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24)
卷七 (24)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殺人如麻,可嘆也。汪按:何說乃據倒倉法言之。
璜按:以葛根、桔梗治濕熱脘悶、眼閉、譫語未合,如欲透汗,蘆根、滑石、杏仁、薄荷為穩。
三十二、濕熱證,經水適來,壯熱口渴,譫語神昏,胸腹痛,或舌無苔,脈滑數,邪陷營分,宜大劑犀角、紫草、茜根、貫眾、連翹、鮮菖蒲、銀花露等味。雄按:世人但知小柴胡湯一法,而不分傷寒溫暑之病何也。淦按:茜根不若以丹皮、赤芍易之。評:此方清營解熱,開竅提神,具見靈妙。
熱入血室,不獨婦女,男子亦有之。不第涼血,並須解毒。然必重劑乃可奏功。仲景謂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即指男子而言,故無經水適來之語。
三十三、濕熱證,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營分,走竄欲泄,宜大劑犀角、生地、赤芍、丹皮、連翹、紫草、茜根、銀花等味。雄按:以上四條「雄本」無之,丹皮雖涼血而氣香走泄,能發汗,惟血熱而瘀者宜之,又善動嘔,胃弱者勿用。
熱逼而上下失血、汗血,勢極危而猶不即壞者,以毒從血出,生機在是。大進涼血解毒之劑,以救陰而泄邪,邪解而血自止矣。血止後須進參、耆善後乃得。汪按:善後宜兼養血。汗血即張氏所謂肌衄也。《內經》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方中當增入鹹寒之味。此說未知何人所注,亦甚有理也。
汪按:可知牡蠣並有止汗之功,不嫌其澀。此注乃後人所附。評語未羼入原注者。他條俱與原注併合不可分析矣。雄按:此條本文但云熱證是感受暑熱而不挾濕邪者也。暑熱之氣極易傷營,故有是證。章氏乃云:此篇所謂淫熱即是暑也,然則此條不曰淫熱而曰熱者,又是何病耶?夫寒暑二氣,《易經》即以往來對待言之矣。後之妄呈臆說者,真是冷熱未知。
辛甫云:辯得是。
璜按:此毒熱也。服清血方血宜止,不止即危。余嘗見熱病大衄一日而死,到今思之,猶無法制止也。醫道誠難矣哉。
三十四、濕熱證,七八日,口不渴,聲不出,與飲食亦不卻,雄按:「吳本」有「二便自通」句。默默不語,神識昏迷,進辛香涼泄,芳香逐穢俱不效。此邪入雄按:「吳本」下有「手」字。厥陰,主客渾受。宜仿吳又可三甲散一百一醉地鱉蟲、醋炒鱉甲、土炒穿山甲、生殭蠶、雄按:「吳本」無此味。柴胡、桃仁泥等味。
暑濕先傷陽分,然病久不解,必及於陰。陰陽兩困,氣鈍血滯,而暑濕不得外泄,雄按:據章氏,以此為薛氏自注,然疊以暑濕二氣並言,以解濕熱病證。若謂暑中原有濕,則暑下之濕,又為何物乎?一笑。余恐後學迷惑,故不覺其饒舌也。遂深入厥陰,絡脈凝瘀,使一陽少陽生氣也不能萌動,生氣有降無升。
心主阻遏,靈氣不通,所以神不清而昏迷默默也,破滯通瘀,斯絡脈通而邪得解矣。
白話文:
這疾病實在太可怕了,死人像割草一樣,真是令人感嘆啊!
(汪氏按:)這說法是根據「倒倉法」來說的。
(璜氏按:)用葛根、桔梗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胸悶、眼睛閉合、說胡話但還沒完全昏迷的情況,如果想要發汗,用蘆根、滑石、杏仁、薄荷比較穩妥。
第三十二條,濕熱病,碰上月經來潮,出現高燒、口渴、說胡話、神志不清、胸腹痛,或者舌頭沒有舌苔,脈象滑而快,這是邪氣侵入營分,應該用大劑量的犀角、紫草、茜草根、貫眾、連翹、新鮮菖蒲、銀花露等藥材。
(雄氏按:)世人只知道用小柴胡湯這一種方法,卻不分辨是傷寒還是溫暑引起的疾病,這是為什麼呢?
(淦氏按:)茜草根不如用牡丹皮、赤芍來代替。
(評:)這個藥方清營分熱邪、解熱、開竅提神,確實非常靈驗。
熱邪進入血室,不只是婦女會有,男子也會有。治療不只要涼血,還必須解毒,而且一定要用重劑量才能見效。仲景說陽明病出現下血、說胡話,這是熱邪進入血室,是指男子而言,所以沒有提到月經來潮的情況。
第三十三條,濕熱病,出現上部或下部出血,或皮膚出血,這是毒邪深入營分,到處流竄想要發散出來,應該用大劑量的犀角、生地、赤芍、丹皮、連翹、紫草、茜草根、銀花等藥材。
(雄氏按:)以上四條在我的版本中沒有。丹皮雖然能涼血,但氣味香而容易發散,會發汗,只適合血熱有瘀滯的人,而且它容易引起嘔吐,腸胃虛弱的人不要用。
熱邪逼迫導致上下出血、皮膚出血,情況非常危急但還沒有立刻死亡,是因為毒邪從血中排出,這是一線生機。要趕緊使用涼血解毒的藥劑來保養陰液、排除邪氣,邪氣解除後血自然就止住了。血止住後必須進補人參、黃耆等藥材來調理身體。
(汪氏按:)善後調理應該兼顧補血。皮膚出血就是張氏所說的肌膚出血。《內經》說:熱邪侵犯體內,要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藥方中應該增加鹹寒的藥材。這段話不知道是誰寫的,但很有道理。
(汪氏按:)可見牡蠣也有止汗的功效,不需擔心它會收澀。這段註解是後人添加的,評語沒有混入原文的註解。其他條文都和原文註解合併在一起,無法分開了。
(雄氏按:)這條原文只是說熱證是感受暑熱而沒有夾雜濕邪。暑熱之氣很容易傷害營分,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章氏認為這篇所說的「淫熱」就是暑熱,但如果這樣,這條不說「淫熱」而只說「熱」,又是什麼病呢?寒暑兩種氣,《易經》就用來回交替來說明了。後人隨意臆測,真是連寒熱都不懂。
(辛甫說:)說得對。
(璜氏按:)這是毒熱。服用清血的藥方後血應該會止住,如果沒止住就很危險。我曾經看過熱病大出血一天就死亡的,現在想起來,還是沒有辦法阻止它。醫學之道真是太難了啊。
第三十四條,濕熱病,七八天了,口不渴、說不出話,對飲食也不排斥,(雄氏按:「吳本」有「大小便正常」一句)只是默默不語、神志昏迷,使用辛香涼散、芳香化濁的藥物都無效。這是邪氣進入(雄氏按:「吳本」下有「手」字)厥陰經,內外都受到影響。應該仿效吳又可的三甲散,用酒浸泡過的鱉蟲、醋炒的鱉甲、土炒的穿山甲、生的殭蠶、 (雄氏按:「吳本」沒有這個藥材)柴胡、桃仁泥等藥材。
暑濕之邪最初會傷害陽分,但是如果病久不解,一定會影響到陰分。陰陽兩方面都衰弱,氣機運行遲鈍、血脈運行瘀滯,導致暑濕無法排出體外,(雄氏按:據章氏說,這是薛氏自己的註解,但重複使用「暑濕」二字,用來解釋濕熱病的病證。如果說暑中原本就有濕,那麼暑邪下面的濕邪又是什麼呢?真是好笑。我擔心後學會被迷惑,所以覺得他囉嗦了。)於是就深入到厥陰經,絡脈凝結瘀滯,導致少陽的生氣也不能萌發,生氣只能下降不能上升。
心主功能被阻礙、靈氣不能暢通,所以神志不清、昏迷不語。疏通滯塞、活血化瘀,這樣絡脈才能通暢,邪氣才能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