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 卷九 (6)
卷九 (6)
1. 馬
白馬懸蹄
甘,平。破瘀血,療腸癰,治癲癇,止崩帶。調雞子清,塗腸癰。(兩耳輪甲錯,腹痛,或繞臍有瘡如粟,下膿血,此其候也。)調生油,塗赤禿頭瘡。入鹽,摻走馬疳。調豬脂,綿裹入肛門,治蟲蝕。
煨,切片研末用。
白馬溺
可殺蟲,破癥瘕。屎煎汁,治卒死,並攪腸痧危症。
怪症:誤食發成瘕,咽中如有蟲上下者是也。飲馬尿數碗即下。
白馬脛骨
甘,寒。降陰火,可代芩、連。
煨用。
白馬頭骨
微寒。有小毒。合乳香、炒棗仁,治膽虛不眠。
驢溺
辛,寒。有小毒。治反胃,殺諸蟲。沖滋陰之劑,治噎膈。得人中白、乾地龍,滴耳聾。
阿膠
得火良。薯蕷為之使。畏大黃。
甘,平。微溫。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血分。壯生水之源,補坎中之液,潤燥降痰。斂虛汗,利小便,定喘嗽,固胎漏,止諸血,治帶濁。一切血虛致疾,服無不效。得人參,正瞳人。得滑石,利前陰。佐川連,治血痢。君生地,治大衄吐血。(膠能降火歸元。)
光如瑿漆,夏月不軟者真。和血,酒蒸。止血,蒲黃炒。止嗽,蛤粉炒。清火,童便化。肺氣下陷,食積嘔吐,脾胃虛弱,三者禁用。
白話文:
白馬蹄
味甘,性平。可以化解瘀血,治療腸癰(腸道膿腫),治療癲癇,止血崩和白帶。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腸癰處。(如果兩邊耳朵的邊緣不平整,腹痛,或者肚臍周圍長出像小米一樣的瘡,並流膿血,就是這種病症的徵兆。)用生油調和後塗抹在紅色禿瘡上。加入鹽後撒在走馬疳(一種口腔潰瘍)處。用豬油調和後,用棉布包裹塞入肛門,治療蟲蝕病。
烤過後,切成片研磨成粉末使用。
白馬尿
可以殺蟲,破除腫塊。用馬尿煎汁,可以治療猝死,以及攪腸痧(一種急性腹痛)危急症狀。
怪病:誤食後會形成腫塊,感覺咽喉裡好像有蟲子上下爬動,這是這種病症。喝幾碗馬尿就可以將腫塊排除。
白馬脛骨
味甘,性寒。可以降低虛火,可以代替黃芩和黃連來使用。
烤過後使用。
白馬頭骨
性微寒。有小毒。與乳香和炒過的酸棗仁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膽虛導致的失眠。
驢尿
味辛,性寒。有小毒。可以治療反胃,殺死各種蟲子。用來沖服滋陰的藥劑,可以治療噎膈(食道梗阻)。與人中白和乾地龍一起使用,可以滴入耳朵治療耳聾。
阿膠
經過火烤會效果更好。薯蕷是它的輔助藥。忌與大黃一起使用。
味甘,性平,偏溫。歸入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血分。可以滋養腎陰,補充腎中精液,潤燥化痰。能夠收斂虛汗,利小便,平定喘嗽,穩固胎漏,止各種出血,治療白帶。一切由於血虛引起的疾病,服用後都有效。與人參一起使用,可以使瞳孔恢復正常。與滑石一起使用,可以使小便順暢。佐以黃連,可以治療血痢。與生地黃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大量鼻出血和吐血。(阿膠能夠降虛火,使氣血歸於正常。)
品質好的阿膠,表面像黑色漆器一樣有光澤,夏天也不會變軟。要補血,用酒蒸。要止血,用蒲黃炒。要止咳,用蛤粉炒。要清火,用童子尿化開。肺氣下陷、食積嘔吐、脾胃虛弱這三種情況下禁用。
2. 獸部
(獸類十七種)
白話文:
(獸類共十七種)
3. 虎
骨
辛,微熱。入足少陰經血分。追骨間毒風,闢疰忤邪氣,敷犬咬,除骨哽。
左脛骨尤雄。或酒,或醋,或酥炙入藥。脛骨羊油塗炙,搗末,米飲或酒下,治痢久不止。
頭骨,酒炙,研,桃腦湯下,治溫瘧嘔吐。
肝腎虛敗,腰腿疼痛如風者,禁用。
肚
煅存性。和平胃散,治反胃吐食。
皮
止瘧疾,辟邪氣。
睛
寒。鎮心安神,明目去翳。
入羊血浸一宿,焙乾研末用。
骨膠
祛風尤良。佐補血藥,以治老人虛風,不同草木之燥。
白話文:
虎骨
性味辛,略帶溫熱。歸入足少陰腎經的血分。可以驅逐骨頭間的毒風,避開傳染病和不祥的邪氣,外敷治療狗咬傷,也能去除骨頭卡住喉嚨的狀況。
左腿脛骨的藥效尤其強大。可以將虎骨用酒、醋或酥油炙烤後入藥。將脛骨用羊油塗抹後炙烤,再搗成粉末,用米湯或酒送服,可以治療久治不癒的痢疾。
頭骨用酒炙烤後研磨成粉,用桃仁湯送服,可以治療溫瘧引起的嘔吐。
肝腎虛弱衰敗,導致腰腿疼痛如風吹般的人,禁用虎骨。
虎肚
煅燒後保留藥性。搭配平和胃氣的藥散,可以治療反胃嘔吐。
虎皮
可以止瘧疾,避除邪氣。
虎睛
性味寒涼。可以鎮定心神,使人安靜,並有明目去翳的功效。
將虎眼放入羊血中浸泡一晚,焙乾後研磨成粉末使用。
虎骨膠
祛除風邪的效果特別好。可以輔助補血藥,來治療老年人因虛弱引起的風症,其藥性不同於一般草木的乾燥之性。
4. 象
牙
甘,涼。出諸物刺入肉中,取諸毒久結瘻管,一切痰熱邪惡,並宜生屑入藥。配白梅,塗骨刺入肉。燒炭服,治小便過多。
皮
甘,寒。治疳,燒炭和油敷之。又治金瘡不合。
膽
去目中塵膜,塗瘡腫,治口臭。
須先搗成粉,後入眾藥。
白話文:
象牙:
味甘,性涼。可以取出其他東西刺入肉中造成的異物,也能拔除毒素積久形成的瘻管。對於各種痰熱邪氣的病症,都適合將生象牙磨成粉末入藥。搭配白梅一起使用,可以塗抹在骨刺刺入肉中的患處。燒成炭後服用,可以治療小便過多的情況。
象皮:
味甘,性寒。可以治療小兒疳疾,將象皮燒成炭後和油調和塗抹患處。也可以治療金屬外傷傷口不癒合的情況。
象膽:
可以去除眼睛裡的翳障,塗抹在瘡腫上,也能治療口臭。
使用時必須先搗成粉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同使用。
5. 犀牛角
松脂、升麻為之使。惡雷丸、雚菌、烏頭、烏喙。忌鹽。
苦、酸、咸,寒。入手少陰、足陽明經。散心經之火、瀉肝木之邪,清胃中之熱。傷寒時疫,煩嘔發斑,畜血譫語,發狂發黃,及吐血衄血,驚癇心煩,痘疹血熱,癰疽,概無不治。得升麻,散陽明結熱。(通利陽明血結。)配連翹,治熱邪入絡。(磨尖入藥,發汗甚速。)佐地黃,解營中伏火。合地榆,治血虛不止。
黑角尖,磨汁沖服。鎊,水煎亦可。娠婦服之消胎氣。血虛燥熱,痘瘡初起,服之寒伏不出。無大熱者禁用。
白話文:
犀牛角,它的藥性是苦、酸、鹹,屬於寒性。主要作用於手少陰心經和足陽明胃經。它可以散去心經的火氣、瀉掉肝木的邪氣,並清除胃中的熱邪。對於傷寒、時疫等疾病引起的煩躁嘔吐、發斑、體內蓄血導致的胡言亂語、發狂發黃,以及吐血、流鼻血、驚癇、心煩、痘疹血熱、癰疽等病症,幾乎都有治療效果。
如果與升麻同用,可以散發陽明經的鬱結之熱。(能疏通陽明經的血瘀。)與連翹同用,可以治療熱邪侵入經絡。(將犀牛角磨尖入藥,發汗效果非常迅速。)與地黃同用,可以解除營分潛伏的火熱。與地榆同用,可以治療血虛導致的出血不止。
黑色的犀牛角尖,可以磨成汁沖服。也可以將犀牛角鎊成碎末,用水煎服。孕婦服用可以消除胎氣。對於血虛燥熱、痘瘡初起的情況,服用犀牛角可能會使寒氣潛伏體內,導致痘疹無法發出。如果沒有明顯的熱症,則不宜使用犀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