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溫熱死候

熱病,嘔,下血者,死。沈曰:汗不出,陽盛陰虧而閉也;再嘔、下血,邪深血分,陰傷尤甚,故死。

璜按:汗不出,熱無出路,甚至加重,此西醫所忌也。嘔而下血,小腸炎、重熱症多有之,每成死候。讀西說自知。

熱病,舌本爛,熱不已者,死。沈曰:心、肝、脾、腎之脈,皆繫於舌本。舌本爛,加之熱不已者,三陰陰絕也,故死。

按:此證服育陰解熱之品,熱退可生。璜曾治而愈之。

熱病,咳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沈曰:咳而衄,邪在肺經,動陰血也。汗不至足,尤為真陰虧竭,故死。

熱病,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沈曰:痙,風、強病也。凡脊背反張,曰腰折;肢體抽搐,曰瘛瘲;牙關不閉曰噤;切齒,曰齘,皆痙病也。此以熱極生風,大傷陰血而然。既熱且痙,乃為死症。

璜按:此證遵《金匱》痙症門,用大承氣湯下之,取效捷於桴鼓,真起死回生之方也,屢試屢驗。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吳鞠通曰:汗後脈躁,陰虛之極,故曰死。然能以甘涼藥沃之得法,亦有得生者。

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吳鞠通曰:脈躁無汗,陽盛之極。陽盛而至於極,陰無容留之地,故亦曰死。雖然較前陰陽俱靜有差,此證猶可大劑急急救陰而有活者。即已得汗而陽脈躁盛,邪強正弱,正尚能與邪爭。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貴在留之得法耳。至陰陽俱靜,邪氣深入下焦,陰分正無捍邪之意,直聽邪之所為,不死何待?

璜按:我國醫學,於溫熱死症,分別詳明,醫者於此,於輕重緩急之間,自有把握。而近世西醫,就熱度表及察心力盛衰以辨死症,亦可為診斷之助。查西醫云:熱度之高達四十二度以上,暫時即足致死;或三十九度至四十度,糾纏不解□□□本屬如何,終歸於死。其死候大概由心力之衰弱,最居多數,而□□□□□□以傳染菌之作用者,衰弱尤甚。

此心力衰弱,有變在頃刻者,證名虛脫。此等症非溫熱固有之症,大多數由傳染病,或中毒,或吐血下血,或瀉痢,體溫急下,劇性神經障害,每每見之。在輕症,只見手足末梢部冷厥;劇症則皮膚蒼白,容顏衰萎,身體冷厥,神氣昏沉,脈形細小,呼吸似無,五官冥然罔覺,中醫每以為陽脫,不知此乃心臟大衰,血行無力之徵也。

熱證所以虛脫而死,正為此心力衰弱之故,危重之傳染症,其初期有體溫亢進不甚而亦死者,此蓋由傳染毒菌之妨害,而非因熱以致死也。

白話文:

發高燒的疾病,如果出現嘔吐、又拉血便,就會死亡。這是因為發燒不出汗,體內陽氣過盛,陰液虧損導致閉塞。如果又嘔吐、拉血便,表示病邪已經深入到血液,陰液的損傷更加嚴重,所以會死亡。

不出汗,熱氣無法排出,甚至會加重病情,這是西醫所忌諱的。嘔吐又拉血便,多半是小腸發炎或嚴重的發熱症狀,通常會導致死亡。讀西醫的相關理論就會了解。

發高燒的疾病,如果舌根潰爛,而且高燒不退,就會死亡。因為心、肝、脾、腎的經脈都聯繫著舌根,舌根潰爛再加上高燒不退,表示身體的陰氣已經耗盡,所以會死亡。

這種情況,如果服用滋陰清熱的藥物,熱退就能活下來。我曾經治療過這樣的病患,並使他們痊癒。

發高燒的疾病,如果咳嗽又流鼻血,而且汗流不到腳底,就會死亡。因為咳嗽流鼻血,表示病邪在肺經,損傷了陰血。汗流不到腳底,更加顯示身體的陰液已經耗竭,所以會死亡。

發高燒的疾病,如果發熱又出現抽搐,就會死亡。抽搐包括腰背反張、肢體抽動、牙關緊閉、咬牙切齒等。抽搐是風邪、強直的病症。凡是脊背向後彎曲叫做腰折;四肢抽動叫做瘛瘲;牙關不能閉合叫做噤;磨牙叫做齘,這些都是抽搐的表現。這是因為熱極生風,嚴重損傷了陰血。既發熱又抽搐,就是死亡的徵兆。

這種情況,依照《金匱要略》的痙病篇,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效果非常快速,就像擊鼓一般,真的是起死回生的藥方,我多次使用都有效。

發高燒的疾病,如果已經出汗,但是脈搏仍然急促有力,表示陰液已經耗竭,就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搏平靜,就能活下來。吳鞠通說,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是陰液極度虛弱的表現,所以說會死亡。然而,如果能用甘涼的藥物滋潤身體,方法得當,也有可能活下來。

發高燒的疾病,如果脈搏仍然急促有力,而且不出汗,表示陽氣已經耗竭,就會死亡;如果脈搏急促有力,出汗後變得平靜,就能活下來。

吳鞠通說,脈搏急促又不出汗,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陽氣過盛到了極點,陰液沒有容身之地,所以也會死亡。雖然比起陰陽俱靜的情況稍微好一點,這種情況還是可以通過大量急救陰液的藥物來挽救。即使已經出汗,但陽脈仍然急促有力,說明邪氣強盛而正氣虛弱,但正氣還能與邪氣抗衡。如果能保留一分的津液,就有一分的生機,關鍵在於保留的方法是否得當。至於陰陽俱靜的情況,說明邪氣已經深入下焦,陰分沒有抵抗邪氣的能力,只能任由邪氣為所欲為,不死亡還等待什麼?

我國醫學對於發燒致死的症狀,有非常詳細明確的區分。醫生對於輕重緩急的情況,自然會有把握。而近代的西醫,則藉由體溫表和觀察心臟力量的強弱來判斷是否為死症,這也能夠幫助診斷。西醫認為,體溫高達攝氏四十二度以上,短時間內就足以致死;或者三十九度到四十度之間,病情糾纏不解… 最終都會死亡。死亡的原因大多是心臟衰弱,而且… 也會因為傳染菌的作用而更加衰弱。

這種心臟衰弱的情況,有時會突然發生,這種症狀叫做虛脫。這種症狀並非發燒本身固有的症狀,大多數是由於傳染病、中毒、吐血、拉血便或腹瀉等原因,導致體溫急速下降、劇烈神經障礙而出現。在輕微的情況下,只會看到手腳末梢冰冷;嚴重的情況則會皮膚蒼白、面容憔悴、全身冰冷、精神昏沉、脈搏微弱、呼吸微弱、五官沒有知覺。中醫常常認為這是陽氣脫失,卻不知道這是心臟嚴重衰弱,血液循環無力的表現。

發燒會導致虛脫而死亡,正是因為心臟衰弱的緣故。嚴重的傳染病,初期體溫可能不是很高,但也可能導致死亡,這多半是因為傳染毒菌的危害,而不是因為發燒本身導致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