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八 (3)
卷八 (3)
1. 論疹形治法
鬆浮灑於皮面,或紅或赤,或紫或黑,此毒之外見者,雖有惡證,不足慮也。若緊束有根,如從皮里鑽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於胸背。此胃熱將爛之候,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以清瘟敗毒飲(一百九)加紫草、紅花、桃仁、歸尾,務使松活色淡,方可挽回。稍存疑慮,即不能救。
白話文:
【討論疹子的形狀與治療方法】
疹子輕鬆地散佈在皮膚表面,顏色可能是紅、赤、紫或黑,這是毒素在體外的表現,即使有些嚴重的症狀,也不必過度擔心。但如果疹子緊密且有根部,像是從皮膚裡面冒出,顏色為青紫色,就像浮萍的背面一樣。這種疹子多出現在胸部和背部。這是胃部熱氣將要導致組織壞死的徵兆,應該立即大幅清胃熱並涼血,以清除瘟疫和毒素。可以使用清瘟敗毒飲(一百九)加上紫草、紅花、桃仁、當歸尾,務必要讓疹子鬆散且顏色減淡,才能挽救病情。一旦有任何懷疑,可能就無法救治了。
2. 論疹色治法
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淡紅有美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嬌而豔,干而滯,血之最熱者。深紅者較淡紅為稍重,亦血熱之象,涼其血即轉淡紅。色豔如胭脂,此血熱之極,較深紅為更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再涼其血而淡紅矣。
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較豔紅為火更盛,不急涼之,必至變黑。須服清瘟敗毒飲(一百九),加紫草、桃仁。細碎宛如粟米,紅者謂之紅砂,白者謂之白砂,疹後多有此證,乃餘毒盡透,最美之境,愈後蛻皮。若初病未認是疫,後十日半月而出者,煩躁作渴,大熱不退,毒發於頷,死不可救。
白話文:
[討論疹子顏色與治療方法]
血液的本質原本就是紅色的,當血液流動順暢時,會呈現出鮮活且光澤的紅色,這種情況下,疹子看起來就會顯得很健康,充滿活力,這是疹子最好的狀態。疹子呈現淺紅色,有的漂亮有的帶點瑕疵,如果顏色淺但看起來光澤,這是最上等的顏色;然而,如果疹子顏色雖淺,卻沒有光澤,或者顏色過於嬌豔,甚至乾燥且凝滯,這表示血液過熱。疹子顏色深紅,比淺紅稍微嚴重一點,也是血液過熱的徵兆,只要讓血液冷卻下來,疹子顏色就會轉變成淺紅色。如果疹子顏色像胭脂一樣豔麗,這是血液極度過熱的徵狀,比深紅色更嚴重,必須大量使用降血熱的藥物才能將顏色轉換成深紅色,再進一步降血熱,顏色就能轉成淺紅色了。
疹子顏色呈紫色,像雞冠花般豔麗,比豔紅色更加火熱,如果不趕緊降溫,疹子顏色必然會轉變為黑色。這種情況下,應服用清瘟敗毒飲,並添加紫草和桃仁。疹子形狀細小如粟米,紅色的稱為紅砂,白色的稱為白砂,疹子發作後常見到這種症狀,這是身體把殘留的毒素完全排出,最理想的狀態,痊癒後疹子會脫落。如果剛開始生病時,未能判斷是瘟疫,直到十天或半個月後才發疹,患者會感到煩躁口渴,高燒持續不退,毒素在下巴部位爆發,這種情況下,患者無法救治。]
3. 論發瘡
疫毒發斑,毒之散者也;疫毒發瘡,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時,惡寒發熱,紅腫硬痛,此毒之發揚者;但寒不熱,平扁不起,此毒之內伏者。或發於要地,發於無名,發於頭面,發於四肢,種種形狀,總是瘡證。何以知其是疫毒所聚?尋常瘡脈洪大而數,疫毒之脈沉細而數;尋常瘡證,頭或不痛,疫毒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是其驗也。
稽其證,有目紅面赤而青慘者,有忽汗忽嘔者,有昏憒如迷者,有身熱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乾嘔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譫語不止者,有妄聞妄見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煩躁如狂者,有喊叫時作、若驚若惕者,病態多端,大率類是。誤認尋常瘡證,溫托妄施,斷不能救。
王士雄曰:暑、濕、熱、疫諸病,皆能外發癰瘡,然病人不自知其證發之由。外科亦但見其外露之瘡,因而誤事者最多。人亦僅知其死於外證也。噫!
白話文:
在討論發瘡這主題上,當疫毒導致皮膚出現斑點,這是毒素的散佈現象;而當疫毒導致生瘡,這就是毒素的聚集現象。在剛開始的時候,病人會感到惡寒發燒,且瘡口呈現紅腫硬痛的情況,這是毒素正在向外擴散的徵兆;然而,如果病人只感到寒冷而不發燒,且瘡口平扁不起,這表示毒素正潛藏於體內。瘡可能出現在身體的重要部位,也可能出現在不明顯的地方,或是頭臉、四肢等各部位,無論什麼樣的形狀,都歸屬於瘡的症狀。那麼,我們如何判斷這是因疫毒聚集所導致呢?通常,一般的瘡其脈象會顯示為洪大且快速,而疫毒的脈象則呈現為沉細且快速;通常的瘡可能頭部不會疼痛,但若是疫毒導致的,頭部則會劇烈疼痛,甚至沉重到無法抬頭,這就是區別的證據。
進一步觀察,有些病人眼睛會紅,臉色蒼白帶青,有的會突然大量出汗或嘔吐,有的則會陷入半昏迷的狀態,有的全身發熱但四肢冰冷,有的腹部持續疼痛,有的會嚴重嘔吐,有的會嚴重腹瀉,有的會不斷胡言亂語,有的會產生幻覺或幻聽,有的會極度口渴想喝水,有的會焦躁不安到近乎瘋狂,有的會突然尖叫,表現出驚恐不安的樣子,病情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大致上都是這樣。如果把這些當作一般的瘡來處理,錯誤地使用溫熱的治療方法,絕對無法救治。
王士雄指出:暑熱、濕熱、熱毒和疫毒等疾病,都可能導致外發的癰瘡,但是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如何產生的。外科醫生也只是看到表面的瘡口,因此最容易發生誤診。人們也只知道病人死於表面的癥狀。唉!這實在令人感慨!
4. 論妊娠病疫
母之於胎,一氣相連。蓋胎賴母血以養,母病熱疫,毒火蘊於血中。是母之血,即毒血矣。苟不亟清其血中之毒,則胎能獨無恙乎?須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熱疫,胎自熱矣。竭力清解以涼血,使母病去而胎可無虞。若不知此,而舍病以保胎,必至母子兩不保也。至於產後以及病中,適逢經至,當以類推。
若云產後、經期,禁用涼劑,則誤人性命,即在此言。評:的是妙談,的是至理。
璜按:妊娠病熱,急急清熱,即是養胎。見可下症,即宜用下劑,不必多所疑畏。蓋去病即安胎之妙法也。為問熱不去,而胎能保存乎?熱熾胎墜,而產母之命不危如朝露乎?熱瘧熱痢,每見胎墜,而成死候,況疫證乎?故妊娠熱病,尤宜大清大解,不容稍緩耳。
白話文:
【討論孕婦疾病與疫情】
在母親與胎兒之間,生命氣息是相互聯繫的。胎兒依賴母親的血液來養育,如果母親染上了熱疫,毒素會積聚在她的血液中。那麼母親的血液,就變成了帶有毒素的血液。如果不立即清除她血液中的毒素,胎兒又怎麼可能安然無恙呢?必須瞭解,胎兒受熱就會不安,受涼則會穩定。母親生病發熱,胎兒自然也會受熱。應該竭盡全力地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來冷卻血液,讓母親的病好了,胎兒就可以安全無虞。如果不懂得這一點,只顧著保護胎兒而忽略了母親的病情,最終可能導致母子雙方都無法保住。
至於產後及患病期間,正巧遇上月經來臨,這種情況應當類推處理。
有人說產後、月經期,禁止使用清涼藥物,這樣的話,往往會誤人性命,這就是其中的原因。評論:這是極為精妙的觀點,這是極為正確的道理。
根據我的理解:孕婦患病發熱,應立即進行清熱治療,這就是保護胎兒的方式。如果出現可以使用下藥的情況,就應當使用,不必過度懷疑和恐懼。因為去除病痛,就是保護胎兒的最佳方法。試問,如果熱毒不去除,胎兒能保存嗎?熱毒劇烈,胎兒墜落,產婦的生命不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樣脆弱嗎?熱瘧、熱痢等疾病,常常會導致胎兒墜落,進而成為死亡的信號,更何況是疫情呢?因此,對於孕婦的熱性疾病,更應該大力地清熱解毒,不能有絲毫的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