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8)
卷一 (8)
1. 論溫熱、瘟疫、溫毒即西醫之重輕熱症
若神昏必力按方覺痛。辨之之法,大便瀉,大、小腸有氣,胯部響痛,皆為此證必有之狀況,此西醫之說也。若中醫辨此證,其名詞有各異之處。謂溫熱肺先受病,舌薄苔,邪尚在肺,開肺可愈。肺與包絡為近,包絡即心外衣。熱傳此即昏睡,飢渴不知,神明迷亂也。神明發於心,故熱邪由肺傳心,神氣則半昏半昧也。
究之中醫言心、西醫言腦,皆主神明而言也。西醫謂人之精神在腦,乃其論小腸炎也,竟云將患此證而死之人割開視之,見其腦內並無發炎,然則譫語及昏昧等事,其不盡關於腦也明矣。我國言陽明病燥實則譫語,又曰邪入於腑則不識人,故昏沉燥實。曾有用下法而愈者,蓋下其熱則病除,病除則神復也。
原此證初起作悶,舌苔厚黃,久則變黑。若紫黑苔漸退,舌漸潤,則病漸愈。絕似中土之時行大熱病,其苔退數次復發者,即伏氣之濕熱病也;其滑紅者必夾濕痰;其乾硬者必傷胃陰;其舌戰及難驟伸者,必由痰阻舌根。右胯部痛者,清熱解毒之外,佐以通絡柔肝。病無不愈,良以用此等藥,即能消伏匿之炎熱故也。
至其作瀉,乃熱邪出路,善治者可漸消其發炎。我國治法每以芩、連、銀、翹、知母等大清大解,熱退而炎退矣。其察皮部云:此證身多生類荔枝皮之小粒,色略紅,摩之嶙峋粗糲,此溫熱發斑疹,在時行中發疹之類。另有一證,而由初熱不能用辛涼透汗,或用辛溫藥強發其汗,以致此者,亦屬不少。
倘用輕清宣泄,解毒而不冰毒,熱自漸減、漸輕而愈矣。西醫於發疹之病,僅云身熱無汗者乃常事,而竟不以清熱解毒為透汗之地。汗不出則發斑疹,溫熱、溫中每或有之。其察身熱云:熱之輕重,雖時有不同,但朝減夜加乃其常。蓋伏暑、濕溫、秋暑、晚發等病,無不皆然。
故余於西醫之小腸炎,敢斷斷言之曰小腸炎即中土之溫熱證,乃正論,而非影響之談也。其察小便云:病時所函之尿底與酸,必多且重,其色亦深,中有蛋白者約六七居其一,有之則病重。據西醫論此病,謂半由內腎積血,半由血內有毒,不知病由伏氣而發,熱邪內灼,銷鑠真陰,故上為不寐,而下為小便混濁,乃熱病常有之症也。清熱育陰,小便自然清長,熱勢自然輕減,加以淡薄滋味,佐以生津養氣,便可復元。
此則屢試屢驗之妙法。西醫於此病,每用牛奶、牛、羊肉、雞、鴨、白鴿粥之類,助熱添病。以重熱症,而初起即遽用此,殊非余之所敢知矣。惟其對於此症,只許食流動之食物,粗硬、難化之品,始終禁食,則精切之確論也。能傳染熱症,西醫列之重熱病中,即我國所謂時行之毒,由口鼻傳入於心肺也。
此症初起時,甚速又甚重,病情與小腸炎無異,所不同者無瀉利,乃腹中雷聲,作脹、作痛耳。西醫曾剖驗以察臟腑,見其肺本體積血而喘氣,心亦瘀變,其心房與大血管之血,則黑而稀,與葉氏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者,隱然若合符節。察顏容、皮色瘀晦,眼罩皮多紅脹憔悴,較前尤甚。
白話文:
如果病人神智不清,按壓身體穴位時會感到疼痛,這是一個辨別病情的關鍵。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出現腹瀉、大小腸有脹氣、胯部疼痛等症狀,這些是西醫對此類疾病的描述。而中醫對此病的理解和命名有所不同。中醫認為,溫熱病初期會先侵犯肺部,此時患者舌苔薄白,病邪還停留在肺部,只要疏通肺氣就能治癒。由於肺與心包絡相近(心包絡指的是心臟外層的保護組織),熱邪會傳到心包絡,導致患者昏睡、不知飢渴、神智不清。心神活動發源於心臟,所以熱邪由肺傳到心臟,會使患者神智半昏半迷。
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中醫所說的「心」和西醫所說的「腦」,都與人的神智有關。西醫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在腦部,並將此歸咎於小腸發炎。他們甚至將患此病而死亡的人解剖觀察,發現腦內並無發炎現象,這就說明譫語和昏迷等症狀不完全與腦部有關。中醫認為,陽明病(一種熱病)若出現腸道乾燥堵塞,就會導致譫語;或病邪侵入腑(體內器官),也會使患者神智不清,出現昏沉和燥熱等症狀。曾有用瀉下藥治療而痊癒的案例,這是因為瀉下藥能夠清除熱邪,熱邪去除,神智自然恢復。
此病初起時,患者會感到胸悶,舌苔厚膩發黃,久而久之會轉為黑色。如果紫黑色的舌苔逐漸消退,舌頭逐漸變得潤澤,則表示病情正在好轉。這種情況很像中原地區流行的大熱病,如果舌苔消退後又多次復發,則表示是潛伏體內的濕熱病;如果舌苔滑膩發紅,則表示體內夾雜濕痰;如果舌苔乾燥堅硬,則表示傷到了胃陰;如果舌頭顫抖且難以伸直,則表示痰阻礙了舌根。對於右胯部疼痛的患者,除了要清熱解毒之外,還要輔以疏通經絡、柔肝的藥物,這樣就能治癒疾病,因為這些藥物能夠消除潛伏體內的炎症和熱邪。
腹瀉是熱邪外泄的途徑,善於治療的醫生可以逐漸消除炎症。中醫常用的治療方法是用黃芩、黃連、銀花、連翹、知母等藥物來大清大解,熱邪退去,炎症也會消退。觀察皮膚,此病患者身上多會出現像荔枝皮一樣的小紅點,觸摸時會感到粗糙不平,這是溫熱病發作時出現的斑疹,屬於時行病中發疹的一種。還有一種情況,由於初期發熱時沒有用辛涼藥物來透汗,或使用了辛溫藥物來強行發汗,也容易導致這種疾病。
如果使用清輕宣泄、解毒而不傷正氣的藥物,熱邪自然會逐漸減退,病情也會逐漸好轉。西醫對於發疹的疾病,只認為發熱無汗是常見現象,卻不認為清熱解毒可以幫助透汗。不出汗就會發斑疹,溫熱、溫病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觀察身體發熱情況,熱度雖然時有不同,但通常早上會減輕,晚上會加重,這是伏暑、濕溫、秋暑、晚發等疾病的共同特點。
因此,我敢斷言西醫所說的小腸炎,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溫熱病,這是一種正確的觀點,而非隨意的推測。觀察小便,患病時尿液通常會很酸,且量多色深,其中約有六七成的患者尿液中會出現蛋白,如果有蛋白,則表示病情較重。西醫認為此病一半是由於腎臟內積血,一半是由於血液中有毒素,卻不知道病因是由於潛伏的熱邪發作,熱邪在體內灼燒,消耗了陰液,所以上部會失眠,下部則會出現小便混濁,這些都是熱病常見的症狀。只要清熱滋陰,小便自然會變得清澈正常,熱勢也會自然減輕,再輔以清淡的飲食,佐以生津養氣的藥物,便可恢復健康。
這個方法屢試屢驗。西醫對於這種疾病,經常使用牛奶、牛羊肉、雞鴨等高熱量的食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重症熱病初期就立刻食用這些食物,實在不是我敢苟同的。西醫對於此病唯一正確的觀點是,只能食用流質食物,粗硬、難消化的食物始終要禁止食用。能傳染的熱病,西醫將其列為重熱病,這就是我國所說的時行之毒,這種毒邪是通過口鼻傳入心肺的。
此病初期發病快、病情重,與小腸炎的症狀相似,不同之處是沒有腹瀉,而是腹中出現雷鳴聲,並伴有腹脹、腹痛。西醫曾解剖觀察患者的內臟,發現肺部有積血導致喘氣,心臟也出現瘀血,心房和大血管中的血液是黑色且稀薄的,這與葉天士所說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觀點非常吻合。觀察病人的面容和膚色,會發現面色晦暗,眼眶皮膚紅腫憔悴,比以前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