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夾脾虛

溫熱時疫,挾濕寒者舌苔必白厚,面色必萎黃,神情必倦怠,氣息必虛促。於清熱治疫方中,須濟以溫運脾陽。徒用寒涼及滋潤等物,氣逆痰升,神昏眼吊,大事去矣。戴麟郊論脾虛一證,不能確指其所以然,僅雲表不能作汗,里不任攻下,或得汗而氣隨汗脫,得下而氣隨脫。此體氣羸弱之病,不盡關於脾虛也。

脾虛則血中之白球必多,面色、肢體變黃,故仲景曰在太陰者身必發黃,因脾病而色現於外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其白血球,則胃之津液所化生。熱病日久,血質變弱,紅血輪壞,脾質或變硬,或脹大,或白血球過多。其狀左脅下痛,眼白輪微黃不清,面黃皮膚身體困倦不支,口淡,不喜食。

白話文:

溫熱流行病若夾雜寒濕,患者舌苔必然白厚,面色必然萎黃,神情必然倦怠,呼吸必然急促。在治療溫熱疫病的藥方中,必須加入溫補脾陽的藥物。單純使用寒涼滋潤的藥物,會導致氣逆痰升,神志昏迷,眼睛無神,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性命。戴麟郊論述脾虛症狀時,無法準確指出其根本原因,僅說表證無法發汗,裏證無法攻下,或發汗後氣隨汗脫,或攻下後氣隨氣脫。這種體質虛弱的病症,並不完全歸咎於脾虛。

脾虛則血液中的白血球必然增多,面色、四肢會變得黃色,因此張仲景說:「在太陰者,身必發黃」,這是脾病導致面色發黃的外在表現。脾臟主管胃的運化,使津液流通,血液中的白血球,是由胃的津液所化生。熱病持續時間長,血質就會變弱,紅血球會損壞,脾臟的質地可能變硬,也可能腫大,或者白血球過多。患者可能出現左脅肋疼痛,眼白微黃不清,面部皮膚發黃,身體困倦乏力,口淡無味,不喜歡吃東西。

溫病熱疫至十餘日,此病最常有。熱瘧脾體變壞,此證尤多。照中醫治法,須運脾胃而佐以利濕。開濕之藥,如茵陳、皮砂仁、黃柏、澤瀉、海金沙、木通之類,佐於清熱方中。熱減者,桂枝湯加茵陳、滑石亦妙。西醫則用鐵酒、信石水、金雞納霜、了葛之屬,久服以退血中之白血球,為最通行之法。

白話文:

溫病熱疫持續十多天,這種病症最常見。熱邪侵襲脾臟,導致脾臟功能失調,這種情況尤其多見。按照中醫治療方法,應當調理脾胃,輔以利濕。利濕的藥物,如茵陳、砂仁、黃柏、澤瀉、海金沙、木通等,可以加入清熱方劑中。熱度減退後,可以用桂枝湯加入茵陳、滑石,效果也很不錯。西醫則使用鐵劑、信石水、奎寧、奎寧霜等,長期服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白血球數量,這是目前最普遍的治療方法。

竊意此病須以滲濕之藥為主,以補血之藥為佐,兼用溫運以養血中之熱力。熱病後元氣已復者,用溫胃藥加入針砂、茵陳、地鱉、元明粉之屬,久服無不奏效。因特參中、西各法,以備識者採擇焉。

按:我國方書所謂脾虛,皆胃中濕寒之證也。以西醫學說考之,脾主行血,凡血管所餘之血,皆蓄泄於脾。瘧疾及熱證後之脾多腫,即其驗也。《內經》有脾統血之說,故凡病之血虛、面黃、腹脹者,古人即謂之太陰證,以血虛脾無不虛也。西人所論之血薄症,及血生白珠症,往往由脾與吸核。

先有積血,頓覺身體軟弱。血薄作為無力,頭暈且痛,耳鳴心跳,於是血弱而脾亦弱耳。若我國所云脾虛,多主胃寒、吐瀉、腹脹而言。戴麟郊所言脾虛各症,如面色萎黃,神情倦怠,氣息微促,心悸,耳鳴,與西醫書脾脹大,血生白珠之外候,若合符節,特未知其病原由脾積血,致血質因之變壞耳。究之脾虛諸症,實不外此,足見中醫不事剖割,而神悟之性,亦不可及也。

白話文:

我認為這個病應該以祛除濕氣的藥物為主,配合補血的藥物,並兼用溫補的方法來調理血液中的熱力。熱病過後元氣已經恢復的,可以使用溫補脾胃的藥物,加入針砂、茵陳、地鱉蟲、元明粉之類的藥材,長期服用必定有效。根據中醫和西醫的說法,以備識者採擇。

備註

  • 我國的醫書中所說的脾虛,都是指胃中寒濕的證候。
  • 根據西醫的理論,脾臟負責運送血液,所有血管中的血液都貯藏在脾臟中。瘧疾和熱證之後,脾臟通常會腫脹,這正是明證。
  • 《內經》中說脾臟統管血液,所以凡是血虛、面色黃、腹脹的疾病,古人就稱之為太陰證,因為血虛則脾臟必定虛弱。
  • 西方人所說的血薄症和血生白珠症,往往是由於脾臟和吸核引起的。
  • 先有積血,就會突然感覺身體虛弱。血薄會導致無力、頭暈和疼痛、耳鳴和心跳,這時血弱,脾臟也會虛弱。
  • 而我國所說的脾虛,大多指胃寒、嘔吐、腹脹。戴麟郊所說的脾虛各症狀,如面色萎黃、精神倦怠、氣息微弱、心悸、耳鳴,與西醫書中關於脾臟腫大、血生白珠的外部徵兆完全吻合,但不知道其病因是脾臟積血,導致血質變壞。
  • 追究起來,脾虛的各種症狀實際上都離不開這個原因,足見中醫雖然不做剖割,但其神悟的性質也是西醫所無法比及的。

中醫以脾兼主消化,西醫非之。最近醫學,乃知剖割死質,未全可恃。且知脾能生甜肉汁以化食物,足見我華自古在昔之神聖醫理,為能通天地之變,性命之微也。

白話文:

中醫認爲脾胃主要負責消化,西醫對此持反對意見。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手術切除病變組織並不完全可靠。而且瞭解到脾臟能夠產生甜味的液體來幫助分解和吸收食物,這足以證明中國古代神聖醫術的道理是能夠洞察天命變化、生命奧祕的。

2. 夾腎虛

時疫夾脾虛者為難治矣,夾腎虛者更為難治。蓋脾虛不能運化津液,血質變壞,痿黃困倦,尚可佐溫運以醒脾陽。腎虛則初起眩暈,驚悸,腰膝萎軟,時或手足逆冷,醫者頗難措手,況其中又有陽虛、陰虛之別。時疫必待汗下清而後解。腎陽虛者,一經汗、下,則脫絕之症隨見,必須時時諦察。

凡在表見腰痛異常,小便頻數,膝脛逆冷,其人平日,非淋濁、陽痿,即遺泄好內,以此診斷,百不失一。若脈弦勁動芤,尤為遺濁、淋泄之確據。西醫每謂脈潮於心,不能據以斷各臟腑之病象,而素患淋濁者,其關、尺竟確有此證佐,可見身體中氣化之學,不可不講也。審其腎陰虛者,可用生地、知母之屬,照顧腎氣;熱盛當清者,生地白虎湯為佳。

白話文:

瘟疫夾雜脾虛難以治癒,夾雜腎虛則更難治。因為脾虛無法運化體液,導致血質變差,出現痿黃、倦怠的症狀,還能用溫補的方式來振奮脾陽。腎虛則初期會頭暈目眩、心驚肉跳、腰膝無力,有時手腳會冰冷,醫者難以下手治療,更何況其中還有陽虛、陰虛之分。瘟疫一定要發汗、瀉下才能解毒。腎陽虛者,一旦發汗、瀉下,脫水症狀就會隨之出現,必須隨時觀察。

凡是表證出現腰痛異常、小便頻數、膝蓋和小腿發冷的,其人平時不是淋濁、陽痿,就是遺精、好色。根據這些症狀診斷,十次中有九次是正確的。如果脈搏弦細有力,更是淋濁、淋泄的明確證據。西醫常說脈象出於心臟,不能根據脈象來判斷各臟腑的病症,但是長期患有淋濁疾病的人,其關脈、尺脈卻確實有此證據,這說明人體氣化的學說是必須要研究的。如果判斷為腎陰虛,可用生地、知母等藥材調理腎氣;如果熱盛應該清熱,生地白虎湯是比較好的選擇。

西醫言腎失功用,每有神情昏倦,手足搐搦之變。若腎不能化血中之雜質,多致兩足浮腫。竊謂熱病纏綿日久,多有此兩候。中醫所謂久病陰虧,窮必及腎是也。治法以牛黃丸、紫雪丹安其神;以復脈輩消其腫,病無不愈。若病深發痙,汗多齘齒,大承氣湯下之如神。營血虛而當滋清者,清營湯為主。

屢清、屢下而熱更甚,舌上燥而無苔,或有燥苔,愈下而愈燥,皆陰虛之症。察其陽明無實邪可據,以六味地黃湯易生地加知母。王太僕所謂寒之不寒,責從無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不應則合生脈飲以滋水之上源,似此熱勢燎原,杯水難救車薪之火,必大作湯液,藥味以兩計,湯液以鬥計。倘頻灌而津不回,猶無根之木,本已先拔,更何法可沃其焦枯耶?直斷為不治可耳。

白話文:

西醫認為腎臟功能失調,常會出現精神萎靡、手足抽搐的症狀。如果腎臟無法清除血液中的雜質,則會導致雙腳水腫。我認為,熱病纏綿已久,大多會有這兩類症狀。中醫所謂「久病陰虧,窮必及腎」,正是這個道理。

治療方法:

  • 用牛黃丸、紫雪丹安撫神志。
  • 用復脈輩湯消腫,幾乎所有疾病都能治癒。
  • 若病情嚴重,出現痙攣、多汗、牙關緊閉的症狀,則用大承氣湯通下,功效顯著。
  • 氣血虧虛,需要滋養清熱的,以清營湯為主。

如果經過多次清熱、通下,病情卻加重,舌頭乾燥無苔,或者有乾燥苔膜,下藥越多,舌頭越乾燥,這些都是陰虛的症狀。觀察陽明經沒有明顯的邪實,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將生地改為生地,再加入知母。王太僕所說的「寒之不寒,責從無水」,就是指壯旺水氣來抑制陽光。如果六味地黃湯無效,則改用生脈飲滋潤腎臟。

像這種熱勢蔓延如原野大火,杯水車薪難以撲滅,必須煎煮大量的湯液,藥量以兩計算,湯液以鬥計算。如果頻頻灌溉,津液卻無法回升,就像樹根已經拔除,還怎麼能澆灌它枯竭的枝葉呢?這種情況只能判斷為無法治癒。

璜按:《銅人經》云:腎有系二條,自腎而之膀胱,並行而之溲尿處,乃下極部分也。洋醫云,腎乃溺管、脈管、回管及筋膜互相疊里而成,從顯微鏡照之,了了可辨。則腎為司溺之經,與《內經》言腎為水臟,均確鑿不移。戴麟郊以小便頻數及淋濁、遺泄屬於腎症,自是切當。

但腎虛多腰痠多溺。溫熱病之腰痠,常因熱濕,尤宜剖析也。若神情昏倦,手足搐搦,洋醫以為腎病,與《內經》「腎藏志」、「白虎通腎所以智」之說,義實相通。蓋腎精成而腦髓生,人之靈機、記性在腦,作強使巧莫大於是,此腎所以藏智也。腎虛則神情昏倦,精衰則智衰也。

白話文:

璜按:《銅人經》記載:腎臟有兩條繫帶,從腎臟通往膀胱,平行而行,到達排泄尿液的地方,這是人體最下方的部位。西醫說,腎臟是由尿管、血管、靜脈和筋膜相互交織而成,用顯微鏡觀察,一目了然。所以說腎臟是主司排泄的器官,這與《內經》中說腎臟是水臟,都確鑿無誤。戴麟郊認為小便頻數、淋漓不盡、遺精等症狀都屬於腎臟病變,這點是十分精確的。

不過腎虛會導致腰痠背痛、頻尿。溫熱病導致的腰痠背痛,通常是由於熱濕所致,需要仔細分析。如果出現神志昏沉、手足抽搐等症狀,西醫認為是腎臟疾病,這也與《內經》中「腎藏志」、「白虎通腎所以智」的說法相吻合。因為腎精充足才能生成腦髓,人的靈機、記憶都依靠腦髓,而人的力量和技巧都源於此,所以說腎臟是藏志的器官。腎虛就會導致神志昏沉,腎精衰竭就會導致智力衰退。

腎為水臟,陰液虛則腎虛,肝風內動則搐搦。吳鞠通於溫熱「下焦篇」云:以復脈輩復其精,其神昏瘛瘲者,大劑濃濁填陰塞隙,旨哉言矣。

白話文:

腎臟是人體中的一個臟器,如果陰津不足就會導致腎虛,而肝臟內的風邪內動則會導致抽搐和痙攣的症狀出現。吳鞠通用復脈湯來恢復人的精力,並且對於那些精神模糊、四肢顫抖的人,他建議大量服用濃濁的食物來補充體內的陰氣並填補空缺,這是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