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8)
卷七 (8)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江本」、「吳本」俱作濕溫
璜按:濕為夭之六氣,感濕化熱,即六淫皆從火化之義。我國醫學,必講六氣,乃岐黃、仲景不易之心法也。近世學西醫者,每以我國此學說,為籠統之談,必推究病原菌,方為細切,立論未嘗不精,確不思我國學說,亦確有體驗。
今試以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六氣一時,與《淮南子》之月令推勘之,動物若蟲魚鳥獸,植物若蔬菜、葭葦、果實,莫不隨時令而發生,爵化蛤,鼠化鴽,須天時至方能感化,即至一日一夜一時,干支時刻,亦確乎其不可易。觀於貓眼子午卯酉為一變,寅申己亥為一變,辰戌丑未為一變,絲毫不爽,則天時氣候,為病原所自出,非泛論也。病原蟲亦必隨時令而生。
故我國按六氣檢治,均能有效。古云濕勝則重著,故患濕者無不身重。濕為有形之物,每流關節,故患濕者無不身重,嗚乎!豈籠統之談哉?
一、溫熱證,雄按:既受濕又感暑也。即是濕溫,亦有濕邪久伏而化熱者。喻氏以為三氣者,謂夏令地氣已熱,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吳本」下有「或黃」二字。口渴不引飲。雄按:甘露消毒丹九十五最妙。「吳本」雖出「江本」之後,無甚異同。
所附酒客一案,云是其師治,似較「江本」為可信也,故引證但據「吳本」,而「江本」從略。
自注:此條乃濕熱證之提綱也。濕熱病屬陽明、太陰經者居多。章虛谷云: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評:黃坤載注《傷寒》,亦同此說。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外邪傷人,必隨人身之氣而變,如風寒在太陽則惡寒,傳陽明則變為熱而不惡寒。
今以暑濕所合之邪,故人身陽氣旺,即隨火化而歸陽明,陽氣虛則隨濕化而歸太陰也。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雄按:此二句從「吳本」補入。病在二經之裡者,每兼厥陰風木,以肝脾胃所居相近也。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少陽之氣,由肝膽而升,流行三焦,即名相火。
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裡上下,充斥肆逆。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少火者,陽和之生氣,即元氣也;壯火為亢陽之暴氣,故反食其元氣。食猶蝕也。外邪郁甚,使陽和之氣,悉變為亢暴之氣,而充斥一身也。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發痙、發厥。
暑濕之邪,蒙敝清陽,則耳聾;內擾肝脾胃,則乾嘔而痙厥也。而提綱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諸症,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之正局也。必見之症,標於提綱,使人辨識,不至與他病混亂。其兼見之變症,或有或無,皆不可定,若標之,反使人迷惑也。始惡寒者,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濕為陰邪,始遏其陽而惡寒,既與暑合,則兼有陽邪,終非如寒邪之純陰而惡寒甚也。後但熱不寒,則鬱而成熱,反惡熱矣。
白話文:
(雄按:我參照的「江本」和「吳本」這兩個版本,都將此病症寫作「濕溫」。)
璜按:濕氣是自然界六種氣候變化之一,當人體感受濕氣而轉化為熱,這就符合六種外感因素都可能轉化為火熱的理論。我國傳統醫學非常重視六氣的變化,這也是岐黃和張仲景醫學的核心觀念。現在學習西醫的人,常常認為我國的這種學說太過籠統,他們認為必須深入研究病原菌,才能夠更加精確的診斷。這種觀點的確精細,但他們沒有考慮到,我國的醫學理論也是基於實際經驗而來。
現在我們嘗試用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個時節,並且參照《淮南子》的月令來考察,動物例如昆蟲、魚類、鳥類、野獸,植物例如蔬菜、蘆葦、水果,無不隨著時令的變化而生長。例如,鳥雀會變成蛤蜊,老鼠會變成鵪鶉,這些變化都需要天時的配合才能發生。甚至到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個干支時刻,都有其確定的運行規律。觀察貓的眼睛在子午卯酉時會有一種變化,寅申巳亥時會有另一種變化,辰戌丑未時又會是一種變化,絲毫沒有差錯。由此可見,天時氣候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空泛的理論。病原微生物也必然是隨著時令而產生的。
因此,我國醫學按照六氣的變化來診斷和治療疾病,都能夠取得療效。古人說,濕氣過盛則會感到身體沉重,所以患有濕病的人,沒有不感到身體沉重的。濕是有形的物質,常常停留在關節,所以患有濕病的人,沒有不感到身體沉重的。難道這是籠統的說法嗎?
一、溫熱證。雄按:這是既感受了濕氣,又感受了暑氣的情況。也就是濕溫,也包括濕邪長期潛伏而轉化為熱的情況。喻氏認為有三種氣,是指夏季的地面已經很熱,又加上天上的暑氣。這種病症初期會怕冷,之後只會發熱而不怕冷,出汗,胸悶,舌苔發白,(「吳本」這裡有「或黃」兩個字。)口渴卻不想喝水。雄按:用甘露消毒丹治療效果最好。「吳本」雖然比「江本」晚出,但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附錄的酒客案例,說是他的老師治療的,似乎比「江本」更可信,所以引用案例只採用「吳本」,「江本」則省略。
自注:這一段是關於濕熱證的綱領。濕熱病大多屬於陽明經和太陰經。章虛谷說:胃屬戊土,性質為陽;脾屬己土,性質為陰。濕土的性質會互相吸引,所以濕熱之邪,起初雖然從外部感受,最終都會歸於脾胃。評論:黃坤載註解《傷寒論》時,也持相同觀點。如果中氣強盛,那麼病邪主要在陽明經;如果中氣虛弱,那麼病邪主要在太陰經。外來的邪氣侵犯人體,必然會隨著人體的氣機變化而變化。例如風寒侵犯太陽經,就會怕冷;如果傳到陽明經,就會轉變為發熱而不怕冷。
現在,因為暑濕兩種邪氣共同侵犯人體,如果人體陽氣旺盛,病邪就會隨著火氣轉化而歸於陽明經;如果人體陽氣虛弱,病邪就會隨著濕氣轉化而歸於太陰經。病邪在兩經的表層,大多會兼有少陽三焦的病變。雄按:這兩句話是從「吳本」補充進來的。病邪在兩經的內部,大多會兼有厥陰風木的病變,這是因為肝、脾、胃的位置比較接近。因為少陽和厥陰都主管相火,少陽之氣從肝膽上升,運行於三焦,這就是相火。
陽明和太陰經濕熱內鬱,鬱積嚴重就會使少火變成壯火,導致病邪充斥身體的表裡上下。經典中說:少火可以產生生命力,壯火會消耗生命力。少火是陽和之氣,是元氣;壯火是過於亢盛的陽氣,反而會消耗元氣。消耗就像侵蝕一樣。外來的邪氣鬱積嚴重,會使陽和之氣全部轉變成亢暴之氣,充斥全身。所以這種病症很容易導致耳聾、乾嘔、抽搐、昏厥。
暑濕邪氣蒙蔽清陽,就會導致耳聾;侵擾肝脾胃,就會導致乾嘔和抽搐、昏厥。而綱領中沒有提到這些症狀,是因為這些症狀都是濕熱病兼有的變化,而不是濕熱病必然會出現的症狀。綱領中只寫出必然出現的症狀,以便人們辨別,不至於和其他疾病混淆。那些兼有的變化,時有時無,無法確定,如果都寫出來,反而會使人迷惑。初期怕冷,是因為陽氣被濕氣阻遏而怕冷,但這種怕冷並不像寒邪侵犯表層所導致的怕冷;濕屬於陰邪,初期阻遏陽氣而導致怕冷,但因為同時感受了暑氣,所以兼有陽邪,終究不像寒邪那樣純陰而使怕冷嚴重。之後只會發熱而不怕冷,是因為病邪鬱積而化熱,反而會怕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