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葉香岩《幼科三時伏氣外感篇》註解
(驚風新說考正附)
春溫一病,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內伏,藏於少陽,以春木內應肝膽也。寒邪深伏,已經化熱,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知溫邪忌散,不與外感門同法。若因外感先受,引動在裡伏邪,必先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以清裡熱。況熱乃無形之氣,時醫多用消滯,攻治有形,胃汗先涸,陰液劫盡者多矣。
周澄之曰:伏邪因新邪引動而發者最多。或因風熱,或因風寒,或因飲食,或因勞倦,但新舊兩邪,各有輕重不同。如新邪輕,一二日後已自無跡,自可一意清理伏邪;如新邪重,斷宜急祛。兩邪相併,便難措手,常見外寒激動伏熱,遷延日久,熱邪充滿膻中,淫溢腠理,而寒邪迸入經絡脂膜,雖遍身大熱,日日出汗,寒自不動。治宜扶助正氣,兼用行血通絡之品,乃能發疹而愈,此法世無知者。
璜按:熱病將發,邪氣鬱蒸於皮膚,無不惡寒者,熱已開泄則寒去而熱獨留,然必隨氣候之雜病而發。故曰:「新邪引動伏邪。」東醫以此病為潛伏,只十四日期者,似未諦當。
章虛谷曰:或云人身受邪,無不即病,未有久伏而發者,其說似甚有理。淺陋者莫不遵信為然,不知其悖經義,又從而和之。夫人身內臟腑,外營衛,於中十二經、十五絡、六百五十七穴,細微幽奧,曲折難明。今以一郡一邑之地匪類伏匿,猶且不能覺察,況人身經穴之淵邃隱微,而邪氣如煙之漸熏,水之漸積。
故如《內經》諸痛諸積,皆由初感外邪,伏而不覺以致漸侵入內,所成者也,安可必謂其隨感即病?而伏邪者乎,又如人之痘毒,其未發時,全然不覺,何以又能伏耶?由是言之,則《素問》所言「冬傷寒春病溫」非讕語矣!
風溫者,春日受風,其氣已溫。《經》謂春病在頭,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此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蓋足經順傳,如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人多不知者。
俗醫見身熱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荊、防、柴、葛,加入枳、樸、杏、蘇、卜子、楂、麥、廣皮之屬,輒云:解肌消食,有見痰喘,便用大黃、礞石滾痰丸,大便數行,上熱愈結。幼稚谷少胃薄,表裡苦辛化燥,胃汁已傷,復用大黃大苦沉降丸藥,致脾胃陽和傷極,陡變驚癇,莫救者多矣。
自注:風溫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溫忌汗,初病投劑,宜用辛涼,若雜入消導發散,不但與肺病無涉,劫盡胃汁。肺乏津液上供頭目,清竅徒為熱氣熏蒸,鼻乾如煤,目暝,或上竄無淚,或熱深肢厥,狂躁溺澀,胸高氣促,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斯時若以肺藥稍加一味清降,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而上痹可開,諸竅自爽。
白話文:
春季溫病
春季的溫病,是因為冬天時身體的收藏功能沒有固守好。以前的人認為,冬天的寒邪潛伏在體內,藏在少陽經脈,而春天屬於木,與肝膽相對應。寒邪深藏在體內,時間久了就會轉化為熱。以前的醫生主要使用黃芩湯來治療,用苦寒的藥物直接清除體內熱邪。熱邪潛伏在陰分,用苦味藥物來堅固陰氣,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要知道溫熱的邪氣忌諱發散,不能用治療一般外感的方法來處理。如果是因為先感受了外邪,才引動了體內潛伏的邪氣,一定要先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除新受的外邪,接著再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內熱。況且熱邪是無形的氣,現在的醫生大多使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攻伐有形的食物積滯,這樣會導致胃液先被耗盡,陰液也大量虧損。
周澄之的觀點
周澄之說:潛伏的邪氣大多是因為新受的邪氣引動才發病的。可能是因為風熱、風寒、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等原因,但是新邪和舊邪各有輕重不同。如果新邪比較輕,過一兩天就會自己消失,可以專心治療潛伏的舊邪。如果新邪比較重,就應該趕快去除。如果新舊兩邪同時存在,就難以處理。常見的情況是外來的寒邪激動了體內的伏熱,病情拖延很久,熱邪充滿胸腔,向皮膚擴散,而寒邪進入經絡和脂肪組織。雖然全身發熱,每天都出汗,但是寒邪仍然不動。治療方法應該是扶助正氣,同時用活血通絡的藥物,才能使疹子發出來而痊癒。這種治療方法,世上很少有人知道。
作者的看法
我認為:熱病快要發作時,邪氣鬱積在皮膚,都會有惡寒的感覺。等到熱邪向外宣洩後,寒象就會消失,只留下發熱。但是,發病一定會隨著氣候變化,引發各種雜病。所以說:「新邪引動伏邪。」東醫認為這種病是潛伏的,只能潛伏十四天,這個觀點好像不太正確。
章虛谷的觀點
章虛谷說:有人認為人體感受邪氣,一定會立刻發病,沒有潛伏很久才發作的。這種說法好像很有道理。淺薄的人大多都相信這種說法,卻不知道這種說法違背了醫學經典的道理,還跟著附和。要知道,人體內有臟腑,外有營衛,中間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六百五十七個穴位,這些地方精細、幽深、曲折、難以明白。現在,一個郡或一個縣的地方,有壞人潛藏,都無法輕易察覺,更何況人體經絡穴位這樣深奧隱蔽的地方,邪氣像煙霧一樣慢慢侵襲,像水滴一樣慢慢累積。
所以,像《內經》中所說的各種疼痛、積聚,都是因為最初感受外邪,潛伏在體內而沒有感覺,逐漸侵入體內而形成的。怎麼能一定認為邪氣是隨感隨發,沒有潛伏的邪氣呢?又如人體的痘瘡病毒,在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完全沒有感覺,為什麼又能潛伏呢?從這些例子來看,《素問》所說的「冬天感受寒邪,春天會得溫病」並不是胡說八道!
風溫病
風溫病,是春天感受了風邪,這個風邪本身就帶有溫熱的性質。《內經》說,春天的病多發生在頭部,所以要治療上焦。肺的位置最高,邪氣一定先侵犯肺,這是手太陰肺經的氣分先發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邪氣就會傳到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也會受到損害。就像足經的順傳,如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大家都知道,但是肺病沒有及時治療,會逆傳到心包絡,很多人都不知道。
現在的醫生看到病人發熱、咳嗽、氣喘,不知道肺病發生在上部的道理,胡亂使用荊芥、防風、柴胡、葛根,還加上枳實、厚樸、杏仁、紫蘇、萊菔子、山楂、麥芽、陳皮等藥物,就說是疏解肌表、消食導滯。如果看到有痰喘,就使用大黃、礞石滾痰丸等藥物,導致大便次數增多,上面的熱邪反而更加積結。小孩子身體嬌嫩,胃氣薄弱,如果表裡都用苦辛燥熱的藥物,胃液就會受損,再用大黃這種大苦、下沉的藥物,導致脾胃陽氣受損,很容易就轉變成驚風,很多都救不過來。
作者的注釋
風溫的肺病,治療要在上焦。春溫病忌諱發汗,剛開始發病用藥,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如果混雜使用消食導滯、發散的藥物,不但對肺病沒有幫助,還會耗盡胃液。肺臟缺少津液來供應頭目,清竅只能被熱氣熏蒸,導致鼻孔乾燥像煤炭一樣,眼睛昏暗,或者向上竄而沒有眼淚,或者熱邪深入導致肢體厥冷,煩躁不安,小便不暢,胸部高聳、呼吸急促,這些都是肺氣不宣化的表現。這個時候,如果用肺藥稍微加上一味清降的藥物,使藥力不至於直接往下走,可以打開被痹阻的通道,各個竅道自然會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