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潔、施雯、洪煒全

《得配本草》~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甘松香

甘,溫。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煎湯淋洗腳氣膝浮。君玄參為末,焚熏勞瘵。產於川西松州。其味甘者佳。

白話文:

甘,溫。芳香能開解舒緩脾臟鬱結,很少加入脾胃藥中,能很好的喚醒脾胃氣。煎湯洗腳可以治療腳氣和水腫。把玄參研磨成粉末,焚燒可以燻蒸治療勞累損傷。產於川西松州。味道甘甜的 زعتر為佳。

2. 山柰

一名山辣,一名三柰。

白話文:

一種稱為山辣,另一種稱為三柰。

辛,溫。入足太陰經。暖中辟惡,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配丁香、當歸、甘草,治心腹冷痛。

白話文:

辛辣、溫熱。歸入足太陰經。溫暖腸胃,驅散邪氣,治療心腹冷氣疼痛,寒濕引起的霍亂,風寒引起的牙痛。與丁香、當歸、甘草配伍,治療心腹冷痛。

3. 高良薑

辛,熱。入足太陰、陽明經,暖胃散寒。治胃脘冷痛,霍亂瀉痢,冷痹瘴瘧。得香附,治胃口滯痛。得茯苓,治胃寒噫逆。配乾薑、豬膽,治脾虛寒瘧。配粳米,治霍亂腹疼。微炒,或東壁土拌炒,或吳茱萸煎湯浸炒。瀉因傷暑,痛由內虛,或兼內熱者,禁用。

白話文:

辛辣,性質溫熱。藥力可入足太陰經、陽明經,溫暖胃部並驅散體內的寒氣。具備治療以下功能:

  1. 治療胃脘疼痛、霍亂、腹瀉、因寒冷引起的關節痺痛和瘧疾。

  2. 配合香附,治療胃口不佳引發的腹部疼痛。

  3. 配合茯苓,治療因胃部寒冷產生的打嗝和反胃。

  4. 配合生薑和豬膽,治療脾氣虛引起的寒性瘧疾。

  5. 配合粳米,治療因霍亂導致的腹部疼痛。

注意事項:

需要微炒,或在東壁土的陪襯下拌炒,或者在吳茱萸湯中浸泡後炒。因暑熱導致的腹瀉或是因身體虛弱引起的疼痛,或者有內熱的人,不可服用。

4. 紅豆蔻

即良薑子

白話文:

良薑子

辛,熱。入手足太陰經。溫肺醒脾,散寒燥濕,解酒毒,消食積。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東壁土拌炒,或吳茱萸泡湯浸炒。動火致衄,傷目,不可常用。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白話文:

辛辣而帶有溫熱的性質,作用於手足太陰經。具有溫暖肺部、促進脾臟運作、散寒祛濕、解酒毒、消化積食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霍亂嘔吐、腹瀉、心腹絞痛。製作時可使用東壁土拌炒,或用吳茱萸浸泡後再炒。但需注意,本品若使用不當,可能會引發鼻出血、損傷眼睛,因此不宜長期使用。脾肺已有潛在熱症者,應避免使用。

5. 草豆蔻

一名草果

白話文:

草果

一名草豆蔻。

味辛、微香,性溫。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達膜原,破鬱結,除寒燥濕,消積化痰。治瘴癘寒瘧,殺諸魚肉毒。同知母,治寒熱瘴瘧。(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太陰獨勝之熱。)同熟附子、薑、棗,治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不熱,或大便泄,小便多,不能食。)

白話文:

味辛、微香,性溫。它是陽的,是浮的。歸足太陰經、陽明經。能通達脈絡,化解鬱結,祛除寒燥濕,消食化痰。能治瘴癘、寒瘧,能解魚肉之毒。與知母同用,能治寒熱瘴瘧。(草果治太陰獨盛之寒,知母治太陰獨盛之熱。)與熟附子、生薑、大棗同用,能治脾寒瘧疾。(寒多熱少,或只寒不熱,或大便泄瀉,小便多,不能吃東西。)

滇廣所產,形如訶子,皮黑厚而稜密,子粗而辛臭。麵裹,煻火煨熟,去皮研用。瘧不由於瘴癘,氣不實、邪不盛者,禁用。

白話文:

滇廣產地,形狀像訶子,皮黑而厚,稜密,子粗而辛臭。用麵裹起來,用溫火悶熟,剝去皮,研磨成粉服用。瘧疾不是由瘴癘引起的,氣不充實、邪氣不盛的人,禁用。

6. 白豆蔻

俗呼豆仁

白話文:

俗呼豆仁

辛,大溫。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經。散胸中滯氣,去感寒腹痛,溫脾暖胃。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楊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一轉,諸證自平。

舶來者佳。去殼微焙,研細用。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症,皆禁用。

白話文:

辛辣的,大熱的。味道清淡,氣息濃鬱,輕快而上升,是陽氣,是浮氣。能進入太陰經。能散去胸中的滯氣,去除感冒引起的肚子疼痛,溫暖脾胃。能治癒赤眼暴發,去除太陽經眼內大眥紅筋。楊士瀛說:白豆蔻能治療脾虛瘧疾、嘔吐發冷發熱,能消能磨,流行於三焦,營衛一轉,諸多病症自然平復。

去殼後稍稍烘烤,研磨成細粉使用。如果火氣過旺會導致嘔吐,因熱氣引起腹痛,以及氣虛等症狀,皆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