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論溫熱、瘟疫、溫毒即西醫之重輕熱症

病深者即一睡不醒,譫妄狂躁,抽搐,循衣撮空。西醫以為病關腦部,若華醫則以為三焦大熱,擾亂神明也。察其舌色紫,苔厚無干裂各狀,惟伸出覺難。齒垢黑積,呼吸氣覺短促。病伏在肺,則轉為咳嗽。病機與小腸炎有分別者,小腸炎來勢緩,此來勢速也;小腸炎傳染較少,此則一人病一傢俱病,鄰里、戚屬,沿門闔境,靡不相同。蓋瘟疫症之類,依中醫法仍須分證施治。

西醫論治,與小腸炎相同而多用補身之物,若牛、羊,若雞、鴨、鴿。此則與我國治法,有大相鑿枘之處矣。

復發之熱症,西醫以為饑荒復熱症,我國則以為伏邪在內,纏綿難愈,故多復發也。發病時無論遠近,情狀相同,故西醫名之為速傳症。一染是症,渾身無力,便覺冷顫森然,隨即頭額疼,胸膈痞悶;不久即嘔吐清水,肚腹不舒或作痛;肝脾亦痛,脾腫更痛不可忍;胃不思食,時覺口乾舌潤,而有白淡黃苔,或絳干,或舌尖乾裂,舌色純紅,舌上起粒;或腹瀉,或咽痛,其四肢腰骨則痠痛難當;熱則或早或晏,時刻無定;病者間或略冷,冷後出汗而病不解,熱亦不退;小便略短,睡臥不寧,惟衄血則甚多。病退後,舌苔漸減,並有起咳嗽者,其咳出之痰甚膠黏。

略血者亦間有之,或血薄腿腫,周身發黃。孕婦得此病,每小產而變危。小兒及老人,常多不治。病後調理,尤難復元。或頭暈,或瀉,或紅痢;婦人則子宮流血;小兒則嘔吐不止,或氣管內皮發炎,多遷延而成死候。即病輕者亦或悠忽而變重症。據西醫云,治此症宜令其大便隨時不結,又不可頻頻瀉之。

若病者早能求醫,宜先與以吐藥令其嘔吐。若見津液尚屬無虧,則可用發表劑,或利小便藥,以清水一片,開火硝一錢或二錢服之。

璜謹案:西醫此說,即中國伏邪在營之證也。伏氣病胸脅滿悶,小便不利,最為常有。脘悶多吐黃涎,或有痰熱瘀積,於吐法尚屬相宜。至發表大法,須養津降熱,俾津通而汗自出,因其人陰氣先傷,陽邪獨發,非此不足以育陰解熱也。利水傷陰,愈蓋其熱,故此病發表利水,皆變危症。

西醫晚出,治病僅泥跡象,此其一也。利水則肌肉焚,余曾遇之,始嘆王漢階立說之精。

應時輕重熱症,中土謂之溫瘧。初起腹脹不舒,作悶作嘔,頭身皆痛而困倦。繼則寒冷,非同瘧疾之寒顫,稍覺毛豎,隨即身熱,雖瘧疾極熱亦不及焉。其皮則灼熱如燒,面紅眼亮,頭痛困憊,不能眠睡,久之必發譫語;或有狂妄者,必嘔吐不止,始嘔宿食,繼以清水,終則膽汁或紫或黑,而腹內覺悶脹;舌白唇裂,口極渴,脈必數;有熱六點鐘之久而後減輕者,亦有至半日或一日,甚至兩三日而減輕者;將減時則必發汗,汗出熱減,減後旋覆熱,較重於前。按其減候速遲,以分症之輕重。

白話文:

病情嚴重的人會一睡不醒,出現胡言亂語、狂躁、抽搐、手在空中亂抓等現象。西醫認為這是腦部疾病,但中醫認為這是三焦積熱,擾亂了神志。觀察患者的舌頭,會呈現紫色,舌苔厚膩卻沒有乾裂,伸舌頭時感覺困難。牙齒上積滿黑垢,呼吸急促。如果病邪潛伏在肺部,就會轉為咳嗽。這種病和腸炎的區別在於,腸炎發病較緩慢,而這種病來勢洶湧;腸炎傳染性較低,而這種病則是一人得病全家遭殃,甚至鄰里、親戚,整個地區都可能同時患病。這類瘟疫,中醫治療仍須根據不同症狀辨證施治。

西醫的治療方法和腸炎相似,經常使用補品,如牛肉、羊肉、雞肉、鴨肉、鴿子等,這與中醫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

復發的熱病,西醫認為是饑荒導致的復熱症,中醫則認為是潛伏在體內的邪氣沒有清除乾淨,導致疾病反覆發作,所以常常復發。發病時無論遠近,症狀都相同,因此西醫稱之為速傳症。一旦染上這種病,會感到全身無力,然後覺得冷得發抖,接著頭痛、胸悶;不久便會嘔吐清水,肚子不舒服或疼痛;肝脾也會疼痛,脾臟腫大時更是痛得難以忍受;胃口不好,時常感到口乾但舌頭卻濕潤,舌苔可能是白淡黃色,也可能是深紅色且乾燥,或是舌尖乾裂,舌頭呈純紅色,上面長滿小顆粒;可能腹瀉,也可能喉嚨痛,四肢和腰部則痠痛難忍;發熱的時間不固定,有時早有時晚;患者有時會覺得稍微冷一下,冷後出汗但病情沒有好轉,發熱也沒有消退;小便量略少,睡臥不安,但流鼻血的狀況卻很常見。病癒後,舌苔會逐漸減少,也可能出現咳嗽,咳出的痰非常黏稠。

有些人會少量出血,或下肢浮腫,全身發黃。孕婦若感染此病,容易流產且病情危重。嬰幼兒和老人感染此病,往往難以治癒。病癒後的調理更難恢復元氣,可能出現頭暈、腹瀉、紅色痢疾等症狀;婦女可能出現子宮出血;幼兒則可能嘔吐不止,或氣管內膜發炎,久病不癒而死亡。即使是病情較輕的人,也可能突然轉為重症。西醫認為,治療此病應保持大便通暢,但也不能頻繁腹瀉。

如果患者能及早求醫,可以先用催吐藥使其嘔吐。如果觀察到體內津液沒有明顯虧損,則可以使用發汗藥或利尿藥,用清水沖服一兩錢的火硝。

我認為西醫的說法,就是中醫所說的邪氣潛伏在營分的表現。邪氣潛伏導致胸脅脹滿、小便不暢,這是常見的現象。胃脘悶脹,多吐黃色涎水,或有痰熱瘀積,用催吐法是合適的。至於發汗的原則,應當滋養陰液、降低熱邪,使津液暢通而汗自然發出。因為患者體內陰液先受損傷,陽邪獨自發作,所以必須滋陰才能解熱。利尿會損傷陰液,反而加重熱邪,因此,對於這種病,發汗利尿都會導致病情危險。

西醫出現較晚,治療疾病只拘泥於表面現象,這是他們的一個不足之處。利尿會導致肌肉枯竭,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病例,才感嘆王漢階理論的精闢。

時行的輕重熱病,中土稱之為溫瘧。初期會腹脹不適、作悶想吐、頭身疼痛且感到困倦。接著會感到寒冷,但不同於瘧疾的寒顫,只是稍微覺得發冷,隨即開始發熱,即使是瘧疾最熱的時候也沒有這麼熱。皮膚發燙如同燒灼,臉紅眼亮,頭痛困乏,無法入睡,久了必然會說胡話;有些人會出現狂躁,而且一定會嘔吐不止,先是嘔吐出隔夜的食物,然後是清水,最後是膽汁,膽汁可能是紫色或黑色,同時感到肚子悶脹;舌頭發白、嘴唇乾裂、口渴難耐,脈搏一定快。發熱可能持續六個小時後減輕,也有可能持續半天或一天,甚至兩三天才會減輕;快要減輕時一定會出汗,出汗後熱度會減輕,但之後會再次發熱,而且比之前的發熱更嚴重。根據減輕的時間快慢,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