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五 (9)
卷五 (9)
1. 瘧
瘧之為病,因暑而發者居多。方書雖有痰、食、寒、熱、瘴癘之互異,幼稚之瘧,多因脾胃受病。然氣怯神昏,初病驚癇厥逆為多。在夏秋之時,斷不可認為驚癇。大凡瘧症,須分十二經,與咳症相等。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參,或香薷、葛根之屬。不知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致變屢矣。
幼稚純陽,暑為熱氣,症必熱多煩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湯,二進必愈。其冷食不運,有足太陰脾病見症,初用正氣,或用辛溫,如草果、生薑、半夏之屬。方書謂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熱。瘧久色奪,唇白汗多,餒弱,必用四獸飲。陰虛內熱,必用鱉甲、首烏、知母,便漸溏者忌用;久瘧營傷寒勝,加桂、姜。
擬初、中、末瘧門用藥於下。
初病暑風濕熱瘧藥
脘痞悶:枳殼、桔梗、杏仁、厚朴、瓜蔞、山梔、香豉。
頭痛宜辛涼散劑,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淡滲清上,重則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煩渴用竹葉石膏湯,熱甚用黃芩、黃連、山梔。
璜按:上列各藥,以治時瘧,大端略具。然以近世新學說考之,則金雞納、信石水,為治此症之百試百效藥。惟舌苔厚,耳鳴,脈洪大,熱熾時期,則不宜服耳。考瘧之為病,我國醫家瑣分門類,致診病反惑於多岐,殊屬夢夢。自西國微生物學發明以來,始知該症出於蚊身之寄生蟲,經數次研究,完全明備,歐洲醫學大家翕然從之。
查此蟲在蚊身,初生時先作細黑點,點內滿孕種子,旋膨脹破點孵化而生,狀類芝麻,充積蚊身,最善攢聚於蚊之涎核間,漸由核管而入喙筒,故此蚊螫入,便進血分,人身血質,遂為所敗壞。故瘧疾一二回,面色無不黃淡,即血薄之確據也。此蟲一入人身,每施種種之作用,一敗壞血球,能將赤血球中所有之養氣變為一種黑色物質,名Melavin。赤血球既壞,養氣既變,故病瘧人皮色青白,體溫較低也。
二此蟲入血後,其孵化時,放出二種毒質,名Toxin,倘與外感之養氣化合,便能生熱,瘧之化熱,實系乎是。三此蟲不特敗壞赤血球,更能蝕赤血球之質而佔居之,每一赤血球中,其數甚夥,孳生率頗速,計瘧作時,每發熱一次,能育二兆五千億個,其甚者或不止此數。
夏季身熱屬濕,羌、防辛溫宜忌,宜用木防己、蠶沙。暑熱邪傷,初在氣分,日多不解,漸入血分,反渴不多飲,唇舌絳赤,苓、連、膏、知不應,必用血藥,量佐清氣熱一味足矣。
輕則用青蒿、丹皮、犀角、竹葉心、元參、鮮細生地、木通、淡竹葉,若熱久痞結,瀉心湯選用。
「夏月熱久入血,最多蓄血一證。」徐云閱歷之言。譫譫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長、大便必黑為是,桃核承氣湯為要藥。瘧多用烏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用常山、草果,乃劫其太陰之寒;以常山極走,使兩邪不相併之謂;用人參生薑白露姜飲,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去穢之義。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多半是因為暑熱引起的。醫書上雖然提到痰、食、寒、熱、瘴癘等不同原因,但小孩的瘧疾,多半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然而,如果小孩出現氣虛神志不清,剛發病時有驚厥、昏厥等症狀,這很常見。在夏秋之際,絕對不能把它當成一般的驚厥來處理。
一般來說,瘧疾要區分十二經脈的病變,就像咳嗽一樣。如果小兒科醫生太過庸俗,只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或者使用香薷、葛根等藥物,卻不知道柴胡會耗損肝陰,葛根會耗損胃液,這樣常常會使病情惡化。
小孩的體質純陽,暑熱也是熱性的,所以症狀一定會表現為發熱、煩躁口渴,如果邪氣是從肺部侵入,用桂枝白虎湯,通常服用兩次就會痊癒。如果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足太陰脾經的病症,剛開始可以用正氣藥,或是用辛溫藥,如草果、生薑、半夏等。醫書說草果治療太陰經寒盛,知母治療陽明經熱盛。瘧疾久了,氣色變差,嘴唇發白、汗多、虛弱,一定要用四獸飲。如果是陰虛內熱,一定要用鱉甲、首烏、知母,如果大便漸漸稀溏就要避免使用這些藥物。如果瘧疾久了,導致營血損傷,寒邪偏盛,可以加桂枝、生薑。
以下列出初發、中期、末期瘧疾的用藥:
初發瘧疾,屬於暑風濕熱型
- 胸悶、腹脹:用枳殼、桔梗、杏仁、厚朴、瓜蔞、山梔、香豉。
- 頭痛:用辛涼的發散藥,例如連翹、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荊子、滑石,這些藥可以清散上焦的邪熱,如果頭痛嚴重可以用石膏。口渴可以用花粉,煩躁口渴可以用竹葉石膏湯,發熱嚴重可以用黃芩、黃連、山梔。
黃先生的看法: 上面列出的藥方,大致可以治療一般發作的瘧疾。然而,如果用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奎寧、信石水是治療瘧疾非常有效的藥物。只有在舌苔厚膩、耳鳴、脈搏洪大、高熱的時候,不適合服用這些藥物。研究瘧疾這種疾病,我國的醫生將其細分為許多種類,反而使得診斷變得複雜,實在是迷糊不清。自從西方微生物學發明之後,才知道這種疾病是由蚊子身上的寄生蟲引起的。經過多次研究,完全清楚了病因,歐洲醫學界都一致認同這個觀點。
這種寄生蟲在蚊子體內,剛開始是細小的黑點,黑點裡面充滿了孢子,接著黑點會膨脹破裂,孵化出像芝麻一樣的幼蟲,這些幼蟲充滿了蚊子的身體,最喜歡聚集在蚊子的唾液腺,然後透過唾液腺的管道進入蚊子的口器。因此,當蚊子叮咬人時,寄生蟲就會進入人體的血液,損壞人體的血質。所以,得過瘧疾一兩次的人,臉色都會變得蠟黃,這就是血液變稀的證據。這種寄生蟲一旦進入人體,會產生各種作用。它會破壞紅血球,將紅血球中的氧氣變成一種黑色的物質,叫做Melavin。紅血球被破壞了,氧氣也被改變了,所以得瘧疾的人皮膚會呈現青白色,體溫也會比較低。
此外,這種寄生蟲在孵化時,會釋放出兩種毒素,叫做Toxin,如果這種毒素與外來的感冒邪氣結合,就會產生發熱的症狀。瘧疾發熱的真正原因就是這樣。這種寄生蟲不僅會破壞紅血球,還會侵蝕紅血球的物質,並且佔據在紅血球中,每個紅血球內都有許多寄生蟲,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據估計,瘧疾發作時,每次發熱就會產生兩兆五千億個寄生蟲,甚至更多。
夏季發熱,如果屬於濕熱的,像羌活、防風這些辛溫的藥物要慎用,應該用木防己、蠶沙。如果是暑熱導致的邪氣,剛開始是在氣分,如果拖久了沒有好,就會進入血分,反而不會口渴多飲,嘴唇和舌頭會變得紅絳,用茯苓、黃連、石膏、知母等藥效果不佳,必須使用活血藥,少量搭配清熱藥就可以了。
病情輕微的,可以用青蒿、丹皮、犀角、竹葉心、元參、鮮生地、木通、淡竹葉。如果熱邪久留,導致痞塊結聚,可以用瀉心湯。
徐先生說:「夏天熱邪久留入血,最常見的就是蓄血的病症」。如果病人出現胡言亂語、昏迷,而且小便清長、大便呈黑色,就屬於蓄血的證候,桃核承氣湯是主要藥方。瘧疾多用烏梅,取其酸味可以洩木氣、安脾土的作用。用常山、草果,可以清除太陰經的寒邪。常山藥性很強,可以同時驅除多種邪氣。使用人參、生薑、白露姜飲,一方面可以補益元氣,另一方面可以發散邪氣,可以使神志清明,去除污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