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診舌法

舌者,心之竅。凡病俱現於舌,能辨其色,證自顯然。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雖發熱,尚屬表證。若舌苔粗白,漸厚而膩,是邪已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此時已不辨滋味矣;再由厚膩轉為黃色,邪已化火;倘熱甚失治,則黃苔變黑,胃火亢極;若厚苔漸退,而舌底紅色,為火灼水虧,此表邪之傳裡者也。間有脾胃虛寒者,則舌白無苔而潤,甚者連唇口面色俱萎白,此因受濕,胃無火力也。

胃熱者,舌中苔黃而薄;心熱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肝熱者,舌邊赤,或有芒刺。其舌中苔厚而黃者,胃微熱也;舌中苔厚而黑燥者,胃大熱也;倘唇口俱黑,則胃將蒸爛矣;再有舌黑而潤澤者,屬腎虛也;若滿舌紅紫色而無苔,此名絳色,溫熱發於營分,亦多有之;更有病後絳舌如鏡,發亮而光,或舌底溢干而不飲冷,此腎水虧極也。以上驗舌色之大略如此,視其色,即知其病之所在矣。

璜按:熱病一二日,舌上每有厚白膩苔,此病我國名醫主開泄溫痰,百試百驗。考近世西洋醫學說,則以為胃液鹽酸減少,消化機及吸收機衰弱,以致食欲缺乏,味覺變常,口內涸燥,舌上生苔。此等消化力弱,實由病原菌之障害消化器使然。究之西醫所謂消化器,即腸胃也;所謂病原菌,即我國醫學所言之邪氣也。

是篇言邪已入胃,挾濁飲而化火,與西說若合符節,特當時未有顯微鏡之檢查,故無病原菌可言耳。究之診舌大法,西疏我密,西略我詳。吳坤安、何廉臣二家診舌法,尤為博大深微,茲摘錄之。

病之經絡、臟腑、營衛、氣血、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畢形於舌,故辨感證以舌為主,而以脈症兼參之,此要法也。茲將舌之部位、形色詳列於下。

白話文:

[診斷舌象的方法]

舌頭是心臟的出口,所有疾病都會在舌頭上顯示出來,如果能辨識它的顏色,病症自然會一目瞭然。例如,如果口腔的津液正常,口不乾渴,即使發燒,這仍可能是外感風寒的症狀。如果舌苔粗且白,逐漸增厚變得黏膩,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部,並與身體的濁液結合,正轉化為火熱,此時可能已無法分辨食物的味道;如果舌苔由厚膩轉變成黃色,這表示邪氣已轉化為火熱;如果病情嚴重,治療不及時,黃色的舌苔可能會轉變為黑色,表示胃火非常旺盛;如果厚的舌苔逐漸消失,舌底出現紅色,這是火熱燒灼導致水分流失,這就是表症轉為裏症的情況。

有時候,脾和胃虛弱且寒的人,他們的舌頭會呈現白色且沒有舌苔,而且很濕潤,嚴重的話,嘴脣、嘴巴和臉色都可能呈現蒼白,這是由於受到濕氣影響,胃部無法產生足夠的熱力。

胃熱的人,舌頭中間的舌苔會呈現黃色且薄;心臟熱的人,舌尖一定會是紅色,嚴重的話還會有芒刺;肝熱的人,舌頭兩側會紅,也可能有芒刺。如果舌苔厚且黃,表示胃部有點熱;如果舌苔厚且黑色且乾燥,表示胃部非常熱;如果嘴脣和口部都變黑,表示胃部可能正在受到嚴重的損傷;如果舌頭黑色但濕潤,這表示腎虛;如果整個舌頭呈現紅紫色且沒有舌苔,這被稱為絳色,這是溫熱在營養層面發作的症狀,這種情況很常見;如果病後舌頭像鏡子一樣光滑且發亮,或者舌底乾燥但不喝冷水,這表示腎臟的水分非常不足。以上是辨識舌色的大致方法,只要看舌頭的顏色,就能知道病症的位置。

進一步來看,熱性疾病在一二天內,舌頭上通常會有厚的白色且黏膩的舌苔,這在我國的名醫中,通常會使用開泄溫痰的方法,經過多次實踐,效果顯著。根據近代西方醫學的理論,這可能是由於胃液中的鹽酸減少,導致消化系統和吸收系統衰弱,進而導致食慾下降,味覺異常,口乾舌燥,舌頭上產生舌苔。這些消化力下降的現象,實際上是由於病原菌對消化器官造成的障礙。然而,西醫所說的消化器官,就是我們說的腸胃;西醫所說的病原菌,就是我們醫學中所說的邪氣。

在這段文中提到邪氣已經進入胃部,並與濁液結合,轉化為火熱,這與西方醫學的觀點相符,只是當時沒有顯微鏡的檢查,所以無法談論到病原菌。然而,關於舌診的法則,西方醫學較為粗疏,我們的醫學則更為詳細。吳坤安和何廉臣兩位醫生的舌診法,更是博大精深,以下摘錄部分內容。

疾病的經絡、臟腑、營養、氣血、表裡、陰陽、寒熱、虛實,都會在舌頭上顯示出來,因此在辨識感受性證狀時,主要依賴舌診,同時參考脈象和症狀,這是一個重要的法則。接下來,將詳細列舉舌頭的部位和顏色。

2. 部位

滿舌屬胃,中心亦屬胃,舌尖屬心,舌根屬腎,兩旁屬肝膽,四畔屬脾。

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

白話文:

舌尖反映上消化道(上脘)的情況,舌中部反映中消化道(中脘)的健康,舌根反映下消化道(下脘)的功能。]

3. 形色

白苔肺經,絳苔心經,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

白話文:

[外觀顏色],白色的舌苔表示問題可能出在肺部,深紅色的舌苔可能與心臟相關,黃色的舌苔可能涉及胃部,黑色的舌苔可能反映脾臟的問題,紫色的舌苔可能與腎臟有關,舌苔若呈現燒焦的紫色且有刺感則可能是肝臟的問題,而青色且滑的舌苔也可能涉及到肝臟。

4. 診察

白苔肺經,候衛分氣之表邪也。

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亦主一身之表。故散肺分之邪,亦即以疏太陽之表,觀仲景麻黃湯方,意可知。

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者,風寒也。外證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宜溫散之。

璜按:此等舌苔,無病人多有之,此乃風寒初感。故舌苔無甚轉變,應照風寒外感用溫散之法,以惡寒、口不渴,非溫熱病也。

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感初,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黏膩者,溫邪在氣分也。外證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杏仁、滑石、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璜按:此濕邪在氣分之正治也,原本桂技、秦艽未合,今易之。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瓜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絳苔心經,候營分血分之溫熱也。

心主營、主血,舌苔絳,燥邪已入營中,宜清絡中之熱。血分之火,忌用氣分之藥。

凡溫邪從口鼻入上焦,心肺先受,如舌苔先白後紅者,邪先入氣分,後入營分也。如初起舌即絳色者,邪不入氣分,而入營分也,宜清解營分之熱,如犀角、生地、丹皮、元參、竹葉、連翹之類。

璜按:治溫熱病,入手即宜分別氣分、營分。果系在營,便宜清營,不得以病正在初起,而不敢用血藥也。暑邪、溫疫診斷及治熱均同。

凡白苔,邪在氣分,宜解表,忌清裡;絳舌,邪在營分,宜清熱,忌發汗。

璜按:此治溫病、暑疫在氣、在營一定不易之要訣也。

黃苔胃經,辨陽明裡證之熱邪也。

邪入手經,以舌之絳白,分心營肺衛矣;邪入足經,又當以舌之黃白,分表裡施治也。蓋白苔主表,黃苔主裡,太陽主表,陽明主裡,故黃苔專主陽明裡證。辨證之法,但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里。

璜按:邪在陽明之表,未入陽明之裡者,古人每以梔子豉湯主治。

如見白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病入陽明,猶帶表證,微兼惡寒,宜涼散之。

如黃而兼燥,外證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溫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斯時胃家熱而未實,宜梔豉白虎之類,清之可也。如厚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承氣湯下之。

璜按:此傷寒傳胃化熱之治法,溫熱、暑疫邪入陽明治法均同。《難經》謂:熱病皆傷寒之類。諒哉斯言!

鮮紅膽經,候少陽內發之溫邪也。

少陽以木火為用,溫邪內發,必借少陽為出路,乃同氣之應也。

白話文:

診察

舌苔呈現白色,通常表示病邪侵犯肺經,這是病邪在衛分(體表)的表現。

肺掌管衛氣,主導全身氣機的運行,也主司皮膚毛髮。風寒之邪會先侵入皮膚毛髮,然後才會影響到肺。另外,太陽經也主導身體的體表。因此,當病邪侵犯肺的時候,其實也同時侵犯了體表,所以當我們疏散肺經的邪氣時,也等於在疏散太陽經的邪氣。這點可以從張仲景的麻黃湯的藥理作用中理解。

如果舌頭沒有舌苔但是濕潤,或者只有薄薄一層白色舌苔,通常是風寒引起的。患者外在表現一定會怕冷,發燒,但不會口渴,這時候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驅散風寒。

我認為:這種舌苔在沒有生病的人身上也常常出現,這表示是剛開始受到風寒。所以這種情況下,舌苔不會有明顯的變化,應該按照風寒外感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用溫散的方法,辨證要點是怕冷和不口渴,這表示不是溫熱病。

舌苔呈現白色且乾燥有刺,通常是溫邪(帶熱的病邪)。剛開始可能稍微怕冷,接著就會持續發高燒,這種病邪是侵犯了手太陰肺經,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驅散病邪,不能使用歸屬於足經的辛溫藥物。

舌苔呈現白色且黏膩,表示溫邪已經進入氣分(身體的氣機運行)。患者外在表現一定會發燒、頭部沉重、身體疼痛,但不會口渴,這時候應該用可以解肌(疏通肌肉)和去除濕氣的藥物,比如杏仁、滑石、紫蘇、二陳湯、二苓散之類的藥。

我認為:這才是濕邪侵犯氣分時正確的治療方法。以前用的桂枝和秦艽並不合適,現在把它們換掉。

雖然肺經兼具太陽經的性質,但只有寒邪才能使用屬於足經的辛溫藥物。如果是風溫邪氣侵犯肺部,症狀會是發燒、口渴、咳嗽、喉嚨痛,舌苔呈現白色乾燥,或者白色帶有紅色,治療應該用清涼且輕盈的藥物來清解肺經的熱邪,比如焦梔子、豆豉、桑葉、杏仁、瓜蔞皮、象貝母、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的藥物。

舌苔呈現深紅色,通常表示病邪侵犯心經,這是溫熱之邪進入營分(血液)的表現。

心掌管營氣和血液,如果舌苔呈現深紅色,表示燥熱之邪已經進入營分。這時應該用清熱涼血的藥物來治療。血分的火熱,不能用治療氣分的藥物。

凡是溫邪從口鼻進入人體上焦(心肺部位),心和肺會先受到影響,如果舌苔先呈現白色然後變成紅色,表示病邪是先侵犯氣分,然後才進入營分。如果一開始舌苔就呈現深紅色,表示病邪沒有侵犯氣分,而是直接進入營分,應該用清解營分的熱邪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犀角、生地、丹皮、元參、竹葉、連翹之類的藥物。

我認為:治療溫熱病,一開始就要區分病邪是在氣分還是營分。如果病邪在營分,就應該用清營的藥物,不能因為疾病才剛開始,就害怕使用血藥。暑邪和溫疫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

總而言之,舌苔呈現白色,表示病邪在氣分,應該用解表的藥物,不能用清裡的藥物;舌苔呈現深紅色,表示病邪在營分,應該用清熱的藥物,不能發汗。

我認為:這是治療溫病和暑疫時,區分病邪在氣分還是營分的重要原則。

舌苔呈現黃色,通常表示病邪侵犯胃經,這是陽明經裡證有熱邪的表現。

病邪侵犯手經時,我們可以根據舌苔的紅白色來區分是侵犯心營還是肺衛。病邪侵犯足經時,我們應該根據舌苔的黃白色來區分是表證還是裡證,並採取相應的治療。白色舌苔通常表示表證,黃色舌苔通常表示裡證。太陽經主導表,陽明經主導裡,所以黃色舌苔是陽明裡證的專屬表現。辨證的方法是:只要舌苔帶有一點白色,就表示疾病也帶有一點表證的性質。只有完全呈現黃色,沒有一點白色,才表示病邪已經完全進入裡部。

我認為:病邪在陽明經的表面,還沒有進入陽明經的內部時,古人常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看到白色舌苔中帶有黃色,或者呈現微黃且薄的舌苔,表示病邪已經進入陽明經,但仍然帶有表證的性質,可能稍微會怕冷,這時候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疏散病邪。

如果舌苔呈現黃色且乾燥,患者外在表現不是怕冷而是怕熱,表示外感傷寒的病邪剛進入陽明經內部,或者溫熱的內邪要從陽明經的表面發出來。這時候胃部的熱還沒有完全實化,可以用梔子豉湯或白虎湯之類的藥物來清熱。如果舌苔呈現厚黃色且乾燥有刺,或者舌邊呈現黃色、舌頭中心焦黑且有刺,並伴隨肚臍周圍脹滿、堅硬疼痛,表示這是陽明經裡證,可以用承氣湯來攻下。

我認為:這是傷寒傳入胃部化熱的治療方法,溫熱和暑疫病邪侵犯陽明經的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難經》說:所有的熱病都屬於傷寒的一種。這句話說得太對了!

舌苔呈現鮮紅色,通常表示病邪侵犯膽經,這是少陽經內發的溫邪表現。

少陽經的性質是屬木火,溫邪內發,一定會借用少陽經作為出口,這是因為同氣相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