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10)
卷四 (10)
1.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若神已昏,則本元敗而正不勝邪,不可救矣。
王士雄曰:有初起舌乾,而脈滑、脘悶者,乃痰阻於中,而液不上潮,未可率投補益也。
璜按:白苔絳底,或厚黃苔絳底,秋後伏熱證多見之。乃營分之熱,受膈間濕邪矇蔽也。見此舌詢之,無不脘悶。此證滋液則助痰,運濕則益熱,用升提則神昏,久服元參、生地、二冬等類,則動中宮之濕,痰氣升浮,氣道不利,陰霾蔽天,往往氣逆眼吊,肢冷神呆而死。溫熱病雖宜育陰,獨於此證則宜慎。
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生,旋即生者險矣。
生芒刺者,苔必焦黃或黑。無苔者,舌必深絳。其苔白,或淡黃者,胃無大熱,必無芒刺,或舌尖,或兩邊有小赤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泄氣分,以通營清熱也,宜涼膈散主之。
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證,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何報之曰:凡中宮有痰飲水血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也。
周澄之曰:此即前舌絳難伸,痰阻內風之證。一為縮急,一為脹大,前人有用生蒲黃末塗舌者,大致總不外苦辛開痰降熱也。
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出矣。
章虛谷曰:脾癉而濁泛口甜者,更當視其舌本。如紅赤者為熱,當辛通苦降以泄濁;如色淡不紅,由脾虛不能攝涎而上泛,當健脾以降濁也。苔如鹼者,濁結甚,故當急急開泄,恐內閉也。
璜按:脾癉多由痰涎聚於胸脘,甚者如有物憑焉,寒熱將發,每從痰食結聚處而出。胸脘冷則肢體淅淅惡寒。胸脘溫則肢體翕翕發熱。是證余曾治之,大概以辛香逐穢,溫運除痰立法。
周澄之曰:溫病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即舌絳神昏,亦宜辛苦開泄,不可率投甘潤,緣甘寒清潤之藥,得大熱煎熬,其膏液即化為膠涎,結於脘中矣。惟胃燥津傷乃可以甘潤養胃,為其胃中本虛也。
王士雄曰:濁氣上泛者,涎沫厚濁,小溲黃赤;脾虛不運者,涎沫稀黏,小溲清白,見症迥異。虛證宜溫中以攝液,即理中湯,或四君加益智之類可也。何亦以降濁為言乎?疏矣。
若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已經神智昏迷,那就是身體根本的元氣已經衰敗,正氣無法戰勝邪氣,這種情況就無法救治了。
王士雄說:有些病人在發病初期舌頭乾燥,但脈象卻是滑的,而且覺得胸悶,這是因為痰阻礙了中焦,導致津液無法上達,這時候不能隨便用補益的藥物。
我認為:舌苔是白色的但舌底是紅色的,或是舌苔是厚黃色的但舌底是紅色的,這種情況在秋季後伏熱的病症中很常見。這是因為熱邪侵入了營分,又被膈間的濕邪所蒙蔽。看到這種舌頭去詢問病人,他們大多都會覺得胸悶。這種情況下,如果用滋養津液的藥物反而會助長痰的產生,如果用祛濕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熱邪,如果用升提的藥物反而會導致神智昏迷。如果長期服用元參、生地、麥冬等滋陰藥物,就會擾動中焦的濕氣,導致痰氣上浮,氣機不暢,像是陰霾遮蔽天空一樣,常常會出現氣逆、眼睛上吊、四肢冰冷、神情呆滯而死亡的情況。溫熱病雖然適宜用滋陰的藥物,但對於這種情況則要特別謹慎。
另外,不論舌苔是什麼顏色,只要舌頭上長出芒刺,都是上焦熱邪極盛的表現,應該用冷布擦拭,或用薄荷水擦拭,如果能馬上消退就是好的現象,如果擦拭後很快又長出來就很危險了。
舌頭上長芒刺,舌苔一定是焦黃色或黑色。如果沒有舌苔,舌頭一定是深紅色。如果舌苔是白色或淡黃色的,說明胃裡沒有嚴重的熱邪,通常不會長芒刺,或者只是舌尖或兩邊有小的紅色疙瘩。這是因為營分熱邪鬱結,應該用開泄氣分的方法,以疏通營分、清熱,可以用涼膈散來治療。
舌苔不乾燥,但病人自己覺得胸悶難受,這是因為脾濕太盛。如果舌頭上有傷痕或血跡,一定要詢問病人是否曾經抓撓過。不能因為舌頭上有血就認為是虛竭的表現,仍然應該從濕邪的角度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人神情清醒,但舌頭腫大,無法伸出口外,這是因為脾濕胃熱,鬱積到極點後化為風邪,毒邪蔓延到口腔。可以用大黃研磨後加入藥劑中服用,這樣舌頭的腫脹就會消退。
何報之說:凡是中焦有痰飲、水濕或瘀血的,舌頭多半不會乾燥,不能誤以為是寒證。
周澄之說:這就是之前說的舌頭發紅難以伸展,痰阻礙導致內風的證候。一種是舌頭蜷縮收緊,一種是舌頭腫大,前人用生蒲黃末塗在舌頭上的方法,大致也是不外乎用苦味辛味的藥物來開痰降熱。
另外,如果舌苔是白色的,而且黏膩,吐出來的唾液又濃又稠,而且嘴裡是甜味的,這是脾癉病的表現。這是因為濕熱之氣聚集,和穀氣相搏,導致脾土功能過剩,充盈後就向上泛溢。應該用省頭草這種芳香辛散的藥物來驅散濕邪,這樣就能消退。如果舌苔像鹼一樣,說明胃裡有積存的食物殘渣,夾雜著濁穢之氣鬱結,應該趕快開泄,否則就會閉塞中焦,無法從膜原排出。
章虛谷說:脾癉病導致濁氣上泛、嘴裡發甜,更應該觀察舌根。如果舌根是紅色的,說明有熱邪,應該用辛味藥物來疏通,用苦味藥物來降濁。如果舌根顏色淡,不紅,說明是因為脾虛,不能固攝津液而上泛,應該健脾來降濁。舌苔像鹼一樣,說明濁邪結聚很嚴重,所以應該趕快開泄,防止內閉。
我認為:脾癉病多是因為痰涎聚集在胸脘,嚴重的感覺好像有東西依附在上面一樣,寒熱將要發作,常常從痰食結聚的地方發出。如果胸脘發冷,身體就會感到怕冷。如果胸脘發溫,身體就會發熱。我曾經治療過這種病,大概是以辛香的藥物來驅散污穢之氣,用溫熱的藥物來運化、消除痰涎。
周澄之說:溫病一定要觀察胸脘,如果病人拒絕按壓胸脘,即使舌頭發紅、神智昏迷,也應該用辛苦的藥物來開泄,不能隨便用甘潤的藥物。因為甘寒清潤的藥物,如果遇到大熱煎熬,它們的膏液就會化為膠狀的痰涎,結在胸脘之中。只有胃燥津傷的情況,才可以甘潤養胃,因為這種情況是胃本身就虛弱。
王士雄說:濁氣上泛的,唾液會很濃濁,小便顏色發黃發紅;脾虛不能運化的,唾液會稀薄黏膩,小便顏色清澈發白,這兩種情況的症狀明顯不同。虛證應該用溫補中焦的方法來固攝津液,可以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上益智仁之類的藥物。何報也說要降濁,但說法太疏漏了。
如果舌頭沒有舌苔,但有像煙煤一樣隱隱的顏色,而且不渴、四肢發冷,說明是夾雜了陰寒之病。如果口渴煩熱,說明平時胃燥,但舌頭雖然沒有舌苔,卻不應該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舌頭乾燥,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滋養胃陰;如果舌頭濕潤,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扶助中焦。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這時表現出來的是外在的症狀,而身體內部是沒有實質病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