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1)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升降悖逆,法當和中,猶之霍亂之用六和湯也。若太陰憊甚,中氣不支,非理中不可。忽然吐下,更當細審脈症,有無重感別邪,或傷飲食。雄按:亦有因忿怒而致者,須和肝胃。

二十三、濕熱證,十餘日後,左關弦數,腹時痛,時圊血,肛門熱痛,血液內燥,熱邪傳入厥陰之證,宜仿白頭翁法(九十九)。評:此西醫所謂腸炎也,用黃芩湯加銀花元明粉,可以治之。

熱入厥陰而下利,即不圊血,亦當宗仲景治熱利法。若竟逼入營陰,安得不用白頭翁湯涼血而散邪乎。設熱入陽明而下利,即不圊血,又宜師仲景下利譫語,用小承湯三十九之法矣。雄按:章氏謂小承氣湯乃治厥陰熱利,若熱入陽明而下利,當用黃芩湯,此不知《傷寒論》有簡誤之文也。本文云,下利譫語者有燥矢也,宜小承氣湯。

既有燥矢,則為太陰轉入陽明之證,與厥陰無涉矣。濕熱入陽明而下利,原宜宗黃芩湯為法,其有燥矢而譫語者,未嘗無其候也,則小承氣亦可援例引用焉。

二十四、濕氣證,十餘日後,尺脈數,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煩,下泉不足,熱邪直犯少陰之證,宜仿豬膚湯三涼潤法。

同一下利,有厥少之分,則藥有寒涼之異。謂厥陰宜寒,少陰宜涼也。然少陰有便膿之候,不可不細審也。

二十五、濕熱證,身冷脈細,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宜人參、白朮、附子、茯苓、益智等味。雄按:「吳本」無此條。楊云:此等證固有之,然本論濕熱卻夾入寒濕,又不提明藥誤,豈不自亂其例。評:此注辨證最精。

此條濕邪傷陽,理合扶陽逐濕。口渴為少陰證,烏得妄用寒涼耶。津液出於舌下少陰經之廉泉穴,故凡少陰受邪,津液不升則渴也。然胸痞舌白,當加厚朴、半夏或乾薑,恐參、術太壅氣也。渴者,濕遏陽氣,不代津液以上升,非熱也。雄按:此濕熱病之類證,乃寒濕也,故傷人之陽氣,或濕熱病證治不如法,但與清熱,失於化濕,亦有此變。但口渴而兼身冷、脈細、汗泄、舌白諸症者,固屬陰證,宜溫。

還須察其二便,如溲赤且短,便熱極臭者,仍是濕熱蘊伏之陽證,雖露虛寒之假象,不可輕投溫補也。章氏所云濕遏陽氣,不化津液之曷,又為太陰還而非少陰證矣。

璜按:此節乃濕寒證,非濕熱證也。若濕熱有虛寒之假象,因熱為濕遏,仍當開濕清熱,此中具有手法,多讀《王氏醫案》及《名醫類案》寒熱篇,自別有一番見解。

二十六、暑月病初起,但惡寒,面黃,口不渴,神倦,四肢懶,脈沉弱,腹痛不利,濕困太陰之陽,宜仿縮脾飲一百甚則大順散六十,來復丹八十四等法。雄按「吳本」無此條。

暑月為陽氣外泄,陰氣內耗之時,故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雄按:此治暑之正法眼藏。太陰告困,濕濁瀰漫,宜溫宜散。雄按:凡寒濕為病,雖在暑月,忌用涼藥,宜舍時從證也,昔賢雖知分別論治,惜不能界畫清釐,而創陰暑等名,貽誤後學不少。徐洄溪云:「天有陰暑,人間有陰熱矣」,一語破的。

白話文:

升降功能失調,應該調和脾胃,就像治療霍亂使用六和湯一樣。如果脾胃虛弱到極點,中氣不足,就必須使用理中湯。如果突然出現嘔吐和腹瀉,更要仔細檢查脈象和症狀,看看是否有其他外邪侵襲,或者是否因為飲食不當所引起。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憤怒導致的,這種情況就需要調和肝胃。

濕熱病經過十幾天後,如果左關脈呈現弦數的狀況,並且有時腹痛,有時排出血便,肛門發熱疼痛,血液呈現內燥的情況,這是熱邪傳入厥陰經的徵兆,應該仿照白頭翁湯的治療方法(九十九)。這相當於西醫所說的腸炎,可以用黃芩湯加上銀花和元明粉來治療。

熱邪進入厥陰經而導致腹瀉,即使沒有血便,也應該遵循張仲景治療熱性腹瀉的方法。如果熱邪侵入營陰,就必須使用白頭翁湯來涼血散邪。如果熱邪侵入陽明經而導致腹瀉,即使沒有血便,也應該參考張仲景治療腹瀉伴有譫語的方法,使用小承氣湯(三十九)。有人認為小承氣湯是治療厥陰經的熱性腹瀉,如果熱邪進入陽明經而導致腹瀉,應該使用黃芩湯,這是因為不了解《傷寒論》中存在簡略錯誤的地方。本文提到,腹瀉並伴有譫語的情況通常伴有大便乾燥,應該使用小承氣湯。

既然有大便乾燥,就表示病症從太陰經轉入陽明經,與厥陰經沒有關係了。濕熱進入陽明經導致腹瀉,本來應該以黃芩湯為治療方法,如果有大便乾燥並且伴有譫語的情況,那也並非沒有可能,那麼小承氣湯也可以作為參考使用。

濕氣病經過十幾天後,如果尺脈呈現數的狀況,並且有腹瀉,或者咽喉疼痛,口渴心煩,小便減少,這是熱邪直接侵犯少陰經的徵兆,應該仿照豬膚湯來滋陰潤燥。

同樣是腹瀉,有厥陰經和少陰經的區別,所以用藥的寒涼程度也不同。厥陰經適合使用寒涼的藥物,少陰經適合使用稍微涼潤的藥物。但是少陰經有可能出現膿血便,所以必須仔細辨別。

濕熱病,如果出現身體發冷,脈搏細微,汗出不止,胸悶不舒,口渴但舌苔發白,這是濕邪損傷了少陰經的陽氣,應該使用人參、白朮、附子、茯苓、益智等藥材。有其他版本沒有這條。楊氏認為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是本論是關於濕熱病的,卻夾雜了寒濕,又不說明用藥錯誤,豈不是自己搞亂了條例。這個評論分析得最精確。

這一條所說的是濕邪損傷陽氣的情況,應該用扶陽氣的方法來祛除濕氣。口渴屬於少陰經的病症,怎麼能亂用寒涼的藥物呢?津液從舌下少陰經的廉泉穴產生,所以凡是少陰經受到邪氣侵襲,津液無法上升就會感到口渴。但是,如果出現胸悶舌苔發白的狀況,應該加入厚朴、半夏或者乾薑,避免人參、白朮過於壅塞氣機。口渴的原因是濕邪阻礙了陽氣的運行,無法將津液向上輸布,並非是熱邪所致。這種情況是濕熱病中類似的病症,實際上是寒濕,所以才會損傷人的陽氣,或者治療濕熱病的方法不對,只是用清熱的藥物,沒有注意到化濕,也會出現這種變化。但是,口渴又伴隨身體發冷、脈搏細微、汗出不止、舌苔發白等症狀,這確實屬於陰證,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

還需要觀察大小便的情況,如果小便赤黃而短少,大便熱臭,這仍然是濕熱蘊伏的陽證,即使出現虛寒的假象,也不可以輕易使用溫補的藥物。有人說,濕邪阻礙陽氣運行,不能化生津液導致口渴,這是太陰經的病症,不是少陰經的病症。

這一段說的是濕寒證,並非濕熱證。如果濕熱出現虛寒的假象,那是因為熱邪被濕邪所阻礙,仍然應該開泄濕氣、清除熱邪。這裡面有許多技巧,多讀讀《王氏醫案》和《名醫類案》中關於寒熱的篇章,自然會有自己的見解。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剛開始生病,只是感到惡寒,面色發黃,口不渴,精神疲倦,四肢無力,脈搏沉弱,腹痛腹瀉,這是濕邪困住了太陰經的陽氣,應該仿照縮脾飲(一百),嚴重的話可以使用大順散(六十),或者來復丹(八十四)等方法。有其他版本沒有這條。

夏季陽氣向外發散,陰氣內耗,所以熱邪容易損傷陰液,導致陽明經衰弱,應該使用清熱涼潤的藥物。這是治療暑病的正確方法。如果太陰經衰竭,濕濁瀰漫,應該使用溫陽散寒的藥物。凡是寒濕引起的疾病,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應該捨棄時令而根據病症來治療。過去的醫生雖然知道要區別對待,但是沒有辦法明確地劃分界限,所以創立了陰暑等名稱,誤導了後來的學習者。徐洄溪說:「天有陰暑,人間有陰熱」,一語道破了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