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13)
卷六 (13)
1. 溫病傳入中焦治法
四苓合芩芍湯見《溫病條辨》。
璜按:痢疾夾熱,類多小便不利,用利水之劑,則津愈枯而腸愈澀,此方吳鞠通以為通膀胱開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腸,合芩、芍宣氣分,清積滯,預奪其滯下之路。以西說考之,由大腸黏膜,結有桿狀菌而起;豈分清小便,所得而輕減其勢乎?璜每於初起急清其腸,使結黏之穢糞下行,小便隨以分利,故知見病治病,非善法也。西人於此證,先主通利,後主收斂,與我國醫學大致相同。
我國驗方以黃芩湯為主方,或加歸、芍滑腸和血,即通利法也。加大黃固為下法,加元明粉、銀花以解腸熱,枳殼、菔子、檳榔消食寬腸,均通利法也。輕症愈期約五六日,重症愈期須十餘日至二十餘日,慢性者終成羸瘦而死。若我國久痢治法,愈者則甚多耳。
西國治痢驗方
甘汞半瓦,乳糖○.三瓦。上勻分四包,先服一包,隨服蓖麻子油二十瓦,其後每三時服一包,服完為度。
𠮙譁𠺝每服二分五釐。西人以為此症特效藥。
瘧疾內陷變痢,久延時日,脾胃氣衰,面浮腹膨,裡急肛墜,中虛留邪,加減小柴胡湯主之。
加減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黃芩(二錢),潞黨(一錢),白芍(二錢),當歸(一錢五分),穀芽(一錢五分),銀花(三錢),炙甘草(一錢),水二杯,煎八分。
璜按:瘧邪陷下作痢,近世服雞納霜治瘧者恆有之,以雞納霜能遏熱下行也。曾治此症,用治痢藥屢試不效,後思瘧痢交作,古人用小柴胡湯加天花粉治之而效,遵用之果愈。蓋由瘧變痢,仍須治瘧故也。
白話文:
溫病傳入中焦的治療方法:
四苓湯合芩芍湯這個方子出自《溫病條辨》。
我認為:痢疾夾雜著熱邪,常常會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如果只用利水的方法,會使體內的津液更加枯竭,腸道也更加乾澀。吳鞠通認為這個方子(四苓合芩芍湯)的作用是疏通膀胱,引導水液,讓邪氣不直接衝擊大腸。同時,配伍黃芩和白芍來宣散氣分,清除積滯,提前阻止痢疾的形成。用西醫的理論來分析,痢疾是由大腸黏膜感染桿狀菌引起的。難道疏通小便就能減輕病情嗎?我通常在痢疾初期就立即清理腸道,使積滯的穢物糞便排出,小便也會隨之順暢。所以,只針對看到的症狀來治療並不是好方法。西醫治療這種病,通常先用通便的方法,後用收斂的方法,這與我們中醫的治療思路大致相同。
我國的驗方以黃芩湯為主,或者加當歸、白芍來潤滑腸道、調和氣血,這也是通便的方法。加大黃固然是瀉下的方法,加入元明粉、銀花來清解腸道熱邪,加入枳殼、萊菔子、檳榔來消食寬腸,這些都屬於通便的方法。輕微的痢疾大概五六天可以痊癒,嚴重的需要十幾天到二十幾天才能痊癒,慢性的痢疾會導致身體極度消瘦而死亡。如果用我們國家傳統的痢疾治療方法,痊癒的病人會多很多。
西醫治療痢疾的有效處方:
甘汞半瓦,乳糖0.3瓦。將它們均勻混合分成四包,先服用一包,隨後服用蓖麻油二十瓦,之後每三小時服用一包,直到服完為止。
𠮙譁𠺝每次服用二分五釐。西醫認為這是治療痢疾的特效藥。
瘧疾內陷轉為痢疾,拖延時間久了,會導致脾胃虛弱,出現面部浮腫、腹部脹大、裡急後重(腹痛想排便卻排不出來的感覺)、肛門下墜的症狀。這是因為中焦虛弱,邪氣留滯,可以使用加減小柴胡湯來治療。
加減小柴胡湯的組成是:
柴胡(二錢),黃芩(二錢),潞黨參(一錢),白芍(二錢),當歸(一錢五分),穀芽(一錢五分),銀花(三錢),炙甘草(一錢),用水兩杯煎至八分服用。
我認為:瘧疾邪氣下陷導致痢疾,近代服用奎寧治療瘧疾的人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奎寧會抑制熱邪下行。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用治療痢疾的藥物效果都不好。後來想到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古人用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來治療有效,我就照著用,果然痊癒了。這說明是由於瘧疾轉變為痢疾,仍然要從治療瘧疾的角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