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22)
卷七 (22)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汪按:知夏日有陰暑,冬日當有陽寒乎?倘冬日感病,而醫者云此為陽寒,治宜涼藥,未有不嗤其妄者。而陰暑之名,乃相沿數百年,積非勝是,不可解也。古法最詳,醫者鑑諸。仲景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贓有寒故也,今濕重惡寒不發熱,即為太陰證之寒濕也,如或肢冷脈細,必須姜附理中法四十五。
璜按:此必其人平素氣血俱虧,故初病而即見此等症也,氣虛則惡寒,血虛則面黃,氣血俱衰,故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而腹痛下利,乃濕寒之病也,此證四時俱有,非徒暑月為然。
二十七、濕熱證,按法治之,諸症皆退,惟目瞑則驚悸夢惕,餘邪內留,膽氣未舒,宜酒浸郁李仁、薑汁炒棗仁、豬膽皮等味。雄按:「吳本」無此條。
滑可去著。郁李仁性最滑脫,古人治驚後肝系滯而不下,始終目不瞑者,用之以下肝系而去滯。此證借用。良由濕熱之邪,留於膽中,膽為清虛之府,藏而不瀉,是以病去而內留之邪不去,寐則陽氣行於陰,膽熱內擾,肝魂不安,用郁李仁以泄邪,而以酒行之,酒氣獨歸膽也。棗仁之酸,入肝安神,而以薑汁製,安神而又兼散邪也。
肝性喜涼散,棗仁、薑汁太溫,似宜酌加涼品。雄按:此釋甚是,如黃連、山梔、竹茹、桑葉皆可佐也。
璜按:熱病後心血略虛,餘邪煩擾,以致腦筋不寧,故見目瞑則驚悸夢惕等症。擬方用生地潤血,黃連、山梔以清餘熱,整塊硃砂、白茯神、首烏藤以寧睡止悸而鎮驚惕,足可取效。
二十八、濕熱證,曾開泄下奪,惡候皆平,獨神思不清,倦語不思食,溺數,唇齒乾。胃氣不輸,肺氣不布,元神大虧,宜人參、麥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穀芽、鮮蓮子等味。雄按:「吳本」無此條。汪按:百合似亦可用。評:此善後之妙方。
開泄下奪,惡候皆平,正亦大傷,故見證多氣虛之象。理合清補元氣,若用膩滯陰藥,去生便遠。雄按:此肺胃氣液兩虛之證,故宜清補,不但陰膩不可用,且與脾虛之宜於守補溫運者亦異。楊云:分別極清。
二十九、濕熱證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脈細如絲,或絕,口渴,莖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語亮。乃汗出過多,衛外之陽暫亡,濕熱之邪仍結,一時表裡不通,脈故伏,非真陽外脫也,宜五苓散二十一去朮加滑石、酒炒川連、生地、耆皮等味。雄按:「吳本」無川連、生地。
評:此證若遇庸手,必誤認為亡陽,以有口渴、莖痛,故知乃屬熱證也,倘誤服姜附必死。
此條脈症,全似亡陽之候,獨於舉動神氣,得其真情,噫!此醫之所以貴識見也。以口渴莖痛,知其邪結,以神清語亮,知非脫證。雄按:此條原注,全似評贊。章氏以為自注,究可疑也,至衛陽暫亡,必由誤表所致。濕熱仍結,陰液已傷,故以四苓加滑石導濕下行,川連、生地清火救陰,耆皮固其衛氣,用法頗及周密。楊云:發明方意精當。
白話文:
汪氏的按語:
大家知道夏天會有陰暑,那冬天應該也會有陽寒嗎?如果冬天生病,醫生說是陽寒,應該用涼藥來治療,那一定會被認為是胡說八道。而陰暑這個名稱,卻沿用了幾百年,積非成是,讓人無法理解。古書上的記載最詳細,希望醫生們可以參考。張仲景說,腹瀉卻不口渴的屬於太陰病,是因為身體裡面有寒氣。現在濕氣很重,怕冷但不發燒,這就是太陰證的寒濕。如果出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的情況,就必須用理中湯加薑附來治療。
璜氏的按語:
這種情況一定是患者平時氣血不足,所以剛生病就出現這些症狀。氣虛會怕冷,血虛會面色發黃,氣血都衰弱,所以會精神疲倦、四肢無力、脈搏沉弱、腹痛腹瀉,這是濕寒的病症,這種病四季都有,不只是夏天才有。
第二十七條: 濕熱證,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各種症狀都會消退,只有眼睛不能閉合、容易受到驚嚇、做噩夢,這表示還有殘餘的邪氣留在體內,膽氣沒有舒暢,應該用酒浸泡過的郁李仁、薑汁炒過的酸棗仁、豬膽皮等藥材來治療。**雄氏按:**吳本沒有這一條。
郁李仁有潤滑的作用,古人用來治療驚嚇後肝氣鬱結、眼睛始終不能閉合的情況,用來疏通肝氣,解除鬱結。這裡借用這個藥方。這是因為濕熱的邪氣留在膽中,膽是清虛的臟腑,只藏不瀉,所以病雖然好了,但殘留的邪氣沒有去除。睡覺時陽氣進入陰,膽熱擾亂,肝魂不安,用郁李仁來疏泄邪氣,用酒來引導藥力,因為酒氣可以直達膽。酸棗仁可以入肝安定心神,用薑汁炮製,既能安神又能驅散邪氣。
肝的特性是喜歡涼和疏散,酸棗仁和薑汁太溫熱了,應該酌情加入一些涼性的藥材。**雄氏按:**這個解釋很對,比如黃連、山梔子、竹茹、桑葉都可以輔助使用。
璜氏的按語: 熱病之後,心血會有些虛弱,殘留的邪氣會擾亂,導致腦筋不清靜,所以會出現眼睛不能閉合、容易受到驚嚇、做噩夢等症狀。可以考慮用生地來滋潤血液,用黃連、山梔子來清除殘餘的熱邪,用整塊的硃砂、白茯神、首烏藤來安神、止驚,可以有效。
第二十八條: 濕熱證,曾經用過疏泄和往下導的方法治療,不好的症狀都消除了,只有精神不清醒、疲倦、不想說話、不想吃飯、小便次數多、嘴唇和牙齒乾燥。這是因為胃氣不能運化,肺氣不能正常布散,元氣大虧,應該用人參、麥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穀芽、新鮮的蓮子等藥材來治療。**雄氏按:**吳本沒有這一條。**汪氏按:**百合也可以用。**評論:**這是一個很好的善後藥方。
用疏泄和往下導的方法治療,不好的症狀都消除了,但正氣也大傷,所以會出現很多氣虛的症狀。應該用清補元氣的方法,如果用油膩的滋陰藥,那就離生病更遠了。**雄氏按:**這是肺胃氣液兩虛的症狀,所以應該清補,不只油膩的藥不能用,而且和脾虛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也不同。**楊氏說:**分析得很清楚。
第二十九條: 濕熱證,病了四五天,突然大汗淋漓,手腳冰冷,脈搏細微如絲,甚至摸不到,口渴,陰莖疼痛,但是可以正常起身和坐下,神志清醒,說話清晰。這是因為汗出過多,衛外的陽氣暫時虛弱,濕熱的邪氣仍然積聚,一時之間表裡不通,所以脈搏才摸不到,並不是真正的陽氣外脫。應該用五苓散去掉白朮,加入滑石、酒炒黃連、生地、黃耆皮等藥材來治療。**雄氏按:**吳本沒有黃連和生地。
評論: 這種情況如果遇到庸醫,一定會誤認為是陽氣衰竭,因為有口渴和陰莖疼痛的症狀,所以知道這還是熱證。如果誤服薑附,一定會死亡。
這一條的脈象和症狀,完全像是亡陽的表現,只有從他的行動和精神狀態,才能了解真實的情況。唉!這就是醫生需要見識的地方啊!因為有口渴和陰莖疼痛,知道是邪氣積聚,因為神志清醒,說話清晰,知道不是脫證。**雄氏按:**這一條的原文註解,完全像是在評論和讚揚。章氏認為是作者自己註解的,其實很可疑。至於說衛陽暫時虛弱,一定是誤用發汗的方法造成的。濕熱仍然積聚,陰液已經損傷,所以用四苓湯加滑石來導濕下行,用黃連、生地來清熱救陰,用黃耆皮來固護衛氣,用藥的方法考慮得很周全。**楊氏說:**解釋藥方的意思很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