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31)
卷七 (31)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王士雄曰:此條明言暑月飲冷過多,寒濕內留,水穀不分之吐利,宜大順散治之,是治暑月之寒濕病,非治暑也,讀者不可草率致誤。若肢冷脈伏,而有苔黃、煩渴、溲赤、便穢之兼症,即為暑熱致病,誤投此劑,禍不旋踵。汪按:洄溪論大順散語見第五卷本方下。
四十六、腸痛下痢,胸痞,煩躁,口渴,脈數大,按之豁然空者,宜冷香飲子一百七。
此不特濕邪傷脾,抑且寒邪傷腎。煩躁熱渴,極似陽邪為病,惟數大之脈,按之豁然而空,知其燥渴極證,為虛陽外越,而非熱邪內擾。故以此方冷服。俾下咽之後,冷氣既消,熱性乃發,庶藥氣與病氣,無扦格之虞也。
王士雄曰:此證亦當詳審。如果虛陽外越,則其渴也,必不嗜飲。其舌色必淡白,或紅潤,而無干黃黑燥之苔。其便溺必溏白,而非穢赤。苟不細察,貽誤必多。《醫師秘籍》僅載前三十五條,江白仙本與《溫熱贅言》於三十五條止採二十條,而多後之十一條,且編次互異,無從訂正。
偶於友人顧聽泉學博處,見鈔本《濕熱條辨》云,曩得於吳人陳秋垞贊府者,雖別無發明,而四十六條全列,殆原稿次序固如是耶,今從之,俾學者得窺全豹焉。
又按喻氏云,濕溫一證,即藏疫癘在內,一人受之則為濕溫,一方受之則為疫癘。楊云:以下論治疫之法,綱領已俱,學者於此究心焉,庶免多歧之惑。余謂此即仲聖所云清濁互中之邪也。石頑亦云時疫之邪,皆從濕土鬱蒸而發。土為受盛之區,平時汙穢之物,無所不容,適當邪氣蒸騰,不異瘴霧之毒,或發於山川原陸,或發於河井溝渠,人觸之者,皆從口鼻流入膜原,而至陽明之經,脈必右盛於左。蓋濕土之邪,以類相從而犯於胃,所以右手脈盛也。
陽明居太陽之裡,少陽之外,為三陽經之中道,故初感一二日間,邪犯膜原,但覺背微惡寒,頭額暈脹,胸膈痞滿,手指痠麻,此為時疫之報,使與傷寒一感,便發熱頭痛不同。至三日以後,邪乘表虛而外發,則有昏熱頭汗,或咽腫發斑之患,邪乘裡虛而內陷,或挾飲食,則有嘔逆痞滿,嘈雜,失血,自利吐蛔之患。若其人平素津枯,兼有停滯,則有譫語,發狂言,舌苔黃黑,大便不通之患。
平素陰虧,則有頭面赤熱,足膝逆冷,雄按:此二端亦有不屬陰虛,而胃中濁氣上熏,肺為熱壅,無以清肅下行,而使然者。至夜發熱之患。若喘噦、冷汗、煩擾、瘛瘲等症,皆因誤治所致也。評:此篇於疫邪時感伏氣各病,闡發透亮,字字精實。蓋傷寒之邪,自表傳裡,濕熱之邪,自里達表,雄按:此謂伏氣發為溫熱也,若外感風溫暑熱,皆上焦先受。疫病之邪,自陽明中道,隨表裡虛實而發,不循經絡傳次也。
白話文:
王士雄說:這條文明白指出,在炎熱的月份裡,如果喝太多冰冷的飲品,寒濕之氣就會留在體內,導致水穀不分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這應該用大順散來治療,這是治療暑月裡因為寒濕引起的疾病,而不是治療暑熱的病。讀者不能草率地搞錯。如果病人出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難以觸摸,同時又有舌苔黃、煩躁口渴、小便赤黃、大便穢臭等症狀,那就是因為暑熱導致的疾病。如果誤用大順散,很快就會有危險。汪氏按:關於洄溪論述大順散的內容,可參見第五卷本方之下。
第四十六條:病人出現腹痛、腹瀉、胸悶、煩躁、口渴、脈搏快而有力,但按下去感覺空虛無力,應該用冷香飲子來治療。
這不只是濕邪傷害脾胃,而且還有寒邪傷害腎臟。煩躁口渴的症狀很像陽熱為病,但脈搏快而有力,按下去卻感覺空虛,這說明這種燥熱口渴的極端症狀,是虛陽外散,而不是熱邪在體內擾亂。所以要用冷香飲子,而且要冷服。這樣等藥下肚後,冷氣消散,藥性發揮,才不會讓藥氣和病氣相互干擾。
王士雄說:這個病症也應該詳細審慎地診斷。如果是虛陽外散,那麼病人雖然口渴,但一定不會很想喝水,舌頭的顏色一定是淡白色,或是紅潤,而不會有乾燥發黃發黑的舌苔。大小便一定是稀溏清白,而不是穢濁赤黃。如果不仔細觀察,一定會產生許多誤診。《醫師秘籍》只記載了前三十五條,江白仙的版本與《溫熱贅言》都只採用了前二十條,但卻多了後面十一條,而且編排順序也不同,無法訂正。
我偶爾在朋友顧聽泉學博那裡,看到一本抄寫的《濕熱條辨》,據說是從吳人陳秋垞贊府那裡得到的。雖然沒有其他新的發現,但卻完整收錄了第四十六條,推測原本的次序可能就是如此。現在我按照這個版本,讓學習的人可以了解全貌。
另外,喻氏說,濕溫這個病,就是把疫癘之氣藏在體內,一個人感染就是濕溫,一個地方很多人感染就是疫癘。楊氏說:以下論述治療疫病的方法,綱領已經齊全,學習的人要用心研究,才能避免產生許多疑惑。我認為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清濁之氣互相干擾的邪氣。石頑也說時疫的邪氣,都是從濕熱的土壤中蒸發出來的。土壤是容納污穢的地方,平時污穢之物無所不容,一旦遇到邪氣蒸騰,就會像瘴氣一樣毒害人體,有的從山川陸地散發出來,有的從河井溝渠散發出來。人一旦接觸到,邪氣就會從口鼻進入體內,到達膜原,然後進入陽明經,脈搏一定是右邊比左邊盛大。因為濕土的邪氣,會與同類相從,侵犯胃部,所以右邊的脈搏會比較盛大。
陽明經位於太陽經的裡面,少陽經的外面,是三陽經的中間樞紐。所以剛感染時,在一兩天內,邪氣侵犯膜原,只會感到背部微微怕冷,頭額暈脹,胸膈痞悶,手指酸麻,這是時疫的預兆。這和傷寒一開始就發熱頭痛不同。到第三天以後,邪氣乘著表虛而向外發散,就會出現發熱昏沉、出汗,或是咽喉腫痛、發斑的症狀。如果邪氣乘著裡虛而向內陷,或是夾雜飲食,就會出現嘔吐、胸悶、嘈雜、出血、腹瀉,甚至吐蛔蟲等症狀。如果這個人平時就陰液不足,體內又有積滯,就會出現說胡話、發狂言、舌苔黃黑、大便不通等症狀。
如果這個人平時陰液虧虛,就會出現頭面發紅發熱,足膝反而冰冷的症狀。雄氏按:這兩種情況,也有不是陰虛,而是胃中的濁氣上熏,導致肺熱壅盛,無法清肅下行所造成的。還有夜間發熱的症狀。如果出現喘氣、呃逆、冷汗、煩躁不安、抽搐等症狀,都是因為誤診誤治造成的。評:這篇文章對於疫邪、時令感受、伏藏之氣引起的各種疾病,闡述得非常透徹,每個字都很精準。傷寒的邪氣是從表傳到裡,濕熱的邪氣是從裡傳到表,雄氏按:這是指伏藏之氣發為溫熱。如果是外感風溫暑熱,都是上焦先受影響。而疫病的邪氣,是從陽明中道,隨著表裡的虛實而發作,不按照經絡的次序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