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 卷一 (6)
卷一 (6)
1. 雌黃
畏黑鉛、胡粉、芎藭、地黃、獨帚、益母、羊不食草、地榆、瓦松、五加皮、冬瓜汁。
辛,平,有毒。入肝經陰分,得陰土之精。為搜陰邪之嚮導,功用略同雄黃。搜肝殺蟲,解毒祛邪。得輕粉、豬脂研,敷牛皮頑癬。醋和雞子黃調,塗烏癩蟲瘡。納豬膽套指,治天蛇疔毒。冬瓜汁、益母、地榆、地黃俱可制。陰虛血燥者禁用。
白話文:
雌黃畏黑鉛、胡粉、芎藭、地黃、獨帚、益母草、羊不吃草、地榆、瓦松、五加皮、冬瓜汁。
性味辛平,有毒性。進入肝經的陰分,吸收陰土的精華。能引導藥物搜除陰邪,功效大致與雄黃相似。能搜肝殺蟲、解毒祛邪。與輕粉、豬油一起研磨,可以敷治牛皮癬。用醋調和雞蛋黃,可以塗抹治療烏癩蟲瘡。用豬膽汁包裹手指,可以治療天蛇咬傷引起的疔毒。冬瓜汁、益母草、地榆、地黃都能解其毒性。陰虛血燥的人不能使用。
2. 石膏
一名寒水石,一名細理石
雞子為之使。畏鐵。惡莽草、巴豆、馬目毒公。
甘、辛、淡寒。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陽經氣分。解肌發汗,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治傷寒疫症,陽明頭痛,發熱惡寒,日晡潮熱,狂熱發斑,小便濁赤,大渴引飲,舌焦鼻乾,中暑自汗,目痛牙疼。得甘草、薑、蜜,治熱盛喘嗽。得桂枝,治溫瘧。得荊芥、白芷,治胃火牙疼。
得蒼朮,治中暍。得半夏,達陰降逆。得黃丹,摻瘡口不斂。(生肌止痛。)配川芎、炙甘草,蔥白、茶湯調下,治風邪眼寒。配牡蠣粉,新汲水服,治鼻衄頭痛。(並滴鼻內。)配蔞仁、枳殼、郁李仁,滌鬱結之熱。使麻黃,出至陰之火。(麻黃止用二三分。)
石膏、凝水石各四兩,芒硝一斤,共研末,用生甘草煎汁一升五合,入前藥同煎,不住手攪令消熔,入青黛四兩和勻,傾盆結成碧雪,研末,或含或吹,或水調服,治狂熱諸症。瑩白潔淨,文如束針,軟者良。發表生用,清熱煅用,勿疑過寒而概用火煅。立夏前過服白虎湯,令人小便不禁。
胃弱氣虛,血虛發熱者,禁用。火炎土燥,非苦寒之劑所除。經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瀉之。故甘寒之品,祛胃火生津液之上劑也。傷寒時疫,熱邪溢於陽明經者,非此不除。況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氣外達於肌膚。若誤用芩、連,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內結,漸成不治之症。
勿以川連、石膏、葛根、釵斛、竹茹等味悉除胃火,概混治之。蓋胃經之氣,涼則行,熱則滯,氣為熱所滯,致失升降之令,而食不化,宜用葛根升之散之。邪火伏於陽明氣分,宜用生石膏疏之。熱火入於胃府,升之火氣益烈,疏之結不可解,宜用川連導之使下。釵斛但清胃中虛火,竹茹專主胃府虛痰。
此固各有攸當,分別用之,庶為得法。
白話文:
石膏
石膏,又名寒水石、細理石。
以雞蛋清為輔助藥材。忌與鐵器同用。不宜與莽草、巴豆、馬目毒公同用。
味甘、辛、淡,性寒。歸足陽明經、手太陰經、少陽經及氣分。具有解肌發汗、清熱降火、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傷寒疫症、陽明頭痛、發熱惡寒、午後潮熱、狂熱發斑、小便赤濁、口渴引飲、舌燥鼻乾、中暑自汗、目痛牙痛等症。若與甘草、生薑、蜂蜜同用,可治療熱盛喘嗽;與桂枝同用,可治療溫瘧;與荊芥、白芷同用,可治療胃火牙痛;與蒼朮同用,可治療中暑;與半夏同用,可達陰降逆;與黃丹同用,可治療瘡口不斂(生肌止痛)。與川芎、炙甘草、蔥白、茶湯一起服用,可治療風邪眼寒;與牡蠣粉、新汲水同用(並滴入鼻內),可治療鼻出血頭痛;與蔞仁、枳殼、郁李仁同用,可消除鬱結之熱;與麻黃同用(麻黃用量僅限二三分),可排出陰分之火。
治療狂熱諸症的方劑:取石膏、凝水石各四兩,芒硝一斤,研成細末;用生甘草煎汁一升五合,加入上述藥末同煎,不斷攪拌至藥物熔化,再加入青黛四兩拌勻,倒入盆中凝固成碧綠色藥塊,研成細末,可含服、吹入鼻中或用水調服。藥材色澤瑩白潔淨,紋理如針狀排列,質地柔軟者為佳。發表時生用,清熱時煅用,不可因為擔心過寒而一概用火煅燒。立夏前過量服用白虎湯,容易導致尿失禁。
胃弱氣虛、血虛發熱者禁用。火熱症狀伴隨燥邪者,不宜使用苦寒藥物。古籍記載:「甘味先入脾」、「以甘味瀉之」,因此甘寒藥物是治療胃火、生津液的上佳藥物。治療傷寒時疫,熱邪壅盛於陽明經者,非石膏不可。生石膏味辛性散,能使邪氣從肌膚排出。若誤用黃連、黃芩等苦寒燥烈之藥,反而會導致火邪內陷,病情加重,難以治愈。
不可將川連、石膏、葛根、柴胡、竹茹等藥物都認為能清胃火,混在一起使用。因為胃經之氣,涼則通暢,熱則阻滯,氣被熱邪阻滯,就會失去升降功能,導致飲食不化,此時宜用葛根升提散邪;邪火伏於陽明氣分,宜用生石膏疏散;熱火入於胃府,升之則火氣更盛,疏散之卻難以解除,此時宜用川連引導邪火下行;柴胡僅能清胃中虛火,竹茹則專治胃府虛痰。
這些藥物各有其適應症,應根據實際情況分別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