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三 (5)
卷三 (5)
1. 診腹法本於《內經》《難經》
診腹之法,載在《內經·刺禁篇》,蓋言誤刺,則發其動氣也。《難經》之八難、十六難亦有此法。八難謂:生氣之原,在腎間動氣。十六難謂: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白話文:
診斷腹部的方法,記載在《黃帝內經·刺禁篇》中,主要是說明誤刺會引發動氣。而《難經》中的八難、十六難也包含了這種診斷方法。八難指的是生氣的源頭在腎間,也就是腎臟之間。十六難則根據不同臟器的脈象,判斷其外在症狀和內在動氣位置。例如,如果摸到肝脈,患者會表現出面色潔白、易怒等外在症狀,腹部臍左側會有動氣,按壓時堅硬疼痛,這些都是肝病的徵兆。同樣的,摸到心脈、脾脈,也能根據其外在症狀和內在動氣位置判斷是否為心病、脾病。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上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璜按:《難經》此說,按腹部位,與西醫解剖學有不相符合之處,然以見上古亦重腹診也。今醫四診,亦只得其大略,於古人腹診之法,不講久矣,遑言西法之聽診、打診及鏡檢各法耶。下文只就診腹之有關於溫熱者採入。其中西診法大略,正在編輯,後即續出。
原南陽云:欲工醫術,須講求診腹知人之死生,病之輕重,莫切於診腹。欲詳其法,先須知病人之腹象而推考之,朝夕用工揣摩,則必得其精微,不可忽略也。
白話文:
如果觸診到肺脈,外在症狀包括: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鬱悶、想哭;內在症狀則臍右側有動氣感,按壓時感到疼痛,伴有喘咳、灑淅寒熱等症狀,這些都是肺部疾病。如果不出現這些症狀,則非肺部疾病。
如果觸診到腎脈,外在症狀包括:面色暗黑、容易驚恐欠伸;內在症狀則臍下有動氣感,按壓時感到疼痛,伴有逆氣、上腹急痛、瀉下腹重、雙腳脛部冰冷逆行等症狀,這些都是腎部疾病。如果不出現這些症狀,則非腎部疾病。
補註
《難經》中記載的按腹診斷方法與西醫解剖學有所不同,但是這也說明古代醫學也非常重視腹診。如今的醫生四診,只能診斷出大體情況,對於古人的腹診方法已經很少講授了,更不用說西方的聽診、打診和鏡檢等技術了。
下文只選取與溫熱病相關的腹診內容,西醫診斷方法的大要還在編寫中,之後會陸續發表。
河南南陽的醫生說:想要成為一名精湛的醫生,一定要研習腹診,從中推斷患者的生死和病情輕重,沒有比腹診更切實的了。想要精通其方法,首先要了解病人的腹部特徵並進行推考,每天早晚用心地揣摩,一定會掌握其精妙之處,不可輕視。
外感病診腹不盡可憑,腹候佳象而死者有焉。然腹皮潤澤,而元氣張者,邪熱雖劇,其熱易去;腹皮無潤澤,元氣不張,陰分衰弱,虛火亢者,死。
白話文:
當人得了外感病時,通過檢查腹部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但並不能完全依賴於此來判斷病情。即使腹部症狀良好,也有可能會死亡。如果腹部皮膚光滑且富有彈性,表示正氣旺盛,即使是嚴重的邪熱也能較容易地去除;但如果腹部皮膚乾燥、缺乏光澤,並且正氣不足,陰分衰弱,出現過度虛火的情況,則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2. 診腹下手法及驗輕重熱症決死生法
凡診腹,瘦人大便後,腹力益弱;肥人大便燥結後,腹力益強,醫者宜察於此。先使病人仰臥,胸前拱平,兩足齊伸腳跟。若腹皮強張,動氣不見者,使兩足稍屈,則可診得焉。
《求古錄醫譜》云:凡診腹之法,用左手,患人男則坐其左,女則坐其右;若不便,反之亦可也。而手掌與五指伸展平板,先停住膻中,察氣之緩急;遷停住虛里,診其動之高低,而徐徐左右按過,至兩側膂肉外,如此數次,而至鳩尾。
醫手掌魚腹外側膂指根三肉,與病者皮膚相襯著,而久停住,初輕軟,漸重墜,使手掌與患者肌膚相和,而溫融手掌魚肉當肘下,掌側肉當肘上,極按肘骨際,左右排押,而至兩側膂肉外,如此各數十次,以察肘下之堅軟攣緩,塊之有無、隱顯。次至大腹,停住三次,密排診尺脈,手掌當腹之正中,以察氣之動靜,動氣之有無高低,大絡之拘攣軟緩、任脈之浮漫沉整。而左右排按,及兩側肋外廉,如此各數十次,以察塊之有無、隱顯。
白話文:
凡是診斷腹部,對於消瘦的人來說,大便後腹部的力氣會更虛弱;對於肥胖的人來說,大便乾結後腹部的力氣反而會更強勁,醫者應注意這一點。先讓病人仰臥,胸部平坦拱起,兩隻腳並攏伸直,腳跟並攏。如果腹部的皮膚緊繃,按壓時看不出動氣的情況,可以讓病人的兩隻腳稍微彎曲,這樣就能診斷了。
《求古錄醫譜》中說道:腹部診斷的方法,是用左手。對於男性患者,就讓他坐在左手邊;對於女性患者,就讓他坐在右手邊;如果這樣不方便,也可以相反。把手掌和手指展開平伸,先停留在膻中穴,察看氣息的緩急;然後移動到虛裏穴,察看動氣的高低,緩慢地左右按壓,直到兩側的體側肌肉外緣,這樣反覆幾次,並逐漸移動到鳩尾穴。
醫者的手掌魚腹外側的體側肌肉根部三塊肉,與病人的皮膚相對應,並且久久停留在那裏,開始時觸摸比較柔軟,逐漸變得沉重,讓手掌和病人的皮膚緊密貼合,並溫熱手掌魚肉,手掌肘下側的肌肉在肘關節下方,手掌側面上的肌肉在肘關節上方,用力按壓肘骨的周圍,左右排按,一直到兩側的體側肌肉外緣,這樣每邊按壓數十次,以便察看肘關節下方肌肉的軟硬、攣縮、緩和,以及是否有塊狀物、是否隱藏。接著移動到大腹部,停留在那裏三次,細緻地排按,診斷尺脈,手掌正對腹部的正中,以察看氣息的動靜、有無動氣、動氣的高低,大絡脈的攣縮、軟和、任脈的浮浮沉沉、平整規整。然後左右排按,一直到兩側肋骨的外緣,這樣每邊按壓數十次,以察看是否有塊狀物、是否隱藏。
次至臍上,掌肉當臍亦停住,魚腹外側指根三肉,遞推遞察,以臍之緊實虛軟,臍蒂有力否,深淺凸凹。次至小腹,又停住察氣之默躁,力之有無,動之應否浮沉,大絡之急強濡弱,任脈之浮見沉伏。而左右排按及兩側腰髖外,如此各十數次,察塊之有無露伏。若胸膺、大小腹三處,俱手掌難探求者,並齊指頭以察之,復再如初。
手掌與五指伸展而襯著病者之皮膚上從膻中,下至橫骨左右,中央三行,排按各十數次。每時醫之氣息,與患者氣息相應,以察過不及,而究膺胸之肥瘦、廣窄高低,腹形之廓大隘狹、上低下豐、上豐下低、緩漫緊收、虛弱充實、肉之肥瘠瘦削、皮之薄軟厚強,膚之潤澤枯索,熱之淺深,有蒂無蒂,腹之滿脹低減,塊之大小長短、圓扁軟硬,水之有無多少,冷之厚薄漫結,是其梗概耳。如其纖細悉盡者,足諦知其證候,審辨其用藥。
白話文:
醫生先從病人胸骨正中(膻中穴)往下按到橫骨兩側,沿著中間三條線,仔細地按壓十幾次。每一次按壓,醫生都要留意自己的呼吸與病人呼吸的配合,觀察病人的胸部和腹部狀況。醫生會觀察胸部的豐滿程度、寬窄、高低,以及腹部的形狀、大小、上下的起伏、鬆緊度、虛實程度、肌肉的肥瘦、皮膚的厚薄、潤澤程度、熱度的深淺、是否有包塊、腹部的飽滿程度、包塊的大小、形狀、軟硬度、水腫的程度、寒氣的深淺等。醫生會仔細觀察這些細節,才能準確地判斷病人的病情,並選擇合適的藥物治療。
是診法所以按腹,回出於切脈之右也。然其按探押索,自有微妙存者,口可以授,書可以傳,非敢秘惜也。醫者初診患人之法,其再次三次者,則惟取其要而省其他。若有不解,則數數診按,如初診法,得解而後止。
醫之手心熱者,診無熱人猶有熱,須自知之,以手背察其熱。
脈候有熱,而腹候無熱者,表熱,而其熱易去也;按腹而熱如燒手掌者,伏熱,而其熱不易去也。小兒暴熱,其輕重不易以脈辨,可以腹候決定,心下有動而其熱如燒手掌者,不可忽。
腹皮上浮,如撫脫毛鳥,是為極虛凶候,如此者汗必多,病人濱死之手足亦如此。欲知其狀,察死人之肌膚可知。
白話文:
診法在按腹部時,通常會從切脈的右側開始。然而,按腹部的方式有其微妙之處,這些知識可以通過口述或書面傳遞,並非隱藏不傳之祕。醫生初次診斷病人的方法,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診斷,則會著重於提取關鍵信息,省略細枝末節。若對某些部分不解,可多次進行初診式按腹部檢查,直到理解為止。
如果醫生的手心發熱,那麼即使病人看似沒有熱象,醫生仍需自我感知,用手揹來感受手心的熱度。
脈象表現為熱,但腹部表現為冷,這表示外部的熱象容易消散;按壓腹部感覺如同熱手掌一般,則表示內部的熱象較難消除。對於小孩突然出現的高熱,其嚴重程度不易透過脈象判斷,此時可根據腹部的表現來確定。如果心下方有動感且熱感如同熱手掌一般,不能忽視。
腹部的皮膚浮現,摸起來像鷹鳥的羽毛,這是極度虛弱且危急的症狀。出現這種情況時,出汗必定很多,病人的四肢也可能呈現此狀。想要瞭解其具體表現,觀察已故者的皮膚便可得知。
病者腹形之半途,忽變於常,腹皮附脊如削去。胸肋以下如板,至橫骨漸漸高者,皆惡候也。或疫或痢,一二日內,得此候者,多難治,須預防之。若待動悸等惡候現,而後知其難治,是謂庸醫。
《秘傳》曰:診腹須先分別邪氣及元氣之動,按之浮而強者,邪氣也;沉而強勇而不澀滯者,元氣也。
候腹而動,應手者,大抵邪氣之動也。在鳩尾下、或右脅、或左脅,其動今日有而明日止,或移他處,或靜然止者,是邪氣離去也。遇此證當專補元氣治之。若按之腹勢,無維持之力而柔者,邪氣既去而元氣亦脫也,難治。
動氣止者,邪氣離也,左動轉於右,右動轉於左者,亦邪氣離也。可因邪氣之離,以定其死生吉凶。
白話文:
病人肚子形状突然变得不正常,腹部皮肤贴着脊椎像削掉了一样,胸部肋骨以下像一块板,到横骨处逐渐升高,这些都是不好的预兆。如果患者出现瘟疫或痢疾,一两天内出现这些症状,多半难治,需要提前预防。如果等到心悸等恶化症状出现才意识到难以治愈,那就是庸医。
《秘传》中说:诊断腹部要先区分邪气和元气的变化,按下去浮而有力的是邪气,沉而有力且不涩滞的是元气。
观察腹部有动气,用手按下去就能感受到,大多是邪气在动。在鸠尾下方、右胁或左胁,今天有动气,明天就停止了,或者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静止不动了,这是邪气离去了。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专心补充元气治疗。如果按下去腹部无力,柔软无力,说明邪气已经离去,元气也已经脱落,很难治疗。
动气停止了,邪气就离开了,左边的动气转到右边,右边的动气转到左边,也是邪气离开了。可以通过邪气离去的现象,判断患者的生死吉凶。
凡腹部動氣不收束者,可慮動氣。浮散者屬虛,實者屬濕熱,微細者屬陽虛。能知得腹動者,可謂治術已入其室。
膻中大動,痰火壅盛,滯氣火鬱,或為吐衄之兆,其人必皮膚壯熱。
《內經》、《難經》所載,知死生之說,大要以脈然,腹候亦有一秘訣:醫按病人之腹,氣海丹田氣張有力,如中有物,是為元氣;氣海丹田不氣張有力者,元氣虛衰也,其病必重。若大病後如此者,必三十日內死。鳩尾下細筋見皮肉離者,必十四五日內死。腹動上迫於肋骨下者,七日死。皆是病中、病後之診也。假令人迎、寸口脈平和者,見此候亦不治。
邪氣祛後,腹之上下、左右平和而壯實者,生;邪氣祛後,脈靜而足下溫者,亦生;邪氣祛後,腹中累累如布袋盛小石者,死;邪氣祛後,腹中虛軟,如無物者,亦死。
白話文:
凡是腹部氣血流動不收束的情形,可以考慮動氣的可能性。浮散的氣屬於氣虛,實滯的氣屬於濕熱,微細的氣屬於陽虛。能診斷出腹部氣動的情形,可謂醫術已進入堂奧。
膻中部位大幅度動氣,表示痰火壅盛、滯氣鬱阻,可能會導致吐血或衄血,患者必會皮膚發熱。
《內經》、《難經》所記載的生死判斷,主要是以脈象為主,但腹部檢查也有祕訣:醫師按壓病患腹部,氣海丹田的氣息有力,感覺中有東西,表示元氣充盈;氣海丹田氣息微弱無力,表示元氣衰弱,病情必定嚴重。如果大病後出現此種情形,必定會在三十日內死亡。鳩尾下的細小筋脈可見皮肉分離,表示十四、五天內會死亡。腹部動氣向上頂迫於肋骨下方,表示七天內會死亡。這些都是疾病中或病後常見的診斷方法。假使人迎、寸口脈象平和,出現這些症狀也不治。
祛除邪氣後,腹部上下左右氣息平和而充實,表示生;祛除邪氣後,脈象靜止且足下溫暖,也表示生;祛除邪氣後,腹中堆積成團,像布袋裝滿小石頭一樣,表示死;祛除邪氣後,腹中空虛柔軟,好像什麼都沒有,也表示死。
璜按:腹診本我國舊法,二十年前東瀛亦頗重之,亦足以助診法所不及。蓋即按摩之遺意也。
小腸壞再歸熱,按其脾部,甚腫大,腰痛,腓腸痛,殆所必發。
璜按:脾部在左脅下,我國舊云肝部者非。
痧疹熱,脾亦多發腫,但多現神經症狀。熱瘧,脾腫尤多。
急性胃炎,胃部疼痛,發熱,嘔吐,腹部現澎滿緊張之感。
急性腹膜炎,惡寒、發熱,下腹劇痛,手壓更痛,嘔、渴、便秘,腹部膨脹。最險者,為膿毒熱侵襲全身。
慢性腹膜炎,嘔吐,便秘,食欲不進,下腹部現漸進之膨脹。觸診時,每觸知其肥厚,及粒粒之軟塊物,熱度為輕度。由結核性者,大抵現日晡潮熱。
白話文:
腹部診斷是我國傳統醫學的舊方法,二十年前日本也十分重視,可以彌補其他診斷方法的不足。其實這也是按摩的延伸。
小腸有病變,又伴隨發熱,按壓脾臟部位,會發現明顯腫大,並伴隨腰痛、腓腸肌疼痛,這些症狀幾乎都會出現。
脾臟部位位於左側肋骨下方,我國以前稱之為肝部,是不正確的。
痧疹發熱,脾臟也容易腫大,但多出現神經症狀。熱瘧,脾腫更是常見。
急性胃炎,胃部疼痛,發熱,嘔吐,腹部會有脹滿緊張的感覺。
急性腹膜炎,惡寒、發熱,下腹部劇烈疼痛,用手按壓更痛,嘔吐、口渴、便秘,腹部膨脹。最危險的是膿毒性感染侵襲全身。
慢性腹膜炎,嘔吐,便秘,食慾不振,下腹部逐漸膨脹。觸診時,可以摸到肥厚的組織和顆粒狀的軟塊,溫度略微升高。由結核引起的,通常會出現午後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