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8)
卷六 (8)
1. 濕溫治法
至如陽傷萎弱,有濕麻痹,雖痔血而用薑、附、茯苓、生術;舌白,身痛,足跗浮腫,太谿穴水流如注,謂濕熱伏於足少陰,而用鹿茸、淡附子、草果、茯苓、菟絲以溫蒸陽氣,均非淺識所能步武。
濕久脾陽消乏,腎真亦憊,中年未育子,用茯、菟、蒼朮、韭子、大茴、鹿茸、附子、胡蘆巴、補骨脂,仿安腎丸法,治病調元,化為合璧,益有觀止之嘆,濕門附此諸案,方法斯為全備。
璜再按:暑濕各證,西洋醫無此病名,而我國此種證甚多,認病用藥,確有經驗。余亦試之有效,乃知六氣為病,乃中醫最精之學,慎勿以為籠統而勿之。
白話文:
至於像陽氣受損而衰弱,產生濕氣麻痺的狀況,即使有痔瘡出血的症狀,也要使用乾薑、附子、茯苓、生白朮等藥材;如果舌苔發白、身體疼痛、腳背浮腫,且太谿穴有水流出,這表示濕熱潛伏在足少陰經脈,需要用鹿茸、淡附子、草果、茯苓、菟絲子等藥材來溫暖蒸發陽氣,這些都不是淺薄知識的人可以輕易理解和運用的。
濕氣久積導致脾陽虛弱,腎精也衰竭,中年沒有生育子女的人,可以用茯苓、菟絲子、蒼朮、韭菜子、大茴香、鹿茸、附子、胡蘆巴、補骨脂等藥材,仿照安腎丸的配方來治療疾病、調養身體,使陰陽調和,達到很好的效果,實在令人讚嘆,濕病相關的案例都附在後面,治療方法算是很完備了。
我(璜)再按:暑濕引起的各種病症,西醫沒有這樣的病名,而我國這種病症卻很多,辨別疾病和用藥方面,確實有經驗。我也嘗試過,證實有效,才知道六氣致病是中醫最精深的學問,千萬不要認為它很籠統而忽略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