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5)
卷一 (5)
1. 論病所以發生溫熱及惡寒之原理
何謂熱?因新陳代謝之變化,而起之體溫升騰也。健康者之體溫,在腋窩不逾攝氏三十七度二分至三十七度三分,在直腸不逾三十七度五分至六分。然既罹於傳染病,則由微生體之作用,於身體內,增進蛋白質之分解,以是發生體溫,恆較常態為多。況因傳染之感作,乃體溫之升騰,呼吸、心搏,俱各增加,故亦能發生體溫。
此發生之體溫,在健體者,即因溫放散機能之精進,而調節平均之。在發熱者,則因水分蒸發之溫放散,失其調節,與溫發生不能均勻,遂至體溫蓄積而升騰。其所以起此失調者,大率皆由神經中樞之溫政主宰部有變動故耳。
當發熱之初期,其發生之溫,增進頗著,而皮膚之血管收縮,水蒸氣之發散,同時減少,以抑制溫之放散,兩者相助為虐,遂使體溫升騰。若此時皮膚之血管,收縮過度,且甚急劇,則患者頓覺寒冷,兼起不隨意之筋運動,及鬥牙等,是謂戰慄。若皮膚之血流,略起變化,其所起亦不甚急劇,則其發熱,常以惡風力始。
發熱達極點時,則溫放散亦增進,皮膚感熱,然尚不能驅除過剩之溫,觸於皮膚,則覺其乾燥,是為水蒸氣放散減少之症。
熱之將下降也,溫調節機漸復常態,或急速放溫,故流汗淋漓高溢,在二十四時內即峻下而復平溫,是謂分利;或則由產溫之漸減而解熱,降熱徐緩,無分利性之發汗,是謂渙散。
璜按:此即我國醫家所謂正復邪自退之義。
凡高熱之後,體溫必先降於常溫以下。凡腋窩在三十七度、直腸在三十七度三分以內,乃得謂為解熱。解熱後體溫暫時尚易移動,稍有感作,其體溫即增加,是溫調節機猶未復元之症也。
傳染病逞雄威之機生體,其抵抗力失墜時,體細胞已蒙其障害之結果,則分解蛋白質,以減降發生體溫之機能,即此時之溫放散機能,亦從而沉降。其調節不完全時,則身體之厥冷過甚,是謂虛脫,如是患者外貌頓呈危險之狀,則知其解熱非良徵也。
璜按:此即我國醫學所謂假熱一退、真寒便生之義。
體溫之升騰,以高於蛋白質之分解,加以傳染亦消耗蛋白,而發熱時之攝取食物又不充足,心筋及呼吸筋過勞,欲體脂肪之遠原,以是其熱稍高,或稍持久,則體重必減少。睹其體筋肉瘦削,及漸次倦怠無力,可知熱病之消耗蛋白質為不少也。
神經中樞為細菌毒易於侵害之處,往往起頭痛不安、不眠、意識混濁、譫妄等症,於延髓之循環、呼吸中樞,亦受侵害,則其麻痹,實占死因之多數。
璜按:此即中醫所謂熱入心包也。
就心臟之節序,呈種種之變化,其心力又往往低降。夫心力之低降,本於心筋之解剖的變化。然血管運動神經之變化,亦與有力焉。蓋血管運動神經中樞受障礙,則血管弛緩,血液幾全集於內臟神經所分配下之下腹血管中,終至誘起腦、皮膚、筋、肉等之貧血,而虛脫時之體溫沉降,亦與此循環障礙有密接之關係。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疾病導致體溫升高(發熱)和感到寒冷的基本原理。
什麼叫做「熱」?這是因為身體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了變化,導致體溫上升。一個健康人的體溫,如果測量腋窩不會超過攝氏37.2到37.3度,如果測量直腸則不會超過37.5到37.6度。然而,一旦感染了傳染病,由於微生物的作用,身體內的蛋白質分解會加速,因而產生體溫,通常會比正常情況要高。此外,因為感染的影響,體溫上升,呼吸和心跳都會加快,也會產生體溫。
這種產生的體溫,對於健康的人體來說,會通過溫度散發功能的強化來達到平衡。但是對於正在發燒的人,由於水分蒸發的溫度散發失去調節,和體溫產生的不均衡,就會導致體溫累積上升。造成這種調節失衡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神經中樞的溫度調節部分出現了問題。
在發燒初期,體溫生成顯著增加,同時皮膚的血管收縮,水蒸氣的散發也相對減少,以抑制體溫散發,兩者相輔相成,使得體溫上升。如果此時皮膚血管收縮過度,而且非常迅速,患者會立刻感到寒冷,並且產生不由自主的肌肉運動和打顫,這就是所謂的寒顫。如果皮膚的血流稍微改變,而且改變並不是那麼突然,那麼他的發燒,通常會以怕風開始。
當體溫達到頂點時,體溫散發也會增加,皮膚感覺熱,但仍然無法消除過多的體溫,接觸皮膚,會感到乾燥,這就是水蒸氣散發減少的症狀。
體溫即將下降時,溫度調節機制逐漸恢復正常,或者快速釋放體溫,因此汗水大量流出,在24小時內急劇下降並恢復到正常體溫,這就是所謂的「分利」;或者體溫生成逐漸減少而退燒,體溫下降緩慢,沒有「分利」性的出汗,這就是所謂的「渙散」。
對於高燒後,體溫必然會先降到正常體溫以下。只有當腋窩體溫在37度,直腸體溫在37.3度以內,才能算是退燒。退燒後體溫暫時還很容易波動,稍微有感染,體溫就會增加,這就是溫度調節機制尚未完全恢復的症狀。
當傳染病在身體上逞威時,身體的抵抗力下降,體細胞已經受到損害的結果,就會分解蛋白質,降低產生體溫的功能,此時的溫度散發功能也會下降。如果調節不完全,身體就會過度寒冷,這就是所謂的虛脫,這樣患者的外表立即呈現出危險的狀態,就可以知道這不是一個好的退燒徵兆。
體溫升高,因為高於蛋白質的分解,加上傳染病消耗蛋白,而發燒時的食物攝取又不夠,心肌和呼吸肌肉過度勞累,想要消耗體內脂肪,因此,如果體溫稍微高一點,或者持續時間稍微長一些,體重肯定會減少。看到他的身體肌肉瘦弱,以及逐漸疲倦無力,可以知道熱病消耗的蛋白質並不少。
神經中樞是細菌毒素容易侵襲的地方,常常引起頭痛、不安、失眠、意識模糊、胡言亂語等症狀,延髓的循環、呼吸中樞也受到侵害,其麻痺,實際上佔死亡原因的大多數。
心臟的節律會呈現各種變化,其心力往往會下降。心力的下降,源於心肌的解剖學變化。然而,血管運動神經的變化,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血管運動神經中樞受到障礙,血管鬆弛,血液幾乎全部集中在由內臟神經支配的下腹部血管中,最終引發大腦、皮膚、肌肉等部位的貧血,虛脫時的體溫下降,也和這種循環障礙有密切的關係。
由此可見,血管運動神經在傳染病中的作用如此之大,而在傳染病的恢復期,它與心臟障礙的關係更為重要。
肺臟也經常因為微生物的疾病,或是混合感染,而陷入炎症,成為直接的死亡原因。
脾臟肥大,在許多傳染病中經常可以看到,雖然具體原因不明確,但通常是細菌的巢穴,如霍亂症、小腸炎,其脾臟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產生的破壞物質。
腎臟有將細菌毒素排出體外的作用,但此時的上皮和血管受到損害,輕者出現熱性蛋白尿,重者必然會引起純粹的腎炎。腎炎的發生,大多在有熱期。但如果患有猩紅熱,往往直到恢復期才會開始出現。
熱病後為何多出現水腫,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對於下焦病與少陰相關的部分,經常使用減味復脈湯,這是最卓越的見解。喻氏有病後血虛氣盛,下部發腫的說法,這也是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