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三 (3)
卷三 (3)
1. 診察
如淡紅、嫩紅、白中帶紅、是溫邪之輕者。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口渴甚者是也。
璜按:此條未必是少陽證,蓋溫病因時感而發者,多有此候。大概鮮紅比絳色為輕,仍屬血熱,不必瑣分之為膽熱也。膽為遊行之府,膽汁敷布於胃,即能助胃化食。若黃疸,腹脹,飲食不淌,即膽之病也。《傷寒論》以口苦為少陽病,殊有的見。蓋以膽汁入胃,而口苦也。
今乃僅以鮮紅屬之膽經,毫無膽之病狀,而觀下節所用藥,仍以犀角、翹丹、生地、元參清血,安見其為少陽之溫邪耶?古人著書,大率有牽扯附會之處,此亦其一也。
如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而營分熱,宜犀角、翹、丹等法解之;如不解,此溫邪伏於少陰,而發於少陽之表也。症非輕渺,速宜重加生地、麥冬、元參之類,以滋少陰之水,而少陽之火自解矣,大忌風藥。
又風溫、暑疫等證,見舌苔鮮紅者,當從少陰治。
璜按:少陰主血,此條仍主清手少陰之血,可見鮮紅仍熱在營分也。
黑苔脾經,辨太陰濕土之寒熱也。
太陰濕土,所主而水就濕,故脾家見症,每每舌見黑色。
如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外證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宜理中湯主之,甚加附子。
如雜證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如白苔而兼帶灰黑色,更兼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如五苓加羌防之類。
如白帶黑點,或兼黑紋而黏膩者,亦屬太陰氣分之濕,宜行濕和脾。
如黃中帶黑,而浮滑黏膩者,是足太陰濕熱內結,宜利濕清熱。
如黑而燥刺,是陽經注入太陰之熱邪,宜清火解毒兼陽明治。如屢清不解,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氣,是胃中津液乾涸,少陰腎火不支,宜大小甘露飲主之。
如舌苔黑刺,大便秘結,臍腹礙滿耕痛,此燥矢為患也,承氣湯下之,仍從陽明治。
若黑而堅斂,焦刺如荔子形者,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涸也,不治。諸書但以黑苔為腎氣凌心,水來剋火,百無一治,語尚未確。
邵仙根云:此係腎陰胃液俱竭,陽熱亢極陰涸而死,故回不治。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藥勿間斷,希救萬一。又有以舌之五色分五臟,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測感證之變。
璜按:脾為行血之臟,西法至今功用未明,而熱證、瘧疾,動輒脾腫,往往釀成血薄症,面黃腹脹,氣微喘,四肢無力,身體倦怠。診其舌每淡紅,或白而無苔,生平見此證多矣。是篇以黑苔屬脾,取太陰濕土水就濕之義,從氣化探原立論,亦合。然臟腑挾痰飲之濕,每見黏膩苔,或黃或白,以宣通氣分為治。
又不專在太陽一經也,濕結太陰,宜用苦辛開法,與陽明迥別。陽明實滿,舌苔老黃燥裂;太陰濕滿,舌苔白而黏膩。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太陰實滿,滿在心下胃口,又安舌苔之必變黑也?即以黑苔論胃燥,陰枯者有之;寒結在臟,舌苔黑滑者又有之,亦不盡關於太陰。此節言黑苔屬脾,僅根據濕土而言,乃正論,非定論也。
白話文:
診察
如果舌頭呈現淡紅色、嫩紅色或白色中帶有紅色,表示是溫病中較輕微的情況。初期會稍微怕冷,接著就持續發燒,而且口渴得很厲害,就屬於這種情況。
我認為,這種情況未必是少陽證,因為溫病大多是因時感而發,所以常常會有這種現象。大概來說,鮮紅色比絳色要輕,仍然屬於血熱,不必太過仔細區分是膽熱。膽是遊走的腑器,膽汁會分佈到胃裡,幫助胃消化食物。如果出現黃疸、腹脹、食慾不佳等情況,才是膽的疾病。《傷寒論》中說口苦是少陽病的症狀,這確實有它的道理,因為膽汁進入胃裡,就會感到口苦。
現在只是單純因為舌頭鮮紅就說是膽經的問題,卻沒有其他膽的病症,而且看後面用的藥方,還是用犀角、連翹、丹皮、生地、元參等來清血,哪能看出這是少陽的溫病呢?古人寫書,常常會有牽強附會的地方,這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舌頭是純紅色或鮮紅色且有芒刺,表示膽火旺盛,熱邪已經進入營分,應該用犀角、連翹、丹皮等藥物來解除。如果這樣還不能緩解,表示溫邪潛伏在少陰,卻在少陽的表面表現出來,這不是輕微的症狀,要趕快大量使用生地、麥冬、元參等藥物,來滋養少陰的陰液,少陽的火氣自然就會平息。絕對不能使用發散風邪的藥物。
另外,像是風溫、暑疫等疾病,如果看到舌苔鮮紅,應該從少陰的角度來治療。
我認為,少陰主掌血液,這裡的描述仍然是以清理手少陰的血分熱邪為主,可見鮮紅色仍然是熱在營分的表現。
黑色舌苔屬於脾經,是用來分辨太陰濕土的寒熱情況。
太陰濕土的主要特性是水會往濕的地方流,所以脾虛的症狀,常常會表現在舌苔呈現黑色。
如果舌苔呈現灰黑色而且濕滑,表示寒水侵犯脾土,是太陰中寒的症狀。外在症狀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脈搏沉細,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嚴重時可以加用附子。
如果各種雜症中出現黑色濕滑的舌苔,必定是濕邪傷害了脾,應該用溫中健脾、祛除水飲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舌苔白色中帶有灰黑色,而且黏膩浮滑,表示太陰經有濕邪,是從雨霧中感受到的,應該用解肌祛濕的方法來治療,像是五苓散加上羌活、防風等藥物。
如果舌苔白色中帶有黑點,或是有黑色的紋路,而且黏膩,也屬於太陰氣分的濕邪,應該用活血利濕、健脾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舌苔黃色中帶有黑色,而且浮滑黏膩,表示是足太陰的濕熱在體內積結,應該用利濕清熱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舌苔黑色乾燥且有芒刺,表示是陽經的熱邪侵入太陰,應該用清火解毒,同時兼顧陽明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多次使用清熱藥物都無法緩解,而且腹部沒有痞塊、脹滿、疼痛的症狀,就不能隨便使用承氣湯,因為這是胃中津液乾涸,少陰腎火不足的表現,應該用大小甘露飲來治療。
如果舌苔黑色且有芒刺,而且大便秘結、肚臍周圍及腹部脹滿疼痛,這是腸道中燥屎造成的,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但仍然要從陽明的角度來治療。
如果舌苔黑色而且堅硬收斂,芒刺像荔枝殼一樣,這是陽氣過亢陰液枯竭,胃液和腎液都枯竭了,是無法治癒的。很多醫書都說黑色舌苔是腎氣過於亢盛壓制心火,水來剋火,所以無法治療,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
邵仙根說:這種情況是腎陰和胃液都枯竭了,陽熱過於亢盛,陰液枯竭而死,所以無法治療。不得已只能用大量滋陰清熱的方法,藥物不能間斷,希望能有一線生機。還有人用舌頭的五種顏色來區分五臟,這是一種生搬硬套五行的方法,不足以診斷感冒的病症。
我認為,脾是運送血液的臟器,西醫到現在還沒弄清楚它的功能。但是熱病、瘧疾等疾病,常常會導致脾臟腫大,常常會造成血液稀薄的症狀,臉色發黃、腹脹、氣喘虛弱、四肢無力、身體疲倦。診斷這種情況時,舌頭常常呈現淡紅色,或是白色且沒有舌苔。我見過很多這樣的案例。這篇文章把黑色舌苔歸於脾,採用太陰濕土水往濕處流的理論,從氣化的角度來探討病因,也是符合道理的。然而,臟腑夾帶痰飲濕邪時,常常會出現黏膩的舌苔,可能是黃色或白色,這應該用宣通氣分的方法來治療。
而且,這種情況不單單只侷限於太陽經,濕邪積結在太陰,應該用苦溫辛開的方法,和陽明的情況截然不同。陽明實滿,舌苔會呈現老黃色、乾燥龜裂;太陰濕滿,舌苔會呈現白色且黏膩。陽明實滿,脹滿的情況會延伸到肚臍下方及小腹;太陰濕滿,脹滿的情況會出現在心下和胃部。又怎麼能說舌苔一定會變黑呢?即便以黑色舌苔來說胃燥,確實有陰液枯竭的情況;寒邪積聚在內臟,舌苔也可能呈現黑色濕滑,也不一定全都和太陰有關。這段文字把黑色舌苔歸於脾,只是根據濕土的理論來說,是一種正向的論述,但並非絕對的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