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五 (8)
卷五 (8)
1. 吐瀉
其中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並所用之方皆列於後。若露睛天吊,不食不哭,痰鳴氣喘,病雖沉重,乃可治之證。若天庭灰色,腎子上縮,或脈微細,或脈全無,外形雖輕,乃不治之證。再接此篇力闢驚風,不無過激,而辯證處方,俱有精義。
可保立蘇湯,此方治小兒因傷風瘟疫,或痘疹吐瀉等證,病久氣虛,四肢抽搐,項背後反,兩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皆效。
生黃耆(一兩五錢),黨參(三錢),甘草(二錢),白朮(二錢),當歸(二錢),白芍(二錢),炒棗仁(三錢),山萸(一錢),枸杞子(二錢),故紙(一錢),桃核(一個,連皮打碎),水煎服。
此方分兩,指四歲小兒而言。若兩歲分兩可以減半;若一歲分兩可用三分之一;若兩三個月分兩可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於付數。余治此證,一日之間,常有用兩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藥,必多服數付,氣足方妥。
再按:小兒嘔瀉,西人謂之胃腸發炎症。凡生牙斷乳時,最易有此,夏秋酷暑及雨水綿綿,亦常有之。其證有緩而急,急者突起嘔瀉,緩者先則夜間多哭不眠,發熱發冷,後乃嘔瀉交作,始瀉糞渣內含不化之乳,旋即瀉水,或青或黃,稍有糞氣,或毫無氣味,胃內皮傷損,病人極形頹弱,飲食戲具,皆不歡樂,口極渴,大嗜湯水,而必不可多與,可用薏米煎水加牛奶皮,或多或少飲之。止瀉可用鉍淡養(七分)加播匿酸(一釐七)和勻,分四服,每兩點鐘一服,用粥水調下。
嘔多瀉少者,則加路米極佳。此藥可止嘔,更可安胃與小腸內皮,惟不宜多服。一方加路米一釐和白糖末少許,分六份,每用一份,放小兒舌上,每半點鐘一服,或一點鐘一服,止嘔為度。
白話文:
吐瀉的狀況,有些可以治好,有些則無法治癒,所有用到的藥方都列在後面。如果出現眼球上吊、不吃不哭、痰多喘鳴的狀況,雖然病情嚴重,但屬於可以治療的。但如果出現臉色灰暗、腎部萎縮、脈搏微弱甚至摸不到的情況,即使外表看起來症狀輕微,也屬於無法治癒的。前面提到的關於驚風的論述可能有些過於激烈,但其中關於辯證和用藥的觀點,都具有精闢的道理。
可保立蘇湯,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小兒因風寒感冒、傳染病或出痘疹等引起的吐瀉,病久導致氣虛,出現四肢抽搐、脖子後仰、雙眼上吊、口水直流、昏迷不醒等症狀,都有療效。
藥方組成:生黃耆(約56克)、黨參(約11克)、甘草(約7克)、白朮(約7克)、當歸(約7克)、白芍(約7克)、炒棗仁(約11克)、山茱萸(約4克)、枸杞子(約7克)、補骨脂(約4克)、桃核(1個,連核打碎)。用水煎服。
這個藥方中的劑量,是針對四歲小孩來說的。如果小孩是兩歲,劑量可以減半;如果是一歲,劑量可以用三分之一;如果只有兩三個月大,劑量可以用四分之一,但也不必拘泥於這些固定的比例。我治療這種病症,常常一天之內服用兩三劑,直到抽搐停止。我會告訴病家,不可因為不抽搐就停止服藥,必須多服幾劑,補足元氣才算妥當。
補充說明:小兒嘔吐腹瀉,西醫稱為胃腸發炎。在長牙和斷奶的時候,最容易發生這種情況。夏秋酷熱或連日陰雨的時候,也常會出現這種狀況。病情有急有緩,急性的會突然發生嘔吐腹瀉,緩慢的則會先出現夜間哭鬧不眠、發燒發冷,之後才開始嘔吐腹瀉交加。一開始拉出來的糞便中會有未消化的乳塊,接著就變成水瀉,顏色可能是青色或黃色,帶有些許糞便氣味,或者完全沒有味道。胃黏膜受損,病人會非常虛弱,對吃喝玩樂都失去興趣,口渴得很,很想喝水,但又不能給太多,可以煮薏米水,加入少許牛奶皮,少量多次地餵。止瀉可以用次碳酸鉍(約70%)加入硼酸(約1.7%)混合均勻,分成四份,每兩小時服用一份,用米湯送服。
嘔吐多於腹瀉的情況,加用路米(可能是指一種止嘔的藥)效果很好。這種藥可以止嘔,也能保護胃和小腸的黏膜,只是不宜過量服用。另外一個藥方,是將路米(約0.4克)和少許白糖粉混合,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放在小孩舌頭上,每半小時或一小時服用一次,直到止住嘔吐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