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4)

1. 下焦篇

2. 溫熱傳入下焦治法

溫病治不得法,傳入下焦,少陰腎經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神昏,或口乾舌燥,齒黑唇裂,手足心熱,或耳聾,或汗自出,心中不自主者,皆因誤用升散,熱久耗傷真陰、少陰之液,無以上供,故熱邪不解,脈虛大者,均宜加減復脈湯主之。加減復脈湯方見《溫病條辨》。

溫病誤表,津液耗散,汗大出不止,中無所主者,救逆湯主之。

救逆湯方

即前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八錢、生龍骨三錢,煎如復脈法。脈虛欲脫者加參二錢。

溫病服大承氣湯,下後大便溏甚,十二時三四行,脈仍數者,不可與復脈湯,一甲煎主之。

一甲煎方

生牡蠣(二兩),水四杯,煎取二杯,分三次服。

下焦溫病,大便溏瀉即與一甲復脈湯主之,即於加減復脈湯內去麻仁加牡蠣一兩。

熱邪深入下焦,脈沉數,舌黑齒乾,手指蠕動,急防痙厥,二甲復脈湯主之。即於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錢。

下焦溫病,熱深厥深,脈細促,心中澹澹大動,甚則心中痛者,三甲復脈湯主之。即於二甲復脈湯方內加生龜板一兩。

古歡室女醫曾氏云,按復脈湯加減得法,醫效最速,真有起死回生之功。余於癸卯年患春溫,延入下焦,口渴唇焦,舌黑,心煩,日晡發熱,津液枯耗,已十分危險。諸醫皆擬用小柴胡等方,以不對症遲延未服,延至下焦,自擬服此方,後大戰,床柱地板,為之震動。戰後繼之大汗,邪因得解,後自用龜板、鱉甲、牡蠣等藥,隨症加減而愈。

愈後自查《條辨》,云:津液枯燥,服存陰藥,液增欲汗,邪正努力紛爭,則作戰汗,戰之得汗則生,汗不得出則死。所幸雖病十餘日,未誤服補劑,故戰即得汗而愈。此方經驗多人,真可傳也。

璜按:熱病後水腫,審其脈數或躁疾,或弦勁,由於礙及心臟、腎臟而變水腫者,加減復脈湯加冬瓜皮、澤瀉、生薏仁之屬甚效。余試驗屢矣,而醫者多不知,良可浩嘆。

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見《溫病條辨》。

溫病愈後,濕痰流入胃腑,嗽痰不咳,徹夜不寐者,半夏湯主之。

半夏湯方

製半夏(四錢),秫米(一兩),水四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

溫病後虛煩不寐,酸棗仁湯以和其陰。

酸棗仁湯

酸棗仁(三錢),知母(二錢),茯神(二錢),川芎(一錢),炙甘草(一錢),枳實(一錢),竹茹(一錢五分),水煎服。

璜按:此等方治虛煩不寐亦效。然據《金匱要略》,非治溫病後之虛煩也。西人於溫熱不寐之症,每以為腦神經不安,注射安腦藥,或服安腦寧睡之品,惟服之則得寐,越日不服,仍復不寐,非良法也。余試效方用蓮子心(二十多個)、青鹽(三分),開水泡服。臨臥再泡一服,存貯茶瓶中,如未臥隨意服之,無不即臥。

白話文:

溫熱病如果治療不當,熱邪就會傳到下焦,導致少陰腎經的津液被消耗,病人會感到心中震動不安,舌頭僵硬,神智不清,或者口乾舌燥,牙齒變黑,嘴唇乾裂,手腳心發熱,甚至耳聾,或者不自主地出汗,心中難以控制,這些都是因為誤用發散藥,導致熱邪久久不退,損耗了真陰和少陰的津液,沒有足夠的津液上供,所以熱邪無法解除。如果脈象虛大,都應該用加減復脈湯來治療。加減復脈湯的配方可以參考《溫病條辨》。

溫熱病因為發汗過度,導致津液大量流失,汗流不止,身體失去主導力量,應該用救逆湯來治療。

救逆湯的配方:

就是把前面的復脈湯去掉麻仁,加入牡蠣八錢、生龍骨三錢,煎煮方法和復脈湯一樣。如果脈象虛弱到快要脫落,可以加人參二錢。

溫熱病人服用大承氣湯後,出現大便稀溏,一天排便三四次,脈象仍然急促,這種情況不適合用復脈湯,應該用一甲煎來治療。

一甲煎的配方:

生牡蠣(二兩),加水四杯,煎煮取兩杯,分三次服用。

下焦的溫熱病,如果出現大便稀溏,就應該用一甲復脈湯來治療,也就是在加減復脈湯的基礎上,去掉麻仁,加入牡蠣一兩。

熱邪深入下焦,脈象沉而急促,舌頭發黑,牙齒乾燥,手指不自主地蠕動,要小心出現痙攣,應該用二甲復脈湯來治療。也就是在加減復脈湯的基礎上,加入生牡蠣五錢,生鱉甲八錢。

下焦的溫熱病,如果熱邪深入導致厥冷嚴重,脈象細而急促,心中感到空虛不安,甚至出現心痛,應該用三甲復脈湯來治療。也就是在二甲復脈湯的基礎上,加入生龜板一兩。

古代名醫曾氏說,使用復脈湯加減得當,療效非常快速,真的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我(指原文作者)在癸卯年患上春溫病,病情蔓延到下焦,口渴唇焦,舌頭發黑,心煩意亂,每天下午發熱,津液枯竭,情況非常危險。許多醫生都想用小柴胡湯等方子,但因為不對症而沒有使用,病情延誤到下焦。後來我自己開這個方子服用,身體經歷了一番劇烈的反應,連床柱和地板都震動起來。反應過後,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出汗,邪氣因此得以解除。之後我再根據病情,加減龜板、鱉甲、牡蠣等藥,病就好了。

病好後,我查閱《條辨》後,書中說:津液枯竭,服用滋陰的藥物後,津液增加就會想出汗,正邪之氣就會激烈鬥爭,出現戰汗。如果能夠順利出汗,病就能好,如果不能出汗,就會有生命危險。幸好我雖然病了十多天,但沒有誤服補藥,所以身體一反應就能順利出汗而痊癒。這個方子很多人用過都有效,值得傳承。

作者我認為,熱病後出現水腫,要仔細觀察脈象是急促還是躁動,或是弦勁,如果是由於影響到心臟和腎臟而導致水腫,使用加減復脈湯,再加入冬瓜皮、澤瀉、生薏仁之類的藥物,效果很好。我多次試驗都有效,但是許多醫生都不了解,真是令人嘆息。

少陰溫病到了真陰將要耗盡,虛火又旺盛起來,導致心中煩躁難以入睡,應該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在《溫病條辨》中有記載。

溫熱病痊癒後,濕痰流入胃部,咳嗽有痰卻咳不出來,導致整夜失眠,應該用半夏湯來治療。

半夏湯的配方:

製半夏(四錢),秫米(一兩),加水四杯,煎煮取兩杯,分兩次服用。

溫熱病後出現虛煩失眠,可以用酸棗仁湯來調和陰氣。

酸棗仁湯的配方:

酸棗仁(三錢),知母(二錢),茯神(二錢),川芎(一錢),炙甘草(一錢),枳實(一錢),竹茹(一錢五分),加水煎煮後服用。

作者我認為:這些方子治療虛煩失眠也有效。但是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這個方子不是用來治療溫病後產生的虛煩。西醫對於溫熱病引起的失眠,常常認為是腦神經不安引起的,就注射安眠藥,或是服用安神助眠的藥物,雖然吃了就能睡著,但是隔天不吃就會再次失眠,這不是好的方法。我試過一個有效的方子,用蓮子心(二十多個)、青鹽(三分),用開水沖泡後服用。睡覺前再泡一杯,放在保溫瓶裡,如果沒睡著就隨意服用,效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