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陳平伯《外感溫病篇》

風溫本留肺胃,若太陰舊有伏濕者,風熱之邪與濕熱相合,流連不解,日數雖多,仍留氣分,由肌肉而外達皮毛,發為白疹。蓋風邪與陽明營熱相併則發斑,與太陰濕邪相合則發疹也。又有病久中虛,氣分大虧,而發白疹者,必脈微弱而氣倦怯,多成死候,不可不知。汪按:前說即白如水晶色之白㾦,後說即白如枯骨之白㾦也。

王士雄曰:白疹即白㾦也,雖挾濕邪久不愈而從熱化,且汗渴脈數,似非荊、防之可再表,楊云:此濕亦不必用橘皮之燥。宜易滑石、葦莖、通草。楊雲精當。斯合涼解之法矣。若有虛象當與甘藥以滋氣液。

風溫證,身熱咳嗽,口渴胸痞,頭目脹大,面發疱瘡者,風毒上壅陽絡,當用荊芥、薄荷、連翹、元參、牛蒡、馬勃、青黛、銀花之屬,以清熱散邪。

此即世俗所謂之大頭病也。古人用三黃湯(九十四)主治。然風熱壅遏,致絡氣不宣,頭腫如斗,終不若仿普濟消毒飲之宣絡滌熱為佳。汪按:方附見九十五。

璜按:大頭病,每隨時疫而發,此證西人謂之血蛇,東醫謂之耳下腺炎,若於頭面腫處發白疱者,尤為危險。

風溫證,身大熱,口大渴,目赤唇腫,氣粗煩躁,舌絳,齒板,痰咳,甚至神昏譫語,下利黃水者,風溫熱毒,深入陽明營分,最為危候。用犀角、連翹、葛根、元參、赤芍、丹皮、麥冬、紫草、川貝、人中黃,解毒提斑,間有生者。楊云:葛根、麥冬俱與證不甚登對。評:此證非大清溫熱兼養營陰不效。

此風溫熱毒內壅肺胃,侵入營分,上下內外,充斥肆逆,若其毒不甚重,或氣體壯實者,猶可挽回,否則必壞。

璜按:此即溫邪銷鑠營陰,沖擾腦髓之重熱症,須大劑清營救津,若神犀、紫雪,清降腦熱,引使下行,又須頻頻灌之,方足奏效。緩則胃津枯槁,熱勢披猖,馴至不救。

風溫毒邪始得之,便身熱口渴,目赤咽痛,臥起不安,手足厥冷,泄瀉,脈伏者,熱毒內壅,絡氣阻遏。當用升麻、楊云:凡涉咽痛者,一用升麻,則邪人肺絡,必喘吼而聲如曳鋸,陳氏想未之見耳。黃芩、犀角、銀花、甘草、豆卷之屬,升散熱毒。評:熱深厥深,兼之咽痛,仍須泄熱通絡清降為宜。

此風溫毒之壅於陽明氣分者,楊云:仍是肺病。即仲景所云陽毒病是也。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乘其邪犯氣分,未入營陰,故可升散而愈。

璜按:前條有營分之重病,此條為氣分之重病。然既厥冷脈伏,則已阻塞脈道,傷及血分矣。血氣均病,心肺行血機關,被其阻礙,傷人最速,此證宜兼用手術以通脈道,須防心停,至要至要。

風溫證,身熱自汗,面赤,神迷,身重難轉側,多眠睡,鼻鼾,語難出,脈數者,溫邪內逼陽明,精液劫奪,神機不運。用石膏、知母、麥冬、半夏、竹葉、甘草之屬,泄熱救津。評:此陽明熱盛,神氣昏迷之證。

白話文:

風溫病本來就停留在肺和胃,如果患者太陰部位原本就有潛藏的濕氣,風熱邪氣就會和濕熱結合,持續不退。即使病程拖延多日,病邪仍停留在氣分,從肌肉往外到達皮膚毛孔,就形成白色的疹子。這是因為風邪和陽明經的熱結合就會發斑,和太陰經的濕邪結合就會發疹。還有一種情況是,病久導致身體虛弱,氣分嚴重虧損,也會出現白疹。這種情況一定會伴隨脈搏微弱、精神疲憊的現象,大多是死亡的徵兆,必須要了解。汪氏認為,前面說的是像水晶一樣透明的白疹,後面說的是像枯骨一樣蒼白的白疹。

王士雄說:白疹就是白㾦,即使夾帶濕邪很久沒有痊癒,也會轉化為熱性,並且會出現口渴、多汗、脈搏加快等症狀,不應該再用荊芥、防風之類的藥物來發汗解表。楊氏認為,這種濕邪也不必用陳皮來燥濕,應該用滑石、葦莖、通草等藥物來清熱利濕。楊氏的見解很精闢,符合清涼解熱的原則。如果出現虛弱的症狀,應該用甘甜的藥物來滋養氣血。

風溫病出現身體發熱、咳嗽、口渴、胸悶、頭部和眼睛脹痛、臉上長皰疹等症狀,是風毒向上壅塞陽經絡脈,應該用荊芥、薄荷、連翹、元參、牛蒡、馬勃、青黛、銀花等藥物來清熱散邪。

這就是世俗所說的大頭病,古代用三黃湯來治療。但風熱鬱積,導致經絡氣血不暢,頭腫得像斗一樣,不如仿照普濟消毒飲來疏通經絡、清除熱邪效果更好。汪氏認為:這個方子附在第九十五條。

黃氏認為:大頭病常常隨著時疫流行而爆發。西方人稱這種病為血蛇,東方醫學稱之為耳下腺炎,如果頭面腫脹的部位出現白色皰疹,就尤其危險。

風溫病出現身體高熱、口渴嚴重、眼睛紅腫、嘴唇腫脹、呼吸粗重、煩躁不安、舌頭深紅色、牙齒板硬、咳嗽有痰,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拉黃色水樣便等症狀,是風溫熱毒深入陽明經的營分,屬於最危急的情況。應該用犀角、連翹、葛根、元參、赤芍、丹皮、麥冬、紫草、川貝、人中黃等藥物來解毒並透發斑疹,有時可以挽救生命。楊氏認為:葛根、麥冬和這個證狀不太相符。評:這個病一定要用大劑量的清熱藥物,同時滋養營陰才能有效。

這是風溫熱毒內鬱在肺和胃,侵入營分,上下內外到處肆虐,如果毒性不是太重,或者身體強壯的人,還可以挽回,否則必定會死亡。

黃氏認為:這是溫邪損耗營陰,擾亂腦髓的嚴重熱症,必須用大劑量的清營救津的藥物。例如神犀、紫雪等藥物,可以清降腦熱,引導熱邪向下排出,並且需要頻繁地灌服,才能有效。如果拖延時間,就會導致胃液枯竭,熱勢更加猖獗,最終導致無法救治。

風溫毒邪剛開始侵入身體時,就會出現發熱、口渴、眼睛紅腫、咽喉疼痛、躺臥不安、手腳冰冷、腹瀉、脈搏沉伏等症狀,這是因為熱毒內鬱,經絡氣血受阻。應該用升麻、黃芩、犀角、銀花、甘草、豆卷等藥物來升散熱毒。楊氏認為:凡是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狀,一旦使用升麻,就會導致邪氣侵入肺絡,必定會出現喘息、咳嗽時聲音像鋸木頭一樣的狀況,陳氏可能沒有見過這種情況。評:熱邪深入、手足冰冷,同時伴有咽喉疼痛的症狀,還是應該用泄熱、疏通經絡、清熱降火的方法來治療。

這是風溫毒邪壅塞在陽明經氣分的情況。楊氏認為:這仍然是肺病,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陽毒病。五天可以治癒,七天就無法治癒了。趁著邪氣只是侵犯氣分,還沒有進入營陰,所以可以用升散的方法來治癒。

黃氏認為:前面提到的是侵犯營分的重病,這裡提到的是侵犯氣分的重病。然而,既然出現手足冰冷、脈搏沉伏的症狀,就已經阻塞了脈道,傷及了血分。氣血都受到損害,心肺的行血功能也被阻礙,對人體的傷害極快。這種情況應該同時採用手術來疏通脈道,必須要防止心臟停止跳動,這是非常重要的。

風溫病出現身體發熱、自汗、面色潮紅、神志不清、身體沉重難以轉動、嗜睡、打鼾、說話困難、脈搏加快等症狀,是溫邪內逼陽明經,精液被耗損,神機不能正常運轉。應該用石膏、知母、麥冬、半夏、竹葉、甘草等藥物來泄熱、滋養津液。評:這是陽明經熱盛、神氣昏迷的證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