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26)
卷七 (26)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董發翁有云,外感之邪,既不得從元腑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其上有口,其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諸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干矣,津液干則死矣。楊乘六云,此言道盡感證致死根由,彼肆用風燥之劑劫液,夭人生命者,正坐不知此義耳。
余謂:凡治感證,須先審其胃汁之盛衰,如邪漸化熱,即當濡潤胃腑,俾得流通,則熱有出路,液自不傷,斯為善治。若恃承氣湯為焦頭爛額之客,詎非曲突徙薪之不早耶。楊云:陳修園自謂讀《傷寒論》數十年,然後悟出「存津液」三字,而其用藥仍偏辛燥,不知其所悟者何在。得孟英反復申明,迷者庶可大悟乎。
汪按:此條語語破的,楊評亦妙,存津液固為治溫暑諸證之要務,然非專恃承氣湯,急下存津一法也。
璜按:發痙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黃起刺,此內腎水虧,已失功用,尿毒不能外泄,混入血內,宜用滋腎之藥,以利小便。倘大便堅結,速下之以泄其毒。西人有此證,有一最便最妥之法,以冷水浴身,或以布漬冷水掩腹上,五分鐘換一次,並屢飲沸過之冷水,即能減病。
蓋以冷水能助紅血輪中之養氣,以焚血內熱毒故也,方出《肘後》,而我國醫學不能取用,惜哉!
三十七、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此太陰之濕,與陽明之熱相合,宜白虎加蒼朮湯一百一。評:挾痰熱者,亦能胸痞,脈若洪滑,須兼豁痰。
熱渴自汗,陽明之熱也,胸痞身重,太陰之濕兼見矣。脈洪大而長,知濕熱滯於陽明之經,故用蒼朮白虎湯以清熱散濕,然乃熱多濕少之候。雄按:徐氏云暑不挾濕,蒼朮禁用。
白虎湯七,仲景用以清陽明無形燥熱也。胃汁枯涸者,加入人參以生津,名曰白虎加人參湯八。雄按:余於血虛加生地,精虛加枸杞,有痰者加半夏,用之無不神效。身中素有痹氣者,加桂枝以通絡,名曰桂枝白虎湯八十九。而其實意在清胃熱也。
是以後人治暑熱傷氣,身熱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參湯;熱渴汗泄,肢節疼痛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湯;胸痞身重兼見,則於白虎湯中加入蒼朮,以理太陰之濕;寒熱往來兼集,則於白虎湯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裡之邪。雄按:余治暑邪熾盛,熱渴汗泄,而痞滿氣滯者,以白虎加厚朴,極效。
凡此皆熱盛陽明,他症兼見,故用白虎清熱,而後各隨症以加減。楊云:此論極圓活,可悟古方加減之法。苟非熱渴汗泄,脈洪大者,白虎便不可投。辨證察脈,最宜洋審也。雄按:熱渴汗泄而脈虛者,宜甘藥以養肺胃之津。汪按:若大汗脈虛身涼不熱,口潤不渴,則為之陽脫證,非參附回陽不能挽救,洄溪《醫論》謂陽未亡則以涼藥止汗,陽已亡則以熱藥止汗,此中轉變介在幾微,辨之精且詳矣。學者宜究心焉。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註解:
雄先生按:董發翁曾說,外來的邪氣,如果無法從身體內部(元腑)透散出去,就一定會往身體內部空隙鑽。而十二個臟腑中,只有胃是水穀的匯集處,它上面有口(食道),下面有口(幽門),最為虛弱也最容易受邪侵入;所以各種邪氣都能進入胃。邪氣一旦入胃,胃就會充實,胃一充實,津液就會乾涸,津液一乾涸人就會死亡。楊乘六說,這句話道盡了感冒生病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那些肆意使用風燥藥物來耗損津液,導致人早夭的人,正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啊。
我認為:凡是治療感冒,必須先仔細觀察胃液的盛衰情況,如果邪氣逐漸轉化為熱,就應當潤澤胃腑,使其流通順暢,這樣熱邪才有出路,津液自然不會受傷,這才是好的治療方法。如果依賴承氣湯這種像救火一樣的手段,那豈不是沒有及早預防嗎?楊先生說:陳修園自稱研讀《傷寒論》數十年,才領悟到「保存津液」這三個字的重要性,然而他用藥仍然偏向辛燥,真不知道他到底領悟到了什麼?幸虧孟英先生反覆強調這個道理,讓那些迷惑的人或許能夠徹底醒悟吧。
汪先生按:這條說得非常透徹,楊先生的評論也十分精妙。保存津液固然是治療溫熱暑濕等疾病的要務,但不是只依靠承氣湯這種峻下藥物來保存津液。
璜先生按:出現手足抽搐、雙手在空中亂抓、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舌苔乾燥發黃且有芒刺等症狀,這是體內腎水虧虛,腎臟功能已經喪失,尿液中的毒素無法排出,混入血液中。應該用滋養腎陰的藥物,來促進小便排毒。如果大便乾結,要趕快用瀉下藥物排毒。西醫治療這種病症,有一種最方便最妥善的方法,就是用冷水擦拭身體,或者用浸泡過冷水的布敷在腹部,每五分鐘換一次,並多次飲用煮沸後冷卻的開水,這樣就能減輕病情。這是因為冷水能幫助紅血球中的氧氣運輸,以燃燒血液中的熱毒。這個方法出自《肘後備急方》,但是我們中醫卻不能採用,實在可惜!
**第三十七條:**濕熱病,出現高熱口渴、自汗、身體沉重、胸悶、脈象洪大而長的,這是太陰濕邪和陽明熱邪相互結合的表現,應該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評述:如果夾雜痰熱,也可能出現胸悶,脈象如果洪大滑數,則必須同時化痰。
高熱口渴自汗,是陽明熱邪的表現,胸悶身體沉重,則是太陰濕邪兼有的症狀。脈象洪大而長,是濕熱滯留在陽明經脈的表現,所以使用蒼朮白虎湯來清熱散濕,但這是熱邪偏盛而濕邪較少的病症。雄先生按:徐先生說如果暑邪沒有夾雜濕邪,就不能用蒼朮。
白虎湯有七味藥,張仲景用它來清陽明經無形的燥熱。如果胃液枯竭,就加入人參來生津,叫做白虎加人參湯。雄先生按:我治療時,如果是血虛就加生地,精虛就加枸杞,有痰就加半夏,使用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如果身體本身有痹阻之氣,就加桂枝來疏通經絡,叫做桂枝白虎湯。實際上,這些加減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清胃熱。
所以後人用來治療暑熱傷氣、發熱口渴的病症,也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高熱口渴、汗出過多、肢體關節疼痛,也用白虎加桂枝湯;如果同時出現胸悶和身體沉重,就在白虎湯中加入蒼朮來調理太陰濕邪;如果寒熱交替出現,就在白虎湯中加入柴胡來疏散半表半裡的邪氣。雄先生按:我治療暑邪熾盛、高熱口渴、汗出過多且胸悶氣滯的病症,用白虎加厚朴,效果非常好。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熱邪盛於陽明,並且兼有其他症狀,所以先用白虎湯清熱,然後根據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楊先生說:這個論述非常靈活,可以領悟到古方加減的法則。如果不是出現高熱口渴汗出、脈象洪大這些症狀,就不能使用白虎湯。辨別證候和觀察脈象,要特別仔細。雄先生按:如果高熱口渴汗出但是脈象虛弱,應該用甘味藥物來滋養肺胃的津液。汪先生按:如果大量汗出後脈象虛弱、身體發涼不熱、口唇濕潤不渴,就是陽氣脫失的症狀,必須用人參附子等藥物來回陽救逆才能挽救。洄溪《醫論》說,陽氣尚未亡失,就用涼藥止汗;陽氣已經亡失,就用熱藥止汗。這中間的轉變非常細微,學者應該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