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溫熱、瘟疫多伏氣,溫補、燥散俱不相宜

《王氏醫存》謂溫病、疫病,乃外感、內傷兼證。是不然。溫熱、瘟疫由伏氣時感發者最多。病因早時感受六淫,有所抑遏,未即發越,久蓄潛釀,而為伏熱,又不能隨氣血而運化。人身鼻氣與空氣相應,一旦時行穢濁之氣,混雜於空氣中,毒菌吸入口鼻,便化為熱。初起脘悶作嘔,即其據也。

伏邪有在氣、在營之分,一受空氣中穢濁之氣,傷其營,則伏熱於血者發矣;傷其衛,則伏熱於氣者發矣。故其證有由營出氣、由氣入營之別。舌苔白色淡紅,或雖重紅,而時露一二處白黃色,為邪尚在氣分;舌淺絳無苔,或純絳色,或雖有黃白苔,而舌色仍絳,皆為伏邪在血。初病之時,以此診舌,百不失一也。

故無論本體強弱,其自內鬨於外者,皆豢養日久之實熱。當其病伏未發,猶爐中種火,偶經引而勃發,則燥火之烈燎矣。往昔未必不受外感,其伏熱不發者,彼時真陰尚能生水,潤溉諸經,熱被遏抑也。今乃感引而發,則真陰不足生水,熱無所制,故治溫、治疫,終始以養陰生水為第一義,而傷陰涸液之品,宜嚴禁。

如茯苓、陳皮、半夏、蒼朮、人參、黃耆、升麻、柴胡、肉桂、乾薑、麻黃,及一切溫補燥散之品,皆能耗盡既涸之津液。妄用之始,則大煩渴,繼則大熱,不數日危矣。蓋此等藥惟濕溫病,及水盛火弱者,可間一用。今者但余幾微之真陰,養之惟恐不及,而誤用溫補燥散,藥一入口,各奏其滲濕涸水之功,搜索津液而耗之。故其大渴,非復胃熱也,乃津液干也;其大熱,非復外感也,乃肌肉焚也。

白話文:

【王氏醫存】認為溫病、疫病是由外部感染和內部損傷共同引起的病症。然而,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溫熱、瘟疫疾病大多由潛伏的氣候感染所引發。病因通常源自早期受到六種惡劣環境(風、寒、熱、濕、燥、火)的影響,但當時並未立即爆發,長時間的潛伏與醞釀後,形成體內的潛藏熱氣,無法隨著血液和氣息正常運行。

人體的鼻腔氣息與外界空氣相互對應,一旦空氣中混入了穢濁之氣,其中的病毒細菌進入口鼻,就會轉化為熱氣。初期可能出現腹部脹悶、噁心嘔吐的症狀,這就是疾病的徵兆。

潛藏的病邪可能影響到體內氣血的循環,當吸入了空氣中的穢濁之氣,影響到血液,那麼潛藏在血液中的熱氣就會爆發;若影響到了體表的防護系統,那麼潛藏在氣息中的熱氣就會爆發。因此,病症可能從血液影響到氣息,也可能從氣息影響到血液。舌苔呈現淡紅色或白色,或是雖然整體偏紅,但仍可看到一兩處的黃白色,這表示病邪還在氣息層面;舌苔呈現淺紅色且無苔,或是純紅色,即使有黃白色苔,但舌頭仍呈現紅色,這都表示病邪已深入血液。在疾病初期,通過觀察舌苔診斷病情,幾乎不會失誤。

無論患者身體強壯還是虛弱,只要是從內部向外爆發的疾病,都是長期潛伏形成的實質性熱病。在疾病潛伏未爆發時,就像爐火中埋藏的種子,一旦被觸發,就會像野火燎原一樣猛烈。過去,患者可能也曾受到外部感染,但當時身體的陰性能量還能產生足夠的水分,滋潤全身,抑制熱氣。現在,由於受到外部引發而爆發,體內的陰性能量不足以生成足夠的水分,熱氣失去了控制,因此治療溫熱、瘟疫疾病,始終要以滋養陰性能量、產生足夠的水分為首要目標,而會消耗陰性能量和水分的藥物,應該嚴格禁止使用。

例如茯苓、陳皮、半夏、蒼朮、人參、黃耆、升麻、柴胡、肉桂、乾薑、麻黃,以及所有溫熱補益和燥熱散熱的藥物,都可能耗盡已經枯竭的水分。如果錯誤使用這些藥物,初期可能會出現極度口渴,接著會出現高燒,不出幾天就可能危及生命。因為這些藥物只適合濕熱病,以及體內水分過剩、火力不足的人偶爾使用。現在患者只剩下微弱的陰性能量,需要極力滋養,卻誤用溫熱補益和燥熱散熱的藥物,藥物一入口,就會發揮其吸收水分和乾燥的作用,搜刮體內的水分。所以,患者極度口渴的原因不是胃部熱氣,而是體內水分枯竭;高燒的原因也不是外部感染,而是肌肉燃燒。

2. 溫熱須汗至腳

溫熱病,六脈多浮、弦、數、軟,雖不宜辛溫發汗,仍當以汗為出路,若未汗則未愈也。多服清降,二便自利,其脈不過減少,至將汗時,脈全浮數,病者煩躁不安,不時得汗則愈。若其病劇,常有忽而一手無脈,忽而兩手無脈,其人煩躁,亦不時汗愈。若只上半身汗,則只半愈,仍須按脈對症,用清解化痰之藥,加入蔥、豉,務使汗至腳乃痊愈。更有神氣昏沉,肢冷如冰,作戰汗解者,用清粥調和元氣為要。

病愈後以清為補,慮伏邪未淨也。倘妄用溫補,或飲食不節,則餘熱得補而復熾矣。故溫病時疫,始終忌溫補,始終忌止汗,仍始終宜用養津以透汗。

白話文:

【溫熱病需出汗至腳】

溫熱病症狀下,多數人的脈象會呈現浮、弦、數、軟的情況。即便我們不應使用辛辣溫性物質來發汗,但出汗仍是治療的主要途徑,若不出汗,疾病便不會完全好轉。

大量服用清熱降火的藥物,大小便自然會通暢,此時脈象可能僅是減弱,到了即將出汗的階段,脈象會變得全浮數,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一旦出汗,病情就會有所改善。

如果病情嚴重,偶爾會出現一隻手或雙手無脈的情況,病人同樣煩躁,只要能出汗,情況就會好轉。若只有上半身出汗,病情只能算一半好轉,還需根據脈象和症狀,使用清熱解毒、化痰的藥物,再加入蔥、豆豉等,力求出汗至腳部,才能達到痊癒。

此外,有些患者精神渙散,四肢冰冷如冰,這種情況下,出汗成為關鍵的治療方式,此時,應使用清粥來調理元氣。

在疾病痊癒後,應以清淡食物作為滋補,因為體內潛藏的邪氣可能尚未清除乾淨。如果胡亂使用溫補的療法,或是飲食不節制,殘留的熱氣得到滋補反而會更旺盛。因此,在溫熱病和時疫的治療過程中,始終要避免使用溫補的療法,始終要避免抑制出汗,並始終要使用滋潤津液的方式來促進出汗。

3. 論汗

人身腐穢之氣,賴汗以排泄之,此身體自有治病之機能也。未病之時,皮膚每有蒸氣泄出,以手摩挲,常能柔嫩。此即汗也,特至小至微,目力不能見耳。又或負重或遠行,皮膚溫度太過,則能出汗。汗由熱迫,其大較也。疫邪溫熱,自內達外,初起時每多自汗,甚至淋漓不止,不可以表虛論,乃里熱迫汗自出也。其無汗者,飲以熱茶涼水,亦多發汗。

緣熱茶助身中之勢力,故作汗。津為熱爍,欲汗而不得泄,熱勢彌甚,一飲涼水,則足以助汗之來源。熱得清而汗亦解也。兼頭痛、身痛,沙參、桑、菊為主藥。兼煩渴,宜清陽明,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為主藥。有熱有結,破結為主,陷胸、三承氣之類。汗出肢脹,神氣不清,絕類亡陽。

審其脈和緩無脫象者,通絡、滌痰為佳,參葉、竹葉、桑葉、川貝、菖蒲、羚羊、膽星、鉤藤、絲瓜絡、橘絡之類。若屢經汗、下,邪已全退,脈虛而舌無苔,二便清利,內無餘熱,方可從虛斂汗,生脈飲加茯神及二加龍骨湯之類。究之時疫、溫熱,得汗為邪有出路,宜用斂汗、補虛。

見此證者絕少,宜用此藥者亦絕少。

白話文:

[關於出汗]

人體內的廢物與污濁之氣,主要靠汗水來排出,這其實是身體自我調節,自然治療疾病的一種機能。在還未生病的時候,我們的皮膚經常會釋放一些蒸氣,用手輕輕撫摸,會感覺到皮膚的柔嫩,這就是汗水,只是它非常細微,肉眼無法看見。當我們扛重物或長途跋涉,皮膚的溫度過高,就會出汗。汗水主要是因為熱力的影響,這是常態。

當瘟疫或高溫侵襲身體,從內部向外發散,初期常會大量出汗,甚至汗水如雨下,這並不是表層虛弱,而是體內的熱量迫使汗水外流。對於不出汗的人,喝些熱茶或涼水,通常能幫助出汗。

熱茶能增強體內的能量,促進出汗。如果體內津液被高溫蒸發,想出汗卻排不出,情況會更加嚴重。這時,喝些涼水,可以提供出汗所需的水源,同時也能降溫,使汗水得以順利排出。

如果併有頭痛、身痛,可用沙參、桑葉、菊花等藥材為主治療。若伴有口渴,應該清除胃熱,可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如果既有熱又有結,應先解決結塊,可用陷胸湯、三承氣湯等方劑。

如果出汗後四肢浮腫,精神恍惚,看起來像極了陽氣衰竭的情況。但如果脈搏平穩,沒有脫離的跡象,則可用通絡、化痰的藥材,如人參、竹葉、桑葉、川貝、菖蒲、羚羊角、膽星、鉤藤、絲瓜絡、橘絡等。

若經過多次出汗和排便,病邪已完全消退,脈搏虛弱且舌頭上無苔,大小便正常,體內沒有殘餘的熱量,這時纔可使用調理虛弱、收斂汗液的藥物,如生脈飲加茯神以及二加龍骨湯等。

總的來說,對於瘟疫或高溫,出汗是病邪有出路的表現,應該用收斂汗液、補充虛弱的藥物。但這種症狀極為罕見,真正需要使用這些藥物的情況也極少。

4. 戰汗

時行熱病,不論初起、傳變末後,俱以戰汗為佳兆。以戰則邪正相爭,汗則正逐邪出。然有透與不透之分。凡透者汗必淋漓,汗後身涼,口不渴,舌苔淨,二便清,胸、腹、脅無阻滯、結痛,始為全解之戰。否則餘邪未淨而復熱,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有戰汗須三四次而後解者;有戰汗一次,不能再戰,待屢下而退者;有不能再作戰汗,即為沉困而死者。總視其本氣之強弱何如耳。

凡戰汗之時,不可服藥,服則戰止而汗不透,留邪為患。汗、下則太過而成虛脫,應聽戰汗,汗徹再觀脈症施治。當戰時或多與熱湯飲之,助其作汗。戰汗之時,脈多停止,勿訝,待戰汗之後,脈自見也。大抵戰汗之時,脈以浮為佳,邪出於表也。虛、散、微、濡應有變,煎獨參湯待之,防其脫也。

貧者米飲聊代之,然必察其戰後邪淨而氣欲脫,方可用。凡戰汗後神靜者吉,昏躁者危;氣細者吉,氣粗而短者危;舌痿不能言者死;目眶陷者死;目轉運者死;戴眼反折者死;形體不仁,水漿不下者死。戰汗雖為佳兆,亦有吉凶。得戰汗固由治得其宜,邪退正復而致,不可強也。

嘗服大發汗藥毫不得汗,而飲冷水得汗者,又有用下藥得戰汗者,涼血、活血得戰汗者,生津益氣得戰汗者,種種不一。當知戰汗乃陰陽交和,表裡通達,自然而然,非可強致也。

白話文:

對於流行性熱病,無論是初期、中期還是後期,出現戰汗都被視為一個好的徵兆。這代表身體內的正氣與邪氣正在激烈對抗,汗液的排出則象徵著正氣驅逐邪氣的效果。然而,戰汗有完全排出邪氣和未能完全排出兩種情況。如果邪氣完全被排出,病人會大量出汗,汗後身體感覺涼爽,不會口渴,舌苔乾淨,大小便清澈,胸、腹、脅部位沒有阻塞或疼痛感,這是邪氣完全被驅除的戰汗。但若邪氣未完全排出,病人會再度發燒,可能需要再次經歷戰汗才能痊癒;有的病人需經歷三到四次戰汗纔好轉;有的病人經歷一次戰汗後無法再次戰汗,需要多次排泄纔好轉;有的病人無法再次戰汗,病情嚴重甚至死亡。這主要取決於病人本身的體質強弱。

在經歷戰汗期間,不應該服用藥物,因為這樣會阻止戰汗的進行,導致邪氣無法完全排出,留下隱患。過度排汗或排泄也會造成虛脫。應該讓戰汗自然發生,等汗徹底排出後再根據脈搏和病症進行治療。在戰汗期間,可以多喝熱湯,幫助出汗。戰汗期間,脈搏可能會暫停,不用驚訝,等戰汗結束後,脈搏會自然恢復。一般來說,戰汗期間,脈搏浮動是好現象,表示邪氣正在排出體外。如果出現虛弱、散漫、微弱、濡軟的脈象,應準備單味人參湯,防止病人虛脫。

對於經濟條件差的患者,可以用米湯代替,但必須確定戰汗後邪氣已清除,但元氣瀕臨耗盡,纔可以使用。戰汗後,精神平靜是好徵兆,昏沉焦躁則危險;呼吸細長是好徵兆,呼吸粗短則危險;舌頭萎縮無法說話、眼眶凹陷、眼球固定不動、眼睛向上翻、身體麻木無法感知外界、無法進食喝水,都是死亡的徵兆。雖然戰汗通常是好徵兆,但也存在吉凶之分。出現戰汗通常意味著治療得當,邪氣消退,正氣恢復,不能強求。

有些人服用大量發汗藥卻不出汗,喝了冷水反而出汗;有人用下藥引起戰汗;有人通過涼血、活血得到戰汗;有人通過生津益氣得到戰汗,各種情況都有。要知道,戰汗是陰陽調和、表裡通暢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不能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