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潔、施雯、洪煒全

《得配本草》~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芎藭

一名川芎

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

辛,溫。入手足厥陰經氣分,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散風寒,療頭痛,破瘀蓄,調經脈。治寒痹筋攣,目淚多涕,痘瘡不發,血痢滯痛,心脅諸痛。得細辛,治金瘡。得麥曲,治濕瀉。得牡蠣,治頭風吐逆。得臘茶,療產風頭痛。配地黃,止崩漏。(血不滯。)配參、耆,補元陽。

(理氣之功。)配薄荷、朴硝,為末,少許吹鼻中,治小兒腦熱,目閉赤腫。佐槐子,治風熱上衝。佐犀角、牛黃、細茶,去痰火、清目疾。

川產,里白不油、辛甘者良。上行,少用。下行,多用。白芷同蒸,焙乾去芷用。單服久服,肝木反受金氣之賊。(辛歸肺,肺氣偏勝,肝反受刑,久則偏絕而猝死。)氣升痰喘,火劇中滿,脾虛食少,(辛散氣。)火鬱頭痛,皆禁用。

怪症:產後兩乳忽長,細小如腸,垂過小腹,痛不可忍,危亡須臾,名曰乳懸。川芎、當歸各一斤,以半斤銼散,於瓦器內用水濃煎頻服,以一斤半切片燒煙,令將口鼻吸菸。用盡未愈,再作一料,仍以蓖麻子一粒,貼其頂心。

白話文:

芎藭,又名川芎。

白芷是它的輔助藥。它害怕黃連。能被雌黃制伏。

味道辛辣,性質溫和。進入手足厥陰經的氣分,是血中的氣藥。向上能到達頭部和眼睛,向下能到達血海。有散風寒、治療頭痛、破除瘀血、疏通經脈的作用。能治療寒痹筋攣、眼睛流淚、鼻涕多、痘瘡難以發出、血痢腹痛、心胸脅肋疼痛等症狀。與細辛同用,能治療金瘡。與麥芽糊精同用,能治療濕瀉。與牡蠣同用,能治療頭風嘔吐。與臘茶同用,能治療產後風引起的頭痛。與地黃同用,能止住崩漏(若非血瘀則不可用)。與人參、黃耆同用,能補益元陽。

(具有調理氣機的功能。)與薄荷、芒硝一起磨成粉末,少量吹入鼻中,能治療小兒腦熱、眼睛閉合紅腫。輔助槐子,能治療風熱上衝。輔助犀角、牛黃、細茶,能去除痰火、清退眼睛疾病。

產於四川的川芎,內裡白色不油膩、味道辛辣甘甜的為上品。向上行散,用量宜少;向下行散,用量宜多。與白芷同蒸後,烘乾去除白芷再用。單獨服用或長期服用,肝木反而會受到肺金之氣的剋伐。(因為辛味歸屬於肺,肺氣偏盛,肝反而會受到傷害,長期下來,會導致陰陽偏絕而猝死。)氣機上升導致痰喘、火氣旺盛導致腹脹滿悶、脾虛食欲不振(因為辛味會散氣)、火鬱導致頭痛等情況,都禁用川芎。

有一種奇怪的病症:產後婦女兩側乳房突然變長,細小如腸子,下垂超過小腹,疼痛難忍,情況危急,稱之為乳懸。用川芎、當歸各一斤,將一半切碎,在瓦器中用水濃煎後頻繁服用,另一半切片燒煙,讓患者用口鼻吸入煙氣。用完還沒好,再做一劑,同時用蓖麻子一粒,貼在患者頭頂中心。

2. 撫芎藭

郁在中焦,用此以開提其氣,氣升則鬱自降,為通陰陽血氣之使。(與川芎不同。)

當歸為行氣動血之藥,多服久服,則血氣消耗,筋力漸馳,猶漸成虛弱者。況芎藭走散真氣,與細辛、辛夷不遠,豈得為常服之劑。出江南者為撫芎。

白話文:

撫芎這種藥材,主要用於處理氣機鬱結在中焦的情況。它的作用是向上提拉氣機,當氣向上升發後,鬱結的氣自然就會下降。它就像是疏通陰陽氣血的使者。(和川芎的藥性有所不同。)

當歸是能推動氣的運行、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如果長期大量服用,會消耗氣血,使筋骨逐漸鬆弛無力,就像慢慢變得虛弱一樣。更何況撫芎是會耗散真氣的藥材,它的藥性與細辛、辛夷相近,怎麼可以當作長期服用的藥物呢?產自江南的芎藭才稱為撫芎。

3. 蛇床子

惡牡丹、貝母、巴豆。伏硫黃。

辛、苦、溫。入石腎命門、手少陽經氣分。開鬱滯,祛風濕。療瘡癬諸痹。煎湯洗浴,立除皮瘡及大風瘙癢。得烏梅,洗陰脫陰痛。(寒氣散也。)得川連、輕粉,吹耳內濕瘡。配白礬,煎湯洗婦人陰癢。(能殺蟲。)佐菟絲子,療陽痿。(寒濕去也。)

去殼取仁,微炒殺其毒則不辣,酒浸曬乾,以地黃汁拌蒸,焙乾用。或用濃藍汁、百部汁同浸,漉出曬乾,再以生地汁拌蒸,曬乾用。若作湯洗瘡,生用。

白話文:

蛇床子,又名惡牡丹、貝母、巴豆。

伏硫黃(可以與硫黃一起使用)。

味道辛辣、苦澀,藥性溫熱。主要歸入腎、命門,以及手少陽經的氣分。

功效是:能打開氣機鬱結,消除風濕,治療瘡瘍、癬疾等各種痹症。煎煮藥湯洗浴,能立即去除皮膚瘡腫以及麻風瘙癢。

若與烏梅合用,可以洗滌陰部脫垂和陰部疼痛(這是因為寒氣被驅散了)。與黃連、輕粉合用,可以吹入耳朵,治療耳朵內的濕瘡。與白礬一同煎煮藥湯清洗,可以治療婦女陰部瘙癢(因為能殺蟲)。與菟絲子搭配使用,可以治療陽痿(這是因為寒濕被祛除了)。

使用時,要去除外殼取其種仁,稍微炒過以減低毒性,這樣就不會太辣。可以用酒浸泡後曬乾,再用地黃汁拌勻後蒸,烘乾使用。也可以用濃藍汁或百部汁一同浸泡,撈出曬乾,再用生地汁拌勻後蒸,曬乾使用。如果用來煎湯清洗瘡瘍,則可以使用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