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受熱厥逆

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其邪入絡,與中絡同法,用牛黃丸、至寶丹,芳香利竅可效。

徐靈胎云:妙法!王士雄云:紫雪丹亦可酌用。

璜按:葉氏謂,邪入絡與中絡同法。中絡在我國謂之「中風」,西醫謂之「腦出血」。此云:熱閉孔竅。即西醫謂之「熱入延髓神經。」芳香利竅,即安腦劑也。

神蘇以後,用清涼血分,如連翹心、竹葉心、元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之屬。

璜按:羚羊、鉤藤、甘菊、菖蒲、桑枝、荷葉之類,可隨宜加入。

初起大忌風藥。

王士雄曰:火邪得風藥而更熾。

璜按:服風藥往往神昏發痙,一誤再誤,頃刻立斃。余每遇此證,凡用風藥變為昏痙者,用牛黃、紫雪之屬,佐以大劑清解,愈者甚多。倘初起能隨氣分、營分調治,從無變昏痙者。西醫每以昏痙為毒菌入於延髓神經。然依中法,不誤治者,發昏痙有之,不發昏痙亦有之。輕症用辛溫風藥,不過熱較重,仍未發昏痙。

多用數劑,從未有不發昏痙者,豈風藥能引毒菌以入神經耶!此理殊不可解。大約風藥能燥營,便能引熱上衝腦髓,此則可斷言耳。

初病暑熱傷氣,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劑。大凡熱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齒燥,二便不通,或瀉不爽者為是,大忌誤認傷寒也。

魏柳洲曰:火極如水,乃物極必反之候。凡患此為燥熱溫補所殺者多矣。哀哉,蓋內真寒外假熱,諸家當論之矣;內真熱而外假寒,論及者罕也。

王士雄曰:道光甲辰六月,連日酷熱異常,如此死者道路相接,余以神犀丹、紫雪二方救之極效。

周澄之曰:熱性散越,何致閉塞,此必乘風飲冷所迫,觀起手用芳香通竅可知矣。若真因暑汗太過,肺氣不積,津液內傷,燥火燔灼以致昏厥,尚可用此速其散脫耶。

白話文:

[受熱厥逆]

在夏季受到高溫影響,出現類似昏迷、驚嚇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暑厥,主要是因為熱氣導致身體的孔竅被封閉。這種情況下,邪氣進入人體的絡脈,處理方式與中絡相同,可以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這些藥物具有芳香開竅的效果,能有效改善病情。

徐靈胎認為這是個絕妙的方法,而王士雄則認為紫雪丹也可以適量使用。

葉氏指出,邪氣進入絡脈和中絡的處理方式相同。中絡在我們國家稱之為「中風」,西方醫學則稱之為「腦出血」。文中提到的熱閉孔竅,在西醫的說法就是「熱氣進入延髓神經」。芳香開竅的藥物,實際上就是安腦的藥物。

病人意識恢復後,應該使用清涼血液的藥物,例如連翹心、竹葉心、元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等。

羚羊、鉤藤、甘菊、菖蒲、桑枝、荷葉等,也可以根據情況適度加入。

剛開始時要特別避免使用風藥。

王士雄指出,火邪如果遇到風藥會變得更強烈。

服用風藥常常會導致神智不清和痙攣,一旦失誤,很可能瞬間致命。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只要使用風藥後出現昏痙的,都會使用牛黃、紫雪等藥物,再配合大量清解藥物,這種方法讓很多病人康復。如果一開始就能根據氣分、營分來治療,就不會出現昏痙的情況。西醫通常認為昏痙是因為毒素進入延髓神經。然而,根據中醫的方法,只要治療不誤,也可能出現昏痙,也可能不會。對於輕微的病情,使用辛溫風藥,可能只是讓熱度升高,但不一定會出現昏痙。

但如果大量使用風藥,幾乎沒有不出現昏痙的,難道風藥能將毒素引入神經嗎?這個道理實在令人費解。大概可以斷定的是,風藥能讓營分乾燥,這樣就會導致熱氣向上沖擊腦髓。

剛開始因為暑熱而傷氣的情況,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或是清肺的輕劑。一般來說,熱度越高,四肢越冷,但只要觀察到臉色暗沉、牙齒乾燥,大小便不通暢,或是拉肚子但不舒暢,就是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誤以為是傷寒。

魏柳洲說,火熱到極點就像水一樣,這是物極必反的現象。很多人因為燥熱而溫補過度,結果反而喪命,真是令人悲嘆。內裡是真的寒冷,外表卻表現出虛假的熱象,這樣的狀況各家學說都有討論;但內裡是真的熱,外表卻表現出虛假的寒冷,討論到這種情況的就很少了。

王士雄表示,在道光甲辰六月,連續幾天異常酷熱,因此有很多人因此死亡,他使用神犀丹、紫雪兩種藥方,效果非常好。

周澄之認為,熱性本質上是散發的,怎麼會導致封閉呢?這一定是因為吹風或是飲用冷飲所造成的壓力,從一開始就使用芳香開竅的藥物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果真的是因為暑熱導致汗流過多,肺氣不足,津液內傷,燥火焚燒導致昏迷,還能用這種方法加速散發嗎?

2. 附:驚風新論

「涼風」二字,喻氏闢前人謂鑿空妄談,方中行謂即痙病。吳鞠通因之而作「解兒難」,舉世宗之,莫不以驚風為謬說,而不知其仍本《內經》。驚風即痙,痙即驚風,命名之差耳。夫驚者言其燥擾也,風者言其強直也。《素問·著至教篇》曰:三陽積並則為驚,其病起如疾風礔礪,陽氣滂溢,九竅皆塞。

《內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由二者觀之,驚風言症,痙亦言證,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今試以新學說互證之。驚風即腦膜炎,每隨四時各熱證而起,多發於一歲至七八歲之年齡。大人熱證亦有昏暈,但小兒變痙每在初候,大人變痙,每在末期,此則其有差異之點也。

小兒之驚風,常於新生齒時期,或因跌打震盪腦髓,或近傍炎症之波及,或腦部有充血之傾向,皆能發此證。若成人非傳染病盛行時代,少有發痙攣性者,故此病惟小兒最居多數。小兒之將發痙也,全身違和,食思不振,夜臥難安,時時啼泣,發熱三十九度乃至四十度,或更騰於四十度以上,於俄頃間遂即發痙,或有將發熱而即發痙者。

其為狀也,頻頻驚愕,唇爪失色,瞳孔散大,眼瞼下垂,現昏睡狀,有時眼開直視,弄舌齘齒,人事全然不省,或起腸炎,則有青色便之下痢。凡罹腦膜炎之小兒,頭骨囟門,有闊大腫起之傾向,亦發嘔氣嘔吐,腦膜炎之初起,其經過為急性,有一發即行治愈者,有累發而後漸愈者,有移為慢性或至發癡呆之狀者。凡腦髓已受壓迫,腦神經之官能衰憊,則罹於結核性之腦膜病,而至不可治。

此外更有小兒腸胃積聚生蟲,每見食思不振,夜臥不安,妄言可怕之動物,兼發身熱、咳嗽等症,及驚風之各現象,此即中醫史濱山所謂「蟲積衝心」之證。宜用山道年以殺其蟲,再以瀉藥下之,萬勿誤認為驚風,致夭兒命。

白話文:

【附:驚風新論】

「涼風」二字,在過去被喻氏批評為無根據的空談,方中行則認為它就是痙病。吳鞠通因此寫了「解兒難」,全球的醫學界都跟隨他的理論,大家都認為驚風是錯誤的說法,卻不知道這個觀念其實來自《內經》。驚風就是痙病,痙病就是驚風,只是命名不同罷了。驚是指病人的燥擾,風是指病人的強直。《素問·著至教篇》說:三陽積累在一起就會造成驚風,這種病來得像疾風,陽氣過剩,使九竅都被堵塞。

《內經》說:所有突然出現的強直,都是因為風邪。從這兩個觀點看,驚風是在描述一種病症,痙病也在描述同樣的症狀,兩者其實是一樣的。現在我們用現代的醫學知識來進一步說明。驚風,也就是腦膜炎,通常會隨著四季中的各種熱性疾病一起發生,大多出現在一歲到七八歲的小孩身上。大人如果有熱性疾病,可能會出現昏倒或暈眩的情況,但是小孩的痙病往往在初期就發生,而成人的痙病,通常在疾病晚期才會出現,這就是兩者的不同之處。

小孩的驚風,常在長牙期間,或是因為跌倒撞擊頭部,或是受到附近炎症的影響,或是腦部有充血的傾向,都有可能引發這種病。如果成人不是在傳染病流行的時期,很少會出現痙攣性的症狀,所以這種病主要出現在小孩身上。當小孩要發痙病時,全身會感到不舒服,食慾不佳,晚上睡覺也會不安穩,常常哭泣,體溫可能會達到三十九度到四十度,甚至更高,然後很快地就會發痙,有些小孩甚至在發燒之前就已經開始發痙。

他們的症狀包括頻繁的驚嚇,嘴脣和指甲失去顏色,瞳孔擴大,眼皮下垂,呈現昏睡狀態,有時候眼睛會睜開直視,咬牙切齒,完全失去意識,有時還會引起腸炎,拉出綠色的大便。患有腦膜炎的小孩,頭部的囟門會有擴大和腫脹的傾向,也會嘔吐,腦膜炎初期的病情發展很快,有的很快就會痊癒,有的需要反覆發作後才逐漸好轉,有的會變成慢性病,甚至出現癡呆的症狀。一旦腦部受到壓力,腦神經功能衰弱,就會患上結核性的腦膜病,進而無法治療。

此外,小孩的腸胃如果有寄生蟲,常會看到他們食慾不佳,晚上睡覺不安穩,說出一些可怕的動物,同時伴有發燒、咳嗽等症狀,以及驚風的各種現象,這就是中醫史濱山所說的「蟲積衝心」的症狀。應該使用山道年來殺死寄生蟲,再用瀉藥排出,千萬不要誤以為是驚風,導致小孩的生命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