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考證溫熱名義

《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同一病溫耳,而必別之曰是為傷於寒,是為不藏精,其義何居?曰:此皆伏氣之為病也。傷寒甚者,冬時即病,微者不即病。其氣伏匿於肌腠及少陰,至春陽氣開泄,觸動伏氣而為病。此一例也。

西洋醫謂潛伏期不過十四日,無冬傷寒至春乃病之理,不思痘疹、麻疹,為先天之毒,有潛伏至十餘年,二三十年者,由冬及春,一剎那間耳,能決其必無是病乎?不藏精之說,注家謂不專主陰精而言,如冬應寒不寒,桃李反花之類。夫氣候不寒,陽邪早發,消鑠陰液,腎精內虧,至春陽氣舒張,或新邪引觸伏邪為病。

白話文:

《經》中有言:「冬季受到寒冷侵襲,春季必會發病為溫熱病。」又有說:「冬季未能保養精氣,春季必會發病為溫熱病。」同樣是溫熱病,卻要分別稱之為是因冬季受寒所引起,或是因冬季未藏好精氣所導致,這其中的意義何在?回答是:這些都是潛伏之氣所引發的疾病。受到嚴重的寒氣侵襲,冬季就可能發病;如果病情較輕微,則可能延遲到春季才發病。這些潛伏的寒氣隱藏在皮膚和少陰部位,等到春季陽氣開放,觸發了潛藏的寒氣,便引發了疾病。這是一種情況。

西方醫學認為潛伏期不會超過十四天,認為冬季受寒不可能一直潛伏到春季才發病,他們沒有考慮到如水痘、麻疹等先天性的毒素,有潛伏十幾年、二三十年的案例,這些疾病由冬季到春季,只在瞬間之間,能確定一定沒有這種病嗎?關於未藏好精氣的理論,注釋家認為並非單指陰精,例如冬季本應寒冷卻不冷,桃樹和李樹反而開花的類比。氣候若不寒冷,陽邪就會提早發作,消耗陰液,腎精內損,等到春季陽氣舒展,或是新病邪引發舊病邪,引發疾病。

人與天地同一氣耳,氣候不和,感觸蘊藏,日積月累,而病以生,此又一例也。《經》又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即熱也。夏至以前,氣候和煦,故感之者隨時令而病溫。夏至以後,氣候酷熱,故感之者隨時令而病暑。溫者較熱為微,熱者較溫為重,此又一例也。

溫熱雖隨時令而變遷,究之,病重於溫則為熱,又不可謂夏至以前必無熱病也。東洋醫學,謂人為溫血動物,以熱度表測算,通常在攝氏寒溫計三十六.五度與三十七.五度之間。溫特爾里希氏以三十七度五分,乃至三十八度,名為次熱;三十八度乃至三十八度五,名為輕熱;三十八度五分乃至三十九度五分,名為中熱;三十九度五分乃至四十度五分,名為高熱;四十度五分以上名為劇熱。但至四十度以上,患者必無生望。

白話文:

人體與天地共秉一氣,當氣候不調和時,感應外在環境而留存於體內,日積月累,便會生出疾病,這是常見的一種情況。《黃帝內經》也說:「夏至之前,感應外邪會導致溫病;夏至之後,感應外邪會導致暑病。」暑病就是熱病。夏至以前,氣候溫和,所以受到感應發病的會隨著時令而出現溫病。夏至以後,氣候酷熱,所以受到感應發病的會隨著時令而出現暑病。溫病較熱病輕微,熱病較溫病嚴重,這是又一種情況。

溫病、熱病雖然會隨著時令變化而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疾病如果比溫病嚴重,則為熱病。也不能說夏至以前必定不會出現熱病。在東方醫學中,認為人體屬於溫血動物,以熱度計測量,通常在攝氏 36.5 度到 37.5 度之間。溫特爾裏希將 37 度 5 分到 38 度定為次熱;38 度到 38 度 5 分定為輕熱;38 度 5 分到 39 度 5 分定為中熱;39 度 5 分到 40 度 5 分定為高熱;40 度 5 分以上定為劇熱。但是到了 40 度以上,患者通常沒有生還希望。

其以熱度表九十八度起算者規例亦同。夫次熱、輕熱,即溫病之類也;高熱、劇熱,即熱病之類也。觀此而溫與熱之名義,渙然冰釋矣。

白話文:

對於以98度為熱度基準的規定,其規則相同。次熱和輕熱,就是溫病的一種;高熱和劇熱,則是熱病的一類。從這裏可以看出,「溫」和「熱」的名稱,變得明確無疑。

2. 熱度表檢溫熱法

我國醫學,僅以望、聞、問、切為診病之準繩,而於溫熱之度數未能周悉,此缺點也,則檢溫之法尚焉。檢溫部位,以腋窩為便。檢時先視腋窩干、濕、倘有汗,則蒸散時皮膚溫度下降,不可不知。檢溫器之水銀部,須留神高插於腋窩之內,使病人固定上膊於胸側,其上膊向前上方屈曲,經十分至十五分取出,視其度數。留點檢溫器之種類,近益增多,以節省時間之故。

有二至三分鐘即可表示體溫者,所謂分時檢溫器是也。

在腋窩中故意摩擦水銀部,或強力壓迫時,則溫度上升,診病時務須注意。病人衰弱過甚,而精神模糊,或幼兒檢溫時,其上肢不能保正當之位置者,可於肛門或陰戶內檢之。身體表部,血分減少時,如熱病惡寒期,虛脫、霍亂等,亦有在此處檢溫者。行時須以脂肪或油塗檢溫器,送入大腸肛門。

白話文:

我國醫術,只以「望」、「聞」、「問」、「切」四診法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而對於體溫的高低未能詳細瞭解,這是缺點。所以,體溫檢查的方法就非常重要。檢查體溫的部位,以腋窩最方便。檢查時,先觀察腋窩是否乾燥,如果出汗,表示皮膚溫度因蒸發而降低,必須注意。體溫計的水銀部分,必須小心深入腋窩內,讓病人將手臂固定在胸部旁邊,手臂前向上彎曲,10 到 15 分鐘後取出,查看溫度。近年來,各種體溫計種類越來越多,為了節省時間。

有些體溫計只要 2 到 3 分鐘就可以顯示體溫,稱為分時體溫計。

在腋窩中故意摩擦體溫計的水銀部分,或用力壓迫,溫度就會上升,診病時必須注意。如果病人非常虛弱,精神恍惚,或幼兒檢查體溫時,手臂無法保持正確位置,可以在肛門或陰道內進行。身體表面血流量減少時,例如發熱初期、休克、霍亂等,也會在此處檢查體溫。操作時,必須用凡士林或油脂塗抹體溫計,送入大腸肛門。

溫度較腋窩常高○.二至○.五度,水銀柱上升亦較早,尋常須十分者,此則五分已足用,分時檢溫器,則僅一至二分鐘即可知矣。

直腸或陰戶有分泌物者,用過之檢溫器,可用石灰酸或昇汞水消毒。近多用輕便小檢溫器,宜於舌下檢溫。使病人閉口以鼻呼吸,檢溫器必使常在舌下,其檢定溫數,殆與腋窩無異。

檢溫次數,若僅一次,則不過辨有熱、無熱而止。非反復行之,於診斷、預後及治療上,無應用之價值。檢查次數,視熱之高低,病之輕重而異,雖在輕症,至少一日二次,即午前七時至九時、午後四時至六時各一次;重病則每二至三小時檢一次,是為通例。體溫升降情形,欲使一目瞭然,每次檢溫,必將度數記於熱度表,因此可知所謂熱曲線,而脈搏、呼吸之數,尋常亦同記於表中。

白話文:

體溫通常比腋窩高攝氏 0.2 到 0.5 度,水銀柱上升也較快,一般需要 10 分鐘,而直腸或陰道有分泌物的情況下,則 5 分鐘就已足夠,使用時分檢溫器,則僅需 1 到 2 分鐘即可得知。

對於有分泌物的直腸或陰道進行檢溫後,應使用石灰酸或昇汞水對檢溫器進行消毒。現今多使用輕便小型的檢溫器,適合在舌下進行檢溫。讓病人閉上嘴巴用鼻子呼吸,並將檢溫器持續置於舌下,測量出的溫度數值與腋下檢溫相差不大。

檢溫的次數,若僅有一次,只能得知是否有發燒,但無法提供更多資訊。必須反覆進行檢測,才能在診斷、預後和治療上發揮效用。檢查次數應根據體溫的高低和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定,即使在輕症的情況下,至少也要一天檢測兩次,分別在上午 7 到 9 點和下午 4 到 6 點;對於重症則每 2 到 3 小時檢測一次,這是通例。為了清楚瞭解體溫升降的狀況,每次檢測後都必須將度數記錄在熱度表中,如此可以得知所謂的熱曲線,同時也可以將脈搏和呼吸次數一同紀錄在表中。

檢溫器至熱證將愈期尤不可離。蓋慮其復發故也。

檢溫器一則查其身熱度數,一則查水銀上時之遲速,以知身熱之盛衰。

白話文:

當病情接近痊癒的時候,更不能離開測溫器。這是為了防止病情反覆。測溫器一方面可以檢查身體的溫度數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觀察汞柱上升的速度和高度,從而得知身體的熱症程度是增強還是減弱。

3. 檢溫熱為辨證之助

檢溫不徒可以分熱之度數也,尤可為辨證之助。例如,平人先一日毫無別恙,忽然身熱至寒暑計高四十度,或一百度,於次日尤減低者,此必感受黴毒,若時瘧之類,故變遷如此之速。尋常熱症,如感冒傷風發熱,自始至終,皆有一定,即朝夕加減度數,亦無大差。從無忽然變遷,驟加驟減者,熱度表以行度高低,及有定無定,足以別其症之彼此不同。

醫者於此可免錯誤,即大熱症於病盛時,或將愈時,忽起發炎,或復發等事者,必其身熱有所變遷,用檢溫器均可先見,故醫者不可一日而不用熱度表也。

熱度高則證必重,亦必有發炎及毒入血內等事,醫者於此均不可輕言易治。倘已查其身熱甚高,所加度數又速而不絕,則證必重。若大小便閉,而其身又無汗,則危險更不可言。

白話文:

測量體溫不僅可以瞭解發熱的程度,同時也能幫助辨別疾病。例如,健康人在前一天沒有任何異狀,突然發高燒至攝氏40度或100度,而且第二天又大幅下降,這可能是受到細菌感染,例如瘧疾,才會導致體溫變化如此劇烈。

一般發燒,例如感冒發燒,從開始到結束,體溫都有一定的變化範圍,即使早晚體溫有所差異,也不會相差太多。不會像上述例子那樣突然大幅升高或下降。從體溫計測量到的體溫變化幅度和穩定度,可以幫助區分不同疾病。

醫者利用體溫計可以避免誤診。例如,高燒的病人,在病情嚴重時或接近痊癒時,若突然發炎或復發,其體溫必定會有變化。使用體溫計就可以提早發現,因此醫者不可輕忽體溫計的作用。

體溫越高,病情通常越嚴重,可能伴隨發炎或毒素進入血液等情況。醫者遇到這種情形,不可輕易認為容易治療。如果發現體溫持續升高且快速,病情肯定嚴重。若再加上大小便不通且沒有出汗,狀況更加危急。

熱度表查其身熱忽有變遷,或加過高,或減太低者,必兆其證有變重之危。雖不即變,後數日亦必變之,如小腸壞大熱症,而身熱忽然減低過常人之度,則必有大、小腸流血之徵。

身熱數日而熱度不見加高,或自朝至晚略減低者,則其證必易治。設或本晚熱既減低,而次早復高者,則症又略重焉。

熱極應退之時,不拘輕重,能按次第漸減而不復加,則必漸愈;若應退之期熱仍不減,或一時減而又加者,則必危矣。

熱病雖退之甚速,但脈與呼吸並不見靜,而反躁急,其各處病狀不見減而反增多,則症必危殆。故身熱必按次第漸退,各病狀與脈、呼吸亦皆減輕,乃為見效,若僅退熱非愈兆也。

白話文:

熱度表觀察身體的熱度若有變化,或者突然升高過多,或者降低得過低,這必定預示著病情可能加重。即使當下並未出現變化,幾天後一定會有所轉變。例如,如果小腸出現嚴重熱症,但熱度突然降低到常人的程度以下,那麼就有可能出現大小腸出血的徵兆。

持續幾日的高熱度沒有增加,或者從早晨到傍晚稍微降低,那麼這個病症很可能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原本在晚上熱度降低,到了第二天早上又回升,那麼病情可能會再次加重。

熱度應該逐漸退燒的時期,無論病情輕重,只要能按照順序漸漸減少,而不是再次上升,那麼病情一定會逐漸好轉;如果該退熱的時期熱度仍然沒有減少,或者一時減少後又再度上升,那麼情況一定很危險。

即使熱病退得很快,但脈搏和呼吸並未平靜,反而變得焦躁緊張,各處的病症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增加,那麼病情一定非常危險。因此,身體的熱度必須按照順序逐漸退去,所有病症、脈搏和呼吸的狀況也都逐漸減輕,纔是病情改善的徵兆,單純退熱並非痊癒的標誌。

飲食勞動時及憂思忿怒,熱度表亦必加高,非徒病者然,即無病亦然也。身熱有因大、小便閉小而加高者;下利後試之,則減低矣。若熱病初痊,其熱度往往比常人尤低,數日方復原者,此又不獨大熱症為然,即各等瘧證與應時輕重熱症皆然也。

白話文:

飲食勞動時,或是憂慮憤怒,體溫就會升高,不只是生病的人如此,即使健康的人也是如此。身體發熱的原因很多,比如大小便不通暢,就會導致體溫升高;而排泄之後測量體溫,就會降低。如果熱病剛痊癒,體溫往往比平常人還要低,要過幾天才能恢復正常,這不只是大熱症的情況,各種瘧疾和季節性輕重不同的熱病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