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17)
卷七 (17)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或問木火同氣,熱盛生風,以致痙厥,理固然矣。然有濕熱之證,表裡極熱,不痙不厥者何也?余曰:風木為火熱引動者,原因木氣素旺,木旺由於水虧,故得引火生風,反焚其木以致痙厥。若水旺足以制火而生木,即無痙厥者也。肝陰先虧,內外相引,兩陽相煽因而動。雄按:「吳本」作「勁」。
張,若肝腎素優,並無裡熱者,火熱安能招引肝風也。雄按:喻氏云,遇暄氣而不覺其熱者,乃為平人。蓋陰不虛者不畏暑,而暑不易侵,雖侵之亦不致劇,猶之乎水田不懼旱也。陰虛者,見日即畏,雖處深宮之內,而無形之暑氣偏易侵之,更有不待暑侵而自成為厥者矣。楊云:虛損之原,一語揭出。
試觀產婦及小兒,一經壯熱,便成瘛瘲者,以失血之後,與純陽之體,陰氣未充,故肝風易動也。雄按:原本未及產婦,今從「吳本」與小兒並論,尤為周密,然婦科不知血脫易痙,往往稱為產後驚風。喻氏僻之韙矣,幼科一見發熱,即以柴葛解肌為家常便飯,初不究其因何而發熱也,表熱不清,柴葛不撤,雖肝風已動,瘛瘲已形,猶以風藥助虐,不亦傎乎。此葉氏所以有劫肝陰、竭胃汁之切戒也。
楊云:痙厥之證,舉世不知其因,今經此詳明剖析,昭如白日矣。評:切中時弊,此等庸醫,處處皆然,天枉人命,不可勝數。
或問曰:亦有陰氣素虧之人,病患濕熱,甚至斑疹外見,入暮譫語昏迷,而不痙不厥者,何也?答曰:病邪自盛於陽明之營分,故由上脘而薰胸中,則入暮譫妄,邪不在三焦氣分,則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屬陽明,疹屬太陰,亦二經營分熱極,不與三焦相干,即不與風木相引也。
此而痙厥,必胃中津液盡涸,耗及心營,則肝風亦起,而其人已早無生理矣。雄按:此從「吳本」採補。觀此則粗工之治溫熱,妄用柴、葛,竭力以耗胃汁,而鼓其肝風者,真殺人不以刃也,惟稍佐於涼潤方中,或不致為大害。
十二、溫熱證,舌扁體白,口渴,濕滯陽明,宜用辛開,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舌白者,言其苔,若苔滑而口不渴者,即屬太陰證,宜溫之。雄按:苔白不渴,須詢其便溺不熱者,始為宜溫之的證也。又按:此與第十條證相似,「吳本」無此條。楊云:濕勝熱微之證,初起原可暫用此等藥開之,一見開濕化熱,便即轉手清熱,若執此為常用之法,則誤矣。注內補出審便溺一層,尤為周到。
此濕邪極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熱也。辛泄太過,即可變而為熱,以其屬陽明,濕邪開泄,則陽氣升而熱透。而此時濕邪尚未蘊熱,故重用辛開,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陽氣升則津液化,而得上輸下布也。
白話文:
有人問:「木和火同屬一類,當熱勢過盛時會產生風,導致抽搐昏厥,這道理確實是這樣。但是,有些濕熱病,身體內外都極度發熱,卻沒有抽搐昏厥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說:「風木被火熱引動,是因為原本木氣就旺盛,木氣旺盛的原因是水液不足,所以才會被火引動而生風,反而焚燒木氣導致抽搐昏厥。如果水液充足,足以控制火,並能滋養木,就不會發生抽搐昏厥了。這是因為肝陰(肝臟的陰液)先虧虛,內外相互引動,兩股陽氣互相煽動而導致肝風發作。雄按:「吳本」寫作「勁」,意思是力量。」
「如果肝腎的陰液原本就充足,而且沒有體內發熱的情況,火熱怎麼可能引動肝風呢?」雄按:喻氏說,遇到溫暖的氣候而不覺得熱的人,就是正常人。因為陰液不虛的人不怕暑熱,暑熱不易侵犯,即使侵犯也不會很嚴重,就像水田不怕乾旱一樣。陰液虛弱的人,一見到陽光就會害怕,即使身處深宮內,無形的暑氣也容易侵犯,甚至有些人在還沒有被暑熱侵犯的情況下就自己發生了昏厥。楊說:「虛損的根本原因,一句話就揭示出來了。」
「試看產婦和小兒,一旦發高燒,就容易出現抽搐,這是因為失血之後,以及他們是純陽之體,陰氣還沒有充足,所以肝風容易發作。」雄按:原本沒有提到產婦,現在按照「吳本」的說法,把產婦和小兒放在一起討論,更加周全。然而,婦科醫生不知道產後失血容易導致抽搐,常常稱之為產後驚風。喻氏的批評是對的。幼科醫生一見到發熱,就用柴葛解肌湯來治療,當作是家常便飯,從不探究發熱的原因。如果表面的熱沒有清除,柴葛解肌湯也不停用,即使肝風已經發作,抽搐已經出現,仍然用風藥來助長邪氣,不是很荒謬嗎?這就是葉氏所告誡的,不要耗竭肝陰、消耗胃液的原因。
楊說:「抽搐昏厥的病症,世人都不了解原因,現在經過如此詳細的分析,就像白天的太陽一樣明亮了。」評論:切中時弊,這些庸醫,到處都是,白白丟失人命,數都數不清。
有人問:「也有一些人,陰氣原本就虛弱,患了濕熱病,甚至出現了斑疹,到了晚上說胡話、昏迷,卻沒有抽搐昏厥,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病邪主要在陽明經的營分(血液循環系統),所以從上脘(胃的上部)薰蒸到胸中,就會在晚上說胡話,神志昏迷。病邪不在三焦的氣分(身體的能量系統),那麼肺金(肺的機能)就不會受到壓制,肝木(肝的機能)有所畏懼,不敢起來作亂。至於斑疹屬於陽明經,疹屬於太陰經,也是這兩個經的營分熱到極點,和三焦沒有關係,所以不會引動肝風。」
「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抽搐昏厥,一定是胃中的津液已經完全枯竭,損耗到心營(心臟的血液循環系統),那麼肝風也會發作,這個人就已經沒有生存的希望了。」雄按:這段內容是從「吳本」中補充的。由此可見,那些粗劣的醫生治療溫熱病,濫用柴胡、葛根,竭力消耗胃液,助長肝風,真是殺人不見血啊。如果稍微輔以清涼滋潤的藥方,或許還不至於造成大害。
十二、溫熱病,舌頭扁平、舌苔白,口渴,是濕邪阻滯陽明經,應該用辛散的藥物來開通,例如厚朴、草果、半夏、菖蒲等。如果舌苔是白的,指的是舌苔的顏色,如果舌苔滑膩而不口渴,就屬於太陰證,應該用溫熱藥來治療。雄按:舌苔白而不口渴,必須詢問患者小便、大便是否不發熱,才可確認屬於應該用溫藥治療的症狀。又按:這個症狀和第十條很相似,「吳本」中沒有這一條。楊說:濕邪勝過熱邪的症狀,剛開始可以用這些藥物來開通,一旦看到濕邪被開散而轉化為熱,就應立即改用清熱的藥物。如果一直用這些藥物,就會誤事。注釋中補充了審查大小便的細節,更加周到。
這種情況是濕邪極為旺盛的時候,口渴是因為津液沒有上升,並不是因為有熱。過度使用辛散藥物,反而會轉化成熱,因為陽明經屬陽,濕邪被開散,陽氣就會升發而熱邪顯現出來。這時候濕邪還沒有蘊積成熱,所以要重用辛開,使上焦(身體上部)得到疏通,津液得以向下流動。陽氣上升,津液才能化生,才能輸布到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