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三 (1)
卷三 (1)
1. 脈辨
脈浮緊,惡寒,謂之傷寒;脈數,寒少熱多,謂之溫病;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不可不辨。
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於左手,總由怫熱鬱滯,脈結於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冒風寒,非溫病也。凡溫病脈,怫熱在中,多見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熱鬱少陰,則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也。
凡傷寒自外之內,從氣分入,始病惡寒發熱,一二日不作煩渴,脈多浮緊,不傳三陰,脈不見沉;溫病由內達外,從血分出,始病不惡寒而發熱,一熱即口燥咽乾而渴,脈多洪滑,甚則沉伏,此發表清裡之所以異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緊,伴隨畏寒,稱為傷寒;脈搏快速,寒症少而熱症多,稱為溫病;脈搏緩慢,怕風,稱為傷風;脈搏有力,發高燒,稱為熱病;脈搏虛弱,發燒,稱為傷暑。醫生不可不辨別這些症狀。
溫病的脈象,不浮不沉,按壓時感覺洪大、長、滑、快速,右手脈象比左手強盛,這是因為熱氣鬱結在體內,脈絡阻塞的緣故。如果左手脈象強盛,或是浮而緊,那就是感受了風寒,並非溫病。溫病的脈象,熱氣鬱結在體內,多見於肌肉層,不顯著浮起;如果熱氣鬱結在少陰經,脈象則沉伏欲絕,並非陰脈,而是陽邪阻滯的表現。
傷寒是由外而內,從氣分入侵,初期症狀是畏寒發熱,一兩天後不會出現煩渴,脈象多浮緊,不會傳入三陰經,脈象不會沉伏;溫病是由內而外,從血分發出,初期症狀是不畏寒而發熱,發熱即口乾舌燥,脈象多洪滑,嚴重者則沉伏,這就是傷寒和溫病發病機理的不同。
凡浮診中診,浮大而力,浮長有力,傷寒得此脈,自當發汗,麻黃桂枝證也。溫病始發,雖有此脈,切不可發汗,乃白虎瀉心證也。生死關頭,全於此分。
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澀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藥治之,是益其熱也。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症。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也;溫病,怫熱內熾,鬱於經也。
凡傷寒始本太陽,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未嘗不發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於少陰,不能發出陽分,所以身大熱而四肢不熱者,此名厥。
白話文:
觀察脈象時,如果脈搏浮大有力,或浮長有力,這是傷寒初期,應該發汗,可以用麻黃、桂枝治療。但如果溫病剛開始,即使出現這種脈象,也不可發汗,因為這是白虎瀉心證,生死攸關,不可輕忽。
溫病時,無論內外都有熱氣,脈象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感覺沉澀微小,切記不可誤認為虛寒。如果用辛溫藥治療,反而會助長熱氣。所以治療傷寒主要依靠脈象,而治療溫病則要根據症狀。這是因為傷寒是風寒從體外侵入,沿著經脈傳播;而溫病是熱氣在體內鬱結,阻滯在經脈裡。
傷寒剛開始,屬於太陽經,發熱、頭痛,但脈象卻沉,雖然說是太陽經,實際上是少陰經的脈象,所以要使用四逆湯溫補。如果溫病剛開始,一直發熱頭痛,但脈象沉澀微小急促,這是熱毒滯留在少陰經,無法散發到陽分,所以身體很熱,但四肢卻不熱,這種情況叫做厥。
正雜氣怫鬱,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鹹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則壞事矣;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矣。蓋熱邪亢閉,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手足逆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厥淺熱淺、厥深熱深是也。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變達權者,不足語此。
璜按:王士雄說,謂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症實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見,而斷其必死。凡熱邪壅遏,脈多細實遲澀,按證清解,自形滑數,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為虛也。又馬元儀謂:三陽證亦有脈微弱不起者,以邪熱抑遏,不得外達,待清其熱,則脈自起,勿謂陽衰脈微也。二公論脈,與慄山前說均合,乃經驗日久,確切不易之理解,為醫者當切記之。
白話文:
正氣和邪氣鬱積,導致火邪閉塞經脈而潛伏。應立即使用鹹、寒、大苦、大寒之藥,進行徹底清熱瀉下治療,絕對不能誤認為傷寒太陽病的初期症狀,出現少陰脈沉,而使用四逆湯溫補。溫補會病情加重;也不可誤認為傷寒陽厥,謹慎不可下,而使用四逆散和解,和解會導致病情惡化。
因為熱邪盛大閉塞,陽氣無法運行於四肢,因此脈搏沉弱而澀,甚至六脈都消失,這就是脈厥;手腳逆冷,甚至全身冰冷,這就是體厥,就是仲景所說的陽厥,厥淺熱淺、厥深熱深就是這個意思。下法一點也不能耽誤,沒有真正掌握守定通變之原則的人,無法談論此事。
璜按:王士雄說,脈沉細,也有可能是因熱邪閉塞引起的。症狀明顯的,下法可以使人復生,不能一概認為陰脈出現,就斷定此人必死。凡是熱邪壅遏,脈象多細實遲澀,根據證據清熱解毒,脈象自然會變得滑數,不比內傷病,服用涼藥後脈象加數是虛證。又馬元儀說:三陽證也有脈微弱不起的,這是因為邪熱壓抑,不得外達,等到清熱解毒,脈象自然會恢復,不要認為陽氣衰弱,脈象才會虛弱。兩位先生對脈象的論述,與慄山前的說法相符,都是經驗豐富、確切不易的見解,作為醫者應該牢記。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冷,通身如冰者,危。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
凡溫病,脈沉澀而絕,狀若屋漏者,死。
凡溫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
白話文:
一、脈象辨證
凡是溫病,脈象洪大而長,滑利且數的,病情較輕;病情加重則脈象沉伏,病情極重則脈象閉絕。這是辨別溫病和傷寒脈象浮沉不同治療方法的關鍵所在。
二、脈象與病情關係
凡是溫病,脈象洪大而長,滑利且數,同時兼具緩慢的,容易治療;如果同時兼具弦緊的,則難以治療。
三、危重症狀
凡是溫病,脈象沉伏而澀,脈搏微小且急促,四肢冰冷,全身如同冰塊般的,病情十分危急。
四、危重症狀
凡是溫病,脈象雙手閉絕,或單手閉絕的,病情十分危急。
五、死亡徵兆
凡是溫病,脈象沉伏而澀,且已閉絕,狀似屋頂漏水般的,將會死亡。
六、死亡徵兆
凡是溫病,脈象浮大而散,狀似釜中水沸騰般的,將會死亡。
解釋
這段文字出自於中醫古籍,描述了溫病的脈象變化與病情關係。其中,脈象是診斷溫病的重要依據,通過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數緩等特點,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預後以及治療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這僅僅是古代中醫診斷溫病的經驗總結,不能完全套用於現代醫學。現代醫學診斷疾病需要結合多種檢查手段,以獲得更準確的診斷結果。
2. 診舌法
舌者,心之竅。凡病俱現於舌,能辨其色,證自顯然。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雖發熱,尚屬表證。若舌苔粗白,漸厚而膩,是邪已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此時已不辨滋味矣;再由厚膩轉為黃色,邪已化火;倘熱甚失治,則黃苔變黑,胃火亢極;若厚苔漸退,而舌底紅色,為火灼水虧,此表邪之傳裡者也。間有脾胃虛寒者,則舌白無苔而潤,甚者連唇口面色俱萎白,此因受濕,胃無火力也。
胃熱者,舌中苔黃而薄;心熱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肝熱者,舌邊赤,或有芒刺。其舌中苔厚而黃者,胃微熱也;舌中苔厚而黑燥者,胃大熱也;倘唇口俱黑,則胃將蒸爛矣;再有舌黑而潤澤者,屬腎虛也;若滿舌紅紫色而無苔,此名絳色,溫熱發於營分,亦多有之;更有病後絳舌如鏡,發亮而光,或舌底溢干而不飲冷,此腎水虧極也。以上驗舌色之大略如此,視其色,即知其病之所在矣。
白話文:
舌頭:心靈之窗
舌頭是心的窗口。所有疾病都會反映在舌頭上,只要能辨別其顏色,就能顯現其證狀。假使津液正常,口不乾渴,即使發燒,仍然是表證。
如果舌苔粗糙發白,逐漸變厚且有黏膩感,表示邪氣已經侵入胃部,與濁液相結合,準備化為實火。此時,病人已經無法分辨味道了。如果厚膩的舌苔再轉為黃色,說明邪氣已經化火。倘若病情嚴重,治療不當,黃苔就會變成黑色,表示胃火極盛。如果厚苔逐漸消退,而舌底發紅,這是因實火灼傷體液後所致,也是表邪傳入體內的徵兆。
有些脾胃虛寒的人,舌頭會發白無苔,而且潤澤。嚴重時,連嘴脣、口腔和麪色都發白,這是因為受了濕邪,胃裡沒有火氣所致。
胃熱的人,舌頭中間的苔黃薄;心熱的人,舌尖一定發紅,嚴重時甚至會長出芒刺;肝熱的人,舌頭邊緣發紅,或長有芒刺。舌頭中間的苔厚且黃色,表示胃中有輕微的熱氣;舌頭中間的苔厚且黑燥,表示胃中有極強的熱氣。如果嘴脣和口腔都變黑,說明胃已經快要壞死了。舌頭發黑但潤澤,屬於腎虛。如果整個舌頭呈紅紫色,沒有舌苔,稱為絳色舌,多見於溫熱病發於營分的的情況。
有些人在生病後,絳色舌會像鏡子一樣發亮,或者舌底溢出乾燥物體,但卻不喝冷水,這是腎水極度虧損的徵兆。以上是驗證舌頭顏色的概略,只要觀察其顏色,就能知道病症所在。
璜按:熱病一二日,舌上每有厚白膩苔,此病我國名醫主開泄溫痰,百試百驗。考近世西洋醫學說,則以為胃液鹽酸減少,消化機及吸收機衰弱,以致食欲缺乏,味覺變常,口內涸燥,舌上生苔。此等消化力弱,實由病原菌之障害消化器使然。究之西醫所謂消化器,即腸胃也;所謂病原菌,即我國醫學所言之邪氣也。
是篇言邪已入胃,挾濁飲而化火,與西說若合符節,特當時未有顯微鏡之檢查,故無病原菌可言耳。究之診舌大法,西疏我密,西略我詳。吳坤安、何廉臣二家診舌法,尤為博大深微,茲摘錄之。
病之經絡、臟腑、營衛、氣血、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畢形於舌,故辨感證以舌為主,而以脈症兼參之,此要法也。茲將舌之部位、形色詳列於下。
白話文:
- 璜按:這是一個古代醫學著作中的引文,"璜"指作者的名字。
- 泄溫化痰:中醫治療熱病的一個方法,旨在清熱解毒,化解痰濕。
- 邪氣:中醫理論中指致病的因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
- 營衛:中醫理論中指人體氣血運行通路,營氣行於脈絡,衛氣行於脈外。
- 表裡:中醫理論中指人體內外兩個部位,表為身體表面,裡為內臟。
- 陰陽:中醫理論中指自然界和人體中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種力量。
- 寒熱:中醫理論中指人體內外環境的冷熱狀態。
- 虛實:中醫理論中指人體正氣的強弱狀態。
- 博大精深:形容醫術高深,精妙絕倫。
3. 部位
滿舌屬胃,中心亦屬胃,舌尖屬心,舌根屬腎,兩旁屬肝膽,四畔屬脾。
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
白話文:
舌頭全滿表示與胃有關,中央部分也和胃相關,舌尖則是代表心臟,舌根象徵腎臟,舌頭兩側則是肝和膽。舌尖對應的是上脘穴,舌中部份對應的是中脘穴,而舌根部則對應到下脘穴。
4. 形色
白苔肺經,絳苔心經,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
白話文:
白色舌苔表示肺臟功能異常;深紅色舌苔表示心臟功能異常;黃色舌苔表示胃部消化不良;黑色舌苔表示脾胃功能失調;紫色舌苔表示腎臟功能受損;乾燥且有尖刺感的紫色舌苔表示肝臟功能異常;青綠色光滑的舌苔則表示肝臟功能不正常。
5. 診察
白苔肺經,候衛分氣之表邪也。
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亦主一身之表。故散肺分之邪,亦即以疏太陽之表,觀仲景麻黃湯方,意可知。
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者,風寒也。外證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宜溫散之。
璜按:此等舌苔,無病人多有之,此乃風寒初感。故舌苔無甚轉變,應照風寒外感用溫散之法,以惡寒、口不渴,非溫熱病也。
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感初,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黏膩者,溫邪在氣分也。外證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杏仁、滑石、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白話文:
白苔覆蓋肺經,這是衛氣表邪留滯的徵候。
肺司衛氣、主皮毛。風寒邪氣首先侵襲皮毛,內應於肺。太陽經也主一身之表。因此,祛散肺經之邪,也就是疏通太陽經之表。參考仲景的「麻黃湯」方,即可瞭解這個道理。
舌頭沒有苔或苔薄偏白而潤澤,這是風寒證。外在症狀必然惡寒、發熱、口不渴,宜溫散治療。
作者王璜註解
這種舌苔,健康人也很常見。這是風寒剛開始侵犯。因此舌苔變化不大,應按風寒外感治療,用溫散法。惡寒、口不渴,不是溫熱病。
舌苔白而乾燥刺糙,這是溫邪證。外感初期,必定微微發寒,接著持續發熱。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治療,忌用足經的辛溫藥。
舌苔白而黏膩,這是溫邪侵犯氣分。外在症狀必然發熱、頭重、身體疼痛,但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杏仁」、「滑石」、「紫蘇」、「二陳」、「二苓」等藥。
璜按:此濕邪在氣分之正治也,原本桂技、秦艽未合,今易之。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瓜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絳苔心經,候營分血分之溫熱也。
白話文:
這段話講的是濕邪侵犯人體正氣的治療方法,原先用桂枝、秦艽並不合適,現在改用其他藥物。肺經雖然兼屬太陽經,但寒邪侵犯可以用足太陽經的辛溫藥物來治療。如果風溫入侵肺經,會出現發熱、口渴、咳嗽、喉嚨痛等症狀,舌苔白燥或白苔邊緣發紅,這時應該用輕清涼解的藥物來治療肺經,例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瓜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等。絳苔是指舌苔顏色呈紅色,代表心經有熱,反映營分和血分的溫熱狀態。
心主營、主血,舌苔絳,燥邪已入營中,宜清絡中之熱。血分之火,忌用氣分之藥。
凡溫邪從口鼻入上焦,心肺先受,如舌苔先白後紅者,邪先入氣分,後入營分也。如初起舌即絳色者,邪不入氣分,而入營分也,宜清解營分之熱,如犀角、生地、丹皮、元參、竹葉、連翹之類。
璜按:治溫熱病,入手即宜分別氣分、營分。果系在營,便宜清營,不得以病正在初起,而不敢用血藥也。暑邪、溫疫診斷及治熱均同。
凡白苔,邪在氣分,宜解表,忌清裡;絳舌,邪在營分,宜清熱,忌發汗。
白話文:
心臟主宰著營氣和血液,舌苔呈現紅色,表示燥邪已經入侵營氣之中,應該要清熱解毒,消除營氣中的熱氣。血液中的熱氣,不可使用針對氣分的藥物。
如果溫熱病邪從口鼻侵入上焦,心肺首先受到影響,舌苔先白後紅,說明邪氣先入侵氣分,之後再進入營分。如果一開始舌頭就呈現紅色,則邪氣直接進入營分,不經過氣分,應該要清熱解毒,消除營分中的熱氣,可以使用犀角、生地、丹皮、元參、竹葉、連翹等藥物。
治療溫熱病,一開始就要區分邪氣在氣分還是營分。如果邪氣在營分,就應該要清熱解毒,不可因為病症剛開始,就害怕使用針對血液的藥物。暑邪、溫疫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都與溫熱病相同。
凡是舌苔呈白色,說明邪氣在氣分,應該要解表散寒,不可清熱解毒;舌苔呈紅色,說明邪氣在營分,應該要清熱解毒,不可發汗。
璜按:此治溫病、暑疫在氣、在營一定不易之要訣也。
黃苔胃經,辨陽明裡證之熱邪也。
邪入手經,以舌之絳白,分心營肺衛矣;邪入足經,又當以舌之黃白,分表裡施治也。蓋白苔主表,黃苔主裡,太陽主表,陽明主裡,故黃苔專主陽明裡證。辨證之法,但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里。
璜按:邪在陽明之表,未入陽明之裡者,古人每以梔子豉湯主治。
如見白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病入陽明,猶帶表證,微兼惡寒,宜涼散之。
如黃而兼燥,外證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溫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斯時胃家熱而未實,宜梔豉白虎之類,清之可也。如厚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黃元御按:這個是治療溫病、暑疫,針對氣分、營分都一定適用的重要訣竅。
舌苔發黃屬於胃經,表明陽明經裡證的熱邪。
邪氣進入手經,可以根據舌苔的絳白,分出是心營和肺衛。邪氣進入足經,又應該根據舌苔的黃白,分出表證和裡證並施以治療。這是因為白苔主表,黃苔主裡,太陽經主表,陽明經主裡,所以黃苔專主陽明裡證。分辨證狀的方法,只要看見舌苔有一點白色,病情就帶有一點表證,必須純黃無白,邪氣才離開表層而進到裡層。
黃元御按:邪氣在陽明經表層,還沒進入陽明經裡層的,古人常常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看到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表示邪氣進入陽明經,還帶著表證,稍微夾雜惡寒,適合涼散治療。
如果黃色兼帶乾燥,外證不惡寒反而惡熱,表示傷寒外邪剛進入陽明經裡層,或溫熱內邪想要從陽明經表層出來,此時胃中發熱但還不實,適合用梔豉白虎湯之類的藥方,清熱即可。如果舌苔厚黃、乾燥、刺痛,或邊緣發黃、中心焦黑並突起刺狀,臍腹脹滿、疼痛、堅硬,就是陽明經裡證,應該用承氣湯來瀉下。
璜按:此傷寒傳胃化熱之治法,溫熱、暑疫邪入陽明治法均同。《難經》謂:熱病皆傷寒之類。諒哉斯言!
鮮紅膽經,候少陽內發之溫邪也。
少陽以木火為用,溫邪內發,必借少陽為出路,乃同氣之應也。
如淡紅、嫩紅、白中帶紅、是溫邪之輕者。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口渴甚者是也。
璜按:此條未必是少陽證,蓋溫病因時感而發者,多有此候。大概鮮紅比絳色為輕,仍屬血熱,不必瑣分之為膽熱也。膽為遊行之府,膽汁敷布於胃,即能助胃化食。若黃疸,腹脹,飲食不淌,即膽之病也。《傷寒論》以口苦為少陽病,殊有的見。蓋以膽汁入胃,而口苦也。
白話文:
按:此傷寒轉變為胃部熱化的治療方法,對於溫熱病及暑疫進入陽明的治療原則相同。《難經》說:熱病都屬於傷寒的一種類型,這話很有道理。
鮮紅色的膽經,預示著少陽內發的溫邪。
少陽以木火為其作用,溫邪內發,必定要藉助少陽作為出口,這是因為它們是同類相應的。
像是淡紅、嫩紅、白色中帶紅,這些都是溫邪中的輕症。初期可能有微寒,接著就持續發熱,口渴嚴重的情況就是這樣。
按:這條未必是少陽的症狀,因為溫熱病因時令感觸而發作的,往往會出現這種症狀。大致上,鮮紅色比絳紅色輕,仍然屬於血熱,不必過分區分為膽熱。膽是流動的器官,膽汁散佈在胃中,能夠幫助胃消化食物。如果出現黃疸、腹部脹滿、飲食不消化的情況,就是膽的問題。《傷寒論》認為口苦是少陽病的特徵,確實有這種現象。因為膽汁進入胃中,所以會口苦。
今乃僅以鮮紅屬之膽經,毫無膽之病狀,而觀下節所用藥,仍以犀角、翹丹、生地、元參清血,安見其為少陽之溫邪耶?古人著書,大率有牽扯附會之處,此亦其一也。
如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而營分熱,宜犀角、翹、丹等法解之;如不解,此溫邪伏於少陰,而發於少陽之表也。症非輕渺,速宜重加生地、麥冬、元參之類,以滋少陰之水,而少陽之火自解矣,大忌風藥。
又風溫、暑疫等證,見舌苔鮮紅者,當從少陰治。
璜按:少陰主血,此條仍主清手少陰之血,可見鮮紅仍熱在營分也。
黑苔脾經,辨太陰濕土之寒熱也。
太陰濕土,所主而水就濕,故脾家見症,每每舌見黑色。
白話文:
現在只因為舌頭呈現鮮紅色就歸類到膽經,但患者並沒有膽病的症狀,而治療方法卻使用犀角、翹丹、生地、元參來清血,怎麼看都像是少陽的溫邪呢?古人寫書,常常會牽強附會,這也是其中一例。
如果舌頭呈現純紅、鮮紅並伴隨起刺,這是膽火旺盛導致營分熱,需要用犀角、翹丹等藥物來解熱;如果解熱不成功,就代表溫邪潛伏在少陰,而表現在少陽。這個症狀不可輕視,必須立刻加重生地、麥冬、元參等藥物,滋養少陰的陰液,這樣少陽的火氣自然就會消退,絕對不能使用風藥。
另外,風溫、暑疫等病症,如果舌苔呈現鮮紅色,就應該從少陰來治療。
補充說明:少陰主宰血液,這條論述還是以清手少陰的血液為主,可見鮮紅色還是熱在營分。
舌苔呈現黑色是脾經,用來辨別太陰濕土的寒熱。
太陰濕土掌管水分,水分聚集就會產生濕氣,所以脾胃出現問題時,舌頭常常會呈現黑色。
如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證也。外證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沉細,宜理中湯主之,甚加附子。
如雜證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如白苔而兼帶灰黑色,更兼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如五苓加羌防之類。
如白帶黑點,或兼黑紋而黏膩者,亦屬太陰氣分之濕,宜行濕和脾。
如黃中帶黑,而浮滑黏膩者,是足太陰濕熱內結,宜利濕清熱。
如黑而燥刺,是陽經注入太陰之熱邪,宜清火解毒兼陽明治。如屢清不解,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氣,是胃中津液乾涸,少陰腎火不支,宜大小甘露飲主之。
白話文:
**如果舌苔呈現灰黑色且滑潤,**代表寒氣侵犯脾胃,屬於太陰內傷寒證。症狀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手腳冰冷,脈搏細弱,此時應以理中湯為主,再加入附子。
**如果其他症狀伴隨著黑滑苔,**通常是濕氣損傷脾胃所致,宜溫暖脾胃、驅逐濕氣,可使用五苓加羌防湯之類的藥材。
**如果舌苔為白色但夾雜灰黑色,且黏膩浮滑,**這是太陰經絡中的濕邪,多因接觸霧氣而引起,應疏通表氣、滲透濕氣,可使用五苓加羌防湯等。
**如果白苔帶有黑點或黑紋,且黏膩,**同樣屬於太陰氣分濕邪,應行氣濕、和脾胃。
**如果舌苔為黃色中帶有黑色,**且浮滑黏膩,代表足太陰脾胃中有濕熱內聚,應利濕清熱。
**如果舌苔呈黑色且乾澀刺痛,**代表陽經熱邪入侵太陰經,應清火解毒兼治陽明經。若多次清熱後仍未改善,且腹中沒有痞滿或硬痛症狀,則不可輕易使用承氣湯,因為可能是胃中津液乾涸,少陰腎火不足所致,宜以大、小甘露飲為主。
如舌苔黑刺,大便秘結,臍腹礙滿耕痛,此燥矢為患也,承氣湯下之,仍從陽明治。
若黑而堅斂,焦刺如荔子形者,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涸也,不治。諸書但以黑苔為腎氣凌心,水來剋火,百無一治,語尚未確。
邵仙根云:此係腎陰胃液俱竭,陽熱亢極陰涸而死,故回不治。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藥勿間斷,希救萬一。又有以舌之五色分五臟,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測感證之變。
璜按:脾為行血之臟,西法至今功用未明,而熱證、瘧疾,動輒脾腫,往往釀成血薄症,面黃腹脹,氣微喘,四肢無力,身體倦怠。診其舌每淡紅,或白而無苔,生平見此證多矣。是篇以黑苔屬脾,取太陰濕土水就濕之義,從氣化探原立論,亦合。然臟腑挾痰飲之濕,每見黏膩苔,或黃或白,以宣通氣分為治。
白話文:
璜按:脾臟是負責運行血液的臟器,西醫至今尚未明確其功能。而熱證、瘧疾等疾病,經常會導致脾腫,從而引發血虛症,出現面色發黃、腹部脹滿、氣息微弱、四肢無力、身體疲勞等症狀。診斷這種疾病時,往往會發現舌苔淡紅或白色無苔,我在平生中見到這種證例很多。本文將黑苔歸屬於脾臟,取自太陰濕土遇水而潤的道理,從氣化的源頭探討病因,這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臟腑夾雜痰飲濕邪,則往往會出現黏膩的舌苔,或黃或白,需要通過宣通氣分的方法來治療。
又不專在太陽一經也,濕結太陰,宜用苦辛開法,與陽明迥別。陽明實滿,舌苔老黃燥裂;太陰濕滿,舌苔白而黏膩。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太陰實滿,滿在心下胃口,又安舌苔之必變黑也?即以黑苔論胃燥,陰枯者有之;寒結在臟,舌苔黑滑者又有之,亦不盡關於太陰。此節言黑苔屬脾,僅根據濕土而言,乃正論,非定論也。
若以西法互勘,則於義難通矣。
紫色腎經,察少陰本臟之虛邪也。
六經惟腎無實證,故仲景於少陰證中揭出脈微細、但欲寐為主病,示正氣之虛也。
璜按:脈微細,但欲寐,病足經而及手少陰心也。脈者,血脈與心之跳動相應。心陽盛則脈大,心陽虛則脈細。西說謂:脈之大小,關於脈管之廣狹。不思脈有乍大而乍小者,豈其動脈管忽廣忽狹,有是理耶?況遺精、白濁之久者,其脈每弦大而芤,豈遺精白濁之人,能使脈管變大耶?璜臨證三十年,知脈法惟我國最精最粹,西醫不及也。病至少陰,氣衰血弱,心房之運血,力亦減少,故脈微細。
白話文:
不僅專注於太陽經,若是濕氣聚集在太陰經,宜用苦辛發散的方法治療,與陽明經差別很大。陽明經實證時,舌苔乾枯發黃開裂;太陰經濕證時,舌苔白而黏膩。陽明經實證時,滿脹感會延伸到肚臍以下的小腹;太陰經實證時,滿脹感則在心口和胃部,怎麼能肯定舌苔一定會變黑呢?雖然黑色舌苔與胃燥或陰液不足有關,但寒氣凝結在臟腑,造成舌苔黑滑,也不完全與太陰經有關。這一節提到黑苔屬於脾,僅僅根據濕土而言,是正確的論述,但不是絕對的定論。
如果根據西醫理論對照,就會有許多理論無法相通。
紫色舌苔代表腎經,表示少陰經本臟虛弱或有邪氣。
六經之中只有腎經沒有實證,所以仲景在少陰經證中提出脈細微、僅想睡覺作為主要病症,說明正氣虛弱。
璜氏按:脈細微、僅想睡覺,表示病邪從足經傳到手少陰心經。脈搏是指血脈和心跳相呼應。心陽旺盛則脈搏強勁,心陽虛弱則脈搏細微。西醫說:脈搏的強弱與脈管的寬窄有關。卻沒考慮到有的人脈搏時大時小,難道動脈管忽寬忽窄,會有這樣的道理嗎?況且長期遺精、白濁的人,其脈搏往往弦緊而搏動,難道遺精白濁的人會令脈管變大?璜行醫三十年,深知脈診之法,唯我國最精妙純粹,西醫遠遠不及。病至少陰經,氣血衰弱,心房運血力量也會減弱,故脈搏細微。
但欲寐耳,證有虛,即有實,此言其虛者耳,若云無實證,彼少陰之三急下證,獨非實證耶?以此知《傷寒論》之不可不讀也。
如舌形紫燥,唇焦齒黑,二便俱秘,此為陰中兼陽,可兼陽明以治,犀角、地黃、甘露飲之類。
凡舌形圓大胖嫩,皆屬足少陰虛證。
不拘傷寒雜證,如見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絕無津液者,此腎液已涸不治,痢疾見此苔,胃陰之竭,必死。
傷寒更衣後,舌苔頓去,而見紫色如豬肝者,此元氣下泄,胃陰已絕,不治。如舌苔去,而見漬紅,有神者佳。
焦紫肝經,辨厥陰陽毒之危候也。
白話文:
想要睡覺,病症可能是虛,也可能是實,這裡說的是虛症。有些人說沒有實症,那少陰經的三急下證,難道不是實證嗎?由此可知《傷寒論》的重要性。
舌頭呈紫黑色乾燥,嘴唇焦裂,牙齒發黑,大小便不通,這是陰中兼陽,可以兼用陽明經的治療方法,比如犀角、地黃、甘露飲等。
凡是舌頭圓大肥厚柔軟,都屬於足少陰虛證。
不論是傷寒還是其他病症,如果舌頭呈現紫色像豬肝一樣乾燥,沒有津液,說明腎液已枯竭,無法治療。痢疾患者出現這種舌苔,代表胃陰枯竭,必死無疑。
傷寒病人換衣服後,舌苔突然消失,而舌頭呈紫色像豬肝一樣,說明元氣下泄,胃陰已絕,無法治療。如果舌苔消失,但舌頭呈現紅色,並且有神采,就是好現象。
舌頭呈現焦紫色,是辨別厥陰經陽毒的危險徵兆。
凡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者,此陽邪熱毒已及肝臟,險症也。大便秘者,急以更衣丸下之,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之。
璜按:此證余曾以大劑清解養津得效。但症至此,其人每多煩渴不寐,原文未言及病情,殊不解。
凡舌苔兩旁有紅紫點者,肝臟伏毒也。大凶之症,急用犀角尖、人中黃透之解之。
青滑肝經,辨厥陰陰毒之危症也。
凡舌苔青滑,乃陰寒之象。急宜四逆、吳茱輩溫之。外證若見面青唇紫,囊縮,厥逆,筋急,直視等症者,厥陰敗症也,不治。
璜按:舌苔青滑,亦有因於痰者。余嘗見一人,舌有兩條青色,由舌根直達舌尖,背常惡寒,時患痰嗽,服溫藥則發喘,清早泄瀉,服暖腎藥則益甚,後借用《吳門治驗錄》:合歡枝、金萱花等類,和入除痰養胃之品,而青色悉化,不得謂青滑,概屬寒證也。附識於此,以就正有道云爾。
白話文:
凡舌頭上出現焦黑紫色,形狀像楊梅一樣的舌苔,這是表示體內的陽邪熱毒已經影響到肝臟,是一種危險的症狀。如果大便乾結,應立即使用「更衣丸」來通便,並使用如金汁、人中黃這類藥物來清熱解毒。
我認為:這種病症我曾經用大量清熱解毒,滋潤津液的藥物得到過療效。但當病到這種程度時,病人往往會感到口渴且不易入睡,原文中沒有詳細描述這種情況,實在是無法理解。
凡舌頭兩側出現紅紫色的小點,這表示肝臟有潛藏的毒素。這是極為嚴重的症狀,應急速使用犀角尖、人中黃等藥物來透散解毒。
舌苔呈青色且光滑,這是陰寒的徵兆。應立即使用四逆、吳茱萸等藥物來溫暖肝經。如果外在表現為面色青白、嘴脣紫黑、四肢冰冷、肌肉緊繃、凝視等症狀,則是厥陰衰敗的症狀,無法治癒。
我認為:舌苔青滑,也可能是由於痰造成的。我曾經見過一個案例,舌頭有兩條青色,從舌根一直延伸到舌尖,背常感到寒冷,時常咳嗽,服用溫和的藥物會導致喘息,早晨會有洩瀉的情況,服用暖腎的藥物情況反而加重。後來我根據《吳門治驗錄》中的方法,使用了合歡枝、金萱花等類的藥物,加上一些去除痰液、滋養胃部的藥物,青色的問題都得到瞭解決,不能一概認為青滑的舌苔都是寒性的症狀。這是在這裡附記的一個案例,用以向有道之人求教。
凡舌苔紫焦如刺,厥陰熱毒難治;青滑,厥陰寒,吳茱溫之則愈。
璜按:周雪樵曰:舌膜與消化器各臟俱連,故能顯消化部之病,又與津液器、循壞器有密切之關係。驗苔之法,以潤燥為兩大綱,血熱而多則色紅,血寒而小則色淡。若胃有燥糞膽汁無事則逆流無上,其色即黃。其所以色黑者,表明血中有毒也。而舌與心、肺、肝、胃、大小腸等相關,故苔色為治病第一要據。
西醫柯為良曰:凡舌上面有刺,刺中有腦蕊,能主嘗味;亦有苔,用以察病最為有益。西醫合信氏曰:驗舌苔形色、乾溼,可辨表裡。
白話文:
舌苔呈紫黑色且粗糙如刺,表示厥陰經有熱毒,難以治療;若舌苔呈青色且光滑,則表示厥陰經有寒氣,可用吳茱萸溫暖治療,便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