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濕溫治法

濕溫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舌白身痛,渴不喜飲,頭目昏重,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似陰虛,脈弦細而濡,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三仁湯主之。

璜按:三仁湯初起不甚合,且慮服之燥渴。用古歡室濕溫初起方。

淡豆豉(三錢),佩蘭草葉(二錢),飛滑石(四錢),蒼朮皮(七分),苓皮(三錢),竹葉(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藿香葉(一錢五分),甘草(四分),連翹(二錢),銀花(三錢),通草(一錢)

白話文:

濕溫病一開始會畏寒,後來只有發熱不畏寒,舌苔白、身體疼痛,口渴卻不想喝水,頭腦沉重昏昏沉沉,胸悶食慾不佳,下午發高燒,症狀類似陰虛,脈象弦細而濡潤,這就是濕溫病。

如果用發汗劑治療,會導致神志昏沉、耳鳴,嚴重時甚至會閉目不說話。用瀉下劑治療,會導致腹瀉不止。用滋潤劑治療,病情不但不會好轉,反而會加重。三仁湯是主治濕溫病的方劑。

璜按

三仁湯在濕溫病初期效果不佳,而且服用後可能會引起口渴。建議使用古歡室派治療濕溫病初期的方劑。

方劑組成

淡豆豉(三錢)、佩蘭草葉(二錢)、飛滑石(四錢)、蒼朮皮(七分)、苓皮(三錢)、竹葉(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五分)、藿香葉(一錢五分)、甘草(四分)、連翹(二錢)、銀花(三錢)、通草(一錢)

如惡寒無汗者,加杏仁(三錢)。

濕熱證,發熱胸痞,肌骨作痛,始終無汗者,暑邪內閉也,此方甚效。凡濕溫、暑溫用之均驗。六一散(一兩)、薄荷(四分)、泡湯調下,即汗解。

濕熱證,身熱口渴,嘔吐清水,或濕熱內留,痰火上逆,宜加減溫膽湯。

即溫膽湯加碧玉散二錢沖服。溫膽湯見《溫熱經緯》。

濕鬱經絡,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辛涼淡滲法,薏仁竹葉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惡寒無汗的症狀,可以加入杏仁三錢。

濕熱證的病人,會出現發熱、胸悶、肌肉骨骼疼痛,並且一直沒有汗,這是暑邪閉阻在體內的表現,這個方劑非常有效。無論是濕溫證還是暑溫證,使用這個方劑都有效。將六一散一兩、薄荷四分,用熱水泡開服用,就可以發汗解表。

濕熱證的患者,會出現發熱、口渴、嘔吐清水,或者濕熱在體內停留,痰火上逆,可以服用加減溫膽湯。

就是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入碧玉散二錢,用熱水沖服。溫膽湯的配方出自《溫熱經緯》。

濕邪鬱結經絡,患者會出現發熱、身體疼痛、出汗多、腹瀉,胸腹出現白疹,這是內外合邪的表現,可以用辛涼淡滲的方法治療,薏仁竹葉散是主要的治療方劑。

薏仁竹葉散方

薏仁(五錢),竹葉(三錢),白蔻仁(一錢),茯苓塊(五錢),白通草(一錢五分),連翹(三錢),滑石(五錢),共為細末,每服五錢,日三服。

璜按:以上所列濕溫各治法,大端畢具,約其要只在開降濕邪,分解伏熱,使濕與熱分,而病自已。俞東扶以臨證指南佳案甚多,條分縷析,最豁心目,茲照錄之。除氣分之濕,用滑石、白蔻、杏仁、半夏、厚朴、瓜蔞皮為主,有熱加竹葉、連翹、蘆根等。全取輕清之品,走氣分以除濕。

白話文:

薏仁竹葉散方

配方:

  • 薏仁:五錢
  • 竹葉:三錢
  • 白蔻仁:一錢
  • 茯苓:五錢
  • 白通草:一錢五分
  • 連翹:三錢
  • 滑石: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一日服三次。

註解:

璜按:以上所列濕溫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的原則都已齊備。簡而言之,就是要疏導濕邪,分解伏熱,使濕熱分開,病症自然會消退。俞東扶在臨床上有許多實用的指南,條理分明,分析透徹,最能讓人豁然開朗,故將其記錄下來。

針對氣分濕邪,可以使用滑石、白蔻、杏仁、半夏、厚朴、瓜蔞皮等藥材。如果伴隨有熱症,則可加入竹葉、連翹、蘆根等。所有藥材皆選用輕清之品,走氣分以除濕。

若濕熱甚而舌白目黃,口渴,溺赤,用桂枝、豬苓、澤瀉、滑石、茯苓皮、寒水石、生白朮、茵陳,此從桂芩甘露飲加減。濕熱作痞,神識如蒙,用人參、芩連、枳實、生乾薑、生白芍,此從瀉心湯加減。若脘中阻痛,大便不爽,用豆豉、枳實、川連、薑汁、苓、半,熱輕則去川連,加鬱金、橘紅、苡仁、杏仁,此濕傷氣痹治法。

白話文:

如果濕熱嚴重,舌苔白而眼睛發黃,口渴,小便發紅,使用桂枝、豬苓、澤瀉、滑石、茯苓皮、寒水石、生白朮、茵陳。這是從桂芩甘露飲加減而來的。

濕熱導致胸悶,神志恍惚,使用人參、芩連、枳實、生乾薑、生白芍。這是從瀉心湯加減而來的。

如果上腹疼痛阻隔,大便不暢,使用豆豉、枳實、川連、薑汁、茯苓、半。熱症較輕者,去掉川連,加入鬱金、橘紅、苡仁、杏仁。這是濕邪傷氣導致痹症的治療方法。

熱甚,則用川連、生朮、厚朴、橘白、淡生薑渣、酒煨大黃,水法丸服,此治氣阻不爽,治肺宜通法。濕傷脾陽,腹膨,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漬,脈腠腹滿,用小溫中丸,以及脘痞便溏之用苓桂朮甘湯,吞酸形寒之用苓薑朮桂湯。雖皆古人成法,而信手拈來,無不吻合。

濕溫身熱神昏,用犀角、元參、連翹心、石菖蒲、銀花、野赤豆皮,煎送至寶丹,乃清熱通竅,芳香逐穢法。更奇者,濕溫之頭脹耳聾,呃逆,鼻衄,舌色帶白,咽喉欲閉,謂邪走上竅空虛之所,非苦寒直入胃中可治,而用連翹、牛蒡、銀花、馬勃、射干、金汁,此俗人夢想不到者也。

白話文:

天氣非常炎熱時,可以使用川連、生朮、厚朴、橘皮、生薑渣、酒燉大黃,加上水搓揉成丸服用。此法適用於氣血不通暢的情況,對於肺臟疾病需要疏通調理。濕氣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腹部脹大,可以使用五苓散、二術膏。濕熱橫行堆積,造成肌肉筋絡痠痛、腹脹滿,可以使用小溫中丸,以及治療腹部悶脹、大便溏稀的苓桂朮甘湯;治療吞酸、體質虛寒的苓薑朮桂湯。這些方法雖然都是古代傳承下來的,但是隨手使用,都能恰到好處。

濕熱症狀下出現身體發熱、神志昏迷,可以使用犀角、元參、連翹心、石菖蒲、銀花、野赤豆皮,煎煮之後服用至寶丹,具有清熱開竅、芳香祛邪氣的作用。更令人驚奇的是,濕熱症狀導致頭暈頭痛、耳鳴、呃逆、流鼻血、舌苔發白、咽喉腫痛欲閉,這是因為邪氣上了頭部空虛之處,必須直接用連翹、牛蒡、銀花、馬勃、射干、金汁等藥物治療,這是常人無法想到的。

不食不寐,腹痛便窒,脈遲小澀,謂由平素嗜酒少谷,濕結傷陽,寒濕濁陰,鳩聚為痛,而用炒黑生附子、炒黑川椒、生淡乾薑、蔥白,調入豬膽汁,此四味白通湯,亦神奇不可思議者也。更有嗜酒人胸滿不飢,三焦皆閉,二便不通,用半硫丸。又有病中啖厚味者,腸胃滯,雖下,而留濕未解,肛門墜痛,胃不喜食,舌上白腐,用平胃散去甘草加人參、炮薑、炒黑生附。此二條不因酒肉認作濕熱,竟以苦辛溫藥通陽劫濕,尤屬高超。

白話文:

不吃不睡,肚子痛便秘,脈搏遲緩微弱,這是因為平時愛喝酒,很少吃五穀,導致濕氣積聚損傷陽氣,寒濕濁氣凝聚在一起引起疼痛。所以用炒黑生附子、炒黑川椒、生淡乾薑、蔥白,加入豬膽汁,這四味藥組成白通湯,效果神奇。另外,有些人因為嗜酒,胸口悶脹,沒有食慾,三焦都堵塞,大小便不通,可以用半硫丸。還有些人病中吃太多油膩食物,導致腸胃積滯,即使拉肚子,也還是濕氣未消,肛門墜痛,胃口不好,舌苔白膩,可以用平胃散去甘草加人參、炮薑、炒黑生附子。這兩條方子雖然不是因為酒肉引起的濕熱,但卻用苦辛溫的藥物通陽驅除濕氣,十分高明。

至如陽傷萎弱,有濕麻痹,雖痔血而用薑、附、茯苓、生術;舌白,身痛,足跗浮腫,太谿穴水流如注,謂濕熱伏於足少陰,而用鹿茸、淡附子、草果、茯苓、菟絲以溫蒸陽氣,均非淺識所能步武。

濕久脾陽消乏,腎真亦憊,中年未育子,用茯、菟、蒼朮、韭子、大茴、鹿茸、附子、胡蘆巴、補骨脂,仿安腎丸法,治病調元,化為合璧,益有觀止之嘆,濕門附此諸案,方法斯為全備。

璜再按:暑濕各證,西洋醫無此病名,而我國此種證甚多,認病用藥,確有經驗。余亦試之有效,乃知六氣為病,乃中醫最精之學,慎勿以為籠統而勿之。

白話文:

至於陽氣受傷而虛弱,有濕邪引起的麻痺,即使痔瘡出血,也要使用生薑、附子、茯苓、生術;舌頭發白,身體疼痛,腳背浮腫,足少陰經的太溪穴像水流一樣不斷流出,説明濕熱潛伏在足少陰經,應使用鹿茸、淡附子、草果、茯苓、菟絲子溫補陽氣,這些都是淺薄的知識難以達到的境界。

如果濕邪停留的時間長了,脾陽虛弱,腎中真氣也衰竭,中年還沒生育子女,可用茯苓、菟絲子、蒼朮、韭子、大茴、鹿茸、附子、胡蘆巴、補骨脂,仿照「安腎丸」的方法治療,調整身體,融會貫通,實在令人讚嘆,濕邪附證的治療方法,至此已經完善。

璜再次評論:暑濕病證,西醫沒有這種病名,而我國的這種病症很多,認識這種病症並使用藥物治療,確實有經驗。我也試用過,效果很好,才知道六氣致病的學說是中醫最精妙的學問,不要輕率地認為它籠統而忽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