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10)
卷一 (10)
1. 論溫熱、瘟疫、溫毒即西醫之重輕熱症
清早則病略快;有午後起熱而夜半減者;有夜間起熱而次早減者;亦有每日二次,午刻發熱,夜半熱減,減後復熱,次早復輕者。據西醫皆以為重症。謂當邪盛正衰,血氣弱,皮色必黃。瀉血亦常有之,久必變為發黃熱症。肝脾二部必軟腫,小便必短而色深。不知此種病悉由伏氣,華人謂之化瘧不成,執治瘧死板法以治此症,危者接踵。
若能精參葉案,細勘溫熱諸書,分其在氣、在血,有汗、無汗,或清手太陰,或治足陽明。挾濕者化之;液燥者滋之;有痰熱者,開降而疏泄之。此症雖纏綿,不十數日而可愈,究竟非重症也。惟老人、小兒及虛甚者,患此多死,又醫者不可不知耳。按此症西醫分為三等:曰輕症,曰重症,曰危症。
輕者初起身熱,四五日無甚加減,後則熱之起止,俱有定候。舌苔黃厚,口氣穢濁,作悶,作嘔,頭額骨痛,每覺寒毛森動。其病初起發汗,則身熱略減,越日復作,時必先惡寒,隨即身熱,又加夜不成寐,或流鼻血及輕咳嗽是也。重症身熱,甚少輕減,一似連綿不斷。約第三日腦漿不安,則譫語不能理事。
其舌乾裂,皮色發黃,甚則瀉紅利。此脾肺本體腫大之症,多成死候,惟漸變輕,或化瘧則無妨。危症起時,與重症相同。熱連綿甚熾,隨即譫語,不能理事,昏迷沉睡;或初起即現危險之狀,譫語,發黃,諸竅見血,或小便閉,或吐瀉,或紅痢,皆由肺病或肝生瘡,以致此也。據西醫此說,以熱熾昏譫則病腦,瀉利、發黃則病腸、病血,實為危重之症也。
此病來因各殊,不能混一施治,然預後不良,多有變痙厥而亡者,此則中外醫學家之所公認耳。
再應時輕重熱症,中國秋間濕熱證,此候最多。華岫云以為不比傷寒之邪,一汗即退,亦不比溫熱之邪,投涼即安者,此病是也。治之不得其法,則告斃甚多。取溫熱各書細心體會,自能措之裕如。
白話文:
早晨發病通常比較快;有的午後開始發燒,半夜退燒;有的晚上發燒,隔天早上退燒;也有每天發燒兩次,中午發燒,半夜退燒,退燒後又發燒,隔天早上又稍微減輕的。西醫都認為這些是重症。他們認為這是邪氣旺盛、正氣衰弱的表現,病人氣血虛弱,皮膚顏色一定會變黃。放血也很常見,時間久了必定會變成發黃的熱病。肝臟和脾臟兩個部位一定會變軟腫大,小便一定會短少而且顏色深。他們不知道這種病都是因為潛伏的病氣引起的,我們中國人說這是「化瘧不成」。如果用治療瘧疾的死板方法來治療這種病,就會接連不斷地出現危險。
如果能夠仔細參考葉天士的醫案,詳細研究溫熱病的各種書籍,分辨病邪是在氣分還是在血分,是有汗還是無汗,或者清解手太陰經,或者治療足陽明經。有濕邪的就化解它;身體乾燥的就滋潤它;有痰熱的就疏通開泄它。這種病雖然會纏綿不癒,但只要不是十幾天,都可以治好,其實並不是重症。只有老年人、小孩和體虛的人,得這種病多半會死亡,這是醫生必須要知道的。按照西醫的說法,這種病分為三種等級:輕症、重症和危症。
輕症一開始會發燒,四五天沒有明顯的加重或減輕,之後發燒的時間和停止的時間都會有規律。舌苔黃厚,口氣穢濁,感覺悶、想吐,頭額骨疼痛,常常覺得寒毛豎立。這種病剛開始發汗,體溫會稍微下降,隔天又會發作,發病時一定會先覺得怕冷,隨即發燒,而且會加上晚上睡不著、流鼻血或輕微咳嗽等症狀。重症則發燒,很少減輕,好像連綿不斷。大約第三天,會出現腦部不適,開始說胡話、不能正常思考。
他們的舌頭會乾燥龜裂,皮膚顏色發黃,嚴重的話會拉出紅色的痢疾。這是脾臟和肺臟本體腫大的症狀,多半會導致死亡,除非病情逐漸減輕,或是轉變成瘧疾就沒事。危症剛開始時,跟重症一樣。高燒持續不退,隨即開始說胡話、不能正常思考、昏迷嗜睡;或者剛發病就呈現危險的狀況,說胡話、皮膚發黃、身體各孔道出血,或者小便不出來、嘔吐、腹瀉,或是拉血痢,這些都是因為肺病或是肝臟生瘡引起的。根據西醫的說法,高燒昏迷是腦部有病,腹瀉、皮膚發黃是腸道、血液有病,這些都是非常危重的症狀。
這種病發病的原因各有不同,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而且預後不好,很多人會變成抽搐而死亡,這是中外醫學家都認同的。
再說說應時的輕重熱病,中國秋季的濕熱證,這種情況最多。華岫雲認為這種病和傷寒不一樣,發汗不會立刻退燒,也和溫熱病不一樣,用寒涼的藥物不會立刻好轉,這種病就是這樣。如果治療方法不對,死的人就會很多。仔細研究溫熱病的各種書籍,用心體會,自然就能夠從容應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