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三 (8)
卷三 (8)
1. 察色八法
一曰白色。白色為寒,表病有之,里證有之,而虛者、熱者、實者亦有之,其類不一,故白色舌苔,辨病較難。
凡白淨滑薄,其苔刮去即還者,太陽經表受寒邪也;白浮滑而帶膩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邪在少陽經,半表半裡也;全舌白苔浮漲浮膩,漸積而干、微厚,而刮不脫者,謂刮去浮面而其底仍有寒邪,欲化火也,辨傷寒舌,大約如此。
至若雜病之人,舌白嫩滑,刮之明淨者,裡虛寒也。無苔有津,濕而光滑,其白色與舌為一,刮之不起垢泥,是虛寒也。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舌白粗澀兼有朱點、有罅紋之苔,及白乾膠焦燥滿苔,刮不脫,或脫而不淨者,皆裡熱結實也。此舌頗多,其苔在舌,比之面上傅粉,刮之多垢,其白色與舌為二物,是熱也。
與前論之虛寒舌相反,當認明。此苔由淺而深,將黃未黃,或竟變黑者,宜用枳實導滯湯急下之,不可用溫補藥。
馬良伯云:有舌厚膩如積粉者,為粉色舌苔。舊說並以為白苔,其實粉與白,一寒一熱,殆水火然。溫病、溫疫時行,並外感穢惡不正之氣,內蓄伏寒化熱之勢,邪熱瀰漫,三焦充滿,每見此舌,與熱在陽經者異,與腑熱燥實者亦異,治宜清涼泄熱;粉苔乾燥者,則急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甚或硝黃下之。切忌拘執舊說,視為白苔,則大誤事矣。
此與吳又可說大同小異。惟王晉三謂:戊午歲自春徂秋,民病無論三因,舌苔白者居多,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用薑、附,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因制薑桂湯,薑汁為君,辛潤泄衛,肉桂通營,佐以參、草、南棗甘補,應乎而愈。故治病當匯參,辨苔亦然,不可偏主一說也。
凡風寒濕初中皮腠,則為白苔。寒濕本陰邪,白為涼象,故苔色白。白苔及白滑者,風寒無濕也;滑而膩者,濕與痰;膩而厚者,濕痰與寒;惟薄白如無則虛寒。但滑膩不白者,濕與痰也;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白如積粉,則濕熱或痰熱也。溫病、熱病、瘟疫,時有此苔,與白苔作寒論者大異。
總之,滿舌一色為一經證。旁白與中間白,俱傳經證。如從根至尖直分兩條者,則合病與夾陰寒證。合病則白中兼兩條黃;陰寒則白中兼兩條黑潤,或兼灰色,從根至尖。橫分兩三截,苔色不一者,是並疲證也。故尖白根黃,或根黑,或半邊苔灰苔滑,皆半表半裡證。但看白苔之多少。
白色多者,表邪尚多,宜清解,或表裡並用;若黃黑灰多,或生芒刺,及黑點乾裂,則裡熱已結,急宜用下以清裡。
若有苔白而滑厚者,寒飲積聚膈上也。每於十三四日過經時忽然生變,最宜先時謹防。臟結證亦有此苔,觀《傷寒論》自知。
白話文:
[察色八法]
一、白色
白色代表寒象,可能是表證(疾病初期在體表),也可能是裡證(疾病深入體內)。虛證(身體虛弱)、熱證(身體發熱)、實證(身體強壯,但有實邪)都可能出現白色舌苔,情況複雜,因此辨別白色舌苔相對困難。
- 舌苔呈現白淨、光滑、薄,刮掉後很快又長出來的,表示是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的表證。
- 舌苔呈現白而浮、滑、帶有油膩感,刮掉一部分但又刮不乾淨,表示邪氣在少陽經,屬於半表半裡的狀況。
- 整個舌頭都覆蓋著白苔,而且是浮腫、油膩,逐漸變得乾燥、稍微增厚,刮也刮不掉的,表示雖然刮掉浮在表面的部分,但底層仍然有寒邪,這是邪氣想要化熱的徵兆,這是辨別傷寒舌苔的大概原則。
- 如果是雜病(非傷寒)患者,舌苔呈現白嫩光滑,刮掉後舌頭變得明淨,表示是裡虛寒的體質。
- 如果沒有舌苔,但舌頭濕潤光滑,白色與舌頭顏色融為一體,刮起來沒有垢泥,這也是虛寒的表現。
- 如果舌苔呈現白厚、粉狀、濕潤油膩,刮掉一部分後又像麵粉一樣堆積起來,而且有水狀的,表示是裡寒濕滯。
- 如果舌苔呈現白色粗糙、乾澀,同時帶有紅色小點、裂紋,或是呈現白色乾燥、焦躁、佈滿整個舌頭,刮不掉,或者刮掉後也不乾淨,這些都表示是裡熱結實(體內有熱邪,且有實證)的現象。這種情況比較常見,舌苔附著在舌頭上,就像臉上塗了粉,刮起來很多垢,白色與舌頭本身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這就表示有熱。
這種熱證舌苔與前面所說的虛寒舌苔相反,一定要仔細辨別。這種舌苔會由淺變深,呈現將黃未黃的顏色,或者直接變成黑色,這時應該立刻服用枳實導滯湯來瀉下,不能用溫補的藥物。
馬良伯說:有些人的舌苔又厚又膩,像堆積的粉一樣,這稱作粉色舌苔。過去的醫學理論都把它當作白苔,但實際上粉色和白色代表一寒一熱,就像水火一樣相反。在溫病、溫疫流行的時候,或者外感不正的邪氣時,體內潛藏的寒邪會化熱,邪熱瀰漫,三焦(人體上、中、下三部分)充滿熱邪,經常出現這種舌苔,這種舌苔與熱在陽經的情況不同,也與腑熱燥實(腸胃等臟腑有熱,且有燥結)不同,治療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瀉熱;如果粉色舌苔乾燥,就應該立刻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等藥物,嚴重時甚至要用硝石或大黃來瀉下。千萬不要拘泥於舊說,把它當作白苔,否則會鑄成大錯。
這個觀點與吳又可的說法大致相同。王晉三說,在戊午年,從春天到秋天,百姓無論得的是哪種病,大多數人的舌苔都是白色的,但有白滑、白屑、白粉的不同。如果用薑、附子等溫熱藥,白苔就會變得又厚又乾燥;如果用黃芩、黃連等寒涼藥,手腳又會冰冷,陽氣脫失。所以他創製了薑桂湯,以薑汁為主藥,用來辛潤泄衛(發散體表邪氣),用肉桂來通營(運行體內氣血),再佐以人參、甘草、南棗等甘甜滋補的藥物,這樣就能使病情痊癒。所以,治療疾病要綜合考慮,辨別舌苔也是一樣,不能只根據一種說法就下結論。
一般來說,風寒濕邪剛侵入皮膚時,就會出現白苔。寒濕本來就是陰邪,白色又是涼象,所以舌苔會呈現白色。白苔和白而光滑的舌苔,表示風寒沒有夾雜濕邪;滑而油膩的舌苔,表示有濕氣和痰;油膩而厚的舌苔,表示有濕痰和寒邪;如果只有薄薄的一層白苔,像沒有一樣,則表示是虛寒的體質。如果舌苔滑膩但不呈現白色,表示有濕氣和痰;如果舌苔兩側都滑膩,表示體內有濕食停滯,或者是痰飲停留在胃裡。如果舌苔白得像堆積的粉,表示有濕熱或痰熱。溫病、熱病、瘟疫等疾病,有時會出現這種舌苔,與把白苔當作寒證來治療的情況大不相同。
總而言之,如果整個舌頭都是一種顏色,表示是單純的經絡病證。如果舌頭兩側或中間呈現白色,表示是經絡傳變的病證。如果從舌根到舌尖有兩條明顯的白色線條,表示是合病(兩種或多種病同時發生)或者夾陰寒證。如果是合病,白色中會夾雜兩條黃色線條;如果是陰寒證,白色中會夾雜兩條黑色且潤澤的線條,或是夾雜灰色線條,這些線條都是從舌根延伸到舌尖的。如果舌苔橫向分成兩三段,顏色不一致,表示是並病(多種病同時存在)的病證。所以,舌尖白色、舌根黃色、或者舌根黑色,或者半邊舌苔是灰色、滑膩的,都表示是半表半裡的病證。但主要還是要看白色舌苔的多少。
白色舌苔多,表示表邪還很多,應該用清解的方法治療,或者表裡同時兼顧;如果黃色、黑色、灰色舌苔多,或者舌苔上長出芒刺、黑點、乾裂,表示裡熱已經結實,應該立刻用瀉下的藥物來清理體內。
如果舌苔呈現白色但滑膩而且厚,表示是寒飲積聚在膈上(胸腔和腹腔之間的部位)。通常在疾病經過十三四天,病情就會突然發生變化,最好在剛開始的時候就謹慎預防。臟結證(內臟功能失調)也會有這種舌苔,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