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八 (2)

1. 論治疹

疹出於胃,古人言熱未入胃而下之,熱乘虛入胃故發斑。熱已入胃,不即下之,熱不得泄亦發斑。此指寒邪化熱,誤下失下而言。若疫疹未經表下有熱,不一日而即發者,故余謂:熱疫有斑疹,傷寒無斑疹也。熱疫之斑疹,發之愈遲,其毒愈重;一病即發,以其胃本不虛,偶染疫邪,不能入胃,猶之牆垣高大,門戶緊密,雖有小人,無從而入。此又可所謂達於膜原者也,有遲至四五日而仍不透者,非胃虛受毒已深,即發表攻裡過當。

胃為十二經之海,上下十二經,都朝宗於胃,胃能敷布十二經,榮養百骸,毫髮之間,靡所不貫,毒既入胃,勢必敷布於十二經,戕害百骸,使不有以殺其炎炎之勢,則百骸受其煎熬,不危何待?疫既曰毒,其為火也明矣。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土遇之而焦,金遇之而熔,木遇之而焚,水不能勝則涸。

故《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古人所謂:「元氣之賊也」。以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也。如欲其苗之外透,非滋潤其根,何能暢茂?一經表散,燔灼火焰,如火得風,其焰不愈熾乎?焰愈熾,苗愈遏矣。評:溫熱得升散而熱愈熾,即同此義。疹之因表而死者,比比然也。

其有表而不死者,乃麻疹、風疹之類。有謂:疹可治而斑難治者,殆指疫疹為斑耳,夫疫疹亦何難治哉?但人不知用此法也。

白話文:

【討論治療疹子的方法】

疹子的起源在於胃部,古人說,如果熱邪尚未進入胃部就強行瀉下,會導致熱邪趁虛而入,進駐胃部,因而引發斑疹。如果熱邪已經進入胃部,未能及時瀉下,熱邪無法釋放,也會引發斑疹。這是指寒邪轉化為熱邪,錯誤地瀉下或未進行瀉下的情況。然而,對於瘟疫引起的疹子,尚未經過表證階段就迅速爆發的情況,我認為:熱性瘟疫會出現斑疹,但傷寒不會。熱性瘟疫的斑疹,爆發越晚,病情越嚴重;疾病一開始就爆發,說明胃部原本並未虛弱,偶爾感染了瘟疫邪氣,邪氣無法深入胃部,就像牆壁高大、門窗緊閉,即使有壞人,也無法闖入。這也可以理解為病毒停留在皮膚之下,有的甚至四五天後仍未顯現,如果不是胃部虛弱、病毒深入,就是解表和攻裏的治療方式過度。

胃是全身十二經脈的匯聚處,上至頭頂、下至腳底的十二條經脈,都向胃部集中。胃能夠將營養分佈到十二條經脈,滋養全身,即使是毫毛細微之處,也無所不達。一旦病毒進入胃部,勢必會影響到十二條經脈,損害全身健康。如果不採取措施抑制這種炎熱的趨勢,全身將遭受煎熬,危險就在眼前。既然病毒被稱為“毒”,那它屬於火性的特徵就很明確了。火的破壞性極大,土壤遇到火會燒焦,金屬遇到火會融化,木材遇到火會燃燒,水如果無法克服火,就會乾涸。

因此,《易經》說:乾燥萬物的,莫過於火。古人認為:“火是生命力的敵人。”由此可知,火是疹子的根本原因,疹子是火的表現形式。想要疹子從外皮爆發,如果不滋潤火的根源,疹子怎能旺盛?一旦進行解表散熱,就像火得到風助,火勢會更加猛烈嗎?火勢越猛烈,疹子就越難爆發。評論:溫熱的疾病如果進行升散治療,病情反而會更嚴重,道理是一樣的。許多疹子患者因為解表而死亡。

當然,也有解表後未死亡的,這類通常屬於麻疹或風疹。有人說:疹子可以治療,但斑疹難治,可能是指瘟疫引發的斑疹。但是,瘟疫引發的疹子其實並不難治,只是人們不知道使用正確的療法。

2. 論疫疹之脈不能表下

疫疹之脈,未有不數者。有浮大而數者,有沉細而數者,有不浮不沉而數者,有按之若隱若見者。此《靈樞》所謂:陽毒伏匿之象也。評:脈通於心,主血,熱傷血,致阻脈道,故或伏匿或沉細耳。診其脈,即知其病之吉凶:浮大而數者,其毒發揚,一經涼散,病自霍然;沉細而數者,其毒已深,大劑清熱,猶可撲滅;至於若隱若見,或全伏者,其毒重矣,其證險矣。此脈得於初起者,間有;得於七八日者,頗多。

何也?醫者初認為寒,重用發表,先傷其陽。表而不散,繼之以下,又傷其陰。殊不知傷寒五六日不解。法在當下,猶必審其脈之有力者宜乏。評:治熱病者,有時宜舍脈從症,此類是也。疫熱乃無形之毒,病形雖似大熱,而脈象細數無力,所謂「壯火食氣也」。若以無形之火熱,而當硝、黃之猛烈,熱毒焉有不乘虛而深入耶?怯弱之人,不為陽脫,即為陰脫。

氣血稍能駕馭者,亦必脈轉沉伏,變證蜂起,或四肢逆冷,或神昏譫語,或鬱冒直視,或遺溺旁流,甚至舌卷囊縮,循衣摸床,種種惡候,頗類傷寒。醫者不悟,引邪入內,陽極似陰,而曰變成陰證。妄投參、桂,死如服毒。遍身青紫,口鼻流血,如未服熱藥者,即用大劑清瘟敗毒散(一百九)重加石膏,或可挽回,余因歷救多人,故表而出之。

璜按:誤下熱邪內陷,於種種惡候之外,尚有下利血水者,多成危症。此節所云變證蜂起者,與病久熱深諸危象,大略相同。不因誤下,固有是證。而因誤下變成是證者,益屬危機。病至此,內腎、腦髓,均被牽累而及,用大清大解,仍宜兼理神經商之。

白話文:

關於瘟疫疹子的脈搏狀況,沒有一例不是快速的。有的輕按皮膚表面,脈搏顯得大且快,有的深按才能感覺到細微且快速的脈搏,有的則無論輕按還是深按,脈搏都是快速的,還有的脈搏在按壓時時隱時現。這就是《靈樞》所描述的:是陽毒潛藏的現象。脈搏與心臟相關,主血液運行,熱度損傷血液,導致脈絡受阻,因此脈搏可能時隱時現或細微。醫生通過診斷脈搏,就能瞭解疾病的吉凶:脈搏大且快速的,表示病毒正在散發,一旦使用清涼散熱的藥物,病情就會迅速好轉;脈搏細微且快速的,表示病毒已深入,必須大量使用清熱藥物,纔有可能消除病毒;至於脈搏時隱時現,或者完全隱伏的,表示病毒非常嚴重,病情非常危險。這種脈搏在疾病初期出現的情況很少,但在疾病持續七八天後出現的情況很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醫生一開始往往誤以為是寒症,過度使用發汗藥物,先傷害了陽氣。發汗後病毒並未消散,接著使用瀉下藥物,又傷害了陰氣。殊不知,傷寒五六天不解,按照治療原則,應該使用瀉下藥物,但必須先判斷脈搏是否有力。治療熱病時,有時候應當舍棄脈搏診斷,依症狀來判斷,這就是一個例子。瘟疫熱毒是無形的病毒,雖然病狀看似高燒,但脈象卻細微快速且無力,這就是所謂的“壯火食氣”。如果以無形的熱毒,去對抗硝黃等強烈藥物,熱毒怎麼可能不乘虛而入,深入人體呢?體質虛弱的人,不是會出現陽氣脫離,就是會出現陰氣脫離。

即使氣血能夠控制住病毒的人,脈搏也會轉為隱伏,各種併發症接踵而至,可能會四肢冰冷,或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者神情呆滯目光直視,或者尿失禁,甚至舌頭捲曲,生殖器縮小,手腳亂動,各種惡劣的症狀,非常像傷寒。醫生沒有察覺,反而將病毒引入體內,陽極似陰,然後說病情轉變為陰性。胡亂使用人參和肉桂,病人就像中毒一樣死亡。全身青紫,口鼻出血,即使未服用熱藥,也應使用大量清瘟敗毒散,加上大量石膏,或許可以挽救生命,我因為多次成功救治病人,所以公開分享這個方法。

根據我的經驗,錯誤地使用瀉下藥物,導致病毒深入體內,除了以上各種惡劣的症狀,還可能出現下痢血水,多數情況下會成為危急病症。這一節所描述的各種併發症,與長期高燒的各種危險症狀,大致相同。即使不是因為錯誤使用瀉下藥物,也可能出現這些症狀。而因為錯誤使用瀉下藥物,導致出現這些症狀的,更是危險。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內腎和腦髓都會受到牽連,使用大量清熱解毒藥物時,仍需同時調理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