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論病所以發生溫熱及惡寒之原理

何謂熱?因新陳代謝之變化,而起之體溫升騰也。健康者之體溫,在腋窩不逾攝氏三十七度二分至三十七度三分,在直腸不逾三十七度五分至六分。然既罹於傳染病,則由微生體之作用,於身體內,增進蛋白質之分解,以是發生體溫,恆較常態為多。況因傳染之感作,乃體溫之升騰,呼吸、心搏,俱各增加,故亦能發生體溫。

此發生之體溫,在健體者,即因溫放散機能之精進,而調節平均之。在發熱者,則因水分蒸發之溫放散,失其調節,與溫發生不能均勻,遂至體溫蓄積而升騰。其所以起此失調者,大率皆由神經中樞之溫政主宰部有變動故耳。

當發熱之初期,其發生之溫,增進頗著,而皮膚之血管收縮,水蒸氣之發散,同時減少,以抑制溫之放散,兩者相助為虐,遂使體溫升騰。若此時皮膚之血管,收縮過度,且甚急劇,則患者頓覺寒冷,兼起不隨意之筋運動,及鬥牙等,是謂戰慄。若皮膚之血流,略起變化,其所起亦不甚急劇,則其發熱,常以惡風力始。

發熱達極點時,則溫放散亦增進,皮膚感熱,然尚不能驅除過剩之溫,觸於皮膚,則覺其乾燥,是為水蒸氣放散減少之症。

熱之將下降也,溫調節機漸復常態,或急速放溫,故流汗淋漓高溢,在二十四時內即峻下而復平溫,是謂分利;或則由產溫之漸減而解熱,降熱徐緩,無分利性之發汗,是謂渙散。

璜按:此即我國醫家所謂正復邪自退之義。

凡高熱之後,體溫必先降於常溫以下。凡腋窩在三十七度、直腸在三十七度三分以內,乃得謂為解熱。解熱後體溫暫時尚易移動,稍有感作,其體溫即增加,是溫調節機猶未復元之症也。

傳染病逞雄威之機生體,其抵抗力失墜時,體細胞已蒙其障害之結果,則分解蛋白質,以減降發生體溫之機能,即此時之溫放散機能,亦從而沉降。其調節不完全時,則身體之厥冷過甚,是謂虛脫,如是患者外貌頓呈危險之狀,則知其解熱非良徵也。

璜按:此即我國醫學所謂假熱一退、真寒便生之義。

體溫之升騰,以高於蛋白質之分解,加以傳染亦消耗蛋白,而發熱時之攝取食物又不充足,心筋及呼吸筋過勞,欲體脂肪之遠原,以是其熱稍高,或稍持久,則體重必減少。睹其體筋肉瘦削,及漸次倦怠無力,可知熱病之消耗蛋白質為不少也。

神經中樞為細菌毒易於侵害之處,往往起頭痛不安、不眠、意識混濁、譫妄等症,於延髓之循環、呼吸中樞,亦受侵害,則其麻痹,實占死因之多數。

璜按:此即中醫所謂熱入心包也。

就心臟之節序,呈種種之變化,其心力又往往低降。夫心力之低降,本於心筋之解剖的變化。然血管運動神經之變化,亦與有力焉。蓋血管運動神經中樞受障礙,則血管弛緩,血液幾全集於內臟神經所分配下之下腹血管中,終至誘起腦、皮膚、筋、肉等之貧血,而虛脫時之體溫沉降,亦與此循環障礙有密接之關係。

從可知血管運動神經之關係於傳染者,若是其大也,而傳染病之恢復期,其關係於心臟之障礙者尤重。

璜按:王肯堂有心血一調,其熱自退之說,義與此合。

肺臟亦多因微生體之為病,或渾合傳染,而陷於炎症,為直接之死因。

脾臟肥大,恆於多數之傳染病見之,其意雖未詳,然每為細菌之巢窟,如霍亂症、小腸炎,其脾臟中,多含細菌所產之破壞物質。

璜按:熱證及溫瘧,其脾脹大者甚多,左脅下痛,即其據也。

腎臟有排除細菌毒於體外之用,而此時之上皮及血管被其障害,輕者現熱性蛋白尿,重者必起純然之腎炎。腎炎之起,多在有熱期。然如患猩紅熱症,則又往往至恢復期而始然也。

璜按:溫熱病後所以多水腫者,此亦其一原因。吳鞠通《溫病條辨》中於下焦病關於少陰者,每用減味復脈湯,最為卓見。喻氏有病後血虛氣盛,下部發腫之說,亦腎炎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疾病導致體溫升高(發熱)和感到寒冷的基本原理。

什麼叫做「熱」?這是因為身體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了變化,導致體溫上升。一個健康人的體溫,如果測量腋窩不會超過攝氏37.2到37.3度,如果測量直腸則不會超過37.5到37.6度。然而,一旦感染了傳染病,由於微生物的作用,身體內的蛋白質分解會加速,因而產生體溫,通常會比正常情況要高。此外,因為感染的影響,體溫上升,呼吸和心跳都會加快,也會產生體溫。

這種產生的體溫,對於健康的人體來說,會通過溫度散發功能的強化來達到平衡。但是對於正在發燒的人,由於水分蒸發的溫度散發失去調節,和體溫產生的不均衡,就會導致體溫累積上升。造成這種調節失衡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神經中樞的溫度調節部分出現了問題。

在發燒初期,體溫生成顯著增加,同時皮膚的血管收縮,水蒸氣的散發也相對減少,以抑制體溫散發,兩者相輔相成,使得體溫上升。如果此時皮膚血管收縮過度,而且非常迅速,患者會立刻感到寒冷,並且產生不由自主的肌肉運動和打顫,這就是所謂的寒顫。如果皮膚的血流稍微改變,而且改變並不是那麼突然,那麼他的發燒,通常會以怕風開始。

當體溫達到頂點時,體溫散發也會增加,皮膚感覺熱,但仍然無法消除過多的體溫,接觸皮膚,會感到乾燥,這就是水蒸氣散發減少的症狀。

體溫即將下降時,溫度調節機制逐漸恢復正常,或者快速釋放體溫,因此汗水大量流出,在24小時內急劇下降並恢復到正常體溫,這就是所謂的「分利」;或者體溫生成逐漸減少而退燒,體溫下降緩慢,沒有「分利」性的出汗,這就是所謂的「渙散」。

對於高燒後,體溫必然會先降到正常體溫以下。只有當腋窩體溫在37度,直腸體溫在37.3度以內,才能算是退燒。退燒後體溫暫時還很容易波動,稍微有感染,體溫就會增加,這就是溫度調節機制尚未完全恢復的症狀。

當傳染病在身體上逞威時,身體的抵抗力下降,體細胞已經受到損害的結果,就會分解蛋白質,降低產生體溫的功能,此時的溫度散發功能也會下降。如果調節不完全,身體就會過度寒冷,這就是所謂的虛脫,這樣患者的外表立即呈現出危險的狀態,就可以知道這不是一個好的退燒徵兆。

體溫升高,因為高於蛋白質的分解,加上傳染病消耗蛋白,而發燒時的食物攝取又不夠,心肌和呼吸肌肉過度勞累,想要消耗體內脂肪,因此,如果體溫稍微高一點,或者持續時間稍微長一些,體重肯定會減少。看到他的身體肌肉瘦弱,以及逐漸疲倦無力,可以知道熱病消耗的蛋白質並不少。

神經中樞是細菌毒素容易侵襲的地方,常常引起頭痛、不安、失眠、意識模糊、胡言亂語等症狀,延髓的循環、呼吸中樞也受到侵害,其麻痺,實際上佔死亡原因的大多數。

心臟的節律會呈現各種變化,其心力往往會下降。心力的下降,源於心肌的解剖學變化。然而,血管運動神經的變化,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血管運動神經中樞受到障礙,血管鬆弛,血液幾乎全部集中在由內臟神經支配的下腹部血管中,最終引發大腦、皮膚、肌肉等部位的貧血,虛脫時的體溫下降,也和這種循環障礙有密切的關係。

由此可見,血管運動神經在傳染病中的作用如此之大,而在傳染病的恢復期,它與心臟障礙的關係更為重要。

肺臟也經常因為微生物的疾病,或是混合感染,而陷入炎症,成為直接的死亡原因。

脾臟肥大,在許多傳染病中經常可以看到,雖然具體原因不明確,但通常是細菌的巢穴,如霍亂症、小腸炎,其脾臟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產生的破壞物質。

腎臟有將細菌毒素排出體外的作用,但此時的上皮和血管受到損害,輕者出現熱性蛋白尿,重者必然會引起純粹的腎炎。腎炎的發生,大多在有熱期。但如果患有猩紅熱,往往直到恢復期才會開始出現。

熱病後為何多出現水腫,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於下焦病與少陰相關的部分,經常使用減味復脈湯,這是最卓越的見解。喻氏有病後血虛氣盛,下部發腫的說法,這也是腎炎。

2. 論熱病輕重進退之狀況

熱病中有所謂輕熱症者,其熱或往或來,神經不受障害。雖熱時試以熱度表甚高,殆汗出熱退,氣體即見平和,縱有時體溫亢進,亦可漸就痊愈。若因特種之起熱物入於血中,被毒而發,是名之為中毒熱。此熱最重,即我國醫學所謂溫毒是也。

熱病初期,因皮膚血管收縮,而起惡寒,頃之寒退而熱,呼吸頻數,頭痛不快。有體溫升騰,經一二時而達於第二期者,有體溫徐升,經一日至數日而達於第二期者。此期發熱增加,雖有一二次之升降,而脈管神經,興奮不止。肌溫及放溫毫無定則,或皮膚次厥,或潮紅灼熱而乾燥,或手足冷厥而軀體灼熱,脈軟而數,煩渴引飲,手揚足擲,倦怠不安,此期為最害身體之時。故熱病之輕重,一以此期之熱度及心力為斷。

大概熱度不越三十九度者為輕症,越四十度者為重症,心力強者其預後良;弱者即不良,甚至於死。乃百試而百驗者也。

熱病減退期,其皮膚血管擴張而充血,發汗極盛,放溫增加而熱解,脈漸緩和而軟,惟尚疲勞、煩渴,神雖倦而清,臥覺安枕。暫時間縱有急劇之體溫,或呈顯著之升降,亦不過比常溫為高耳。

過此以往,體溫每達於常度,或雖比常度較減,悠忽仍復此期間,倘飲食起居不善調攝,亦有發輕熱者,良由溫政未能一時復舊故也。我國醫學所謂餘邪稽留或食復者,正此類耳。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有所謂的輕微熱病症狀,這種病情可能時好時壞,神經系統不會受到影響。即便在發燒時測量體溫會非常高,但只要出了汗,體溫下降,整體健康狀態就會恢復正常。即使偶爾體溫會升高,也能逐漸康復。如果因為特定的致熱物質進入血液中,導致中毒而發燒,這種情況我們稱為中毒熱。這是最嚴重的熱病,也就是我們中國醫學所說的溫毒。

熱病的初期,因為皮膚血管收縮,人會感覺寒冷,不久寒冷感消失,轉而發熱,呼吸急促,頭痛且感到不舒服。有的人體溫在幾個小時內迅速上升,進入第二階段,有的人體溫慢慢上升,經過一天到幾天才進入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體溫持續上升,雖然會有一兩次的波動,但心跳和神經系統始終處於亢奮狀態。肌肉溫度和散熱沒有規律,皮膚可能蒼白,也可能潮紅且乾燥,甚至手腳冰冷但身體卻很燙,脈搏軟弱且頻率加快,口渴想喝水,手腳無力,全身疲憊且焦躁不安,這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時期。因此,判斷熱病的輕重,主要看這個階段的體溫和心臟功能。

通常體溫不超過39度的屬於輕症,超過40度的屬於重症。心臟功能好的,康復前景樂觀;心臟功能差的,則不樂觀,甚至可能死亡。這是經過多次實踐驗證的。

熱病的緩解期,皮膚血管擴張並充血,大量出汗,體溫下降,脈搏逐漸變緩和且軟弱,但仍感疲勞,口渴,精神雖疲倦但清醒,睡眠品質良好。偶爾體溫會突然升高,或者出現明顯的波動,但實際上只是比正常體溫稍高一些。

接下來,體溫會逐漸回到正常水平,就算偶爾比正常低,也會很快恢復。如果飲食和生活作息調理不好,可能會再次輕微發燒,這是因為身體尚未完全恢復。我們中國醫學所說的餘邪未盡或者食復,就是指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