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潔、施雯、洪煒全

得配本草

《得配本草》是清代醫學家嚴西亭與其同道共同撰寫的一部重要中醫藥學著作,成書於清代乾隆年間。全書共分十卷,記載了650種藥物,旨在通過藥物的配伍和應用實例,指導讀者理解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及其臨床應用。

一、著作背景與目的

嚴西亭撰寫《得配本草》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傳統本草書籍中存在的實用性不足問題。他認為,僅僅了解藥物的性味與功能還不足以應對臨床需求,必須結合實際病症探討藥物的具體配伍與應用。因此,他與施澹寧、洪緝庵等醫學家博採群書,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完成了這部重點突出、實用性強的著作。

該書以《本草綱目》為基礎,融合了古代醫學經典的精華,特別注重藥物配伍的科學性與靈活性,力圖通過詳細的藥物分析和配方設計,幫助讀者掌握藥物應用的精髓。

二、核心內容與特色

1. 藥物性味與歸經的詳細分析

書中對藥物的性味和歸經進行了詳細闡述,並結合配伍原則探討其作用。例如:

  • 甘瀾水:性甘平,具有益脾腎、補中益氣的功能,常用於治療陽盛陰虛。
  • 井泉水:性甘咸平,滋陰降火,適用於解熱除煩的病症。

這些記載不僅涉及藥物的性味特性,還對其作用機制和應用場景進行了深入探討。

2. 藥物配伍與功效的延展

《得配本草》的核心特色在於其對藥物配伍的重視。例如:

  • 丹砂配伍:配合甘草,可安神除煩,治療心神不寧。
  • 滑石與白礬:共同使用可治療濕熱下痢及腳癬。

嚴西亭強調,藥物的配伍需考慮其性味相合與功能互補,並根據病症選擇適當的佐使藥,以達到最佳療效。

3. 製法與禁忌的詳細記錄

書中特別強調藥物製法對性味與功效的影響。例如:

  • 熟地黃:需經九蒸九曬才能發揮滋補作用。
  • 滑石:需先刮淨、研粉,再用丹皮煮過,去其雜質。

此外,書中還詳細記錄了藥物的使用禁忌。例如:

  • 鉛霜具有墜痰去熱的奇效,但因其性帶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丹砂與磁石相畏,不宜同時使用。

4. 實用性與靈活性的結合

《得配本草》注重實用性,每種藥物下都附有具體的臨床應用實例。例如:

  • 陰陽水:用於陰陽失和、吐瀉交作的病症,操作簡便且效果明顯。
  • 地漿:治療魚肉中毒時,通過攪拌黃土地與清水獲得藥液,效果顯著。

這些實例為臨床用藥提供了重要參考,並增強了書籍的實用價值。

5. 特殊藥物的發掘與應用

該書還記錄了一些不常見但具有特殊功效的藥物,例如:

  • 磨刀水:性咸寒,可利小便,消熱腫,用於治療盤腸等病症。
  • 伏龍肝:性苦辛溫,可調中燥濕,治療婦人血漏及大便後血。

這些記錄不僅拓展了中藥應用的範疇,還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

三、與其他本草著作的比較

與《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經典相比,《得配本草》具有以下特色:

  1. 重點突出:專注於藥物的配伍與臨床應用,對藥物功能的描述更加具體。
  2. 強調實用:附有大量臨床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藥物的具體使用方法。
  3. 分類系統:按照水、火、土、金等分類方式,對藥物進行系統性整理,便於查閱。

四、對後世的影響

《得配本草》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 提高中藥教育的效率:該書簡潔明了的敘述方式,有助於醫學生快速掌握中藥學的基本知識。
  2. 促進臨床實踐:書中關於配伍原則與臨床實例的詳細記載,為中醫臨床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3. 強化中醫藥理論基礎:通過對藥物性味、製法、禁忌的深入探討,為中醫理論的完善作出了貢獻。

五、結語

《得配本草》是一部集學術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中醫藥學經典,為藥物的配伍與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嚴西亭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成功創造了一部能夠指導醫學實踐的本草學佳作。該書不僅在清代廣泛流傳,對於現代中醫藥學研究與應用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魏序

凡例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二 (16)

卷二 (17)

卷二 (18)

卷二 (19)

卷二 (20)

卷二 (21)

卷二 (22)

卷二 (23)

卷二 (24)

卷二 (25)

卷二 (26)

卷二 (27)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二 (28)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二 (29)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二 (30)

卷四 (9)

卷二 (31)

卷四 (10)

卷四 (11)

卷二 (32)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卷七 (15)

卷三 (21)

卷七 (16)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九 (1)

卷九 (2)

卷九 (3)

卷九 (4)

卷九 (5)

卷九 (6)

卷九 (7)

卷九 (8)

卷十 (1)

卷十 (2)

附奇經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