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後則濕鬱成熱,故反惡熱,所謂六氣皆從火化也,況與暑合,則化熱尤易也。熱盛陽明則汗出,章云:熱在濕中,蒸濕為汗。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盛則舌白,濕熱交蒸則舌黃,雄按:觀此句,則提綱中舌白下應有「或黃」二字。評:胸痞舌白,為濕熱握要之認病法。

若濕熱交蒸而舌黃者,其苔必膩。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章云:以上皆明提綱所標為必有之症也。然所云表者,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濕熱邪歸脾胃,非同風寒之在太陽也。雄按:據此則前病在太陰下必有脫簡,應從「吳本」補入。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四肢稟氣於脾胃,而肌肉脾胃所主,若以脾胃分之,則胃為脾之表,胸為胃之表也。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症,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並見。此濕熱在脾胃之表症也。其所以不幹太陽者,以太陽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雄按:肺為天,天包地外而處於上;膀胱為水,水環地極而處於下,故皆為一身之表。

而風為陽邪,首及肺經,寒為陰邪,先犯膀胱,惟濕為中土之氣,胃為中土之腑,故胃受之。楊云:此注奇情至理,所謂語必驚人總近情也。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雄按:陳亮師云,風邪上受,肺合皮毛,故桂枝證有鼻鳴乾嘔也。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章云:是濕隨風寒而傷表,郁其陽氣而變熱,如仲景條內麻黃赤小豆湯十五證是也。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暑熱熏蒸之氣,必由口鼻而入。陽明為水穀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濕輕暑重,則歸陽明;暑少濕多,則歸太陰。評:濕溫必由陽明、太陰受病,乃同氣相求之義,以其一陰一陽均屬濕土也。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

雄按:此與葉氏溫病篇第三章之論合。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章云:外經絡,內臟腑,膜原居其中,為內外交界之地。凡口鼻肌肉所受之邪,皆歸於此也。其為三焦之門戶而近胃口,故膜原之邪,必由三焦而入脾胃也。楊云:細繹此言,則膜原乃人脂之膜也,然邪之由鼻入者,必先至肺,由口入者必先至胃,何以云必歸膜原?此不可解者也。若云在內之邪必由膜原達外,在外之邪必由膜原入內,則似矣。

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此仲景所論伏氣之春溫,若葉氏所論外感之風溫,則又不同者矣。雄按:此注知有少陰太陽之溫病,則與前篇風溫條例,力非伏氣之論者,斷非一人之筆,即按文義亦彼遜於此,吳氏何以併為一家?「江本」必欲相合,強為刪改,豈非自呈為妄耶。

白話文:

雄按:後來濕氣鬱積久了會轉化成熱,所以反而會怕熱,這就是所謂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都會轉變成火熱的道理,何況又和暑氣結合,就更容易化為熱了。熱邪盛於陽明經,就會出汗,章先生說:「熱在濕氣之中,蒸發濕氣就會變成汗。」濕氣阻礙清陽之氣的上升,就會感到胸悶;濕邪在體內盛行,舌苔就會呈現白色;濕熱交蒸,舌苔就會變成黃色。雄按:觀察這句話,那麼提綱中提到舌苔白,下面應該加上「或黃」這兩個字才完整。評:胸悶和舌苔白,是辨識濕熱病重要的診斷依據。

如果濕熱交蒸導致舌苔發黃,那麼舌苔必然是厚膩的。熱邪會使津液無法上升,導致口渴,而濕邪會使飲入的水液停留在體內,反而不想喝水。章先生說:「以上說明提綱所說的症狀是必然會出現的。」然而這裡所說的表,指的是太陰和陽明的表,而不是太陽經的表。濕熱邪氣侵犯的是脾胃,這和風寒侵犯太陽經的情況不同。雄按:根據這點來看,之前講到病在太陰經的部分,一定有遺漏,應該從「吳氏版本」補上。太陰經的表,指的是四肢;陽明經的表,指的是肌肉和胸部。

四肢從脾胃獲得氣血的滋養,肌肉也由脾胃所主,如果按照脾胃來區分,那麼胃就是脾的表,胸就是胃的表。所以胸悶是濕熱病必然會出現的症狀,四肢倦怠無力,肌肉痠痛,也是必然會同時出現的症狀。這是濕熱病在脾胃之表的表現。它之所以不侵犯太陽經,是因為太陽經是寒水的臟腑,主一身之表,雄按:肺像天一樣包覆著地面,位置在上;膀胱像水一樣環繞著地極,位置在下,所以它們都是一身之表。

而風是陽邪,首先侵犯肺經;寒是陰邪,首先侵犯膀胱。只有濕氣是中土之氣,而胃是中土的腑,所以胃才會受到濕邪的侵犯。楊先生說:「這段註解非常精闢,所謂語出驚人卻又合情合理。」風寒一定從體表侵入,所以屬於太陽經的疾病。雄按:陳亮老師說,風邪從上方侵入,肺和皮毛相合,所以桂枝湯證會出現鼻鳴和乾嘔。濕熱邪氣從體表侵入的,只有十分之一二;章先生說:這是濕邪隨著風寒侵犯體表,鬱滯陽氣而轉化成熱,就像仲景所說麻黃赤小豆湯十五種證候一樣。從口鼻進入的,則佔了十分之八九。

暑熱熏蒸的氣,一定會從口鼻侵入。陽明經是水穀的來源,太陰經是濕土的臟器,所以大多是陽明經和太陰經受病。如果濕氣輕而暑氣重,就歸屬於陽明經;如果暑氣少而濕氣多,就歸屬於太陰經。評:濕溫病一定會侵犯陽明經和太陰經,這是同氣相求的道理,因為它們一陰一陽都屬於濕土。膜原,外通肌肉,內近胃腑,是三焦的門戶,實際上是身體的半表半裡。

雄按:這個觀點與葉天士《溫病條辨》第三章的論述相符。邪氣從上方侵入,直接趨向身體中間,所以病多發生在膜原。章先生說:膜原外連經絡,內接臟腑,居於中間,是內外氣機交界的地方。凡是從口鼻和肌肉感受的邪氣,都會歸於此處。它既是三焦的門戶又靠近胃口,所以膜原的邪氣,一定會從三焦進入脾胃。楊先生說:仔細分析這句話,就會發現膜原其實是人體脂肪的膜。然而邪氣從鼻子進入,一定會先到肺;從口進入,一定會先到胃,為什麼說一定會歸於膜原呢?這實在令人費解。如果說體內邪氣一定由膜原到達體外,體外邪氣一定由膜原進入體內,這樣說就比較合理了。

總之,濕熱的疾病,不僅與傷寒不同,而且與溫病也大不相同。溫病是少陰和太陽同時受病,這也是仲景所說的伏氣春溫。至於葉天士所說的外感風溫,則又有所不同了。雄按:這段註解知道有少陰太陽的溫病,那麼就與前篇風溫條例,竭力否認伏氣之說的論點不同,肯定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即從文意來看,此處也勝過彼處,吳氏為什麼要把它們混為一談呢?「江氏版本」一定想要把他們附會在一起,強行刪改,豈不是自己證明是錯誤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