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時感風寒辨

傷寒病由足太陽入;溫熱時感,多由手太陰入。傷寒病變,隨六經而用藥;溫熱時感,分三焦而施治。傷寒初起宜溫散,以發表為主;溫熱初病宜開降,以下行為宜。傷寒脈浮緊,傷風脈浮緩;溫熱時感則脈多浮弦而數。由暑邪發者,雖浮虛仍有數象。若內有伏熱,則沉盛於浮。

表證方愈,而裡熱更依經而發。其證傳變無定,或始終在一經不移。診脈審症,全仗心細,其中夾痰夾症,均須詳審。

白話文:

感冒風寒的辨別:

傷寒病通常是從足太陽經入侵;溫熱型的時感(感冒),多半是從手太陰經入侵。傷寒病的變化,會隨著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來用藥;溫熱型時感,則是依照上、中、下三焦來施治。傷寒初期應該用溫散的方式,以發汗解表為主;溫熱型感冒初期則適合用開泄降下的方式,讓病邪往下走。傷寒的脈象是浮緊,傷風的脈象是浮緩;溫熱型感冒的脈象大多是浮、弦又帶數(快)。因為暑邪引起的病,脈象雖然浮虛,但仍有數脈的跡象。如果體內潛藏有伏熱,則脈象會從浮轉為沉盛。

表證的病剛好,體內的裡熱又會依照經絡再次發作。病情的傳變沒有一定,有時候可能會始終停留在一個經絡不會轉移。診斷時要仔細地觀察脈象和症狀,這完全要靠細心,其中如果夾雜痰或其他的病症,都必須詳細審視。

2. 溫病無汗宜透汗,有汗宜養津,誤下宜生津解熱

吳鞠通《條辨》云: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變。蓋病在手經,徒傷足太陽無益;病由里出表,徒發其表亦無益也。且汗為心液,心陽受傷必有神明內亂、譫語發狂之症。此語於溫熱治法,實能獨出手眼,其有功於醫學不少。洵足為開手便用九味羌活及柴葛解肌者痛下針砭。

余則為溫病雖不可發汗,而未嘗不可透汗。透汗者,養津液以為汗出之原也。溫病傷陰最速,而仍宜藉汗以為出路,斯熱始漸退,津液始漸流通,故養津開肺,而表即解。若杏仁、蘆根、香豉、薄荷、沙參、麥冬、竹葉、連翹、綠豆衣、荊芥、牛子、池菊、山梔皮之類,皆良藥也。治溫病切宜刻刻顧其津液。

一用辛溫升發,而津則立涸,變且叢生。倘其人素體陰氣先傷者,小便必不利;或用藥傷其真陰,小便亦不利。治此者仍須清肺養津,俟臟真敷布,小便自長。大忌苓、朮、澤、半等藥。倘醫者見病治病,誤滲其津,則大渴而危矣。又熱氣壅過於上,胸脘痞悶,大便亦多不利。

非用開降之藥,透達汗孔,津液不得流通,氣機便不下行。每見有便秘八九日,腹無脹苦,累用清降諸方,則熱氣降下,大解宣暢,或溏泄,或下膠糞醬矢者,實因伏邪在肺,胃不燥實故耳。粗工每用大黃妄下,不知胸以上熱未盡解,而早用大黃,則熱愈壅而津愈傷,痰愈蒸而胸愈結。正氣既因瀉而虛,則陰亡津竭而危,加以治不如法,則熱爍津枯而死矣。

治法審其兩關,重診洪而有力,舌苔漸厚,或絳而微黑,津少口乾,漸渴而黏。宜急清肝膽、脾胃,生津解熱,若生地、二冬、黃芩、銀花、石斛、雪水、石膏、知母、山梔等類可也。頭尚痛加薄荷,小便黃加車前、滑石,利不傷陰,斯為得之。若夫汗出過多者,裡熱熏蒸,損液傷津最速。

若舌黃而渴,或伏邪在肺,舌無苔而亦渴,可用仲景白虎湯及竹葉石膏湯甘寒養津,實降火滋液之妙品。熱邪傷津,溫瘧有汗,舌苔變黑色者,連翹、花粉、石斛、生地、麥冬、參葉、梨汁、蔗漿、荸薺汁,皆為生津滌暑之良劑。

若舌苔黃厚,大渴,兩關俱盛,六脈皆浮,唇乾,小便短赤,大便閉結,下症畢具,及熱病初起,脈極洪實,神昏目紅,二便俱閉,大熱,大渴,大汗,尤亟宜養津而佐以攻下之品。白虎加生大黃、芒硝、貝母、石斛、二至、生地之類。舌本乾薹黑,加大青、板藍根、人中黃、黃連。

苔黑生刺,加犀、羚二汁。痰盛加竹瀝、膽星。務期調其津液,養其臟真。透汗以通其表裡,滑降以速其下行。上焦開,津液降,胃氣和,於溫熱治法,思過半矣。

白話文:

吳鞠通在他的著作《條辨》中提到:溫病治療時應避免發汗,因為這樣做不僅無法治療疾病,反而可能導致其他問題。這是因為疾病發生在手部經絡,只對足太陽經造成傷害是無益的;疾病從內部發展到表面,單純的表面治療也是沒有幫助的。再者,汗液是由心臟產生的,如果心臟的陽氣受到傷害,可能會出現精神混亂、胡言亂語甚至發狂的情況。這對於溫熱疾病的治療方法,確實有著獨特的見解,對醫學貢獻頗大。這足以讓那些一開始就使用九味羌活或者柴葛解肌的醫生警醒。

然而,我認為溫病雖然不能強制發汗,但可以適當的促進出汗。所謂的促進出汗,就是通過滋養津液來作為出汗的源頭。溫病會迅速傷害陰分,但仍需透過出汗來尋求出路,這樣熱氣才能逐漸消散,津液才能逐漸流通,所以養津開肺,表症即可解除。像杏仁、蘆根、香豉、薄荷、沙參、麥冬、竹葉、連翹、綠豆衣、荊芥、牛蒡子、池菊、山梔皮等,都是良好的治療選擇。治療溫病時,必須時刻關注津液的狀況。

一旦使用辛溫升發的藥物,津液會立即枯竭,隨後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來。如果患者體質陰分已受損,可能會出現尿量減少的情況;或者因為藥物傷害了真正的陰分,同樣會出現尿量減少的情況。對此,我們仍然需要清肺養津,等待臟腑功能恢復,尿量自然會增加。應該避免使用茯苓、白朮、澤瀉、半夏等藥物。如果醫生只看到病徵,錯誤地減少津液,患者可能會非常口渴,情況會變得危險。此外,熱氣過度聚集在上部,胸部和胃部可能會感到悶堵,排便也可能不順。

如果不使用開降藥物,透過汗孔透達,津液無法流通,氣機也就無法下行。常見的情況是,有些患者便祕七八天,腹部卻無明顯脹痛感,使用了多種清熱降火的藥方後,熱氣下降,排便暢快,或拉肚子,或排出像果醬般的糞便,這實際上是因為潛藏在肺部的邪氣,胃部並非乾燥堅實。有些醫生經常使用大黃盲目下藥,不知道上部熱氣尚未完全消除,就過早使用大黃,熱氣會更堵塞,津液會更受傷,痰會更多,胸部會更緊。正氣因瀉下而虛弱,陰分和津液就會枯竭,情況就會變得危險,如果治療方法不當,熱氣會消耗津液,最終導致死亡。

在治療上,要仔細判斷兩關,脈象洪大有力,舌苔逐漸加厚,或呈深紅色伴微黑,津液少,口乾,口渴逐漸加重,粘稠。這時應急速清理肝膽、脾胃,滋養津液,解熱,如生地、二冬、黃芩、銀花、石斛、雪水、石膏、知母、山梔等藥物可以使用。如果頭痛,可以加入薄荷;如果小便黃,可以加入車前、滑石,這些不會傷害陰分,這樣纔是正確的。如果汗出過多,裡熱蒸騰,津液傷害最快。

如果舌苔黃色且口渴,或潛藏在肺部的邪氣,舌苔無色也口渴,可以用張仲景的白虎湯和竹葉石膏湯,甘寒滋養津液,是降火滋液的妙藥。熱邪傷津,溫病有汗,舌苔變成黑色,連翹、花粉、石斛、生地、麥冬、參葉、梨汁、甘蔗汁、荸薺汁,都是生津解暑的好藥。

如果舌苔黃厚,極度口渴,兩關都旺盛,六脈皆浮,嘴脣乾燥,小便短赤,大便閉塞,下痢的所有症狀都存在,以及熱病剛開始,脈象極度洪實,神智混亂,眼睛紅,二便都閉塞,高燒,大渴,大汗,這時候更需要滋養津液,輔以攻下的藥物。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上生大黃、芒硝、貝母、石斛、二至、生地等藥物。如果舌頭乾燥,舌苔黑色,可以加大青、板藍根、人中黃、黃連。如果舌苔黑色帶刺,可以加犀角汁、羚羊角汁。如果痰多,可以加竹瀝、膽星。務必調整津液,滋養臟腑。透過出汗來打通表裡,滑降來加速下行。上焦開通,津液下降,胃氣和順,在溫熱疾病的治療上,已經思考過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