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吳瑞甫先生所著的《中西溫熱串解》,是民國時期一部應運而生的重要醫學著作。此書不僅承襲了中國傳統醫學對溫熱病的深入認識,更在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引介並參照西方醫學的觀點與方法,旨在融貫中西醫學說,為當時危害甚廣的溫熱病尋求更全面、更有效的診治之道。

本書的作者吳瑞甫先生,出身於醫學世家,自幼便耳濡目染,對醫術抱持著特殊的志向。據序文和緒言所述,他早年曾嘗試科舉功名,但在親歷祖父因溫熱病誤治而逝世的悲痛後,毅然棄絕仕途,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醫學的研究中,這份個人經歷的刺激與對家族醫業的責任感,成為他鑽研醫道的強大內驅力。他在傳統醫學領域浸淫數十年,對《靈》、《素》以下歷代名家學說無不精研,並進行了大量的評註工作,積累了深厚的國學功底。然而,他並非固步自封的傳統醫者。在對傳統醫籍進行系統梳理的過程中,吳瑞甫先生敏銳地意識到,儘管中國醫學不乏精妙的理法與經驗,但在臟腑結構、血液循環、病原探查等實證層面,確實存在尚未明晰之處,使得一些理論判斷難以獲得如同西方醫學那樣精微的印證。他認為,這正是傳統醫學可以向西方醫學學習借鑒之處。

抱持著「改良醫學」的宏願,吳瑞甫先生在精研國粹的同時,亦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源學習西方醫學。他廣泛購求西醫譯著,十餘年間勤奮考鏡,力圖理解西方醫學的理論體系、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這種開放的態度在當時實屬難得,尤其是面對部分固守傳統、輕視西學,或反之習西醫者全盤否定中醫的偏頗觀點時,吳先生明確提出醫學不分中西,應「惟求其實效而已」。他主張摒棄門戶之見,根據實際病情「宜於中則中,宜於西則西」,如鑑照物,隨物以應變,體現了務實而變通的學術精神。

在吳瑞甫先生看來,溫熱病作為當時社會普遍面臨的一類急性病症,其臨床表現典型、病程變化迅速,且中西醫學對其均有相對系統的認識,因此是進行中西醫學比較研究、尋求會通的最佳切入點。《中西溫熱串解》一書,便是他在中西醫學之間搭建橋樑的具體實踐。書中不僅保留了傳統溫熱病學的經典框架,從溫熱病的概念、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進行系統闡述(如書本目錄所示),更在具體內容中融入了中西醫學相互參照的視角。

例如,在探討溫熱病的概念與名義時,作者在闡述傳統的「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伏氣」理論時,能夠結合具體病情進行辯護,並非對傳統學說的簡單重複。更為重要的是,他直面了中醫在溫熱病量化認識上的不足,主動引入了西方醫學的體溫測量方法及其溫標分級(如溫特爾里希氏的次熱、輕熱、中熱、高熱、劇熱等),並嘗試將中醫的溫與熱與西醫的體溫分級進行對應,認為次熱、輕熱相當於溫病,而高熱、劇熱則相當於熱病。他不僅提倡使用體溫表作為診斷的重要輔助工具,更詳細介紹了測量方法,這體現了他勇於承認傳統醫學局限、積極引入新知以彌補不足的開放心態。這種將西方定量診斷技術納入傳統病證認識體系的嘗試,在當時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雖然提供的內容未詳細展開治療與預防部分,但根據緒言中「方取其效」的原則,以及書中對中醫常用清熱解毒藥物的列舉,可以推測作者在治療策略上也會是中西結合的思路,根據病原、病程、體質等因素,靈活選用中藥或西藥,或二者並用,以期達到最佳療效。預防措施中提出的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不良環境、調整飲食、增強體質等,雖然是普適性的健康原則,但也與現代預防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

總而言之,《中西溫熱串解》是吳瑞甫先生融會中西醫學思想的力作。他以紮實的國學功底為基礎,結合其對西方醫學的深入學習與理解,對溫熱病這一常見病症進行了系統而創新的闡述。本書不僅體現了民國時期中國醫學界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文化碰撞下的探索與轉型,更彰顯了吳瑞甫先生個人卓越的學術視野和實踐精神。他倡導的中西醫學會通、以實效為準繩的理念,以及在診斷、治療等具體環節嘗試結合兩種體系優勢的做法,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思路與範例。這本書不僅是研究溫熱病的醫學專著,也是了解民國時期中西醫學交流史、探索醫學發展融合之路的重要文獻,其超越門戶之見、兼容並蓄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緒言 (1)

緒言 (2)

緒言 (3)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七 (11)

卷七 (12)

卷七 (13)

卷七 (14)

卷七 (15)

卷七 (16)

卷七 (17)

卷七 (18)

卷七 (19)

卷七 (20)

卷七 (21)

卷七 (22)

卷七 (23)

卷七 (24)

卷七 (25)

卷七 (26)

卷七 (27)

卷七 (28)

卷七 (29)

卷七 (30)

卷七 (31)

卷七 (32)

卷七 (33)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八 (6)

卷八 (7)

卷八 (8)

卷八 (9)

卷八 (10)

卷八 (11)

卷八 (12)

卷八 (13)

卷八附錄 (1)

卷八附錄 (2)

中西溫熱串解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