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1. 下焦篇
2. 溫熱傳入下焦治法
溫病治不得法,傳入下焦,少陰腎經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神昏,或口乾舌燥,齒黑唇裂,手足心熱,或耳聾,或汗自出,心中不自主者,皆因誤用升散,熱久耗傷真陰、少陰之液,無以上供,故熱邪不解,脈虛大者,均宜加減復脈湯主之。加減復脈湯方見《溫病條辨》。
溫病誤表,津液耗散,汗大出不止,中無所主者,救逆湯主之。
救逆湯方
即前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八錢、生龍骨三錢,煎如復脈法。脈虛欲脫者加參二錢。
溫病服大承氣湯,下後大便溏甚,十二時三四行,脈仍數者,不可與復脈湯,一甲煎主之。
一甲煎方
生牡蠣(二兩),水四杯,煎取二杯,分三次服。
下焦溫病,大便溏瀉即與一甲復脈湯主之,即於加減復脈湯內去麻仁加牡蠣一兩。
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黑齒乾,手指蠕動,急防痙厥,二甲復脈湯主之。即於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錢。
下焦溫病,熱深厥深,脈細促,心中澹澹大動,甚則心中痛者,三甲復脈湯主之。即於二甲復脈湯方內加生龜板一兩。
古歡室女醫曾氏云,按復脈湯加減得法,醫效最速,真有起死回生之功。余於癸卯年患春溫,延入下焦,口渴唇焦,舌黑,心煩,日晡發熱,津液枯耗,已十分危險。諸醫皆擬用小柴胡等方,以不對症遲延未服,延至下焦,自擬服此方,後大戰,床柱地板,為之震動。戰後繼之大汗,邪因得解,後自用龜板、鱉甲、牡蠣等藥,隨症加減而愈。
愈後自查《條辨》,云:津液枯燥,服存陰藥,液增欲汗,邪正努力紛爭,則作戰汗,戰之得汗則生,汗不得出則死。所幸雖病十餘日,未誤服補劑,故戰即得汗而愈。此方經驗多人,真可傳也。
璜按:熱病後水腫,審其脈數或躁疾,或弦勁,由於礙及心臟、腎臟而變水腫者,加減復脈湯加冬瓜皮、澤瀉、生薏仁之屬甚效。余試驗屢矣,而醫者多不知,良可浩嘆。
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見《溫病條辨》。
溫病愈後,濕痰流入胃腑,嗽痰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
半夏湯方
製半夏(四錢),秫米(一兩),水四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
溫病後虛煩不寐,酸棗仁湯以和其陰。
酸棗仁湯
酸棗仁(三錢),知母(二錢),茯神(二錢),川芎(一錢),炙甘草(一錢),枳實(一錢),竹茹(一錢五分),水煎服。
璜按:此等方治虛煩不寐亦效。然據《金匱要略》,非治溫病後之虛煩也。西人於溫熱不寐之症,每以為腦神經不安,注射安腦藥,或服安腦寧睡之品,惟服之則得寐,越日不服,仍復不寐,非良法也。余試效方用蓮子心(二十多個)、青鹽(三分),開水泡服。臨臥再泡一服,存貯茶瓶中,如未臥隨意服之,無不即臥。
後晚再服,可以痊愈。蓋交通心腎,寧睡之良方也。方無安腦之品,而可以寧睡。嗚呼,不寐豈盡腦病耶。附錄於此,以質於世之習西醫者。
安腦寧睡方
斯爾仿那兒(四瓦)。上分四包,臨臥服一包,用熱湯送之。
又方,臭剝一二瓦。上以水一茶杯溶解,臨臥作一次服。
婦女溫病經水適來,脈數,耳聾,乾嘔煩渴。辛涼退熱,兼清血分,竹葉玉女煎主之。方見《溫病條辨》。
熱病經水適至,十餘日不解,神氣昏迷,脈右長左沉,瘀熱在裡也。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
加減桃仁承氣湯
大黃(二錢),細生地(六錢),丹皮(三錢),桃仁(二錢),澤蘭(二錢),水煎服。
溫病愈後,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脈遲而弦,不食,陽氣虛也。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白芍(六錢),桂枝(四錢),生薑(三錢),大棗(二枚),膠飴(五錢),炙甘草(三錢),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膠飴,火上烊化,溫服三次。
璜按:小建中湯,為病後調補之方。凡腹痛屬中氣虛者,均可用。即溫熱病後元氣虛弱,取少火生氣之義,亦可藉以調補,以養陽養陰,性味溫和,善用之,每每左右逢源之妙。仲景桂枝湯,所以列於傷寒方之首也,能從桂枝湯探其奧妙,則規矩從心,而可得此方之妙義矣。
溫病愈後,或一日至一年,潮熱脈數,喜飲不食者,胃陰虛也,五汁飲主之,益胃湯亦主之。方俱見《溫病條辨》。
伏暑濕溫,積留支飲,懸於脅下,而成脅痛,或咳或不咳,潮熱,或寒熱如瘧狀,不可誤認柴胡證。香附旋覆花湯主之。方見《條辨》。
璜按:此方滌飲止痛,以治症輕於咳逆倚息而脅痛者,用之多效,余試驗屢矣,特附識之。
支飲上擁胸膈,直阻肺氣,不令下降,呼吸難通,非用急法通利水道不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苦葶藶(三錢,炒香,砂細),大棗(五枚,去核),水五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此方治濕飲腰脅痛不可忍,神效。葶藶性急,瀉肺中之壅塞。因其頗剽悍,恐傷脾胃,故用大棗以護脾胃,使不傷他臟。一急一緩,一苦一甘,相輔成功也。
古歡室云:余身經兩次濕溫,腰脅痛不止,百藥不效,此方服下即愈。
又:外子酒濕黃疸,每發必先右脅痛,且肢冷,醫用率溫服少許更甚,服此方即愈,洵經驗良方也。
溫病燥熱久羈,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或乾咳,或夜熱,甚則痙厥者,三甲復脈湯主之,定風珠亦主之,更重者專翕大生膏主之。方俱見《溫病條辨》。
璜按:吳鞠通治溫熱久病傷陰,以重濁填陰,滋養下焦,不為無見。其用減味復脈湯,一以清餘熱,一以育陰善後,面面圓到,有功千古。定風珠二方性太黏滯,且近腥穢,服之往往滯悶胃氣,消化不良,殊難適用學者。治下焦溫病及病後育陰以清餘熱,仍當於加減復脈湯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