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25)
卷七 (25)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海昌許益齋云,此條即傷寒門百合病之類。趙以德、張路玉、陶厚堂以為心病,徐忠可以為肺病。本論又出厥陰,治法良以百脈一宗,悉致其病。元氣不布,邪氣淹留,乃祖仲景法,用異類靈動之物。鱉甲入厥陰,用柴胡引之,俾陰中之邪,盡達於表;䗪蟲入血,用桃仁引之,俾血分之邪,盡泄於下;山甲入絡,用殭蠶引之,俾絡中之邪,亦從風化而散。緣病久氣鈍血滯,非拘拘於恆法所能愈也。
汪按:此有神昏一症,可知其非百合病矣,故與百合病異治。百合病究宜治肺為是。
璜按:濕熱證誤治變為此候者頗多,葉氏以為濕邪蒙敝,故神呆,用溫運開濕之法。此節主行瘀通絡,以治神識昏迷,乃為病久血渾亂者而設,不知與飲食不卻,則神機猶在若明若昧之間,不必濕邪,虛證亦有之。余曾遇此證,診其脈甚虛,舌淡紅而無苔,投以養營湯而愈,乃知治病未可拘執一法也。
西洋醫每譏中國醫學無定論。噫!惟無定論,乃所以為中國之醫學。
三十五、濕熱證,口渴,苔黃起刺,脈弦緩,囊縮舌硬,譫語昏不知人,兩手搐搦,津枯邪滯。宜鮮生地、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味。若脈有力,大便不通,大黃亦可加入。雄按:「吳本」無此條。汪按:首烏味澀似未妥。
胃津劫奪,熱邪內據,非潤下以泄邪,則不能達,故仿承氣之例,以甘涼易苦寒,正恐胃氣受傷,胃津不復也。
璜按:昏譫搐搦,津枯黃刺,痙厥大端畢具,加以囊縮舌硬,已成十不救一之證。僅用生地、首烏、蘆稻根,藥力輕微,何濟於事。此證須以《溫病條辨》護胃承氣湯和安官牛黃丸,或紫雪丹服之,為死裡求生之計,十中可救一二。
三十六、濕熱證,發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者,熱邪閉結胃腑,宜用承氣湯六下之。雄按:此下十一條,從「吳本」補入。
撮空一症,昔賢謂非大實即大虛。虛則神明渙散,將有脫厥之虞;實則神明被逼,故多繚亂之象。今舌苔黃刺干澀,大便閉而不通,其為熱邪內結,陽明腑熱顯然矣。徒事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不能除胃中蘊結之邪,故假承氣以通地道,然舌不幹黃起刺者,不可投也。
雄按,第二十八條有「曾開泄下奪」之文,則濕熱病原有可下之證,惟濕未代燥,腑實未結者,不可下耳,下之則利不止。如已燥結,亟宜下奪,否則垢濁熏蒸,神明蔽塞,腐腸爍液,莫可挽回,較彼傷寒之下不嫌遲,去死更速也。楊云:通透之論。
承氣用硝黃,所以逐陽明之燥火實熱,原非濕熱內滯者所宜用。然胃中津液為熱所耗,甚至撮空繚亂,舌苔干黃起刺,此時胃熱極盛,胃津告竭,濕火轉成燥火,故用承氣以攻下。承氣者,所以承接未亡之陰氣於一線也。濕溫病至此,亦危矣哉。汪按:治溫熱與傷寒異,而溫熱壞證多與傷寒同。評:汗出過多,胃燥變痙,承氣湯即起死之神方,須放膽用之。
白話文:
海昌的許益齋認為,這段文字描述的病症就像傷寒中的百合病。趙以德、張路玉、陶厚堂認為是心臟的疾病,徐忠可認為是肺的疾病。這本書認為病邪深入厥陰經,導致全身經脈都受到影響。這是因為元氣無法正常運行,邪氣停留在體內。所以仿效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使用具有特殊作用的藥物。例如,鱉甲能進入厥陰經,用柴胡引導它,使潛藏在陰經的邪氣發散到體表;䗪蟲能夠進入血液,用桃仁引導它,使血液中的邪氣從下排出;山甲能進入經絡,用殭蠶引導它,使經絡中的邪氣像風一樣散開。這是因為病程久了,氣血運行變得遲鈍,如果拘泥於常規的治療方法,就很難治癒。
汪氏按語:這裡提到神智不清的症狀,可以知道這不是百合病,所以要和百合病區別開來治療。百合病主要還是治療肺比較恰當。
璜氏按語:濕熱病如果被錯誤治療,很容易發展成這種情況。葉氏認為這是濕邪蒙蔽了心神,所以會神情呆滯,主張用溫補、運化來驅除濕邪。這裡主要用活血通絡的方法來治療神智昏迷,這是針對病程久、氣血混亂的患者。但要知道,如果病人沒有好好吃飯,神智還處於似明似昧之間,就不一定是因為濕邪,虛證也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病例,診斷時發現脈搏很虛弱,舌頭顏色淡紅且沒有舌苔,我用養營湯就治好了,由此可知治病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
西醫常常嘲笑中醫沒有定論。唉!正因為沒有絕對固定的理論,才使得中醫成為獨特的醫學。
第三十五條:濕熱病患者出現口渴、舌苔發黃且有芒刺、脈搏弦緩、陰囊收縮、舌頭僵硬、說胡話、神智不清、兩手抽搐、津液枯竭、邪氣停滯等症狀,應該使用鮮生地、蘆根、生首烏、鮮稻根等藥材。如果脈搏有力,大便不通,可以加入大黃。雄氏按語:吳氏的版本沒有這一條。汪氏按語:首烏味道澀,似乎不太合適。
胃的津液被耗竭,熱邪佔據體內,如果不使用潤燥瀉下的方法來排出邪氣,就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所以效仿承氣湯的思路,用甘涼的藥物代替苦寒的藥物,是為了防止損傷胃氣,導致胃津無法恢復。
璜氏按語:神智昏亂、說胡話、抽搐、津液枯竭、舌苔發黃帶刺、手腳抽筋等症狀都出現了,再加上陰囊收縮、舌頭僵硬,已經是十死一生的危重情況了。單單使用生地、首烏、蘆根、稻根等藥材,藥力太過輕微,無法起到治療作用。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病條辨》中的護胃承氣湯和安宮牛黃丸,或者紫雪丹來治療,才能在死亡邊緣爭取一線生機,十個病人中可能救回一兩個。
第三十六條:濕熱病患者出現手腳抽搐、亂抓空氣、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舌苔乾燥發黃帶刺,甚至變成黑色、大便不通,是因為熱邪堵塞了胃腑,應該使用承氣湯多次瀉下。雄氏按語:以下十一條是從吳氏的版本中補入的。
病人出現亂抓空氣的症狀,古人說不是大實證就是大虛證。虛證是神智渙散,有脫症的危險;實證是神智被邪氣逼迫,所以會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現在病人舌苔發黃乾燥有刺,大便閉塞不通,顯然是熱邪在體內積結,是陽明腑熱的表現。如果只是清熱瀉火,只能驅散經絡中遊走的熱邪,不能清除胃中積聚的邪氣,所以要藉助承氣湯來疏通腸道。但是,如果舌頭不乾燥發黃帶刺,就不能使用承氣湯。
雄氏按語:第二十八條有「曾經開泄下奪」的說法,說明濕熱病也有可以使用瀉下的情況,只是在濕邪沒有轉為燥邪,腑實沒有積結的時候,不能瀉下,否則會導致腹瀉不止。如果已經出現燥結,就應該立即瀉下,否則污濁之氣會向上熏蒸,蒙蔽神智,腐蝕腸道、耗竭津液,到時就無法挽救了,比起傷寒的下法太遲了,會更快死亡。楊氏說:這段論述很透徹。
承氣湯使用芒硝和大黃,是為了清除陽明經的燥火實熱,本來不是用來治療濕熱內滯的。但是,當胃中的津液被熱耗竭,甚至出現手腳亂抓、胡言亂語、舌苔乾燥發黃帶刺等症狀時,說明胃熱已經極度旺盛,胃津已經耗盡,濕火轉變為燥火,所以要用承氣湯來攻下。承氣湯的作用是承接那一絲尚未滅絕的陰氣。濕溫病發展到這個階段,也十分危險了。汪氏按語:治療溫熱病和傷寒病有所不同,但是溫熱病發展到嚴重階段時,症狀很多時候和傷寒病相似。評論:如果病人汗出過多,導致胃燥而出現抽搐,使用承氣湯就能夠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必須大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