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溫瘧治法

溫瘧初起,尚在肺經,瘧之至淺者,舌白,渴飲,咳嗽頻仍,伏暑所致,名肺瘧,宜速用杏仁湯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

杏仁湯方見《溫病條辨》,此等症用此等方必效。

溫瘧骨節煩疼,或多熱少寒,時作嘔吐,名曰溫瘧。汗多口渴者,白虎加桂枝湯;汗少者清涼透邪法治之。白虎加桂枝湯方見《金匱》。

清涼透邪法方

蘆根(五錢),石膏(四錢),連翹(三錢),竹葉(二錢),豆豉(二錢),綠豆衣(三錢)

白話文:

溫瘧初起,尚在肺經

溫瘧剛開始發作時,邪氣還停留在肺經,是最輕微的瘧疾。舌苔發白、口渴、咳嗽頻繁,是由伏暑引起的,稱爲肺瘧。應儘快服用杏仁湯來輕微宣發肺氣,不讓邪氣積聚,則可痊癒。

杏仁湯方劑見《溫病條辨》,對於此類症狀使用該方劑必定有效。

溫瘧骨節煩疼

溫瘧導致骨節煩疼,或者發熱多、惡寒少,時常嘔吐,稱爲溫瘧。多汗口渴者,服用白虎加桂枝湯;少汗者,用清涼透邪法治療。白虎加桂枝湯方劑見《金匱》。

清涼透邪法方

蘆根(五錢),石膏(四錢),連翹(三錢),竹葉(二錢),豆豉(二錢),綠豆衣(三錢)

璜按:此清透汗之方,溫熱證初起無汗均適用之。

暑瘧但熱無寒,口渴汗多者,竹葉石膏湯或銀翹加梨蔗二漿沃之。竹葉石膏湯見《傷寒》。

銀翹加梨蔗二漿方

銀花(二錢),連翹(三錢),知母(三錢),花粉(三餞),梨汁,蔗漿

璜按:此葉天士方也。通津改熱,至平至效。

暑瘧在氣分者,其口必渴,苔必白,以涼泄清氣治之。

涼泄清氣方

蘆根(五錢),石膏(四錢),花粉(三錢),黃芩(一錢),山梔(一錢),瓜蔞(一錢),竹葉(三錢),貝母(二錢),水煎服。

白話文:

黃按:這個清透汗的藥方,在溫熱證剛開始、沒有出汗的狀況都適用。

夏天發作的瘧疾,只有發熱沒有發冷,口渴出汗多的話,可用竹葉石膏湯或銀翹加梨蔗兩汁沖服。竹葉石膏湯記載在《傷寒論》中。

銀翹加梨蔗兩汁方

銀花(二錢),連翹(三錢),知母(三錢),花粉(三餞),梨汁,蔗漿

黃按:這是葉天士的藥方。通暢水液、改變熱氣,效果很平和、有效。

夏天發作的瘧疾在氣分,通常會口渴、舌苔白,可用清涼發泄清氣的藥方來治療。

清涼發泄清氣方

蘆根(五錢),石膏(四錢),花粉(三錢),黃芩(一錢),山梔(一錢),瓜蔞(一錢),竹葉(三錢),貝母(二錢),水煎服。

暑瘧在營分者,其舌必絳,以清營泄熱法治之。

清營泄熱方

生地(三錢),元參(三錢),犀角(二錢),白薇(三錢),紫草(二錢),水煎服。

時瘧在肺,或在血者,多夜發,涼血散血法合瀉白散治之,此方多效。

赤芍(二錢),丹皮(二錢),丹參(三錢),茅根(四錢),苦杏(三錢),條芩(一錢),枇杷(三錢),粉草(一錢),水煎服。

白話文:

夏天發生的瘧疾若侵犯營分,患者的舌頭一定會呈現紅色,可用清營泄熱的方法治療。

清營泄熱方:生地三錢,元參三錢,犀角二錢,白薇三錢,紫草二錢,水煎服。

如果瘧疾侵犯肺部或血液,常在夜間發作,可以用涼血散血的方法,配合瀉白散來治療,這種方法效果很好。

赤芍二錢,丹皮二錢,丹參三錢,茅根四錢,苦杏三錢,條芩一錢,枇杷三錢,粉草一錢,水煎服。

溫熱成瘧,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名曰濕瘧,厚朴草果湯主之。

厚朴草果湯

川厚朴(一錢五分),杏仁(一錢五分),草果(一錢),半夏(二錢),廣皮(一錢),茯苓塊(三錢),水五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

不論正瘧、時瘧,試用必效方。

金雞納霜開水下、每服四釐至八釐,二點鐘一服或日服一回。此方凡熱證瘧疾,熱有往來者,均適用之,奏效甚捷,但服此藥有五忌。

白話文:

如果發燒導致瘧疾,舌苔白,胸口悶,四肢冰冷,口渴卻想喝熱水,這叫做濕瘧,可以用厚朴草果湯治療。

厚朴草果湯的配方是:川厚朴 1.5 钱,杏仁 1.5 钱,草果 1 钱,半夏 2 钱,廣皮 1 钱,茯苓塊 3 钱,水 5 杯,煎成 2 杯,分两次服用。

無論是正瘧還是時瘧,這個方子都能有效治療。

金雞納霜可以用開水服用,每次 4 釐到 8 釐,每 2 個小時服一次,或一天服用一次。此方適用於任何發燒導致的瘧疾,有熱症反复出現的症狀,效果非常快。但是服用此藥有五忌,需注意。

—,熱發時不宜服。

—,脈洪大者不宜服。

—,舌苔厚膩者不宜服。

—,耳鳴者不宜服。

—,熱無往來者不宜服。

凡服金雞納霜者,於發熱時服之,則令人嘔吐不止,脈變洪大,甚至危險;耳鳴再服則變聾;苔厚膩者服之,則令人煩悶,甚至長熱不退。

西人退熱藥

別蠟蜜童,此為解熱之妙藥。凡癆病發熱,各種急性熱病,如窒扶斯肺炎、猩紅熱、流行性感冒,均可用此藥。又為鎮痛藥,凡頭痛、筋骨痠痛、脅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均可用此藥。用量一日一二回,每回○.二至○.五。

處方,別蠟蜜童一.二。

上分十二包,每兩點鐘服一包,能退腸窒扶斯之熱有良效。全身症狀能輕減,能睡眠,安靜,意識明瞭。

白話文:

服用金雞納霜時,發燒時不宜服用,脈搏洪大者不宜服用,舌苔厚膩者不宜服,耳鳴者不宜服用,發熱不退者不宜服用。服用金雞納霜時,若發燒服用,會導致嘔吐不止,脈搏變大,甚至危及生命;耳鳴者服用會變聾;舌苔厚膩者服用會導致煩悶,甚至發燒不退。

2. 溫病傳入中焦治法

溫病在上焦,每宜辛涼輕清之品治之,上焦病不解,則傳中焦,治法便與傷寒無甚差異。古人所以謂熱病皆傷寒之類也。第傷寒傷人身之陽,故喜辛溫、甘溫、苦熱以救其陽;溫病傷人身之陰,故喜辛涼、甘寒、甘鹹以救其陰。彼此互勘,自了然於心目矣。

陽明溫病,面目俱赤,呼吸聲粗,但惡熱不惡寒,日晡熱益甚,至大便閉小便澀,舌苔黃。再甚則黑有芒刺,脈沉數有力,甚則胸腹堅滿拒按,喜用涼飲,脈體反小而實者,大承氣湯主之。脈浮洪燥甚者,白虎湯主之。

璜按:陽明一經,以燥為本,太陰為中氣,陽明為標,故無論寒邪、溫邪,走入燥地,便從燥化,此乃經氣腑氣使然也。熱歸本經,則現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全是一團燥邪熱氣,盤踞胃中,兼之胃乃多氣多血之腑,邪熱之氣,又合胃中之氣,二火交煽於中,邪熱益熾,熱甚則血虧,故口燥心煩;熱蒸於外,故汗出;內熱太甚,則乞救於外之水,而欲為之撲滅,故大渴飲冷。仲景用白虎湯救之,不欲使熱邪歸於胃腑也。

白話文:

溫病上犯上焦,宜用辛涼輕清的藥物治療。上焦之病未除,便會傳至中焦,此際治療方法與傷寒無太大差別。古人云:「熱病皆屬傷寒類。」

然傷寒傷人陽氣,故用辛溫、甘溫、苦熱之藥救陽;溫病傷人陰氣,故用辛涼、甘寒、甘鹹之藥救陰。兩者相互參照,心中便可明瞭。

陽明溫病,患者面色赤紅,呼吸聲粗,惡熱不惡寒,午後發熱加劇,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舌苔黃色。病情加重,舌苔發黑,呈芒刺狀,脈象沉脈、快脈有力,更甚者胸腹堅硬,按壓有拒抗感,喜用涼飲,脈象細小而有力則以「大承氣湯」主治。脈象浮而洪燥嚴重者,則以「白虎湯」主治。

按:陽明經以燥熱為主,太陰經乃人體中氣,陽明經為標。寒邪、溫邪不論,若侵入燥熱之處,便隨燥熱變化,此乃經氣和腑氣所致。熱歸本經,則口乾煩渴,發熱惡熱,口渴喜飲冷水。體內陰津虧虛,故口燥心煩;熱氣蒸發於外,故出汗;內熱過盛,則向外求救,以冷水撲滅,故口渴喜飲冷水。仲景用白虎湯治療,意在不讓熱邪歸於胃腑。

設若白虎力輕,未能撤退其熱,胃府為熱燒爍,便見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大便閉塞。此際邪歸胃腑,熱已過盛,勢必將腸胃中之津液灼盡,腸胃中所存宿谷糟粕中之津液,亦必灼盡。胃中枯槁,陰氣不得上交於腦,所以張目不眠。胃火旺盛,故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

腸胃此際,無一毫血液運其糟粕,故大便閉塞,通身上下,不啻一盆烈火。若不急為撲滅,頃刻將周身血液灼盡,臟腑立壞,陰津消亡,變痙厥而死矣。主以大承氣湯,乃大瀉其熱,以救陰津之良法也。

白虎湯、大承氣湯,方見《傷寒》。

白話文:

如果白虎湯的力道不足,無法將熱氣退散,胃部就會被熱氣灼燒,於是病人會出現睜眼不眠、聲音洪亮、口臭氣粗、身體輕飄發熱、大便不通的症狀。此時,邪氣已經入侵胃腑,熱氣過於旺盛,勢必會將腸胃中的津液完全燒乾,甚至連腸胃中食物殘渣的津液也會被灼燒殆盡。胃部變得乾燥空虛,陰氣無法上達腦部,所以病人會睜眼不眠。胃火旺盛,所以聲音洪亮、口臭氣粗、身體輕飄發熱。

腸胃此刻沒有絲毫血液運送食物殘渣,因此大便不通,全身就像一團烈火。如果不及時滅火,很快就會將全身血液燒乾,臟腑損壞,陰津消失,最終會因痙攣抽搐而死亡。此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它能強力瀉去熱氣,是救治陰津的最佳方法。

白虎湯、大承氣湯,這些方劑都出自《傷寒論》。

陽明溫病,脈浮而促者,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脈促謂數而時止。如趨之過急,急一蹶然,其勢甚急,故以辛涼重劑透表,竹葉石膏湯主之。

減味竹葉石膏湯

竹葉(五錢),石膏(八錢),麥冬(六錢),甘草(三錢),水八杯,煮三杯,一時服一杯。

璜按:脈促,古人謂陽盛陰虧,氣血痰食化毒使然。自漢至今,未明病原在於何處,此我國醫學之缺點也。脈應於心,中西學說俱同,而脈促則因熱邪上爍於心,熱熾則心脈亢張,行血過疾,故見數象;心體被熱銷爍,心之運血阻礙,故脈停止而促象見。本方竹葉以清心熱,石膏以降胃熱,麥冬以保心氣而續絕傷。

白話文:

陽明溫病,脈浮而跳動得很快的人,應服用減味竹葉石膏湯。脈搏跳動很快指的是次數多且時常會停止。就像急著趕路時,突然摔了一跤,情況非常緊急,所以要用辛涼的重藥來透發表皮,竹葉石膏湯是主要藥方。

減味竹葉石膏湯

竹葉(5 錢),石膏(8 錢),麥冬(6 錢),甘草(3 錢),水 8 杯,煮成 3 杯,一次服用 1 杯。

璜按:脈搏跳動很快,古人認為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氣血痰食化為毒素所致。從漢朝至今,病原何在尚未明確,這是中國醫學的缺點。脈搏與心臟相應,中西醫學的觀點都一致,而脈搏跳動很快是因為熱邪向上灼燒心臟,熱氣太盛就會導致心脈過度擴張,血流得太快,所以會出現脈搏頻繁的現象;心臟組織被熱氣灼傷磨損,心臟的運血功能受阻,所以脈搏會停止而出現跳動快的現象。本方中竹葉可以清心熱,石膏可以降胃熱,麥冬可以保護心氣並續絕受損。

服之熱退而脈促頓愈,其未愈者加生地以滋血液,則必愈。此生地一味,西醫謂與毛地黃功用頗同,為強心行血之劑,但彼乃毒藥、劇藥,此為平和滋血之藥,功力殊減耳。

陽明溫病,諸候較大承氣證為輕。脈不浮,小承氣湯微和之;或頭汗譫語不大便者,亦宜小承氣湯,方見《傷寒》。

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謂之熱結旁流,調胃承氣湯主之。此方取芒硝入陰以解結熱,反以甘草緩芒硝急趨之性,使之留中解結,不然,結不下而水獨行,徒使藥性傷人也。如下利譫語,脈不實者,用牛黃丸、紫雪丹主之。以上諸方俱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服用此藥後,熱度退了,脈搏也逐漸平穩,而未痊癒的患者,加用生生地黃以滋補血液,必定會痊癒。這種生地黃,西醫認為跟毛地黃的作用很像,都是強心行血的藥劑,但是毛地黃是毒藥、劇藥,而生地黃是平和滋血的藥,功效相差很多。

陽明溫病的症狀比起大承氣湯證較輕微。脈象不浮,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稍稍緩和;或者發燒出汗、神志不清、但沒有大便的情況,也適合用小承氣湯,詳細的方子請參考《傷寒論》。

陽明溫病,大便純粹是稀水,沒有糞便的情況,稱為熱結旁流,主治方是調胃承氣湯。這個方劑是以芒硝進入陰分來解除結熱,反過來用甘草來緩和芒硝急劇的特性,讓它停留在中焦來解除結熱,不然,結不解開而水分會不停排出,造成藥性損傷身體。如果出現上吐下瀉、神志不清,而脈象不實的情況,可以使用牛黃丸、紫雪丹主治。以上這些方劑都記載在《溫病條辨》中。

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後經十二時仍不大便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增液湯方見《溫病條辨》。

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復其陰,益胃湯主之。下後無汗,脈浮者,餘邪未盡,當用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白虎湯。脈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下後無汗,脈不浮而數者,清燥湯。方俱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陽明溫病的治療

陽明溫病,沒有上焦證狀,已經好幾天沒有排便,應該立刻進行通便治療。如果病人屬於陰虛體質,不適合使用承氣湯,則可以用增液湯來治療。服用增液湯後,經過十二個小時仍然沒有排便,可以加入調胃承氣湯一起服用,稍微調節一下。

增液湯方出自《溫病條辨》。

陽明溫病通便之後,如果出現汗出,應該要補充陰液,可以用益胃湯來治療。如果通便之後沒有出汗,脈象浮的,表示餘邪未盡,應該用銀翹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浮而洪,則用白虎湯。如果脈象洪而虛弱,則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通便之後沒有出汗,脈象不浮而數,則用清燥湯。

以上各方均出自《溫病條辨》。

暑溫伏暑,邪入胃經,脈洪滑,不寒,惡熱面赤,頭暈,飲不解渴,得水愈嘔,胸下按之痛,小便短,大便閉,陽明暑溫,水結胸也,小陷胸湯加枳殼主之。

小陷胸湯加枳殼方見《溫病條辨》。

暑熱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加味清宮湯主之。神識不清,熱閉內竅者,先與紫雪丹少許,再與清宮湯。

加味清宮湯即於清官湯加知母(三錢)、銀花(二錢)、竹瀝(三茶匙),衝入。

白話文:

夏天暑氣入侵,導致熱邪侵入胃經,脈搏洪大而滑,不感到寒冷,反而怕熱、臉色發紅、頭暈目眩、口渴卻喝水不解渴,喝水反而更想吐,胸部下方按壓疼痛,小便量少,大便不通,這是陽明經暑熱引起的熱結胸症,可以用小陷胸湯加入枳殼來治療。

這個小陷胸湯加枳殼的方子出自《溫病條辨》。

如果暑熱久留體內,舌頭紅絳、舌苔很少,熱邪已經侵犯到血分,可以用加味清宮湯來治療。如果神志不清,熱邪阻礙了內竅,先服用少量紫雪丹,再服用清宮湯。

加味清宮湯就是在清宮湯中加入知母(三錢)、銀花(二錢)、竹瀝(三茶匙),混合在一起服用。

璜按:溫證神識不清,若舌絳者,服紫雪、清宮,多可得愈。舌淡紅,神氣時明時昧,昏迷撩亂,起臥不安者多死。

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悶、泄瀉、潮熱、嘔惡煩渴、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方見《溫病條辨》。

濕溫兼寒,脾胃兩傷,既吐且利,寒熱身痛,或不寒熱,但腹中痛,名曰霍亂。寒多不飲水者,理中湯主之;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方俱見《傷寒》及《溫病條辨》。

璜按:霍亂,惡症也。用此等方藥力甚微,不能取效。余於薛生白「濕熱篇」第四條下補出治法,乃特效方也。此病由點狀菌繁殖於胃腸,致起胃腸炎。凡飲水惡濁,食物不慎,皆為此病之原。病狀心胸苦悶,噁心嘔吐,腹中雷鳴,繞臍作痛,瀉出軟便,繼瀉綠水,或若泔汁,旋覆嘔吐,四肢厥冷,下腿拘攣,口吻奇渴,眼眶深陷。

白話文:

黃帝按:溫熱疾病導致神智不清,如果舌頭絳紅色,服用紫雪丹和清宮丸,大多可以痊癒。舌頭淡紅色,神氣忽明忽暗,昏昏沉沉,起臥不安的,多半會死亡。

暑熱伏熱,三焦都受到影響。舌頭灰白色、胸悶、腹瀉、潮熱、噁心煩渴、出汗、小便短少的,用杏仁滑石湯為主。方見《溫病條辨》。

濕熱兼寒,脾胃兩傷,又有嘔吐又有腹瀉,寒熱身痛,或者不寒熱,但腹中疼痛,叫做霍亂。寒證多不喝水,用理中湯為主;熱證多想喝水,用五苓散為主。

方子都見於《傷寒論》和《溫病條辨》。

黃帝按:霍亂是一種惡症。使用這些方劑藥效很微弱,不能收到效果。我在薛生白「濕熱篇」第四條下補充了治療方法,那是特效方。這種病是由點狀菌在胃腸中繁殖引起的胃腸炎。凡是飲用不潔淨的水,飲食不注意,都是這種病的原因。病狀為心胸苦悶,噁心嘔吐,腹中雷鳴,繞臍疼痛,瀉出稀便,接著瀉綠水,或者像泔水一樣,反覆嘔吐,四肢厥冷,小腿抽筋,口渴難耐,眼窩深陷。

初染此病者,凡米飯米湯,均不可沾唇,食之則變證尤速,其病勢甚篤,及來勢劇烈者,多不可救,不及救。壯年反病勢較緩者,一周時或二三日,可望痊愈。盛行期間,可豫服防病藥水;已患病者,宜服阿片提神藥,渴飲荍麥湯,嘔吐不止,可飲濃咖啡。瀉甚則注入食鹽水於皮下及靜脈中,其他行麼啡及樟腦注射,尤為緊要。

預防霍亂藥水

稀鹽酸十瓦。上一日數次,每次取數滴,和開水服極驗。

注鹽水方

食鹽三瓦,重雪四瓦,餾水一○○○.○。上加攝氏四十度之溫,注入皮下蜂窩織中。

白話文:

剛染上這種病的人,絕對不能碰米飯或米湯,吃了就會加速病情惡化,病況嚴重,來勢洶洶的,大多無法救治。壯年人反倒病程較緩慢,一週或兩三天內,有望痊愈。流行期間,可以預先服用防病藥水;已經生病的人,應該服用鴉片提神藥,口渴就喝麥芽湯,如果一直嘔吐,可以喝濃咖啡。腹瀉嚴重就往皮下和靜脈注射食鹽水,其他注射嗎啡和樟腦也很重要。

鴉片提神藥

鴉片○.二,硝蒼○.五,白糖五.一,上調和分十包,每一時服一包。

虛脫用樟腦注射法

樟腦二.○,依打兒一○.○。上十滴注射皮下。

又樟腦○.三,白糖三.○。上為十包,每一時服一包。

濕鬱中焦,脘悶腹脹,大便不爽者,加減正氣散主之。方見《溫病條辨》。

璜按:此方多快氣化滯之品,以之透濕治瀉有效。濕溫化熱者,加清熱,如連翹、菔子、黃芩諸類服之,亦有效。

白話文:

【鴉片提神藥】

鴉片0.2克,硝石蒼0.5克,白糖5.1克,以上調和後分成十包,每小時服用一包。

【虛脫用樟腦注射法】

樟腦2.0克,依打兒10.0毫升。上取十滴注射於皮下。

又或樟腦0.3克,白糖3.0克。以上製成十包,每小時服用一包。

【溼鬱中焦,脘悶腹脹,大便不暢者,使用加減正氣散爲主。方法見《溫病條辨》。】

註解:這個方劑包含許多促進氣流通暢、消除滯塞的成分,用它來排除溼氣並治療腹瀉非常有效。如果溼氣轉化爲熱,可以加入清熱的藥物,如連翹、菔子、黃芩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濕熱內蘊,善飲傷脾,食減,泄瀉,腹中隱痛,胃苓湯加白芍、黃連,甚效。

胃苓湯方

漂蒼朮(一錢),川厚朴(一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澤瀉(一錢),茯苓(二錢),桂枝(五分),漂白朮(一錢五分),杭芍(二錢),豬苓(一錢五分),黃連(一錢),生薑(二片),水二杯,煎八分。

白話文:

濕熱蘊積體內,嗜酒傷脾,食慾減退,腹瀉,腹部隱隱作痛,服用胃苓湯加白芍、黃連,效果顯著。

胃苓湯方

蒼朮(一錢),川厚朴(一錢),陳皮(一錢),炙甘草(五分),澤瀉(一錢),茯苓(二錢),桂枝(五分),白朮(一錢五分),杭芍(二錢),豬苓(一錢五分),黃連(一錢),生薑(二片),水二杯,煎成八分即可服用。

濕飲久羈,脾胃不和,氣虛挾痰,胸膈間漉漉有聲,乃痰飲積聚,酒濕所傷,多有此證。外臺茯苓飲主之。

外臺茯苓飲

西潞黨(三錢),土炒白朮(二錢),茯苓(四錢),炙甘草(五分),陳皮(一錢),枳實(二錢),生薑(二片),水煎服。

濕熱內蒸,致成黃疸,外干時令,內蘊水穀,必以宣通氣分為要,失治則為腫脹。由黃疸而腫脹者,苦辛淡法,二金湯主之。二金湯方見《溫病條辨》。

璜按:黃疸為消化器病,每兼腫脹,非由失治而然也。有肝性黃疸,及血性黃疸二種,原因由輸膽管之黏膜,腫脹閉塞,膽汁移走於血液中而然,眼白睛、手足、軀體,猝然變黃,病人四肢疲怠,體力衰弱。我國以為濕熱證,輕者煎劑可愈,重者非廣求秘法不效也。許叔微《本事》砂針皂礬方,王士雄青殼鴨蛋方,陸以湉《冷廬醫話》內外治各單方,均有效驗。西醫用人工鹽十六瓦分為二包,每日清晨以溫水沖服,即青殼鴨蛋方用朴硝之意。

白話文:

濕邪飲品停滯體內時間過久,脾胃功能失調,氣虛夾帶痰液,胸膈間出現漉漉的響聲,這是痰飲積聚,酒濕損傷所致,很多人有這種症狀。外臺祕要中的「茯苓飲」主治此症。

外臺茯苓飲

西潞黨參(3錢),土炒白朮(2錢),茯苓(4錢),炙甘草(5分),陳皮(1錢),枳實(2錢),生薑(2片),水煎服。

濕熱內蒸,導致黃疸,外部受時令影響,內部蘊積水穀,必須以宣通氣分的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治療不當,就會轉化為腫脹。由黃疸而轉化為腫脹的患者,可以使用苦辛淡的方法,「二金湯」主治此症。二金湯的方劑請參考《溫病條辨》。

璜按

黃疸屬於消化系統疾病,經常伴隨腫脹,這並不是因為治療不當而導致的。黃疸有肝性黃疸和血性黃疸兩種,原因是輸膽管的粘膜腫脹閉塞,膽汁移行到血液中所致,眼白、手腳、身體突然發黃,患者四肢疲倦乏力,體力虛弱。我國認為這是濕熱證,輕者服用心方煎劑即可治癒,重者如果不廣求祕方,難以見效。許叔微的《本事》中有砂針皁礬方,王士雄的青殼鴨蛋方,陸以湉的《冷廬醫話》中也有內外治療的單方,都有一定的療效。西醫用人造鹽16瓦分為兩包,每天清晨用溫水沖服,這就是青殼鴨蛋方使用朴硝的用意。

重曹四瓦,茴香油糖二十瓦,混合為藥粉分作六包,一日三次,每服一包,亦能有效。

嗜飲之人,濕熱薰蒸,面目發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小便赤澀,費氏玉露飲主之。

費氏玉露飲

茵陳(三錢),玉竹(三錢),石斛(三錢),花粉(二錢),半夏(一錢),廣皮(一錢),茯苓(二錢),山梔(一錢五分),雞距子(三錢),萆薢(二錢),薏仁(一兩),水煎服。

白話文:

將重曹四瓦、茴香油糖二十瓦混合成藥粉,分成六包,一天三次,每次服用一包,也能有效。愛喝酒的人容易體內濕熱薰蒸,導致臉色發黃,嚴重時還會發黑,胸口煩悶,小便赤澀,可以用費氏玉露飲來治療。費氏玉露飲由茵陳、玉竹、石斛、花粉、半夏、廣皮、茯苓、山梔、雞距子、萆薢、薏仁等藥材组成,水煎服用。

濕溫內蘊,飲食停滯,氣血不得運行,遂成滯下,俗名痢疾。初起腹脹痛者易治,日久不痛不脹者難治;脈小弱者易治,脈實大數者難治;先痢後瀉者易治,先瀉後痢者難治;先痢後瘧者易治,先瘧後痢者難治;酒客積熱及老年積濕者難治,總之邪機淺者易治,脈躁疾挾熱者難治。諺云:「餓不死的傷寒,填不死的痢疾。

」故痢疾日行數十次,下者既多,腸胃空虛,須借飲食以補其虛,方不致死也。

自利不爽,腸中拘急,欲成痢疾,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湯主之。

四苓合芩芍湯見《溫病條辨》。

璜按:痢疾夾熱,類多小便不利,用利水之劑,則津愈枯而腸愈澀,此方吳鞠通以為通膀胱開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腸,合芩、芍宣氣分,清積滯,預奪其滯下之路。以西說考之,由大腸黏膜,結有桿狀菌而起;豈分清小便,所得而輕減其勢乎?璜每於初起急清其腸,使結黏之穢糞下行,小便隨以分利,故知見病治病,非善法也。西人於此證,先主通利,後主收斂,與我國醫學大致相同。

白話文:

濕熱內存,飲食停滯,氣血運行不暢,於是形成滯下,俗稱痢疾。

發病初期,腹脹疼痛容易治療。時間一長,不痛不脹則難治。脈搏細弱者容易治療,脈搏沉實有力者難治。先痢疾後腹瀉者容易治療,先腹瀉後痢疾者難治。先痢疾後瘧疾者容易治療,先瘧疾後痢疾者難治。酒客積熱和老年人積濕者難治。總之,病邪較淺者容易治療,脈搏躁急,伴有發熱者難治。

俗話說:「餓不死的傷寒,填不死的痢疾。」

因此,痢疾一天發作數十次,排便次數多,腸胃空虛,必須借用飲食來補充虛弱,纔不至於死亡。

腹瀉不通暢,腸道拘急,將要形成痢疾,小便短少者,四苓合芩芍湯主治。

四苓合芩芍湯見於《溫病條辨》。

璜按:痢疾夾雜發熱,多伴有小便不利。使用利水藥物,則津液更加枯竭,腸道更加乾燥。此方吳鞠通認為可以通暢膀胱,疏通支河,使病邪不直接流入大腸。同時加入芩、芍藥疏通氣分,清除積滯,預先奪取其滯下的途徑。從西醫角度來看,痢疾是由於大腸黏膜結有桿狀菌而引起。豈能通過利清小便,使病情減輕。璜每次在發病初期,緊急清除腸道,讓結黏的穢糞排出,小便隨後利出。因此,認識疾病,治療疾病,不是什麼好方法。西醫對於此病,先用藥物通利,然後用藥物收斂,與我國醫學大致相同。

我國驗方以黃芩湯為主方,或加歸、芍滑腸和血,即通利法也。加大黃固為下法,加元明粉、銀花以解腸熱,枳殼、菔子、檳榔消食寬腸,均通利法也。輕症愈期約五六日,重症愈期須十餘日至二十餘日,慢性者終成羸瘦而死。若我國久痢治法,愈者則甚多耳。

西國治痢驗方

甘汞半瓦,乳糖○.三瓦。上勻分四包,先服一包,隨服蓖麻子油二十瓦,其後每三時服一包,服完為度。

𠮙譁𠺝每服二分五釐。西人以為此症特效藥。

白話文:

中國治療痢疾的驗方以黃芩湯為主,有時會加入當歸、芍藥、滑石以潤腸和血,這是通利的方法。加入大黃則屬於下瀉的方法,加用元明粉、金銀花可以解腸熱,枳殼、萊菔子、檳榔則可以消食寬腸,這些都是通利的方法。輕症患者大約五六天痊癒,重症患者則需要十多天到二十多天,慢性患者最終會變得消瘦而死。不過,中國治療久痢的療法效果很好,治癒率很高。

西方治療痢疾的驗方:

甘汞半瓦,乳糖0.3瓦。將藥物均勻分成四包,先服用一包,接著服用蓖麻子油二十瓦,之後每隔三個時辰服用一包,服完為止。

𠮙譁𠺝每次服用二分五釐。西方人認為這是治療痢疾的特效藥。

瘧疾內陷變痢,久延時日,脾胃氣衰,面浮腹膨,裡急肛墜,中虛留邪,加減小柴胡湯主之。

加減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黃芩(二錢),潞黨(一錢),白芍(二錢),當歸(一錢五分),穀芽(一錢五分),銀花(三錢),炙甘草(一錢),水二杯,煎八分。

璜按:瘧邪陷下作痢,近世服雞納霜治瘧者恆有之,以雞納霜能遏熱下行也。曾治此症,用治痢藥屢試不效,後思瘧痢交作,古人用小柴胡湯加天花粉治之而效,遵用之果愈。蓋由瘧變痢,仍須治瘧故也。

白話文:

瘧疾侵入內臟導致腹瀉,拖延時日,脾胃氣虛,面部浮腫,腹部膨脹,裡急後重,中焦虛弱,邪氣留滯,可以用加減小柴胡湯治療。

加減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黃芩(二錢),潞黨(一錢),白芍(二錢),當歸(一錢五分),穀芽(一錢五分),銀花(三錢),炙甘草(一錢),加入兩杯水,煎至八分即可。

璜按:瘧疾邪氣侵襲下腹導致腹瀉,最近有不少人用奎寧治療瘧疾,因為奎寧可以阻止熱邪下降。我曾經治療這種症狀,用治療腹瀉的藥物屢次無效,後來想到瘧疾和痢疾交替發作,古人曾用小柴胡湯加入天花粉來治療,並取得了效果,我遵循古方果然治癒了患者。因為瘧疾變化為痢疾,仍然需要治療瘧疾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