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熱疳

幼兒斷乳納食,值夏月,脾胃主氣,易於肚膨泄瀉,足心熱,形體日瘦,或煩渴喜食,漸成五疳積聚。當審體之強弱,病之新久。有餘者疏胃清熱,食人糞變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導清熱。若濕熱內郁,蟲積腹痛,導滯驅蟲微下之,緩調用肥兒丸之屬。

璜按:西說有云:小兒在夏勿斷乳者,甚為確論。然小兒夏月吐瀉甚多,且見危險,亦不僅由於斷乳,當隨氣候及病人之寒熱虛實施治。

白話文:

[熱疳]

對於幼兒從母乳轉換到固體食物的時期,如果正值夏季,由於夏季是脾胃功能旺盛的季節,孩子容易出現腹部脹大、腹瀉的情況,腳心發熱,身體逐漸消瘦,或者出現煩躁口渴、食慾增加的現象,久而久之可能發展成五疳積聚的病狀。在治療時,要根據孩子的體質強弱以及病情的新舊程度來判斷。如果是因為食物過剩導致的,應疏導胃部、清除熱毒,如果孩子的大便顏色變白,或者消化不良,應該輔以健脾的藥物,幫助消化並清熱。如果是由於濕熱在體內鬱結,加上腸道寄生蟲引起的腹痛,應使用一些能幫助腸胃排空,驅除腸道寄生蟲的藥物,輕微的瀉下,後續則可考慮使用如肥兒丸等調理藥物。

根據西方醫學的觀點,認為夏季不要讓小孩斷奶,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理論。然而,夏天小孩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非常多,而且情況可能十分危急,其原因並非僅僅因為斷奶,應根據當時的天氣狀況,以及孩子的體溫、虛實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

2. 口疳

夏季秋熱,小兒泄瀉,或初愈未愈,滿口皆生疳蝕,嘗有阻寒咽喉致危者,此皆在裡濕盛生熱,熱氣薰灼,津液不生,濕熱偏傷氣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滲。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清揚滲利也。

白話文:

在夏季和秋季這種炎熱的季節,小孩可能有腹瀉的情況,無論是剛好轉或是尚未痊癒,孩子的口腔內可能開始出現類似腐蝕的症狀,這有時會影響到咽喉,甚至導致危險的狀況。這些情況主要是因為身體內部濕氣過重,產生熱氣,熱氣燻蒸身體,導致唾液無法正常生成,濕熱的環境特別容易傷害到體內的氣血。治療方法主要著重於上半身的調理,有時也會輔以淡滲的療法來幫助。

在民間,人們常用刮下的西瓜綠色外皮來治療這種症狀,這是因為西瓜外皮具有清涼、提升身體機能和利尿的作用。

3.

夏季濕熱鬱蒸,脾胃氣弱,水穀之氣不運,濕著內蘊為熱,漸至浮腫、腹脹,小水不利。治之非法,水濕久漬,逆行犯肺,必致咳嗽喘促,甚則坐不得臥,俯不得抑,危期速矣。大凡喘必生脹,脹必生喘,方書以先喘後脹治在肺,先脹後喘治在脾,亦定論也。《金匱》有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以分表裡之治。

河間有三焦分消,子和有磨積逐水,皆有奧義,學者不可不潛心體認,難以概述。閱近代世俗論水濕腫脹之證,以《內經》開鬼門取汗為表治,分利小便潔淨府為里治。經旨「病能」篇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以健脾燥濕為穩治,治之不效,技窮束手矣。不知凡病皆本乎陰陽,通表利小便,乃宣經氣利腑氣,是陽病治法,暖水藏,溫脾胃,補土以驅水,是陰病治法,治肺痹以輕開上,治脾必佐溫通。若表裡陰陽乖違,臟真日漓,陰陽不運,亦必作脹,治以通陽,乃可奏績。

如《局方》禹餘糧丸。甚至三焦交阻,必用分消,腸胃窒塞,必用下奪,然不得與傷寒實熱同例,擅投硝、黃、枳、樸,擾動陰血。若太陰脾臟飲濕阻氣,溫之補之不應,欲用下法,少少甘遂為丸可也,其治實證,選用方法備採。

周澄之曰:此節水濕久漬,逆行犯肺一段,最宜細參,此當辛散淡滲並用。近世見其喘促,每用辛涼清肅以致危殆。陳修園亦謂,久咳則火上升。予細察病者,多是久咳則水氣逆射。推原其理,由肺氣不能順降,水道不能通調也。故久咳聲悶坐不能臥者,必用五苓、小青龍法乃效。

璜按:脹,胃病也;喘促,肺病也。水腫,我國舊學每以謂濕熱蒸於脾胃,或以為脾腎濕寒,病情影響模糊,層見錯出,殊難索解。不知此乃內腎壞之病,醫者日用而不知耳。觀腎氣丸、真武湯,從腎元分利著手,以利水濕,每每見效。則腫脹之由內腎壞,中醫已能洞見本原,特由熱化者多有未合,則尤當分別施治也。

查內腎壞之症,初起惡寒,周身痛,頭痛,作悶吐,甚又有見臌脹者,亦有血內含尿質者,及成症則小便不利,全身腫,或有一二處積水極多而腫甚者,皮乾脹而不柔和,色白,血內含尿質,且心外衣、心房內衣、肺本體、肺胞膜、腹統膜、氣管內皮等處,皆見發炎之患狀。

兼起身熱,其腎部疼痛,痛亦有時而輕,小便極短而閉,色黑,內攙以血,濁且重,內涵尿底,有蛋白,以顯微鏡察之,則有血內之紅珠,及微絲溺管之內衣,隨時不同,當留心察之。又有一起即全身水腫,數點鐘即腫至不能識其面目,胸膛皆積水,肺腫及喉亦腫則危險,脈緊有力,胃全無,口極渴,大便結,或別處兼起發炎,或血內含尿質,則為致死之原因。

據西醫此說,則我國所謂水濕逆行犯肺而致喘脹者,則心外衣、肺胞膜、腹統膜之病也,由內腎壞之水腫牽累而及,故凡此證而致小便日少,蛋白與膏日多,腫甚皮燥,心房積脹氣緊,大便改常,身熱不退,均不可輕言易治,治之之法,宜開汗源,法以熱水令沸,以管運熱氣至病人身邊,令其出汗,此即我國開鬼門之法也,消除身腫之法,則⿰舍灰葡酸散、毛地黃可用,消腫兼滑大腸,宜用渣笠散,每朝或隔朝服之,腫成臌脹則布道非運或衣𡅏爹,功效更偉。此則我國潔淨府之法也。

白話文:

標題: [腫脹]

內容: 夏季溼熱蒸鬱,脾胃功能較弱,消化的食物與穀物之氣無法正常運行,體內溼氣積累而轉爲熱氣,逐漸導致身體浮腫、腹部脹大,排尿困難。如果治療方法不當,長時間的溼氣積聚會逆向影響肺部功能,引發咳嗽、呼吸急促,嚴重時甚至無法平躺或彎腰,生命危在旦夕。通常,咳嗽必然伴隨腫脹,腫脹也會導致咳嗽,《金匱要略》中將病症分爲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幾類,以區分表證與裏證的治療。

河間學派主張三焦分別消散溼氣,張從正則提出消除積食、排水的方法,這些都有其深奧的理論,學者應當深入研究體會,難以一概而論。閱讀近代關於水腫、溼氣腫脹的論述,常引用《內經》中的"開鬼門"取汗作爲表證治療,通過促進小便排出以清潔內臟作爲裏證治療。《內經》“病能”篇提到,所有溼氣引起的腫脹都與脾有關,應以健脾去溼作爲穩妥的治療方法,但若治療無效,醫生往往束手無策。然而,任何疾病的根本都是陰陽失衡,通表利小便,是宣導經氣、利腑氣,屬於陽病的治療方式;溫補腎臟、脾胃,增強脾土以驅除水溼,則屬於陰病的治療方法。治療肺部疾病應輕柔開啓上焦,治療脾臟問題則需輔以溫通。如果表裏陰陽失調,臟腑功能日漸衰竭,陰陽循環不暢,也會導致腫脹,這時應採取通陽的治療方法才能見效。

例如,《局方》中的禹餘糧丸。如果三焦阻塞,必須採用分別消散溼氣的策略;腸胃堵塞,則需使用下瀉法,但這不能與傷寒實熱病同等對待,隨意使用硝、黃、枳、樸等藥物,以免擾亂陰血。若太陰脾臟溼氣阻礙氣機,溫補無效,想要使用下法,可以少量甘遂製成丸藥,針對實證,選擇治療方法時需仔細考慮。

周澄之說:關於溼氣長期積聚,逆向影響肺部這一段,最值得細緻研究,應同時使用辛散與淡滲的方法。近世醫生見到患者呼吸急促,往往使用辛涼清肅的藥物,導致病情惡化。陳修園也認爲,長期咳嗽會導致火氣上升。但我仔細觀察患者,多數是因長期咳嗽導致水氣逆流。究其原理,是因爲肺氣無法順暢下降,水道無法正常調節。因此,長期咳嗽聲音沉悶、無法平躺的患者,必須使用五苓、小青龍的療法纔能有效。

按語:腫脹,是胃部疾病;呼吸急促,是肺部問題。對於水腫,我國傳統醫學常常認爲是由脾胃溼熱蒸騰,或是脾腎溼寒引起,病情描述模糊,多種症狀交錯出現,難以理解。然而,這其實是內部腎臟病變所引起的疾病,醫生日常接觸卻未必瞭解。觀察腎氣丸、真武湯這類藥物,從腎功能出發,利水溼,經常能見到效果。這意味着腫脹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部腎臟的病變,中醫已經能夠洞察其本質,但對於由熱轉化的病例,治療方法尚有不足,需要區別對待。

調查內部腎臟病變的症狀,起初表現爲畏寒、全身疼痛、頭痛、噁心嘔吐,嚴重時可能出現腹脹,也有尿毒血癥的情況。一旦形成病症,患者會出現排尿困難,全身腫脹,或在某一部位積水過多而嚴重腫脹,皮膚乾燥、膨脹且缺乏彈性,顏色蒼白,血液中含有尿毒素,在心包膜、心房內膜、肺實質、肺泡膜、腹膜、氣管內膜等處可見炎症跡象。

伴隨發熱,腎臟部位疼痛,疼痛程度有時減輕,尿量極短並閉塞,尿色深黑,混雜血液,渾濁且比重高,尿液中含有蛋白質,顯微鏡檢查可見紅細胞及微絲溺管內膜,根據情況不同,需要仔細觀察。還有些患者一發病就全身水腫,數小時之內腫脹到無法辨認面貌,胸腔積液,肺部腫脹以及喉嚨腫脹則非常危險,脈搏緊張有力,胃功能完全喪失,極度口渴,便祕,或在其他部位併發炎症,或尿毒血癥,這些都是致命的原因。

根據西醫的說法,我國所說的溼氣逆向影響肺部導致喘息腫脹,實際上是心包膜、肺泡膜、腹膜的疾病,由內部腎臟病變引發的水腫所牽連。因此,對於此類症狀,導致小便越來越少,蛋白質與膏體越來越多,皮膚極度乾燥,心房積脹氣緊,大便異常,體溫持續不退的情況,都不應輕易斷定爲易於治療。治療方法方面,應開啓汗腺,可以使用熱水讓其沸騰,通過管道將熱氣輸送到患者身邊,促使出汗,這就是我國"開鬼門"的方法。消除身體腫脹,可以使用舍灰葡萄糖酸散、毛地黃等藥物,消腫同時潤滑大腸,建議使用渣笠散,每日早晨或隔日服用一次。若腫脹發展成腹脹,可以使用佈道非運或衣褲爹,效果更佳。這是我國清潔內臟的方法。

用於腫脹症狀的備用方劑包括:葶藶大棗湯、瀉白散、大順散、牡蠣澤瀉散、五苓散、越婢湯、甘遂半夏湯、控涎丹、五子五皮湯、子和桂苓湯、禹功丸、茯苓防己湯、中滿分消湯、小青龍丸、木防己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