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潔、施雯、洪煒全

《得配本草》~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甘松香

甘,溫。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煎湯淋洗腳氣膝浮。君玄參為末,焚熏勞瘵。產於川西松州。其味甘者佳。

白話文:

甘松香,性味溫和。它具有芳香的氣味,能夠疏通脾胃的鬱悶之氣。在治療脾胃的藥方中,加入少量甘松香,可以明顯地提振脾胃的機能。將甘松香煎成湯藥,用來沖洗患有腳氣(香港腳)或膝蓋浮腫的部位,可以幫助改善症狀。將甘松香和玄參一起磨成粉末,點燃後熏吸,可以幫助治療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甘松香產於中國四川省西部的松州一帶,味道帶有甘甜的品質最好。

2. 山柰

一名山辣,一名三柰。

辛,溫。入足太陰經。暖中辟惡,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配丁香、當歸、甘草,治心腹冷痛。

白話文:

山柰,又名山辣,也叫三柰。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歸屬於足太陰脾經。有溫暖脾胃、驅除穢氣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心腹冷痛、寒濕引起的上吐下瀉、以及風蟲引起的牙痛。搭配丁香、當歸、甘草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心腹冷痛。

3. 高良薑

辛,熱。入足太陰、陽明經,暖胃散寒。治胃脘冷痛,霍亂瀉痢,冷痹瘴瘧。得香附,治胃口滯痛。得茯苓,治胃寒噫逆。配乾薑、豬膽,治脾虛寒瘧。配粳米,治霍亂腹疼。微炒,或東壁土拌炒,或吳茱萸煎湯浸炒。瀉因傷暑,痛由內虛,或兼內熱者,禁用。

白話文:

味辛,性熱。歸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可以用來治療胃部發冷疼痛、上吐下瀉的霍亂、寒濕引起的腹瀉痢疾、寒冷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以及瘴氣瘧疾。如果和香附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胃部脹滿疼痛。和茯苓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胃寒引起的打嗝、嘔吐。搭配乾薑和豬膽,可以治療脾虛寒引起的瘧疾。搭配粳米,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腹痛。高良薑可以稍微炒過使用,也可以用東壁土拌炒,或是用吳茱萸煎湯浸泡後再炒。因為中暑引起的腹瀉,或因為體內虛弱引起的疼痛,或是同時有內熱症狀的人,禁用高良薑。

4. 紅豆蔻

即良薑子

辛,熱。入手足太陰經。溫肺醒脾,散寒燥濕,解酒毒,消食積。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東壁土拌炒,或吳茱萸泡湯浸炒。動火致衄,傷目,不可常用。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白話文:

紅豆蔻,味辛,性熱。歸入手足太陰經(脾經和肺經)。能溫暖肺部、振奮脾胃功能,散除寒氣、乾燥濕氣,並能解酒毒,消除食積。可以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以及心腹絞痛。

炮製時可以用東壁土拌炒,或者用吳茱萸泡過的湯浸泡後再炒。但它有助火的特性,容易導致流鼻血、傷害眼睛,不宜長期服用。體內脾肺有潛伏火氣的人禁用。

5. 草豆蔻

一名草果

味辛、微香,性溫。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達膜原,破鬱結,除寒燥濕,消積化痰。治瘴癘寒瘧,殺諸魚肉毒。同知母,治寒熱瘴瘧。(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太陰獨勝之熱。)同熟附子、薑、棗,治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滇廣所產,形如訶子,皮黑厚而稜密,子粗而辛臭。麵裹,煻火煨熟,去皮研用。瘧不由於瘴癘,氣不實、邪不盛者,禁用。

白話文:

草豆蔻,又名草果。

味道辛辣,帶有淡淡的香味,藥性溫熱。屬於陽性,藥性向上發散。歸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可以到達膜原,破除氣機鬱結,去除寒氣和濕氣,消除積食並化解痰液。可以治療瘴癘和寒瘧,並能解各種魚肉的毒性。與知母同用,可以治療寒熱瘧疾。(草果治療太陰經寒邪偏盛的症狀,知母治療太陰經熱邪偏盛的症狀。)與熟附子、薑、棗同用,可以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瘧疾。(症狀是寒多熱少,或者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或者大便稀溏,小便增多,食慾不振。)

產於雲南和廣東一帶,形狀像訶子,外皮黑而厚,有密集的稜角,種子粗糙而有辛辣氣味。將其用麵包裹,在微火上烤熟,去皮研磨後使用。如果瘧疾不是因為瘴癘引起,並且患者體質虛弱,邪氣不盛,則不宜使用。

6. 白豆蔻

俗呼豆仁

辛,大溫。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經。散胸中滯氣,去感寒腹痛,溫脾暖胃。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楊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

舶來者佳。去殼微焙,研細用。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症,皆禁用。

白話文:

俗稱豆仁。

味道辛辣,性屬大溫。味道淡薄而氣味濃厚,性質輕清而向上升發,屬於陽性,也屬浮性。歸入手太陰肺經。能疏散胸中的滯塞之氣,去除因感受寒邪引起的腹痛,溫暖脾胃。能治療突然發作的紅眼病,並去除太陽經脈(眼內大眥)的紅筋。

楊士瀛說:白豆蔻能治療脾虛引起的瘧疾,嘔吐伴隨寒熱,能消散積滯,又能磨化食物,使藥性在三焦通行無阻,營衛之氣一經轉化,各種病症自然平息。

從外國進口的品質較佳。使用時去掉外殼,稍微烘焙後研磨成細末。若因火氣上炎而引起的嘔吐,或因熱邪導致的腹痛,以及氣虛等各種症狀,都禁止使用白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