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 卷八 (5)
卷八 (5)
1. 䗪蟲
即地鱉蟲
畏皂莢、菖蒲、屋遊。
咸,寒,有毒。破宿血積聚,敷重舌木舌。配乳香、沒藥、自然銅、龍骨等分,加麝香少許,每服三分,酒下,治折傷接骨。
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如無瘀血不宜用。
白話文:
地鱉蟲,害怕皂莢、菖蒲和屋遊這三種東西。
味道鹹,屬性寒涼,有毒。主要功效是破除體內積存的瘀血,外敷可以治療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如果將地鱉蟲搭配乳香、沒藥、自然銅、龍骨等藥材,並且都磨成等份的粉末,再加入少許麝香,每次服用三分(藥粉量),用酒送服,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幫助骨頭癒合。
使用時要去除地鱉蟲的腳,可以選擇炒過或是用酒浸泡醉死後再使用。如果體內沒有瘀血的情況,則不適合使用這種藥物。
2. 虻蟲
即蜚虻
苦,微寒,有毒。入足厥陰經血分。遍行經絡,能攻真氣運行不到之血。治兩目赤痛及眥傷淚出。配丹皮,治撲墜瘀血。(宿血在骨者,二味治之。)
白話文:
虻蟲,又叫蜚虻。
味道苦,藥性稍微寒涼,有毒性。主要作用於足厥陰肝經的血分。它能通行全身經絡,可以攻破氣血運行不到的瘀血。能夠治療眼睛紅腫疼痛以及眼角損傷流淚的狀況。和牡丹皮一起使用,可以治療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如果瘀血積在骨頭裡的,這兩味藥也能夠治療。)
3. 虫部
(濕生類八種)
白話文:
(濕氣滋生導致的蟲類,共有八種)
4. 蟾蜍
辛,涼。微毒。入足陽明經。散熱解毒。行濕氣,殺蟲䘌,除疳病,消堅積。取汁,和井水,治溫疫發斑。犬咬鼠瘻,末可敷。洞瀉下痢,炙研水服。跌撲損傷,活搗爛罨。疳蝕成癖,作膾食。和豬脂燒,敷風淫生癬。
陰乾,酒浸三日,焙乾用。形大背多磊,行遲不跳不鳴者,為蟾蜍。若小而能跳,舉動極急者,名蝦蟆,不入藥。
蟾酥
辛,熱,有毒。疔瘡發背,外用能拔,內用能攻。配硃砂、白麵,成錠,蔥湯下,治惡瘡。(汗出即愈。)配硃砂、麝香、人乳,滴鼻中,治腦疳;配廣膠、米醋,溶化圍腫毒。(以散為度。)疔毒甚者,合他藥服二三釐,取以毒攻毒也。瘡毒已潰,欲生肌肉,用之作痛異常。誤服,頭目張大而死。
酥能爛人肌肉,不可輕用。蟾酥入目則腫盲,用紫草汁洗點即消。
蟾肝
專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忍,敷之立出。
蟾膽
汁點舌,療小兒臍風失音。
白話文:
蟾蜍
味辛,性涼,帶有微毒。主要歸入足陽明經。可以散熱解毒,驅除體內濕氣,殺死寄生蟲,治療疳病,消除堅硬的腫塊。取其汁液,與井水調和,可用於治療溫疫所導致的發斑。被狗咬傷或患上鼠瘻,可將其研成末外敷。對於腹瀉下痢,可將其炙烤後研末用水送服。跌倒摔傷,可將其搗爛外敷。對於疳病侵蝕成癮,可以將其做成肉膾食用。與豬油一同燒製,外敷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皮膚癬。
將其陰乾後,用酒浸泡三天,再烘乾後使用。外形大,背部多有隆起,行動緩慢、不跳不叫的,是蟾蜍。如果體型小而能跳,動作非常迅速的,叫做蝦蟆,不能入藥。
蟾酥
味辛,性熱,有毒。對於疔瘡和背部癰腫,外用可以拔毒,內服可以攻毒。與硃砂、白麵混合製成藥錠,用蔥湯送服,可以治療惡瘡。(出汗後就會痊癒。)與硃砂、麝香、人乳混合,滴入鼻中,可以治療腦疳;與廣膠、米醋混合溶解後塗在腫毒周圍。(以散開為度。)疔毒嚴重者,可與其他藥物混合服用二三釐,以毒攻毒。瘡毒已經潰爛,想要長出肌肉,使用蟾酥會感到異常疼痛。誤服,會導致頭暈目眩而死亡。
蟾酥能腐蝕人的肌肉,不可輕易使用。蟾酥入眼會導致腫脹失明,用紫草汁清洗或點滴即可消退。
蟾肝
專門治療被蛇咬傷,牙齒卡在肉裡,疼痛難忍的情況,敷上蟾肝後,牙齒立刻就會出來。
蟾膽
將汁液點在舌頭上,可以治療小兒臍風引起的失音。
5. 田雞
甘,寒。消水腫,治疳瘦。搗爛加麝香貼臍,治毒痢噤口。
白話文:
味甘,性寒。可以消除水腫,治療小兒營養不良引起的瘦弱。將田雞搗爛,加入麝香後敷在肚臍上,可以治療因毒素引起的痢疾而無法進食的情況。
6. 青蛙
汁解熱毒,利水氣,治蝦蟆瘟。煅炭,蜜調敷𤸔瘡。
蛙骨性熱,食之小便苦淋,臍下痠痛,有至死者,擂車前水飲之可解。
白話文:
青蛙的汁液可以解熱毒,並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治療因蛤蟆引起的瘟疫。將青蛙燒成炭,用蜂蜜調和後敷在癰瘡上。
青蛙的骨頭屬性偏熱,食用後可能會導致小便時有苦味、排尿困難,以及肚臍下方痠痛,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遇到這種情況,將車前草搗碎後加水飲用,可以緩解。
7. 蝌蚪
即蝦蟆兒
治火飈熱瘡及疥瘡,並搗敷之。配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懸屋東百日,化泥,取染鬚髮,永黑如漆。
白話文:
蝌蚪,也就是俗稱的蛤蟆幼崽。
可以治療因為火氣引起的熱瘡和疥瘡,搗爛後敷在患處即可。如果搭配黑桑椹,各取半斤,裝在瓶子裡密封,懸掛在屋子東邊一百天,會化成泥狀,取出塗抹在鬚髮上,能讓鬚髮永遠像漆一樣黑亮。
8. 蜈蚣
畏蛞蝓、蜘蛛、白鹽、雞屎、桑白皮。
辛,溫。有毒。入足厥陰經。能截暴風,消除瘀血。入雞子白煮,治腹大如箕。入酒煮炙,治腹內蛇症。(常飢,食物即吐,此其症也。)
去頭、足用,荷葉包煨,或以柳蚛末於新瓦上同炒,俟蚛黑為度,或酒炙,隨病法制。千足蟲頭上有白肉,嘴尖,誤服之腥氣入頂而死。中其毒者,桑樹汁、鹽、蒜塗之。烏雞糞、蜒蚰可敷。蚯蚓、桑皮,亦能解其毒。
白話文:
蜈蚣畏懼蛞蝓、蜘蛛、白鹽、雞屎和桑白皮。
蜈蚣性味辛辣,藥性溫熱,有毒。歸肝經。能阻截突發的風邪,消除體內瘀血。將蜈蚣與雞蛋清一同煮熟,可以治療腹部腫大如簸箕的病症。用酒煮過再烤,可以治療腹內有蛇樣病症(經常感到飢餓,但吃下食物就吐出來,就是這種病症)。
使用時要去除頭部和足部,用荷葉包裹後煨烤,或者用柳樹上的蟲子的粉末在新瓦上與蜈蚣一同炒,等到蟲子變黑為止,或者用酒炙烤,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不同的炮製方法。千足蟲的頭部有白肉,嘴尖,誤食的話,其腥氣會進入頭頂而導致死亡。中了蜈蚣毒的人,可以用桑樹汁、鹽、蒜塗抹患處。烏雞糞、蜒蚰也可以敷用。蚯蚓和桑樹皮也能解蜈蚣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