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中焦篇

2. 溫病傳入中焦治法

溫病在上焦,每宜辛涼輕清之品治之,上焦病不解,則傳中焦,治法便與傷寒無甚差異。古人所以謂熱病皆傷寒之類也。第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彼此互勘,自了然於心目矣。

陽明溫病,面目俱赤,呼吸聲粗,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熱益甚,至大便閉小便澀,舌苔黃。再甚則黑有芒刺,脈沉數有力,甚則胸腹堅滿拒按,喜用涼飲,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脈浮洪燥甚者,白虎湯主之。

璜按:陽明一經,以燥為本,太陰為中氣,陽明為標,故無論寒邪、溫邪,走入燥地,便從燥化,此乃經氣腑氣使然也。熱歸本經,則現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全是一團燥邪熱氣,盤踞胃中,兼之胃乃多氣多血之腑,邪熱之氣,又合胃中之氣,二火交煽於中,邪熱益熾,熱甚則血虧,故口燥心煩;熱蒸於外,故汗出;內熱太甚,則乞救於外之水,而欲為之撲滅,故大渴飲冷。仲景用白虎湯救之,不欲使熱邪歸於胃腑也。

設若白虎力輕,未能撤退其熱,胃府為熱燒爍,便見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大便閉塞。此際邪歸胃腑,熱已過盛,勢必將腸胃中之津液灼盡,腸胃中所存宿谷糟粕中之津液,亦必灼盡。胃中枯槁,陰氣不得上交於腦,所以張目不眠。胃火旺盛,故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

腸胃此際,無一毫血液運其糟粕,故大便閉塞,通身上下,不啻一盆烈火。若不急為撲滅,頃刻將周身血液灼盡,臟腑立壞,陰津消亡,變痙厥而死矣。主以大承氣湯,乃大瀉其熱,以救陰津之良法也。

白虎湯、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陽明溫病,脈浮而促者,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脈促謂數而時止。如趨之過急,急一蹶然,其勢甚急,故以辛涼重劑透表,竹葉石膏湯主之。

減味竹葉石膏湯

竹葉(五錢),石膏(八錢),麥冬(六錢),甘草(三錢),水八杯,煮三杯,一時服一杯。

璜按:脈促,古人謂陽盛陰虧,氣血痰食化毒使然。自漢至今,未明病原在於何處,此我國醫學之缺點也。脈應於心,中西學說俱同,而脈促則因熱邪上爍於心,熱熾則心脈亢張,行血過疾,故見數象;心體被熱銷爍,心之運血阻礙,故脈停止而促象見。本方竹葉以清心熱,石膏以降胃熱,麥冬以保心氣而續絕傷。

服之熱退而脈促頓愈,其未愈者加生地以滋血液,則必愈。此生地一味,西醫謂與毛地黃功用頗同,為強心行血之劑,但彼乃毒藥、劇藥,此為平和滋血之藥,功力殊減耳。

陽明溫病,諸候較大承氣證為輕。脈不浮,小承氣湯微和之;或頭汗譫語不大便者,亦宜小承氣湯,方見《傷寒》。

白話文:

溫病剛開始侵犯人體上部時,通常適合使用辛涼輕清的藥物來治療。如果上部的病情沒有解除,就會傳到中部,此時的治療方法就和傷寒沒有太大的區別了。所以古人說熱病都屬於傷寒這一類。不過,傷寒損害人體的陽氣,所以喜歡用辛溫、甘溫、苦熱的藥物來挽救陽氣;而溫病損害人體的陰液,所以喜歡用辛涼、甘寒、甘鹹的藥物來挽救陰液。這兩者互相比較,自然就能清楚明白了。

陽明溫病,患者臉色發紅,呼吸急促,只感到熱而不怕冷,到了下午發熱更厲害,甚至會出現大便不通、小便不暢,舌苔發黃。病情再嚴重些,舌苔會變成黑色並有芒刺,脈象沉而快且有力,嚴重時胸腹會感到脹滿,拒絕按壓,喜歡喝冷飲,脈象反而變小而實,這時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大而乾燥,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陽明經是以乾燥為根本,太陰經是中氣,陽明經是標。所以無論是寒邪還是溫邪,只要進入乾燥的部位,都會轉化成燥熱。這是經氣和腑氣的作用。熱邪歸屬於本經時,會出現口乾心煩、出汗怕熱、口渴想喝冷飲等症狀。這都是燥熱邪氣盤踞在胃裡。加上胃是多氣多血的臟腑,邪熱之氣又與胃中之氣相合,兩火交相煽動,邪熱更加熾盛。熱太盛就會導致血液虧虛,所以會口乾心煩;熱蒸發到體外,所以會出汗;體內熱過度旺盛,就會想藉助體外的水來撲滅它,所以會口渴想喝冷飲。張仲景用白虎湯來治療,就是不想讓熱邪留在胃腑。

如果白虎湯的藥力不夠,無法消除熱邪,胃部被熱灼燒,就會出現眼睛睜著無法入睡、聲音響亮、口臭、呼吸粗重、身體輕飄飄的怕熱、大便不通等症狀。這時熱邪已經進入胃腑,熱已經過於旺盛,勢必會將腸胃中的津液都燒盡,連腸胃中殘留的食物殘渣中的津液也會被燒盡。胃中枯槁,陰氣無法上傳到腦部,所以會眼睛睜著無法入睡。胃火旺盛,所以聲音響亮、口臭、呼吸粗重、身體輕飄飄的怕熱。

此時腸胃中沒有絲毫血液來運送食物殘渣,所以大便不通,全身上下都好像被烈火燃燒一樣。如果不趕快撲滅,很快就會將全身血液燒盡,臟腑就會壞死,陰液會消亡,轉變成痙攣而死。這時可以用大承氣湯,來大力瀉下熱邪,這是挽救陰液的好方法。

白虎湯、大承氣湯,這兩個方劑可以在《傷寒論》中找到。

陽明溫病,如果脈象浮而跳動很快,可以使用減味竹葉石膏湯來治療。脈促是指脈搏跳動快而且時常會停止。就像人走路太急,會突然跌倒一樣,脈象的勢頭很急,所以要用辛涼的重劑來透發體表,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

減味竹葉石膏湯的配方是:竹葉五錢,石膏八錢,麥冬六錢,甘草三錢,用水八杯,煮成三杯,每次服用一杯。

脈促,古人說是陽氣過盛而陰液虧虛,氣血痰食化成毒所導致的。自漢代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病因,這是我國醫學的缺點。脈搏與心臟相對應,中醫和西醫的說法都相同。而脈促是因為熱邪上炎侵襲心臟,熱盛則心脈亢奮,血液運行過快,所以出現脈搏跳動快的現象。心臟被熱燒灼,心臟的運行血液的功能受到阻礙,所以脈搏會停止而出現脈促的現象。這個方劑用竹葉來清心熱,用石膏來降胃熱,用麥冬來保護心氣並恢復被損害的組織。

服用這個方劑,熱退了脈促就會立刻好轉,如果還沒好,可以加生地來滋養血液,就一定會好。這味生地,西醫說它的功效和毛地黃很相似,都是強心行血的藥劑,但是毛地黃是毒藥、劇藥,而生地是平和滋養血液的藥,藥力要小很多。

陽明溫病,各種症狀比大承氣湯證輕微。如果脈象不浮,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來稍微調和一下;或者出現頭部出汗、說胡話、大便不通的情況,也適合使用小承氣湯,這個方劑也可以在《傷寒論》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