘚皮、龜甲。
黃耆能益氣補血,鞏固肌膚,健脾胃,治療瘡瘍,止汗。與棗仁同用,可治療自汗;與乾薑同用,可溫暖三焦;與川連同用,可治療腸風下血;與茯苓同用,可治療氣虛白濁;與川芎、糯米同用,可治療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水;與當歸同用,可補血;與升麻、柴胡同用,可發汗。
不同炮製方法,功效也有差異:蜜炒補虛;乳炒治嘈雜病;鹽水炒解毒;米泔炒治胃虛;酒拌炒溫胃、治瀉痢;生用則瀉心火、退虛熱、托瘡瘍。若擔心黃耆滯氣,可加入少量桑白皮。
黃耆雖能補氣,但需注意:血虛枯竭時使用黃耆,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黃耆助氣生火,會使血液更加枯竭;中風、火動生痰、內臟虛弱、上熱下寒、痘疹顏色暗淡、肝氣不和等情況均忌用黃耆,因為黃耆升提陽氣,會加重病情。
對於四肢關節脫位,僅剩皮膚相連,無法活動的怪症,可用黃耆三兩,酒浸泡一夜後烘乾研磨,每次用酒送服二錢,直到痊癒為止。
黃耆補氣,需區分內外之氣。黃耆主要補益肌膚表面的衛氣,而人參則主要補益五臟內部的元氣。如果內氣不足,單用黃耆升提於表,反而會使外氣有餘而內氣不足,最終導致血虛、氣弱,虛損加重。因此,治療內外虛氣,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藥物,切勿混用,否則如同盲人辨色,難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