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6)
卷二 (6)
1. 夾亡血
疫證亡血有三,其一未病之先,素亡血而陰虛。一受疫則熱邪乘虛煎熬,亡陰最易。解表清裡,用藥必須步步照顧營血。普濟消毒飲之用元參,解表之用丹參、生地,皆能清熱和血,而不使熱傷陰分。此等證切勿多用升藥,一升而吐衄交作者,比比生平見之屢矣。其一當受病之時,忽然吐衄,女子崩漏,甚主血暈昏厥,勢甚危急,亦熱瘧常有也。
病家但知血之可不駭,往往不知受疫,醫家亦忽其客邪,惟汲汲於止血,清涼滋補多致危殆。不知血由熱逼,惟當治熱,邪解而血自止。此症不遽見於疫在表時,而見於發熱數日之後,人猶易知,惟疫鬱於陰經,而暴見此症者難識,以其症外無頭痛發熱之可據耳。
白話文:
疫病導致失血有三個原因:第一,在發病之前,原本就氣血不足,陰虛。一旦受到疫氣侵襲,熱邪就會趁虛而入,耗傷體液,最容易傷陰。因此,在治療方面,既要解表,又要清裡,用藥時必須步步照顧營血。〈普濟消毒飲〉中的元參,可以清熱涼血,不讓熱邪傷及陰分;其中用來解表的丹參和生地,都可以清熱涼血,不會讓熱邪耗傷陰液。遇到這種情況,絕不能濫用昇藥,因為一旦昇藥過量,很容易導致吐血、衄血等情況。
第二個原因是,在發病的過程中,突然吐血、衄血,女性崩漏,嚴重時會導致血暈昏厥,情況十分危急,在熱瘧中也常常出現這種情況。
患者往往只知道止血,卻不知道自己是受到疫氣侵襲,而醫生也忽略了外來的邪氣,只急著止血,使用清涼滋補的藥物,反而導致病情加重。其實,失血是由於熱邪逼迫造成的,因此只要治療熱邪,邪氣消除,失血自然就會停止。這種症狀通常不會在疫病表證階段出現,而是在發熱幾天之後才會顯現出來,這時還比較容易辨識;但是,如果是邪氣鬱積在陰經,而突然出現這種症狀,就比較難以辨別,因為從外在症狀上沒有頭痛發熱等依據可循。
但見微惡寒而大作嘔,急當視其氣色、神、脈、舌苔,若舌有白苔,氣息有一二疫象,即是邪毒,服豬膽汁止血最妙,或用丹參、丹皮、生芍、生藕、生萊菔汁、茅根汁、滑石之屬;嘔加藿香;脹加青皮。但治疫毒則血自已。脫血太甚氣欲絕者,加入人參固中氣,候疫症傳變歸經,然後按經治之,此疫血兼證之最危者,十中僅救一二之證也。其三疫邪大張,煩熱燥渴而見亡血證,溫熱疫瘟之常候也,犀角地黃合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只是見到輕微惡寒卻大聲嘔吐,應立即觀察其氣色、精神、脈象、舌苔,如果舌頭上有白苔,氣息中出現一兩樣瘟疫的徵兆,那便是邪毒入侵,服用豬膽汁止血最有效,或使用丹參、丹皮、生芍藥、生藕、生萊菔汁、茅根汁、滑石等藥材。嘔吐時加入藿香;腹脹時加入青皮。但只要醫治瘟疫,血便會自行止住。假如失血過多,元氣將要斷絕,則加入人參以固固中氣,等待瘟疫傳變歸經,然後再依據經絡治療。這是疫毒兼見的證型中最危險的一種,十人之中僅能救治一兩人。此外,三疫邪氣大作,煩熱燥渴,同時出現失血的證狀,是溫熱疫瘟的常見徵候,應以犀角、地黃合白虎湯為主。
千金吐血百治百瘥,十治十瘥,千金不傳方亦好。
璜按:素有亡血者,陰氣本虧,一感溫熱,邪氣之鴟張必甚,清熱之下,最宜刻刻育陰,清營湯甚妙。如因感溫熱而吐衄,生刮竹茹湯一二兩煎服,或生用萊菔汁和蜜服,無不奏效,此餘生平屢試屢驗之法也。
白話文:
古書記載有一種藥方,號稱“千金吐血百治百瘥”,意思是服用此藥,百人服用,百人痊癒,就算不傳授此方,效果也很好。但作者認為,失血患者原本陰氣就虛弱,一旦感受風熱,邪氣就會更盛,所以清熱時更要著重於滋陰。清營湯是治療此症的良方。如果因感受風熱而吐血或鼻出血,可以用竹茹湯一到二兩煎服,或用生萊菔汁加蜂蜜服用,效果都很好。這些都是作者多年來反覆試驗驗證的有效方法。
2. 夾哮喘
哮喘乃肺家素有痰火,一受疫邪,其濕熱之氣從其類而入肺,發為哮喘。遇此當察其色、神、脈、舌苔,有疫但治疫,其哮喘當自除。於治疫藥中加貝母、瓜蔞、淡豉、桑皮,疫邪哮喘並解,法更精密。
璜按:喘無善症,在方書中幾成為口頭禪,哮喘更為頑痰,病發數次以後,甚難根除。溫熱而夾哮喘,熱邪引動其哮,惟清熱滌痰,頻頻服之,方可望愈。此條不過言其方治如此,效否非敢必也。
白話文:
哮喘是肺部本來就容易積痰火,一旦感染疫病,濕熱之氣就會順著氣路進入肺部,引起哮喘。遇到這種情況,要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狀態、脈象和舌苔,如果有疫病就治療疫病,哮喘自然會消失。在治療疫病的藥方中,可以加入貝母、瓜蔞、淡豉、桑皮,這樣可以同時解除疫病和哮喘,治療方法更加精準。
3. 夾心胃病
時疫有兼心胃痛者,於其痛時察其氣色、神、脈、舌苔。若有一毫溫熱,但治溫熱。然平時因寒而發,此則惟治其熱。蓋疫邪客於膜原,傳於太陰,而發心胃之痼疾,於當用金鈴子散、丹參、鬱金、橘核、蔥根、生芍、降香之類,使其透發於表,而痛自己。若誤認平常心胃痛,用桂、附、薑、萸,必致危殆。
璜按:此乃胃痛也。我國每以為心胃,原因未明。溫熱胃痛,但治其熱,熱退痛已,固屬正論。然更有一種邪氣欲出而不得出,因之而胃痛者,用通絡搜邪之品,使之由里出表,表熱汗出,痛即立止。余於秋暑流行病中每見之。
白話文:
在遇到疫病兼併心胃痛的情況時,應在疼痛發作時觀察病人的氣色、精神、脈象和舌苔。如果有一點溫熱的徵兆,就按照治療溫熱病的方法治療。但如果病人在平時是由於受寒引起的,那就只治療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疫邪先侵犯於膜原,再傳播到太陰,引發了心胃的舊疾。此時應該使用【金鈴子散】、【丹參】、【鬱金】、【橘核】、【蔥根】、生芍、【降香】等藥物,讓邪氣透發於表,這樣疼痛自然會消退。如果誤認為是平時的心胃痛,使用桂、附、薑、萸等溫熱藥物,必定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醫家按語
這是指胃痛。我國醫家經常認為心和胃是相連的,但具體原因不明。溫熱引起的胃痛,只治療發熱的症狀即可,熱退痛消,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還有一種情況,是邪氣想要外出卻不能外出,導致胃痛。這時需要使用通絡搜邪的藥物,讓邪氣從內部透發到外部,表面的熱氣化汗排出,疼痛就會立即停止。我在秋暑流行病中經常見到這種情況。
4. 夾疝
疫邪夾疝,其腎囊少腹引痛,全是疝症,當照辨氣色、神、脈、舌苔法辨之。一有疫邪,不必治疝,但治疫則疝自消。若依常治疝法,用吳萸、桂、附、茴香諸燥品,輕者變囊癰,重者變為呃逆、噦、厥,昏沉而莫救矣。
璜按:疝症最忌發炎。在感冒溫熱時,較之他症治法,尤須慎重。感疫時方夾疝者,治疫而疝愈;倘系久病,須審其化熱與否,不宜冒昧。素本患疝而後感溫熱者,徒治其熱,疝豈能愈乎?況蠟疝必非服藥可消,但須治溫熱,不必兼顧也。若用吳茱萸等藥,是自求禍矣!
白話文:
若患上疫病,同時伴有疝氣,導致腎囊與小腹疼痛,這都是疝氣的症狀。應根據患者的氣色、精神、脈象、舌苔等情況進行辨證。一旦感染疫病,不必急於治療疝氣,只要治療疫病,疝氣自然會消退。若依照傳統治療疝氣的方法,使用吳茱萸、桂枝、附子、茴香等燥熱藥物,輕則會導致疝囊化膿,重則會引起呃逆、嘔吐、昏厥等症狀,導致病情加重,難以挽回。
需要注意的是,疝氣最忌發炎。在感冒或溫熱病症期間,治療疝氣更需謹慎。若感染疫病後同時患上疝氣,應以治療疫病為主,疝氣自然會好轉。如果患疝氣已久,需仔細觀察是否伴隨化熱現象,切勿輕率用藥。若是原本患有疝氣,之後又感染了溫熱病症,只治療溫熱病症,疝氣是無法痊癒的。此外,蠟疝通常無法透過藥物消除,只需治療溫熱病症即可,不必同時治療疝氣。如果使用吳茱萸等藥物,無異於自尋死路。
5. 溫熱死候
《內經·刺熱論》云:太陽之脈,色榮顴骨。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厥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
璜按:西醫嘉約翰云:熱病熱度甚高,歷久無汗,並大小便閉則危險。不知危險不專在無汗也,即汗出亦有死症。《內經》「刺熱論」及「評熱病論」色脈互勘,指出種種死候。此蓋古聖人達性命之微,通死生之故,始能言之,非西醫所知也。《醫門棒喝》註解,未及嘉言根據色脈之超妙,茲照錄之。
嘉言云:凡人有病,其色必徵於面,而熱病尤彰。今久邪內伏,其春發溫,必始太陽,經脈紅赤,熱色先見,兩顴如以採飾,熱之先徵也。榮飾之色,只顴骨一處,不交他處,病之淺者也。古經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少需聽其自解,此真訣也。大凡溫病自內出,經氣先傷,雖汗多未解。
白話文:
《內經·刺熱論》中說:太陽經脈的脈象,會呈現氣色紅潤的顴骨。如果這個紅潤現象沒有消失,表示現在就可以發汗,只要等待時機就可以了。如果厥陰經脈的脈象也同時出現,表示死期不超過三天,而且發熱的病症會連帶影響腎臟。
璜按下語:西醫約翰·凱恩說:發熱的病症,如果體溫過高、發病時間過長,而且沒有出汗,大小便也不通暢,就會有危險。但不知道危險不只在於沒有出汗,即使有出汗,也有可能會演變成致死的重症。《內經》的「刺熱論」以及「評熱病論」,透過觀察氣色和脈象,指出了各種致死的徵兆。這是古代聖人透徹瞭解生命奧祕,明辨生死規律,才能說出這些話,不是西醫所見有限能理解的。《醫門棒喝》的註解沒有提到約翰·凱恩的說法,因此現在照錄於此。
約翰·凱恩說:凡人有病,其氣色一定會表現在臉上,而發熱的病症尤其明顯。現在長久積聚的邪氣爆發,春天發病形成溫病,一定會從太陽經開始,經脈呈現紅色,發熱的氣色首先出現,兩邊的顴骨彷彿被彩繪過,這是發熱的徵兆。氣色紅潤只有顴骨一處,沒有擴散到其他地方,表示病症還不算嚴重。古籍記載,「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表示只要稍微等待,讓病症自行解除,就可以痊癒。這是真正的訣竅。一般而言,溫病是由內部產生,經氣首先受傷,即使有大量的出汗也無法解除。
按:此等處醫者最宜體認,所云不比傷寒之一汗即解也。故云:今且得汗,待時而已。至於與厥陰脈爭見者死,太陽榮顴骨,少陰榮頰前,厥陰榮頰後,少陰榮兩頤。謂太陽、厥陰、陰陽同時並交榮飾,此才名為「爭見」。若只面呈一部,豈爭見乎?爭見赤紫滯晦,傳經勢重,已為主死,青黑克賊,十死不救矣。
蓋太陽水而生厥陰木,則發榮滋長,光華畢達,固有善無惡也。厥陰木而孕太陽水,則子藏母腹,勾萌盡達,亦默庇其根也。今外邪入而真藏逼見於面,夫是以死耳。其熱病內連腎,身內百司庶職,惟腎獨為政府,為厥陰母,水熱垂危,求救於腎水。腎水足供,尚可以母子兩全,腎水源流並竭,不母子俱困乎?可見神去則藏敗,藏敗則爭見黧黑,豈脈色不由根心也哉。
白話文:
醫生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和傷寒一發汗就解的症狀並不相同。因此,即使病人暫時出了汗,也要等待時機。如果出現厥陰脈與其他脈象爭見的現象,病人就凶多吉少。太陽經絡榮於顴骨,少陰經絡榮於頰前,厥陰經絡榮於頰後,少陰經絡榮於兩頤。當太陽、厥陰、陰陽三經同時並交榮飾,這才叫做「爭見」。如果只是臉部某個部位呈現異常,就不是爭見。爭見時臉色赤紫滯晦,傳經勢重,已經是病入膏肓,青黑克賊,十死無生了。
因為太陽水生厥陰木,所以可以發榮滋長,光華畢達,自然有益無害。厥陰木孕育太陽水,所以孩子藏於母親腹中,勾萌盡達,母親也默默庇護著孩子。現在外邪入侵,真氣被逼現於面部,這就是病人要死的緣故。熱病內連腎臟,身體內所有官司職能,只有腎臟獨為政府,是厥陰的母親,腎水受熱危急,向腎水求救。如果腎水充足,還可以母子兩全,如果腎水源流枯竭,母子都會陷入困境。由此可見,神氣消失就會導致精氣衰敗,精氣衰敗就會出現爭見黧黑,這難道不是脈色受根心影響嗎?
「刺熱論」云: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夭,曰令且得汗,待時而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
嘉言云:右頰前赤色未交他處,待汗自已。若兩頤黑色,與少陽赤色爭見則死也。少陰經敗,甚必入腎,腎藏發露,泉水之竭矣,無陰以守之矣。少陽相火,少陰真火,上下交焚,刻頃俱為灰燼,誠劫災也。傳經勢重,間有迴天之手。至於腎內枯槁無救,頰頤紫黑,已見惡痕縷縷不數,此獨陽無陰,如大火聚,安得紫府丹臺,授以太陰神水乎?
「評熱病論篇」: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
白話文:
右臉頰前面出現紅色,但還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可以等待它自行發汗。如果兩腮出現黑色,與少陽經的紅色症狀同時出現,則病人會死亡。少陰經受損,必定會波及腎臟,腎臟失去滋養,就像泉水枯竭,沒有陰氣來守住陽氣了。少陽經的相火,少陰經的真火,上下同時焚燒,很快就會化為灰燼,這真是大災難啊。如果傳經的勢頭很強,偶爾會有神醫可以挽救,但如果腎臟內部乾枯無救,兩腮出現紫黑色,已經看到禍害臨頭且無法挽回,這是因為獨陽而沒有陰,就像大火聚積,怎麼能得到紫氣丹田,授予太陰神水呢?
黃帝問:有人發燒,出汗後又發熱,而且脈搏快而急促,出汗後不減,還說胡話,不能進食,這病叫什麼名字?岐伯回答:這病叫陰陽交爭,交爭就會導致死亡。黃帝說:請告訴我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人之所以發汗,都是因為穀氣,而榖氣是從精氣中產生。現在邪氣在肌肉骨骼中交爭,而能發汗,這是因為邪氣被驅逐,精氣戰勝了。精氣戰勝了,本應可以進食,而且不會再發熱。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甚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章虛谷曰:陰陽之氣,本來相交而相生者,今因邪勢瀰漫,外感陽分之邪,與內發陰分之邪,交合為一,而本元正氣絕矣,故病名陰陽交。交者死,非陰陽正氣之相交也。
又曰:汗生於穀,穀生於精者,謂由本元精氣,化水穀以生津液,發而為汗。邪隨汗泄,則邪卻而精勝也。精氣勝則當能食,以化水穀,是邪已泄則不復熱矣。乃復熱者,邪氣未去也。其所出之汗,精氣走泄也,故汗出而輒復熱,是精卻而邪勝也。所以不能食,精無俾也。俾者,倚借之謂。
白話文:
復發熱者,是邪氣作祟;流汗者,是精氣流失。現在已經出汗卻又復發熱,這是邪氣占上風;不能進食,是因為精氣無法補充;病了且久治不癒者,他的壽命會頃刻間傾覆。而且《熱論》說過:出汗後脈搏依然浮躁而劇烈者會死亡。如今脈象與出汗狀況不一致,這是無法戰勝疾病,他死亡是顯而易見的。胡言亂語者是意志混亂,意志混亂者會死亡。現在看到有「三死」,卻看不到「一生」,即使病情好轉也一定會死亡。
章虛谷說:陰陽之氣本質上是相交相生的,現在因為邪氣瀰漫,外感侵犯陽氣,與內發的陰氣邪氣交合為一體,而本來的正氣卻已經斷絕,所以疾病名稱為「陰陽交」。「交」是代表死亡,並非指陰陽正氣的相交。
他又說:汗水是由穀物生出的,穀物是由精氣生出的,指由本源的精氣,化成水穀以產生津液,再發散而出成為汗水。邪氣隨著汗水排出,則邪氣退卻而精氣勝利。精氣勝利則應該能進食,以化水穀,邪氣已經排出就不會再復發熱了。現在復發熱,表示邪氣尚未消除。而出汗的現象,是精氣外泄所致,所以出汗後又復發熱,是精氣衰敗而邪氣占上風。因此不能進食,是因為精氣無以為倚恃。
其病雖留連,其壽可立待而傾也。古論云:汗出而脈躁盛者死,正謂其精卻而邪不去也。若邪去而精氣存,脈即靜矣。今脈與汗不相應,則精氣不勝邪氣也,其死明矣;且狂言是失志,失志者死。一也,汗出復熱,精卻邪勝;二也,汗與脈不相應;三也,今見三死症,不見一生症,雖似愈必死也。
璜按:王士雄謂:溫病誤作傷寒治,妄發其汗。多有此候,真乃閱歷之言。「玉版論要」曰:溫病虛其死。吳鞠通曰:病溫之人,精血虛甚,則無陰以勝溫熱,故死。
溫病發於三陰,脈微足冷者,難治;溫病大熱,脈反細小,手足逆冷者,死;溫病初起,大熱,目昏譫語,脈小足冷,五六日脈反躁急,嘔吐昏沉,失血痙搐,舌本焦黑,脈促、結代、沉小者皆死;溫病汗後身熱,脈反盛者,死。
白話文:
儘管他的病情持續,但他的壽命恐怕已經岌岌可危了。古代醫書上說:出汗多而脈搏很盛的人會死,這正是說他的精氣已經耗盡,邪氣卻沒有消退。如果邪氣消退,精氣還存留,脈搏就會平靜下來。現在脈搏和出汗的情況不一致,說明精氣已經被邪氣壓制住了,他的死亡是顯而易見的;再說,胡言亂語是心神失常的表現,心神失常的人會死。第一,出汗後又發熱,精氣耗盡,邪氣得勢;第二,出汗和脈搏不一致;第三,現在出現了三個死亡的症狀,沒有看到一個生還的症狀,雖然看似好轉,但肯定會死。
璜的註解:王士雄說:將溫病誤診為傷寒治療,盲目發汗。出現這種症候的有很多,這真是有經驗的話。〈玉版論要〉說:溫病虛脫致死。吳鞠通說:患溫病的人,精血極度虛弱,沒有陰氣來剋制暑熱,所以會死亡。
溫病起於三陰,脈搏微弱,腳底發涼的,很難治癒;溫病高燒,脈搏反而細小,手足逆冷的,會死;溫病剛開始發作時,高燒,眼睛昏花,胡言亂語,脈搏細弱,腳底發涼,五六天後脈搏反而跳得快而急促,嘔吐昏迷,出血抽搐,舌根發黑,脈搏急促、結代、沉細的都會死;溫病出汗後,體溫反而升高,脈搏反而很盛的,會死。
「熱病篇」曰: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吳鞠通曰:「人近躁」,邪在上焦,故取之諸陽,以泄其陽邪,陽氣通則汗隨之。「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陽盛則陰衰,瀉陽即陰安其位,瀉其有餘,即所以補其不足也。又曰:「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此一句,實治溫熱吃緊大綱。
蓋熱病未有不耗陰者,其耗之未盡則生,盡則陽無所留戀,必脫而死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溲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或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白話文:
"熱病篇"提到,如果熱病發作三天後,氣口處的脈搏變得平靜,而人迎處的脈搏則顯得興奮,這種情況下,應採取對應治療,對身體的各個陽經進行五十九次針灸,用來排解熱毒並引發出汗。這時,需要補充陰液,以補足不足的體質。吳鞠通進一步解釋,"人迎躁"表示邪氣在上焦,因此需要對陽經進行治療,以排除體內的陽邪,當陽氣流通,就會引發出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指的是當陽氣過盛,陰液就會相對減少,通過排解過剩的陽氣,實際上就是為了補充不足的陰液。他又指出,"實其陰,以補其不足"這句話,實際上概括了治療溫熱病的基本原則。
熱病發作三至七天後,如果脈搏變得微弱且細小,尿液出現出血現象,口中乾燥,那麼預示著病況嚴重,可能在一兩天內死亡。若脈搏變得緩慢,這表示病情危急,可能在一天內死亡。
對於熱病發作七至八天的情況,如果脈搏沒有亢進,或者雖然有亢進但不能持久,且在後三天中出現出汗現象。若在三天內仍無出汗,第四天就有生命危險。
熱病已得汗,脈尚躁,喘,且復熱,喘甚者死。
熱病不知痛處,耳聾,不能自收持,口乾,陽熱甚,陰頗有汗者,熱在髓,死、不治。沈月南曰:髓者,主陰之精,骨之充也。邪入最深,乃為髓熱,腎氣敗絕,故至死也。
熱病汗不出,大觀發赤,噦者死。沈曰:汗不出,陰無力也。觀赤謂之戴陽。面戴陽,陰不足也;噦者,邪犯胃府,胃虛甚也。本原虧極,難免死矣。
熱病泄而腹滿者死。沈曰:邪傷太陰,脾氣敗也,故死。
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沈曰:目不明,臟腑之精氣竭也。熱不已,表裡之陰氣竭也,故主死。
璜按:此亦熱衝於腦之象。汪謝城據《難經》謂:陰脫而熱猶不已,故死。見解亦超。
白話文:
熱病患者出汗後,脈搏仍然跳動頻繁,呼吸急促,而且還持續發熱,呼吸極度困難者,將會死亡。
熱病患者不知道疼痛,耳朵失聰,無法控制自己,口渴,陽熱非常旺盛,陰氣雖然有汗,但汗量少,這是熱邪深入骨髓,導致腎氣衰竭,無法治療,最終會死亡。沈月南說:骨髓主掌陰精,是骨骼的充盈物質。邪氣侵入最深處,就會導致骨髓發熱,腎氣耗竭,因此會死亡。
熱病患者不出汗,臉色發紅,嘔吐者會死亡。沈月南說:不出汗說明陰氣不足。臉色發紅稱為戴陽,面戴陽表示陰氣不足;嘔吐則是邪氣侵犯胃部,胃氣虛弱嚴重。由於根本虧損極度嚴重,難以避免死亡。
熱病患者腹瀉,肚子卻脹滿,會死亡。沈月南說:邪氣傷了太陰,脾氣衰敗,因此死亡。
熱病患者眼睛看不清楚,持續發熱,會死亡。沈月南說:眼睛看不清楚,說明臟腑精氣耗竭。持續發熱,說明表裡陰氣耗竭,因此會死亡。
璜按:這也是熱邪衝擊腦部的徵兆。汪謝城根據《難經》指出:陰氣脫落,而熱邪仍然持續不退,所以會死亡。這個見解也很精闢。
熱病,嘔,下血者,死。沈曰:汗不出,陽盛陰虧而閉也;再嘔、下血,邪深血分,陰傷尤甚,故死。
璜按:汗不出,熱無出路,甚至加重,此西醫所忌也。嘔而下血,小腸炎、重熱症多有之,每成死候。讀西說自知。
熱病,舌本爛,熱不已者,死。沈曰:心、肝、脾、腎之脈,皆繫於舌本。舌本爛,加之熱不已者,三陰陰絕也,故死。
按:此證服育陰解熱之品,熱退可生。璜曾治而愈之。
熱病,咳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沈曰:咳而衄,邪在肺經,動陰血也。汗不至足,尤為真陰虧竭,故死。
熱病,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瘲,齒噤、齘也。沈曰:痙,風、強病也。凡脊背反張,曰腰折;肢體抽搐,曰瘛瘲;牙關不閉曰噤;切齒,曰齘,皆痙病也。此以熱極生風,大傷陰血而然。既熱且痙,乃為死症。
白話文:
**熱病,嘔吐,拉血者,死亡。**沈金鰲說:汗不出,是因為陽氣旺盛,陰氣虧虛而閉塞所致;再次嘔吐、拉血,邪氣深入血分,陰氣受傷更加嚴重,所以死亡。
**黃元御註解:**汗不出,熱氣沒有出路,甚至加重,這是西醫所忌諱的。嘔吐而拉血,小腸炎、重熱症多有之,往往成為死亡的前兆。閱讀西方的醫書就會明白了。
**熱病,舌根潰爛,熱氣不退者,死亡。**沈金鰲說:心、肝、脾、腎的經脈,都連繫於舌根。舌根潰爛,再加上熱氣不退,三陰陰氣絕滅,所以死亡。
**註解:**這種症狀服用心養陰、解熱的藥物,熱氣退了就能生還。黃元御曾治療過此症並治癒。
**熱病,咳嗽而流鼻血,汗出不到腳者,死亡。**沈金鰲說:咳嗽而流鼻血,邪氣在肺經,動搖陰血。汗出不到腳,更是真陰虧竭的表現,所以死亡。
**熱病,發熱而抽搐者,死亡。**腰折、瘛瘲、牙關緊閉、咬牙切齒等症狀。沈金鰲說:抽搐,是風熱之疾。凡是脊背反弓,稱為腰折;肢體抽搐,稱為瘛瘲;牙關緊閉,稱為噤;咬牙切齒,稱為齘,都是抽搐的病症。這是由於熱氣極盛而化生風邪,嚴重損傷陰血所致。既發熱又抽搐,就是死亡之症。
璜按:此證遵《金匱》痙症門,用大承氣湯下之,取效捷於桴鼓,真起死回生之方也,屢試屢驗。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吳鞠通曰:汗後脈躁,陰虛之極,故曰死。然能以甘涼藥沃之得法,亦有得生者。
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吳鞠通曰:脈躁無汗,陽盛之極。陽盛而至於極,陰無容留之地,故亦曰死。雖然較前陰陽俱靜有差,此證猶可大劑急急救陰而有活者。即已得汗而陽脈躁盛,邪強正弱,正尚能與邪爭。若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貴在留之得法耳。至陰陽俱靜,邪氣深入下焦,陰分正無捍邪之意,直聽邪之所為,不死何待?
白話文:
這個病症依照《金匱》痙症篇的記載,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效果就像敲鼓一樣迅速,真是起死回生的良方,屢試屢驗。
熱病已經出汗,但脈搏仍然躁動有力,這是陰氣耗竭的極點,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搏平穩,就能活下來。吳鞠通說:出汗後脈搏躁動,是陰虛的極致,所以說會死亡。然而如果能夠用甘涼藥物滋潤,方法得當,也有活下來的機會。
熱病患者,脈搏仍然躁動有力,但沒有出汗,這是陽氣過盛的極點,會死亡;脈搏強勁躁動,出汗後平穩,就能活下來。
吳鞠通說:脈搏躁動無汗,是陽盛的極致。陽氣過盛到了極點,陰氣就沒有容身之處,所以也說會死亡。雖然比陰陽都平靜的情況有所不同,但這個病症仍然可以用大劑量藥物急救陰氣,還有活下來的機會。即使已經出汗,但陽脈仍然躁動有力,邪氣強盛正氣虛弱,正氣仍然可以與邪氣抗衡。只要留存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存的希望,關鍵是要懂得留存的方法。等到陰陽都平靜下來,邪氣深入下焦,陰分正氣已經沒有抵抗邪氣的意願,只能任由邪氣擺布,不死又等什麼呢?
璜按:我國醫學,於溫熱死症,分別詳明,醫者於此,於輕重緩急之間,自有把握。而近世西醫,就熱度表及察心力盛衰以辨死症,亦可為診斷之助。查西醫云:熱度之高達四十二度以上,暫時即足致死;或三十九度至四十度,糾纏不解□□□本屬如何,終歸於死。其死候大概由心力之衰弱,最居多數,而□□□□□□以傳染菌之作用者,衰弱尤甚。
此心力衰弱,有變在頃刻者,證名虛脫。此等症非溫熱固有之症,大多數由傳染病,或中毒,或吐血下血,或瀉痢,體溫急下,劇性神經障害,每每見之。在輕症,只見手足末梢部冷厥;劇症則皮膚蒼白,容顏衰萎,身體冷厥,神氣昏沉,脈形細小,呼吸似無,五官冥然罔覺,中醫每以為陽脫,不知此乃心臟大衰,血行無力之徵也。
白話文:
**璜按:**我國醫學對於溫熱病的症狀有詳盡的區分,醫生對於溫熱病的輕重緩急,有各自的把握。而近年來西醫使用體溫計和觀察心跳強弱來辨別症狀,也可以協助診斷。
根據西醫的說法:體溫上升到四十二度以上,可能很快就會導致死亡;如果體溫在三十九度到四十度之間徘徊不退□□□□□,最後也會導致死亡。這種死亡的原因大多是由於心力衰弱,而□□□□□□傳染菌作用的影響,心力衰弱會更加嚴重。
心力衰弱有時會突然發生,這種症狀稱為「虛脫」。這種症狀並不是溫熱病本身的症狀,大多是由於傳染病、中毒、吐血、下血或腹瀉,導致體溫急速下降,引起嚴重的血壓失調,而常常會出現這種症狀。
在輕微的情況下,只會出現手腳末梢冰冷;嚴重的狀況下,皮膚會蒼白,臉色憔悴,全身冰冷,神志昏沉,脈搏細小,呼吸微弱,五官失去知覺,中醫常認為這是陽氣脫離身體,卻不知道這是心臟衰竭,血液循環無力的徵兆。
熱證所以虛脫而死,正為此心力衰弱之故,危重之傳染症,其初期有體溫亢進不甚而亦死者,此蓋由傳染毒菌之妨害,而非因熱以致死也。
白話文:
當出現高燒等熱性病症時,如果身體虛弱到無法承受這種病痛,就可能會因此死亡。一些嚴重的感染疾病在早期可能沒有太高的體溫卻仍然會導致人死亡,這不是因為發燒才致死,而是由於病毒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