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時感風寒辨

傷寒一書,乃治六氣之書也。其開章分中風、傷寒、溫病為三大綱。中風、傷寒,主以麻、桂二湯。獨於溫病並不出方者,以溫熱病因各殊,變幻不測,未可以數方印定後人耳目也。然於溫病誤汗、誤下之原文,最精最確,後有作者夐乎莫尚矣。其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風溫為病,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已將誤汗變為神昏,誤汗變為灼熱者,一一指出。其曰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見誤下重傷其陰,已成陰氣將竭之危象。其曰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者,又明明將誤治引動肝風,立變痙厥之危病情形,開示後學。奈何舉世醫者,不精參六氣,不研究聖法,柴、葛、羌、防、麻、桂,隨手浪投,以致變證百出,死者載途。不知自古精傷寒者,於寒溫異氣,靡不了了。

西昌喻氏論溫,未能跳出傷寒圈子,而其言曰:溫熱病無風傷衛、寒傷營之例,原無取於麻、桂二方。昌邑黃元御讀仲景書,直窺閫奧,而其論寒溫異氣也,曰:傷寒中風,本無內熱,但因風寒外感而發。其視溫病之熱自內發者不同。而病傳陽明則為熱,病入陰臟則為寒。其視溫病之表裡皆熱者亦不同。

由此觀之,可見諸凡伏氣,無非熱自內發,即以修園精仲景書,而其注溫病也,諄諄重戒曰:切不可用辛溫以發汗。從知時感風寒,截然兩橛。仲景尚不以治風寒之法治溫,何醫者乃用羌、防、柴、葛,曰殺數人而不之悔耶!璜竊以為由於時感風寒,辨別不清,故動手便錯耳。

請詳言之,以維殺運可乎!夫風寒之為病也,其初起必先惡風、惡寒,然後頭痛、手痛,即發熱,而惡風寒仍在,脈浮而數。其脈緊無汗為寒邪,其脈緩有汗者為風邪。若溫熱、秋暑、瘟疫、雜氣,初起微覺凜凜,或惡寒雖甚,到發熱即但熱而不寒,或雖惡寒而必不甚。從濕熱發者,舌苔必厚膩;從營分發者,舌色必絳,或淺絳;從□□□□□,或白無苔,或淡紅無苔,此風寒時感與外候不同處。

且傷寒自毛竅入,時感疫病自口鼻入;由風溫、濕溫發者,或伏邪在氣,或伏邪在血,或在太陰,或由太陰傳陽明,或在厥陰、少陰,各有不同。吳又可云:傷寒感而即發;瘟疫多感久而後發。傷寒感發甚暴;瘟疫多淹纏二三日,或漸加重,或五六日忽然加重。傷寒投劑得汗而解;瘟疫發散,雖汗不解。

傷寒投劑可使立汗;瘟疫汗解,俟其內潰,汗出自然,不可以期。此皆閱歷有得之言。推之溫熱各病,多可如此看法。究之溫熱投以辛涼,即汗解,或不服藥,亦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即為順證。惟伏邪未退,所出之汗,只得衛氣漸通,熱雖漸減,移時復熱矣。故傷寒取皮膚濈濈微似有汗者佳;溫熱病則汗出如水淋漓,多可得愈。

白話文:

[對於感受風寒的辨識]

《傷寒論》這本書,是治療六種氣候病變的典籍。書的開篇將中風、傷寒、溫病列為三大類別。對於中風和傷寒,主要用麻黃湯和桂枝湯來治療。然而對於溫病,書中並沒有提供特定的處方,因為溫熱病的原因各不相同,變化莫測,不能用幾個固定的方子來限制後人的視野。然而,對於溫病誤用發汗法和誤用瀉下法的描述,卻非常精確。書中提到,發汗後身體灼熱的,稱為風溫。

風溫這種病,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多睡,鼻息沉重,說話困難。書中詳細地描述了誤用發汗法後導致的神智昏迷和身體灼熱的後果。如果病人被誤用瀉下法,會出現小便不通暢,視線直視,失去控制小便的能力,這表明誤用瀉下法嚴重傷害了病人的陰氣,已經到了陰氣將盡的危險狀態。如果病情嚴重到像驚癇,時常抽搐,這是在警告後學者,誤治可能會引起肝風動搖,立刻轉變為痙厥的危險病情。

然而,全世界的醫生們,大多數並沒有深入研究六氣,沒有精研聖人的理論,隨意使用柴胡、葛根、羌活、防風、麻黃、桂枝等藥物,導致各種病變層出不窮,死亡率高。事實上,自古以來,精通《傷寒論》的醫生,對於寒熱不同的氣候病變,都有清晰的認識。

西昌的喻嘉言在討論溫病時,雖然未能完全跳脫出《傷寒論》的框架,但他指出,溫熱病並沒有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營氣的情況,因此不需要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昌邑的黃元御讀《傷寒論》,直窺其深奧,他認為,傷寒和中風,本來就沒有內熱,只是因為風寒的外感而產生。這和溫病的熱是由內而發的,是不同的。而當疾病傳到陽明經,就會產生熱,如果進入陰臟,就會產生寒。這和溫病的表裡都熱的情況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見,所有的潛藏病氣,無不是由內而發的熱。即使是精研《傷寒論》的修園,在注釋溫病時,也再三告誡說,絕不能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這說明,感受風寒和感受時令病氣,是完全不同的。張仲景都不會用治療風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為什麼醫生們還會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等藥物,明知會導致死亡,卻仍然不後悔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對感受風寒和感受時令病氣的區別,辨認不清,所以一開始就做錯了。

讓我們詳細地討論一下,這是否可以挽救一些生命!風寒作為一種疾病,剛開始一定會先感到怕風、怕冷,然後才會頭痛、手痛,即使發燒了,怕風怕冷的感覺仍然存在,脈搏浮而快。如果脈搏緊繃,沒有出汗,那就是寒邪;如果脈搏緩慢,有出汗,那就是風邪。然而,溫熱、秋暑、瘟疫、雜氣等疾病,剛開始可能只會感到微微的寒冷,或者即使很怕冷,但一旦發燒,就只有熱而不再怕冷,或者即使怕冷,但不會很嚴重。如果是由濕熱引起的,舌苔一定會很厚;如果是由營分引起的,舌色一定會很深紅,或者是淺紅色;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舌苔可能是白色的,或者是淡紅色的,這是感受風寒和感受時令病氣的不同之處。

而且,傷寒是由毛孔進入的,而時令病氣是由口鼻進入的;由風溫、濕溫引起的,或者潛伏的邪氣在氣分,或者在血分,或者在太陰經,或者由太陰經傳到陽明經,或者在厥陰經、少陰經,各有不同。吳又可說,傷寒感染後立即發病;瘟疫則多在感染後一段時間才發病。傷寒感染後的發病非常突然;瘟疫則多纏繞兩三天,或者逐漸加重,或者五六天後突然加重。傷寒治療後,服用藥物後出汗就能痊癒;瘟疫即使出汗,也不一定能痊癒。

傷寒可以通過藥物使其立即出汗;瘟疫的汗解,要等待其內部病變潰散,自然出汗,不能強求。這些都是經歷過的人才能得到的經驗。將這些理論推廣到溫熱的各種疾病,大多可以這樣看。最終,溫熱病用辛涼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出汗痊癒,或者即使不吃藥,也會自行出汗痊癒。但是,只要邪氣還未完全清除,所出的汗只能讓衛氣逐漸通暢,熱雖逐漸減少,但過一段時間又會重新發熱。因此,傷寒治療後,皮膚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溫熱病則汗出如水,多能痊癒。

傷寒病由足太陽經進入;溫熱時感,多由手太陰經進入。傷寒病的變化,根據六經來用藥;溫熱時感,則根據三焦來治療。傷寒剛開始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散寒,以發汗為主;溫熱病剛開始時,應該用清熱的藥物來降火,以瀉下為宜。傷寒的脈搏浮而緊;傷風的脈搏浮而緩;溫熱時感的脈搏多浮弦而快。如果是由暑邪引起的,即使脈搏浮而虛,但仍會有快的現象。如果體內有潛伏的熱邪,則脈搏沉而有力。

表證剛剛痊癒,而裡熱又會根據經絡的循行而發作。這種疾病的傳變並沒有固定的模式,有的始終停留在某一經絡不移動。診斷脈象,審視症狀,全靠心細,其中夾雜的痰和症狀,都需要詳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