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4)
卷一 (4)
1. 溫熱病候
《難經》云:熱病皆傷寒之類。歷考各醫家皆謂未可概以傷寒法治之,茲特覶列如下,以為辨證之準的。
霜降後,天氣寒冷,感之即病者,傷寒也。
霜降後當寒不寒,乃更溫暖,感冒而即病者,冬溫也。
春氣和暖,初病但熱不惡寒而口渴,此由內發外,伏氣之春溫也。初起微寒,後即但熱不寒,此感而即發之春溫也。
夏至以後,時令炎熱,一起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熱病與中暑相似,但熱證脈盛,中暑脈虛。
夏月有病,頭痛,譫語,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滿而渴者,濕溫也。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故發此病。
頭痛,身熱,自汗,與傷寒同,而脈尺寸俱浮,身重,默默但欲眠,鼻鼾,語氣難出,四肢不收者,風溫也。
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也。《金匱要略》云: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者,為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為柔痙。
伏天受暑,至秋晚發,新邪欲人,伏氣欲出,寒熱類瘧,脘痞渴悶,午後則甚,入暮更劇,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者,伏暑也。
大火西流,炎𭶟一如盛夏。暑溫交烝,病見壯熱,煩渴,蒸蒸自汗者,秋暑也。
璜按:《傷寒指掌》云:古時傷寒十一證,類傷寒六證,時行傷寒二證,細考之屬於溫熱為多。故今之所謂傷寒,大半屬於溫熱也,而治法究與傷寒不侔。傷寒入足經,而溫邪多入手經;傷寒宜表,而溫邪忌汗;傷寒藥宜辛溫,而溫邪藥宜辛涼。苟不辨明,必多誤傷。歷代以來,若河間之《原病式》,楊慄山之《寒溫條辯》、吳又可之《醒醫六書》,戴天章之《廣瘟疫論》,皆能就傷寒、溫熱之病證不同處剖析精詳。而用藥大法,非升散即苦寒,猶非面面圓到。
葉天士先生出,於溫熱治法,具有慧舌靈心,章虛谷、邵步青、王士雄、吳坤安、吳鞠通、杜羲桐輩皆宗之,治效歷歷可紀。李纘文、陸九芝信口謾罵,非正論也。璜以類傷寒各症,與溫熱頗不相似,特將伏暑、秋暑二病類入。因近代此病最多,救世急也。
白話文:
【溫熱病症候】
《難經》提及:所有熱性疾病都歸類在傷寒之範疇。然而,經過眾多醫學專家的考證,認為這些疾病不能一概用傷寒的療法治理,因此,以下特別列出,作為辨識病症的標準。
霜降後,天氣轉寒,一旦感受到寒氣便發病,這就是傷寒。
霜降後,應是寒冬卻反而溫暖,因感受這種氣候而立即發病,稱為冬季溫病。
春季氣候和暖,初發病症只有發熱,並無畏寒且口渴,這是體內潛藏的氣息在春季爆發所導致的春溫病。開始時會有些許畏寒,隨後就只有發熱,這是感染後立即爆發的春溫病。
夏至後,炎熱的季節,一旦發病就是高燒、極度口渴,且不畏寒,這就是熱病。熱病和中暑的症狀相似,但熱病的脈象較強,中暑的脈象較弱。
夏季裡的疾病,表現為頭痛、胡言亂語、自汗、身體並不是非常熱,雙腿冰冷,四肢沉重,胸腹滿脹且口渴,這就是濕溫病。患者通常因為濕氣過重,再受到暑氣影響,濕熱相交,所以引發此病。
頭痛,身體發熱,自汗,這些和傷寒的症狀相同,但脈象尺寸都浮,身體沉重,沉默只想睡覺,打鼾,說話困難,四肢無法活動,這是風溫病。
身體發熱,腳部冰冷,頭頸僵硬,畏寒時頭部發熱,臉色紅潤,眼睛泛紅,頭部不由自主搖晃,突然口齒緊閉,背部弓起,這是痙病。《金匱要略》指出:太陽病,發熱,無汗,畏寒,這是剛性痙病;發熱,出汗,不畏寒,這是柔性痙病。
夏季受到暑氣侵襲,直到秋季才爆發,新的病邪進入體內,潛藏的病氣欲爆發,寒熱交替如瘧疾,腹部脹悶,口渴,午後病情加重,傍晚更為嚴重,清晨出汗,病情稍緩,這是伏暑病。
酷暑如盛夏,暑氣和溫度交加,病症表現爲高熱、煩渴,大量自汗,這是秋暑病。
《傷寒指掌》指出:古時傷寒有十一種症狀,類似傷寒有六種症狀,流行性傷寒有兩種症狀,細心研究發現,這些症狀大多屬於溫熱病。因此,現今所謂的傷寒,大部分屬於溫熱病,治療方法和傷寒大不相同。傷寒主要影響下肢,而溫熱病多影響上肢;傷寒適合表発,而溫熱病忌諱出汗;傷寒的藥物偏向辛溫,而溫熱病的藥物偏向辛涼。如果不分辨清楚,必定會造成誤診。從歷史上看,《原病式》、《寒溫條辯》、《醒醫六書》、《廣瘟疫論》等著作都能精確地解析傷寒和溫熱病的不同,但在藥物使用上,不是升散就是苦寒,並非全面。
葉天士先生出現後,在溫熱病的治療上,有著獨特的見解,章虛谷、邵步青、王士雄、吳坤安、吳鞠通、杜羲桐等人皆遵從他的理論,治療效果顯著。李纘文、陸九芝的批評並非公正。因為類似傷寒的症狀和溫熱病不太一樣,特別將伏暑、秋暑這兩種疾病納入。因為近來這種疾病最為常見,這是為了救人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