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章虛谷曰: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故齒浮齦不腫者,為胃火水虧也。胃脈絡於上齦,大腸脈絡於下齦,皆屬陽明,故牙齦腫痛為陽明之火。若濕入胃,則必連及大腸。血循經絡而行,邪熱動血而上結於齦。紫者為陽明之血,可清可瀉;黃者為少陰之血,少陰血傷為血竭,其陽上亢而氣厥逆,故為難治。

璜按:此節言齒齦紫黃,據初病言耳。若久病,黃者為多。余曾治黃氏婦,神氣昏沉,面黃,唇黃,齒齦黃而無熱,自汗出,脈浮虛,牙關緊急不開,延四日矣。小便時下,三日前大便溏泄一次。因思此病全屬虛證。然見其面有慘狀,身無厥冷,汗出脈虛,又屬可治。因仿張令韶案,令按其腹,病者似覺痛苦,手足抽動,再接兩次,俱然。

斷為大實有虛象,用大承氣下之。汗收噤開,身能轉側;神氣未清,再投以復脈湯去薑、桂加紫雪丹,遂愈。復用養營理中善後而痊愈。然則齦黃,豈盡少陰血傷耶?附此備考。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若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若如桔骨色者,腎液桔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火。俟枯處轉潤為妥。

章虛谷曰:胃熱甚而反惡寒者,陽邪內郁,表氣不通,故無汗而為衛氣偏勝。當泄衛以透發其汗,則內熱即從表散矣。凡惡寒而汗出者,為表陽虛,腠理不固,雖有內熱,亦非實火矣。齒燥有光者,胃津雖干,腎氣未竭也。如枯骨者,腎亦敗矣,故難治也。上半截潤,胃津養之;下半截燥,由腎水不能上滋其根,而心火燔灼,故急當清心救水。

仲景黃連阿膠湯主之。

璜按:白如枯骨,大劑養肝腎之陰,亦有愈者。

若咬牙齧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走其絡也。若咬牙而脈症皆衰者,胃虛無谷以內榮,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證,用酸物擦之即開,木來泄土故也。

章虛谷曰:牙齒相齧者,以內風鼓動也;但咬不齧者,熱氣盛而絡滿,牙關緊急也。若脈症皆虛,胃無谷養,內風乘虛襲之入絡而亦咬牙,虛而反見實象,是謂虛則喜實,當詳辨也。又如風痰阻絡為邪實,其熱盛化風,欲作痙者,或由傷陰而挾虛者,皆當辨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章虛谷曰:齒垢由腎熱蒸胃中濁氣所結,其色如灰糕,則枯敗而津氣俱亡,腎胃兩竭,惟有濕濁用事,故死。齒縫流清血,因胃火者出於齦,胃火沖激故痛;不痛者出於牙根,腎火上炎故也。齒焦者腎水枯,無垢則胃液竭,故死;有垢者火盛而氣液未竭,故審其邪熱甚者,以調胃承氣微下其胃熱。腎水虧者,玉女煎清胃滋腎可也。

白話文:

章虛谷說:腎臟主管骨骼,牙齒是骨頭的延伸。所以牙齒鬆動但牙齦不紅腫,是因為胃火旺盛且體內津液不足。胃經的脈絡連到上牙齦,大腸經的脈絡連到下牙齦,都屬於陽明經,所以牙齦腫痛是陽明經的火熱引起的。如果濕氣侵入胃部,必定會連累到大腸。血液循著經絡運行,邪熱會使血液流動加速,往上堆積在牙齦。牙齦呈紫色的,是陽明經的血熱,可以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牙齦呈黃色的,是少陰經的血受到損傷,少陰經的血受損表示身體機能衰竭,陽氣過於亢奮,氣血逆亂,因此很難治療。

我認為:這段話說的牙齦呈現紫黃色,是指剛發病時的情況。如果是久病,牙齦發黃的情況比較常見。我曾經治療一位黃姓婦人,她神情昏沉,面色發黃,嘴唇發黃,牙齦也發黃但沒有發熱,一直流汗,脈象虛浮,牙關緊閉無法張開,已經持續四天了。小便正常,三天前有一次大便稀溏。我認為這病完全屬於虛症。但看她面色慘白,身體沒有冰冷,流汗且脈象虛弱,又屬於可以治療的。因此我仿照張令韶的醫案,按壓她的腹部,患者似乎感到痛苦,手腳抽動,連續按壓兩次都是這樣。

我判斷她屬於體內有實熱卻呈現虛弱的假象,因此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流汗的情況停止了,牙關也鬆開了,身體可以轉動了;但神智還沒完全恢復,再用復脈湯去掉薑、桂,加上紫雪丹,病就好了。之後再用養營理中湯調理身體就痊癒了。所以牙齦發黃,難道都一定是少陰經的血受損嗎?把這個附註在這裡供大家參考。

牙齒如果像石頭一樣乾燥光滑,是胃熱非常嚴重。如果沒有汗還怕冷,是衛氣偏盛,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衛氣,使汗排出。如果牙齒顏色像橘子皮一樣,是腎液枯竭,很難治療;如果只有牙齒上半部分是潤澤的,表示腎水不能上行,是心火上炎引起的,要趕快清心火,等乾燥的部分轉為潤澤就好。

章虛谷說:胃熱很嚴重卻反而怕冷,是陽邪鬱積在體內,使表面的氣不通暢,所以沒有汗且是衛氣偏盛。應該用藥物疏散衛氣,使汗排出,體內的熱就會從體表散發出去。凡是怕冷且流汗的,屬於表陽虛,皮膚毛孔不緊密,雖然體內有熱,也不是實熱。牙齒乾燥發亮,表示胃的津液雖然乾涸,但腎氣還沒有衰竭。如果牙齒像枯骨一樣,表示腎氣也衰敗了,所以很難治療。牙齒上半部分潤澤,是胃的津液在滋養;下半部分乾燥,是因為腎水不能往上滋養牙根,而且心火旺盛,所以要趕快清心火,滋養腎水。

可以用仲景的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我認為:如果牙齒白得像枯骨一樣,用大量滋養肝腎陰液的藥物,也有痊癒的例子。

如果咬牙切齒,是濕熱化風,屬於痙攣疾病;如果只有咬牙,是胃熱循著經絡而走。如果咬牙而且脈象和症狀都虛弱,是胃氣虛弱沒有食物可以滋養身體,也會咬牙。為什麼呢?因為虛弱就喜歡補實。如果舌頭不縮卻僵硬,而且牙關緊閉難以張開,這不是風痰阻礙經絡,就是要發痙攣,用酸味的東西擦拭牙關就會張開,是因為木可以克土的緣故。

章虛谷說:牙齒互相咬合,是因為體內有風邪在鼓動;只有咬牙而不咬合,是熱氣太盛,經絡充滿,導致牙關緊閉。如果脈象和症狀都虛弱,胃氣虛弱沒有食物滋養,體內的風邪就會趁虛侵入經絡,也會咬牙,虛弱卻反而出現實證,這就是所謂的「虛則喜實」,要仔細辨別。另外,像是風痰阻礙經絡屬於邪氣實證,或是熱盛而化風,想要發作痙攣,或是因為損傷陰液而挾帶虛弱的,都要仔細辨別。

如果牙垢像灰糕一樣,是胃氣無力,津液虧損,濕濁之氣作祟,多半會死亡。剛發病時,牙縫流出清血,而且疼痛,是胃火衝擊;如果不痛,是腎火在體內燃燒。牙齒焦黑沒有牙垢,會死亡;牙齒焦黑但有牙垢,是腎熱而耗損胃氣。應該用輕微瀉下的藥物來治療,或用玉女煎來清胃救腎。

章虛谷說:牙垢是因為腎熱蒸騰胃中的濁氣所形成,顏色像灰糕,表示身體枯敗,津液和氣都耗盡,腎和胃都衰竭,只有濕濁之氣在作用,所以會死亡。牙縫流出清血,如果是胃火引起的,出血的地方在牙齦,是因為胃火衝擊導致疼痛;如果不痛,出血的地方在牙根,是腎火往上燃燒引起的。牙齒焦黑,是腎水枯竭;沒有牙垢,是胃液耗盡,所以會死亡;有牙垢,表示火熱旺盛但氣和津液還沒完全耗盡,所以要仔細觀察,如果邪熱太盛,可以用調胃承氣湯稍微瀉下胃熱。如果腎水虧損,可以用玉女煎來清胃滋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