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雄按:篇中非伏氣之說,皆為節取,棄瑕錄瑜,皆後仿此。

風溫為病,春月與冬季居多,或惡風,或不惡風。必身熱、咳嗽、煩渴,此風溫證之提綱也。

自注:春月風邪用事,冬初氣暖多風,雄按:冬暖不藏,不必定在冬初也。故風溫之病,多見於此。但風邪屬陽,陽邪從陽,必傷衛氣。人身之中,肺主衛,又胃為衛之本,是以風溫外薄,肺胃內應,風溫內襲,肺胃受病。其溫邪之內外有異形,而肺胃之專司無二致,故惡風為或有之症,而熱渴咳嗽,為必有之症也。三複仲景書,言溫病者再,一則曰: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此不過以不惡寒而渴之症,辨傷寒與溫病之異,而非專為風溫敘症也。雄按:此言伏氣發為春溫,非冬春所感之風溫。故曰太陽病以太陽為少陰之表也。再則曰: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夫灼熱因於發汗,其誤用辛熱發汗可知,仲景復申之曰: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凡此皆誤汗劫液後變見之症,非溫病固有之症也。

續云: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發黃色,劇則如驚癇狀,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亦止詳用下、用火之變證。而未言風溫之本來見症也。雄按:此言溫病誤汗,熱極生風,故曰風溫,乃內風也,非冬春外感之風溫。陳氏不知有伏氣春溫之病,強為引證,原可刪也,然病之內外雖殊,證之屬溫則一,姑存之以為後學比例。然從此細參,則知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冒為溫邪必犯之地。

且可悟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又為風溫病一定之治法也。反此即為逆矣。用是不辭僭越,而於仲景之無文處求文,無治處索治,敘證施治,列為條例,知我罪我,其在斯乎。雄按:外感溫病,仲聖雖未言,而葉氏已詳論矣。

璜按:時行感冒,有氣管枝性、神經性、胃腸性三種。此所謂熱渴咳嗽,即氣管枝性也;引動內風而驚癇瘛瘲,即神經性也;誤汗而致熱極生風,乃因表藥多上升,致引熱以上衝腦髓耳。然春溫、冬溫、濕溫、伏暑,不因誤汗,而發現神經症者,往往而有。蓋由病毒菌傳入延髓,患感之後,神氣遂不清明。近世此證甚多,醫者無不誤治。

風溫證,身熱畏風,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舌苔白者,邪在表也。當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川貝之屬涼解表邪。楊云:前胡、桔梗一降一升,以泄肺邪,誠善。然桔梗宜少用。評:風溫表證。

自注:風屬陽邪,不挾寒者為風溫。陽邪必傷陽絡,是以頭痛畏風;邪郁肌表,肺胃內應,故咳嗽、口渴、苔白;邪留於表,故脈浮數。表未解者,當先解表,但不同於傷寒之用麻桂耳。

白話文:

雄按:這篇文章中不是講述伏氣溫病的理論,都是從其他地方節錄來的,捨棄不好的,留下好的,後人可以仿效這種做法。

風溫這種病,多發生在春季和冬季,患者可能怕風,也可能不怕風。一定會有發熱、咳嗽、口渴等症狀,這些是風溫病的基本要點。

自注:春天是風邪盛行的季節,冬天初時天氣溫暖多風,雄按:冬天溫暖不一定只在初冬。因此風溫這種病,多在這個時候發生。但風邪屬陽,陽邪會與陽氣相合,必定會傷害人體的衛氣。在人體中,肺臟主導衛氣,胃是衛氣的根本,所以風溫病侵襲人體,肺和胃會互相呼應,風溫從外侵入,肺和胃就會生病。雖然溫邪從內外侵犯的方式不同,但肺和胃的功能卻是一致的。所以怕風可能會有,也可能沒有,但發熱、口渴、咳嗽卻是必定會有的症狀。我多次研究張仲景的著作,其中兩次提到溫病,一次是說:「太陽病,發熱而且口渴,但不怕冷的,就是溫病。」

這只是用不怕冷和口渴的症狀,來區分傷寒和溫病的不同,並不是專門描述風溫病的症狀。雄按:這裡說的是潛伏的寒邪到了春天爆發為溫病,不是指冬春感受風邪引起的風溫病。所以說太陽病,太陽是少陰的表面。另一次提到:「發汗後,身體發熱的,叫做風溫。」身體發熱是因為發汗引起的,可見是誤用了辛溫發汗的方法。張仲景接著又說:「風溫這種病,脈象陰陽都浮,會自己出汗,身體沉重,想睡覺,呼吸時鼻息很響,說話困難。」這些都是誤用發汗導致身體津液耗損後產生的症狀,並非溫病本身就有的症狀。

接著說:「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會出現眼睛直視,小便失禁。如果用火療,會出現黃疸,嚴重的會像癲癇一樣,有時會抽搐。如果用火熏,一次錯誤還可以拖延幾天,再次錯誤就會馬上死亡。」這也只是詳細描述了用瀉下和火療後產生的變化,並沒有說明風溫病原本的症狀。雄按:這裡說的是溫病誤用了發汗,導致熱極而生風,所以說是風溫,其實是內風,不是冬春外感風邪引起的風溫病。陳氏不知道有潛伏的寒邪到春天轉化為溫病的說法,強行引用來佐證,其實可以刪掉的,但是內外之病雖然不同,病症都屬溫熱的性質卻是一樣的,所以暫且保留,讓後人可以對照參考。從這裡仔細推敲,就可以知道風溫是燥熱的邪氣,燥會使金氣轉化,燥熱會歸屬於陽明經,所以肺臟成為溫邪最容易侵犯的地方。

而且可以明白風溫是燥熱的疾病,燥會傷害陰液,熱會損傷津液,清泄熱邪和滋養陰液,是治療風溫病的基本原則。違背這個原則就是錯誤的。我這樣做,實在是僭越了,在張仲景沒有明說的地方尋找依據,在沒有治療方法的地方尋求治療方法,敘述病症、施用治療,並把它們列成條例,知道我僭越的人可以責怪我吧。雄按:外感溫病,張仲景雖然沒有說,但葉天士已經詳細論述過了。

璜按:現在流行的感冒,有氣管枝型的、神經型的、胃腸型的三種。這裡說的發熱口渴咳嗽,就是氣管枝型的;引起內風而出現驚癇抽搐,就是神經型的;誤用發汗而導致熱極生風,是因為發汗的藥物多有上升的作用,導致熱往上衝到腦髓。然而春溫、冬溫、濕溫、伏暑,即使沒有誤用發汗,出現神經症狀的情況也是常常有的。這是因為病毒細菌侵入延髓,感冒後,精神就變得不清楚了。近代這種病很多,醫生沒有不誤診誤治的。

風溫證,會有發熱怕風、頭痛咳嗽、口渴、脈象浮數、舌苔發白等症狀,這說明邪氣還在體表。應該使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葉、川貝等性味涼爽的藥物來解除表邪。楊氏說:「前胡、桔梗一個下降,一個上升,用來疏泄肺邪,確實很好。」但是桔梗應該少量使用。評:這是風溫病在表證的表現。

自注:風邪屬陽,不夾雜寒邪的就稱為風溫。陽邪必定會損傷陽絡,所以會頭痛怕風;邪氣鬱積在肌膚表面,肺和胃在內部相應,所以會咳嗽、口渴、舌苔發白;邪氣還停留在體表,所以脈象浮數。在表邪沒有解除的情況下,應該先解除表邪,但不同於治療傷寒使用麻黃、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