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2)
卷二 (2)
1. 溫熱、瘟疫多伏氣,溫補、燥散俱不相宜
《王氏醫存》謂溫病、疫病,乃外感、內傷兼證。是不然。溫熱、瘟疫由伏氣時感發者最多。病因早時感受六淫,有所抑遏,未即發越,久蓄潛釀,而為伏熱,又不能隨氣血而運化。人身鼻氣與空氣相應,一旦時行穢濁之氣,混雜於空氣中,毒菌吸入口鼻,便化為熱。初起脘悶作嘔,即其據也。
伏邪有在氣、在營之分,一受空氣中穢濁之氣,傷其營,則伏熱於血者發矣;傷其衛,則伏熱於氣者發矣。故其證有由營出氣、由氣入營之別。舌苔白色淡紅,或雖重紅,而時露一二處白黃色,為邪尚在氣分;舌淺絳無苔,或純絳色,或雖有黃白苔,而舌色仍絳,皆為伏邪在血。初病之時,以此診舌,百不失一也。
白話文:
《王氏醫存》中說溫病、疫病,是由外感和內傷共同造成的。這是不正確的。溫熱病、瘟疫大多是由伏氣時感發的。
病因是早期感受了六淫之邪,被身體所抑制,沒有馬上發作,久而久之就潛伏在體內,形成伏熱,而且不能隨著氣血運化。人體的鼻氣與空氣相通,一旦遇到流行的穢濁之氣,混雜在空氣中,毒菌吸入口鼻,就會化為熱。病初感到脘悶作嘔,就是這個原因。
伏邪有在氣分和在營分之分,一旦受到空氣中穢濁之氣的侵襲,傷了營氣,就會導致伏熱在血分發作;傷了衛氣,就會導致伏熱在氣分發作。所以,病症有由營氣入血分和由氣分入營分之分。
舌苔呈白色淡紅色,或者雖然紅腫,但偶爾會露出一兩處白黃色,說明邪氣尚在氣分;舌頭顏色淺絳色,沒有苔,或者純紅色,或者雖然有黃白色苔,但舌頭顏色依然是絳色,都說明伏邪已經在血分了。
病初的時候,根據舌苔判斷,百試百靈。
故無論本體強弱,其自內鬨於外者,皆豢養日久之實熱。當其病伏未發,猶爐中種火,偶經引而勃發,則燥火之烈燎矣。往昔未必不受外感,其伏熱不發者,彼時真陰尚能生水,潤溉諸經,熱被遏抑也。今乃感引而發,則真陰不足生水,熱無所制,故治溫、治疫,終始以養陰生水為第一義,而傷陰涸液之品,宜嚴禁。
如茯苓、陳皮、半夏、蒼朮、人參、黃耆、升麻、柴胡、肉桂、乾薑、麻黃,及一切溫補燥散之品,皆能耗盡既涸之津液。妄用之始,則大煩渴,繼則大熱,不數日危矣。蓋此等藥惟濕溫病,及水盛火弱者,可間一用。今者但余幾微之真陰,養之惟恐不及,而誤用溫補燥散,藥一入口,各奏其滲濕涸水之功,搜索津液而耗之。故其大渴,非復胃熱也,乃津液干也;其大熱,非復外感也,乃肌肉焚也。
白話文:
因此,無論身體強壯與否,在體內發生內熱時,都已經是長期蓄養的實熱症狀。當這些病症潛伏未發作時,就像爐中潛藏的火種,一旦遭引發而爆發,便會造成猛烈的燥火。過往的病人未必沒有受到外感的原因,但實熱症狀沒有發作,那是因為此時的真陰還能滋生水分,滋潤全身經絡,使燥熱受到壓制。如今受到外感因素引發,真陰已不足以生水,燥熱無法得到控制,所以治療溫病、疫病,始終以滋養真陰、生水為第一要務,而損傷真陰、消耗津液的藥物,則應嚴格禁止使用。
像是茯苓、陳皮、半夏、蒼朮、人參、黃耆、升麻、柴胡、肉桂、乾薑、麻黃等,以及一切溫補、燥散的藥物,都能耗盡已經乾涸的津液。一開始誤用時,就會出現劇烈的口渴,接著就會發高燒,沒幾天就會有生命危險。這些藥物只有在濕溫病,或水盛火弱的患者身上,才能偶爾使用。如今體內只剩下微弱的真陰,應該盡量滋養它,誤用溫補、燥散藥物,藥物一入口,就會發揮其利尿、止水的功效,搜刮津液並耗盡它們。所以病患出現劇渴,並不是胃熱,而是津液乾涸;病患發高燒,也不是因為外感,而是肌肉被灼燒。
2. 溫熱須汗至腳
溫熱病,六脈多浮、弦、數、軟,雖不宜辛溫發汗,仍當以汗為出路,若未汗則未愈也。多服清降,二便自利,其脈不過減少,至將汗時,脈全浮數,病者煩躁不安,不時得汗則愈。若其病劇,常有忽而一手無脈,忽而兩手無脈,其人煩躁,亦不時汗愈。若只上半身汗,則只半愈,仍須按脈對症,用清解化痰之藥,加入蔥、豉,務使汗至腳乃痊愈。更有神氣昏沉,肢冷如冰,作戰汗解者,用清粥調和元氣為要。
病愈後以清為補,慮伏邪未淨也。倘妄用溫補,或飲食不節,則餘熱得補而復熾矣。故溫病時疫,始終忌溫補,始終忌止汗,仍始終宜用養津以透汗。
白話文:
溫熱病的治療
溫熱病患者,脈象多呈現浮、弦、數、軟,雖然不宜使用辛溫發汗的方法,但仍需以出汗為治療方向。若未出汗,就表示病情尚未痊癒。
如果患者服用清降藥物,導致二便通暢,但脈象僅略微減弱,直到快出汗時,脈象才會全部轉為浮數,患者感到煩躁不安,這時只要能夠出汗,病情就會好轉。
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一手或雙手無脈的現象,並伴隨煩躁不安,此時也需要透過出汗才能痊癒。
如果只出上半身的汗,則表示只治癒了一半,仍需根據脈象對症下藥,使用清解化痰的藥物,並加入蔥、豉,務必使汗液到達腳部才算痊癒。
對於神氣昏沉、肢體冰冷如同冰塊的患者,即使透過出汗治癒了,也需以清粥調和元氣。
病後調養
溫熱病痊癒後,應以清淡飲食為補,因為可能存在潛伏的邪氣尚未清除。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或飲食不節制,則餘熱會得到補充而再次發作。因此,溫熱病時疫期間,始終忌用溫補藥物,始終忌止汗,始終宜用滋養津液的方法,以利汗出。
3. 論汗
人身腐穢之氣,賴汗以排泄之,此身體自有治病之機能也。未病之時,皮膚每有蒸氣泄出,以手摩挲,常能柔嫩。此即汗也,特至小至微,目力不能見耳。又或負重或遠行,皮膚溫度太過,則能出汗。汗由熱迫,其大較也。疫邪溫熱,自內達外,初起時每多自汗,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虛論,乃里熱迫汗自出也。其無汗者,飲以熱茶涼水,亦多發汗。
緣熱茶助身中之勢力,故作汗。津為熱爍,欲汗而不得泄,熱勢彌甚,一飲涼水,則足以助汗之來源。熱得清而汗亦解也。兼頭痛、身痛,沙參、桑、菊為主藥。兼煩渴,宜清陽明,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為主藥。有熱有結,破結為主,陷胸、三承氣之類。汗出肢脹,神氣不清,絕類亡陽。
白話文:
人體生成的廢氣,依賴汗水排出體外,這是身體本身具備的治病功能。在尚未生病時,皮膚經常會散發出水蒸氣,用手搓揉,肌膚通常會變得柔軟。這就是汗水,只是非常細小微量,肉眼無法看見。另外在提重物或遠行時,皮膚溫度過高,就會出汗。汗水受熱而產生,大致上是這樣的原因。外來的邪氣濕熱,由體內到達體表,初期時往往會自發出汗,甚至淋漓不絕,不能只考慮到表氣虛弱,這是因為體內熱極而導致自發出汗的緣故。如果不出汗的人,喝下熱茶或涼水,通常也能發汗。
因為熱茶能促進體內發熱的力量,所以會出汗。津液被熱力燒乾,想出汗卻排不出來,熱勢更加劇烈,此時喝下涼水,就能幫助出汗的來源。熱氣消退,汗水也會消失。若同時出現頭痛、全身痠痛,以沙參、桑葉、菊花為主要藥材。若合併口渴,應清熱瀉陽明,以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為主要藥材。有熱有結,應以破結為主力,譬如陷胸湯、大承氣湯等。汗出肢體浮腫,神氣不清,非常類似陽氣衰竭。
審其脈和緩無脫象者,通絡、滌痰為佳,參葉、竹葉、桑葉、川貝、菖蒲、羚羊、膽星、鉤藤、絲瓜絡、橘絡之類。若屢經汗、下,邪已全退,脈虛而舌無苔,二便清利,內無餘熱,方可從虛斂汗,生脈飲加茯神及二加龍骨湯之類。究之時疫、溫熱,得汗為邪有出路,宜用斂汗、補虛。
見此證者絕少,宜用此藥者亦絕少。
白話文:
如果患者脈象和緩,沒有脫症,則以通絡、化痰為宜,可以使用人参葉、竹葉、桑葉、川貝、菖蒲、羚羊角、膽星、鉤藤、絲瓜絡、橘絡等藥物。如果患者已經多次出汗、腹瀉,邪氣已完全退去,脈象虛弱,舌苔消失,大小便清利,體內沒有餘熱,則可以採用補虛斂汗的方法,使用生脈飲加茯神,以及二加龍骨湯等方劑。總而言之,對於時疫、溫熱病來說,出汗可以使邪氣排出,因此,當病邪已退,宜用斂汗、補虛藥物。
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罕見,需要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
4. 戰汗
時行熱病,不論初起、傳變末後,俱以戰汗為佳兆。以戰則邪正相爭,汗則正逐邪出。然有透與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後身涼,口不渴,舌苔淨,二便清,胸、腹、脅無阻滯、結痛,始為全解之戰。否則餘邪未淨而復熱,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有戰汗須三四次而後解者;有戰汗一次,不能再戰,待屢下而退者;有不能再作戰汗,即為沉困而死者。總視其本氣之強弱何如耳。
凡戰汗之時,不可服藥,服則戰止而汗不透,留邪為患。汗、下則太過而成虛脫,應聽戰汗,汗徹再觀脈症施治。當戰時或多與熱湯飲之,助其作汗。戰汗之時,脈多停止,勿訝,待戰汗之後,脈自見也。大抵戰汗之時,脈以浮為佳,邪出於表也。虛、散、微、濡應有變,煎獨參湯待之,防其脫也。
白話文:
流行的熱病,無論是剛開始、發展變化到最後階段,都以出汗退燒為好的徵兆。因為出汗代表著正氣與邪氣在體內交戰,汗水則將邪氣逼出體外。但是,出汗也有透與不透之分。凡是透汗,汗液必然淋漓,出汗後身體感到涼爽,口不渴,舌苔乾淨,大小便通暢,胸、腹、脅部沒有阻塞、疼痛,這才算是徹底退燒的徵兆。否則,如果還有餘邪未除又發熱,則需要再次出汗退燒;也可能需要連續出汗三四次才能退燒;還可能一次出汗退燒後,不能再出汗,只能靠多次服用瀉藥才能退燒;甚至可能無法再次出汗,導致沉重昏迷而死亡。總而言之,要根據病人本身的元氣強弱來判斷。
凡是正在出汗退燒的時候,不要服用藥物,服藥會導致出汗停止,汗液不透,留住邪氣造成危害。出汗和服用瀉藥都要適度,過度會導致虛脫。應當觀察出汗情況,待汗液透出後再根據脈象和症狀施治。在出汗退燒的時候,可以多喝熱湯,幫助出汗。出汗退燒的時候,脈搏往往停頓,不要驚慌,待出汗退燒後,脈搏就會恢復正常。總之,出汗退燒時,脈搏浮大最好,代表邪氣從體表排出。如果脈搏虛弱、散亂、微細、濡弱,則需要及時服用參湯,防止虛脫。
貧者米飲聊代之,然必察其戰後邪淨而氣欲脫,方可用。凡戰汗後神靜者吉,昏躁者危;氣細者吉,氣粗而短者危;舌痿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轉運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體不仁,水漿不下者死。戰汗雖為佳兆,亦有吉凶。得戰汗固由治得其宜,邪退正復而致,不可強也。
嘗服大發汗藥毫不得汗,而飲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藥得戰汗者,涼血、活血得戰汗者,生津益氣得戰汗者,種種不一。當知戰汗乃陰陽交和,表裡通達,自然而然,非可強致也。
白話文:
貧困的人可以以稀飯來替代,然而必須觀察在戰鬥後是否邪氣已經清除,並且身體氣力接近衰竭,才能使用。通常,在戰後神態安靜的人是吉祥的,若神態混亂則有危險;氣息細弱的人是吉祥的,氣息粗重且短促的人則有危險;如果舌頭萎縮無法說話,表示生命垂危;如果眼窩凹陷,也是生命垂危的徵兆;眼睛不停轉動,或者眼球上翻,都表示病情危急;如果身體失去知覺,飲食都不能正常攝取,這都是死亡的前兆。戰汗雖然被視為好兆頭,但其中也有吉凶之分。獲得戰汗,是因為治療得當,邪氣退散,身體得以恢復,這不是可以強迫得到的。
曾經有人服用強烈發汗的藥物卻無法出汗,卻因喝冷水而出汗;還有透過服用下藥得到戰汗的;通過清涼血液、活化血液得到戰汗的;甚至通過生津養氣得到戰汗的,種種情況不一。應該知道,戰汗是陰陽調和,表裡通暢的自然現象,並非可以強迫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