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12)
卷二 (12)
1. 溫熱死候
章虛谷曰:陰陽之氣,本來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勢瀰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邪,交合為一,而本元正氣絕矣,故病名陰陽交。交者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也。
又曰: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穀以生津液,發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勝也。精氣勝則當能食,以化水穀,是邪已泄則不復熱矣。乃復熱者,邪氣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氣走泄也,故汗出而輒復熱,是精卻而邪勝也。所以不能食,精無俾也。俾者,倚借之謂。
其病雖留連,其壽可立待而傾也。古論云:汗出而脈躁盛者死,正謂其精卻而邪不去也。若邪去而精氣存,脈即靜矣。今脈與汗不相應,則精氣不勝邪氣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復熱,精卻邪勝;二也,汗與脈不相應;三也,今見三死症,不見一生症,雖似愈必死也。
璜按:王士雄謂:溫病誤作傷寒治,妄發其汗。多有此候,真乃閱歷之言。「玉版論要」曰:溫病虛其死。吳鞠通曰:病溫之人,精血虛甚,則無陰以勝溫熱,故死。
溫病發於三陰,脈微足冷者,難治;溫病大熱,脈反細小,手足逆冷者,死;溫病初起,大熱,目昏譫語,脈小足冷,五六日脈反躁急,嘔吐昏沉,失血痙搐,舌本焦黑,脈促、結代、沉小者皆死;溫病汗後身熱,脈反盛者,死。
「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吳鞠通曰:「人近躁」,邪在上焦,故取之諸陽,以泄其陽邪,陽氣通則汗隨之。「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陽盛則陰衰,瀉陽即陰安其位,瀉其有餘,即所以補其不足也。又曰:「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溫熱吃緊大綱。
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所留戀,必脫而死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或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熱病已得汗,脈尚躁,喘,且復熱,喘甚者死。
熱病不知痛處,耳聾,不能自收持,口乾,陽熱甚,陰頗有汗者,熱在髓,死、不治。沈月南曰:髓者,主陰之精,骨之充也。邪入最深,乃為髓熱,腎氣敗絕,故至死也。
熱病汗不出,大觀發赤,噦者死。沈曰:汗不出,陰無力也。觀赤謂之戴陽。面戴陽,陰不足也;噦者,邪犯胃府,胃虛甚也。本原虧極,難免死矣。
熱病泄而腹滿者死。沈曰:邪傷太陰,脾氣敗也,故死。
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沈曰:目不明,臟腑之精氣竭也。熱不已,表裡之陰氣竭也,故主死。
璜按:此亦熱衝於腦之象。汪謝城據《難經》謂:陰脫而熱猶不已,故死。見解亦超。
白話文:
溫熱病臨死前的徵兆:
章虛谷說:陰陽之氣,本來是互相交融而產生生命的,現在因為邪氣蔓延,外感陽熱之邪,與體內陰虛之邪結合在一起,導致身體根本的元氣耗盡,所以這種病叫做陰陽交。陰陽交合不是指正常的陰陽協調,而是指陰陽失衡,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
他又說:汗是從食物的精華中產生的,而食物的精華又來自於身體的精氣。也就是說,身體的精氣化生食物,產生津液,再發散為汗液。如果邪氣隨著汗液排出,邪氣就會被驅逐,而精氣就會恢復旺盛。精氣旺盛就會恢復食慾,能消化食物,這樣熱病就會消退。如果病後又發熱,表示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這時所出的汗,是精氣的耗散。所以汗出後又發熱,表示精氣衰弱,邪氣強盛。因此會食慾不振,因為精氣不足以支持身體機能。所謂的「俾」,就是依靠的意思。
這種疾病雖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病人離死亡已經不遠了。古人說:汗出而脈搏急促的,會死亡,正說明是精氣衰弱而邪氣不去的緣故。如果邪氣被去除而精氣尚存,脈搏就會平靜下來。現在脈搏與汗液的情況不相符,表示精氣無法戰勝邪氣,那麼死亡就是必然的結果。而且,胡言亂語是神志不清的表現,神志不清就會死亡。這是第一種死亡徵兆。汗出後又發熱,是精氣衰弱而邪氣強盛,這是第二種。汗液與脈搏不協調,這是第三種。現在出現這三種死亡徵兆,而沒有出現任何一種好轉的徵兆,即使看起來好像好轉了,也必定會死亡。
黃按:王士雄說:溫病被誤診為傷寒來治療,隨意發汗,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真是經驗之談。《玉版論要》說:溫病導致虛弱的會死亡。吳鞠通說:患溫病的人,精血嚴重虧虛,沒有陰氣來制衡溫熱,所以會死亡。
溫病從三陰經發病,脈搏微弱、四肢冰冷的,難以治療;溫病高熱,脈搏反而細小,手腳冰冷的,會死亡;溫病初期高熱,眼睛昏花,胡言亂語,脈搏細小,四肢冰冷,五六天後脈搏反而變得急促,嘔吐、昏迷、失血、抽搐、舌苔焦黑,脈搏急促、時快時慢、沉細的,都會死亡;溫病發汗後身體發熱,脈搏反而增強的,會死亡。
《熱病篇》說:熱病三天後,氣口脈平靜,人迎脈跳動急促的,要用針刺來瀉熱和出汗,同時補益陰氣,補充不足的部分。吳鞠通說:「人近躁」表示邪氣在上焦,所以要用針刺來瀉陽邪,陽氣通暢後汗液自然就會排出。「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陽氣旺盛,陰氣就會衰弱,瀉陽就是讓陰氣恢復正常位置。瀉掉多餘的,就是為了補充不足的。「實其陰,以補其不足」,這句話,實際上是治療溫熱病最重要的原則。
因為熱病沒有不損傷陰液的,陰液耗損不嚴重就能活,陰液耗盡就會導致陽氣沒有留戀,必定會脫離而死亡。
熱病七八天,脈搏微弱,小便出血,口乾舌燥,一天半就會死亡;脈搏不規律的,一天就會死亡。
熱病七八天,脈搏不急躁,或者急躁但不散亂,之後三天內會有汗,如果三天不出汗,四天就會死亡。
熱病已經出汗,脈搏仍然急促、喘息、並且再次發熱,喘息嚴重的會死亡。
熱病患者不知道疼痛部位,耳朵聽不見,無法控制自己,口乾舌燥,陽熱嚴重,陰液也有點出汗的,是熱邪深入骨髓,會死亡,無法醫治。沈月南說:髓是陰精的所在,也是骨骼的養分。邪氣深入到最深處,形成髓熱,腎氣衰竭,所以會導致死亡。
熱病不出汗,出現面色潮紅,打嗝的會死亡。沈說:不出汗是陰氣虛弱的表現。面色潮紅叫做戴陽,是陰虛的表現;打嗝是邪氣侵犯胃腑,胃氣極度虛弱的表現。元氣極度虧損,難免會死亡。
熱病腹瀉並且腹脹的會死亡。沈說:邪氣損傷太陰脾經,脾氣敗壞,所以會死亡。
熱病,眼睛看不清楚,發熱不止的會死亡。沈說:眼睛看不清楚是臟腑的精氣耗竭;發熱不止是表裡陰氣都耗竭,所以會死亡。
黃按:這也是熱邪上衝頭部的表現。汪謝城根據《難經》說:陰氣脫失而熱邪仍然不退的,會死亡,這個見解也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