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診腹法本於《內經》《難經》

診腹之法,載在《內經·刺禁篇》,蓋言誤刺,則發其動氣也。《難經》之八難、十六難亦有此法。八難謂:生氣之原,在腎間動氣。十六難謂: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上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璜按:《難經》此說,按腹部位,與西醫解剖學有不相符合之處,然以見上古亦重腹診也。今醫四診,亦只得其大略,於古人腹診之法,不講久矣,遑言西法之聽診、打診及鏡檢各法耶。下文只就診腹之有關於溫熱者採入。其中西診法大略,正在編輯,後即續出。

原南陽云:欲工醫術,須講求診腹知人之死生,病之輕重,莫切於診腹。欲詳其法,先須知病人之腹象而推考之,朝夕用工揣摩,則必得其精微,不可忽略也。

外感病診腹不盡可憑,腹候佳象而死者有焉。然腹皮潤澤,而元氣張者,邪熱雖劇,其熱易去;腹皮無潤澤,元氣不張,陰分衰弱,虛火亢者,死。

白話文:

診斷腹部的方法,根據《內經·刺禁篇》中的記載,主要是講述如果錯誤地針刺,會觸發人體的活動氣息。《難經》中的第八章和第十六章也有提及這種方法。第八章指出:生命的源頭,在於腎臟間的活動氣息。第十六章指出:比如,如果檢查到肝臟的脈搏,其外在的症狀可能包括清潔癖、面色蒼白和易怒。其內在的症狀是在肚臍左側能感到活動氣息,壓下去會感覺堅硬或疼痛,其病症可能包括四肢水腫、排尿困難、肌肉抽搐等。有這些症狀的是肝臟問題,沒有則不是。

比如,如果檢查到心臟的脈搏,其外在的症狀可能包括面色紅潤、口乾、愛笑。其內在的症狀是在肚臍上方能感到活動氣息,壓下去會感覺堅硬或疼痛,其病症可能包括心煩、心痛、手掌熱且噁心。有這些症狀的是心臟問題,沒有則不是。

比如,如果檢查到脾臟的脈搏,其外在的症狀可能包括面色黃、易打嗝、多思多慮、愛吃。其內在的症狀是在肚臍正中能感到活動氣息,壓下去會感覺堅硬或疼痛,其病症可能包括腹部脹滿、消化不良、身體疲倦、關節痛、喜歡睡覺、四肢無力。有這些症狀的是脾臟問題,沒有則不是。

比如,如果檢查到肺部的脈搏,其外在的症狀可能包括面色白、易打噴嚏、悲傷、不快樂,想哭。其內在的症狀是在肚臍右側能感到活動氣息,壓下去會感覺堅硬或疼痛,其病症可能包括喘息咳嗽、寒熱交加。有這些症狀的是肺部問題,沒有則不是。

比如,如果檢查到腎臟的脈搏,其外在的症狀可能包括面色黑、易害怕、打哈欠。其內在的症狀是在肚臍下方能感到活動氣息,壓下去會感覺堅硬或疼痛,其病症可能包括氣逆、上腹急痛、下痢如重物,腳踝冰冷。有這些症狀的是腎臟問題,沒有則不是。

進一步的,對於外感疾病,單純的腹部診斷並不能完全確定病情,有時候即使腹部症狀看起來良好,病人也可能去世。然而,如果腹部皮膚光澤且富有彈性,表明元氣充足,即使病情嚴重,也容易康復;反之,如果腹部皮膚乾燥無光澤,元氣不足,陰分衰弱,虛火旺盛,則可能會死亡。

2. 診腹下手法及驗輕重熱症決死生法

凡診腹,瘦人大便後,腹力益弱;肥人大便燥結後,腹力益強,醫者宜察於此。先使病人仰臥,胸前拱平,兩足齊伸腳跟。若腹皮強張,動氣不見者,使兩足稍屈,則可診得焉。

《求古錄醫譜》云:凡診腹之法,用左手,患人男則坐其左,女則坐其右;若不便,反之亦可也。而手掌與五指伸展平板,先停住膻中,察氣之緩急;遷停住虛里,診其動之高低,而徐徐左右按過,至兩側膂肉外,如此數次,而至鳩尾。

醫手掌魚腹外側膂指根三肉,與病者皮膚相襯著,而久停住,初輕軟,漸重墜,使手掌與患者肌膚相和,而溫融手掌魚肉當肘下,掌側肉當肘上,極按肘骨際,左右排押,而至兩側膂肉外,如此各數十次,以察肘下之堅軟攣緩,塊之有無、隱顯。次至大腹,停住三次,密排診尺脈,手掌當腹之正中,以察氣之動靜,動氣之有無高低,大絡之拘攣軟緩、任脈之浮漫沉整。而左右排按,及兩側肋外廉,如此各數十次,以察塊之有無、隱顯。

次至臍上,掌肉當臍亦停住,魚腹外側指根三肉,遞推遞察,以臍之緊實虛軟,臍蒂有力否,深淺凸凹。次至小腹,又停住察氣之默躁,力之有無,動之應否浮沉,大絡之急強濡弱,任脈之浮見沉伏。而左右排按及兩側腰髖外,如此各十數次,察塊之有無露伏。若胸膺、大小腹三處,俱手掌難探求者,並齊指頭以察之,復再如初。

手掌與五指伸展而襯著病者之皮膚上從膻中,下至橫骨左右,中央三行,排按各十數次。每時醫之氣息,與患者氣息相應,以察過不及,而究膺胸之肥瘦、廣窄高低,腹形之廓大隘狹、上低下豐、上豐下低、緩漫緊收、虛弱充實、肉之肥瘠瘦削、皮之薄軟厚強,膚之潤澤枯索,熱之淺深,有蒂無蒂,腹之滿脹低減,塊之大小長短、圓扁軟硬,水之有無多少,冷之厚薄漫結,是其梗概耳。如其纖細悉盡者,足諦知其證候,審辨其用藥。

是診法所以按腹,回出於切脈之右也。然其按探押索,自有微妙存者,口可以授,書可以傳,非敢秘惜也。醫者初診患人之法,其再次三次者,則惟取其要而省其他。若有不解,則數數診按,如初診法,得解而後止。

醫之手心熱者,診無熱人猶有熱,須自知之,以手背察其熱。

脈候有熱,而腹候無熱者,表熱,而其熱易去也;按腹而熱如燒手掌者,伏熱,而其熱不易去也。小兒暴熱,其輕重不易以脈辨,可以腹候決定,心下有動而其熱如燒手掌者,不可忽。

腹皮上浮,如撫脫毛鳥,是為極虛凶候,如此者汗必多,病人濱死之手足亦如此。欲知其狀,察死人之肌膚可知。

病者腹形之半途,忽變於常,腹皮附脊如削去。胸肋以下如板,至橫骨漸漸高者,皆惡候也。或疫或痢,一二日內,得此候者,多難治,須預防之。若待動悸等惡候現,而後知其難治,是謂庸醫。

《秘傳》曰:診腹須先分別邪氣及元氣之動,按之浮而強者,邪氣也;沉而強勇而不澀滯者,元氣也。

候腹而動,應手者,大抵邪氣之動也。在鳩尾下、或右脅、或左脅,其動今日有而明日止,或移他處,或靜然止者,是邪氣離去也。遇此證當專補元氣治之。若按之腹勢,無維持之力而柔者,邪氣既去而元氣亦脫也,難治。

動氣止者,邪氣離也,左動轉於右,右動轉於左者,亦邪氣離也。可因邪氣之離,以定其死生吉凶。

凡腹部動氣不收束者,可慮動氣。浮散者屬虛,實者屬濕熱,微細者屬陽虛。能知得腹動者,可謂治術已入其室。

膻中大動,痰火壅盛,滯氣火鬱,或為吐衄之兆,其人必皮膚壯熱。

《內經》、《難經》所載,知死生之說,大要以脈然,腹候亦有一秘訣:醫按病人之腹,氣海丹田氣張有力,如中有物,是為元氣;氣海丹田不氣張有力者,元氣虛衰也,其病必重。若大病後如此者,必三十日內死。鳩尾下細筋見皮肉離者,必十四五日內死。腹動上迫於肋骨下者,七日死。皆是病中、病後之診也。假令人迎、寸口脈平和者,見此候亦不治。

邪氣祛後,腹之上下、左右平和而壯實者,生;邪氣祛後,脈靜而足下溫者,亦生;邪氣祛後,腹中累累如布袋盛小石者,死;邪氣祛後,腹中虛軟,如無物者,亦死。

璜按:腹診本我國舊法,二十年前東瀛亦頗重之,亦足以助診法所不及。蓋即按摩之遺意也。

小腸壞再歸熱,按其脾部,甚腫大,腰痛,腓腸痛,殆所必發。

璜按:脾部在左脅下,我國舊云肝部者非。

痧疹熱,脾亦多發腫,但多現神經症狀。熱瘧,脾腫尤多。

急性胃炎,胃部疼痛,發熱,嘔吐,腹部現澎滿緊張之感。

急性腹膜炎,惡寒、發熱,下腹劇痛,手壓更痛,嘔、渴、便秘,腹部膨脹。最險者,為膿毒熱侵襲全身。

慢性腹膜炎,嘔吐,便秘,食欲不進,下腹部現漸進之膨脹。觸診時,每觸知其肥厚,及粒粒之軟塊物,熱度為輕度。由結核性者,大抵現日晡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