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1)

1. 辨寒熱

傷寒、溫熱、瘡瘍、癆病,無不惡寒發熱,而皆有不同。瘡瘍寒熱,周身必有痛處。癆病雖潮熱,而勢不甚,且由咳,肺體生病得來,不難辨悉。風寒外感,惡寒發熱無時,而勢不甚。時疫惡寒,有時而勢甚,惡寒之後,必見發熱,熱時自熱而不覺寒,寒時自寒而不覺熱,非若外感諸病,惡寒發熱之相兼也。時疫溫熱,病由里達表,初起皮膚怫鬱則惡寒,發熱汗多亦惡寒。

有但熱不寒者,有寒熱往來如瘧者,治須以清裡透表為主義。其或邪深入里,失於攻下,成熱深厥深之病,反欲擁被向火,惡寒而不發熱,即熱亦微,甚則四肢反厥。此雖惡寒,實非寒也。陽氣為邪所鬱而不通,以通郁為主,清熱而不冰熱,斯為得之;裡實者切須攻下,使氣通而鬱陽發,反大熱而煩渴也。此證在惡寒時最難辨其為熱,須於九竅察之。

如目大小眥赤,鼻乾唇紅,舌苔黃黑燥,耳鳴或聾,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燥結,或稀黃極臭,或鮮血,或心下至少腹,有痛不可按處。此熱深陽郁之象。大抵周身皆見冷證,一二處獨見熱病,反當以熱證為主,反此亦然,乃辨寒熱真假之機要也。至本系熱證,因其平素虛損衰老,及大病後攻伐寒涼太過,至汗出不止,嘔利俱作,四肢微厥,六脈細濡而惡寒者,為陽虛,乃攻伐太過所致。雖有時當用苓、朮、參、耆;寸脈微,佐以升、柴;尺脈微,佐以桂、附,仍宜活法變通。

須知雖屬陽虛,卻從熱證來,而陰必虧,參、耆、桂、附,亦不可過用,當佐以護陰藥,如白芍、麥冬、五味之類。此證溫補略緩,及清補不到則死,或過用溫補,陽回而陰竭亦死。有熱邪退淨,神情昏睡,口不能食,而人事不省者,急用溫補,自然神清,緩補亦死。此外更有寒涼太早,而成實證之惡寒。

因熱邪未經傳變,胸膈積有痰滯,有見其煩躁而遽用知、膏、芩、連者;有因其作渴,而遽用生地、麥冬者;有病者自認火證,而恣啖冷水、西瓜、梨、薺太早者,皆能郁遏陽氣,壅閉邪熱,遏於中、下二焦。若冷物停痰,滯於上焦,每見惡寒症。遇此惟以宣導痰滯為主,滯通則惡寒自止。

不可過溫,致下焦虛熱,為蓄血、斑黃、呃逆而死。不可清涼,致胸腹痞悶而危。宜用草果、厚朴、檳榔末、香附、半夏、萊菔、白蔻仁、苓、澤,導痰、開滯、逐水,痰滯去則惡寒止,而熱證見。證之甚者,至膈間冷氣,喜大熱飲,仍屬熱痰瘀滯心下。大劑清解中,兼以開痰。

汗多者白虎湯,加旋覆、滑石、川貝、厚朴、萊菔、連翹、天竺、菖蒲、瓜蔞、半夏,清肅開降,以通上、下之樞機。熱邪怫鬱於皮膚,更有寒熱往來,絕類瘧象。又有舌絳純寒無熱者,此不關少陽為病,或清肺、胃,或清絡熱,當隨其傳變,而施以對病之藥。蓋傷寒惡寒為重,時疫惡寒為輕。

白話文:

[辨識寒熱]

傷寒、溫熱、瘡瘍、肺結核這些疾病,都會出現怕冷與發燒的症狀,但各有不同的特徵。瘡瘍導致的寒熱,身體一定會有疼痛的地方。肺結核雖然也會出現潮熱,但程度並不會很嚴重,而且通常伴隨著咳嗽,是因為肺部生病引發的,並不難辨別。風寒引起的外感,怕冷和發燒沒有特定時間,但情況不會很嚴重。流行性疾病導致的怕冷,有固定的時間且程度較嚴重,在怕冷後一定會發燒,發燒時只會覺得熱不會感到冷,怕冷時只會覺得冷不會感到熱,不像其他外感疾病,怕冷和發燒同時出現。流行性疾病的溫熱,是由內向外發展,剛開始皮膚會感到鬱悶怕冷,發燒後大量出汗也會怕冷。

有的病人只有發燒而沒有怕冷,有的則是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治療時應該以清熱和透表為原則。如果邪氣深入體內,未能及時清除,會形成深度的熱病,病人會想要蓋被子靠近火爐,只怕冷不發燒,即使發燒也很微弱,嚴重時甚至四肢冰冷。這種情況雖然怕冷,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寒冷。這是因為陽氣被邪氣抑制無法流通,治療應該以疏通為主,清熱但不能過度,這樣才能達到效果;如果是實證,必須要使用攻下的方法,讓氣流暢通,抑制的陽氣得以釋放,反而會出現高熱和口渴。這種症狀在怕冷的時候最難辨別是否為熱病,需要觀察臉孔五官的變化。

比如眼睛大小眼瞼紅腫,鼻子乾燥嘴脣紅色,舌苔黃黑且乾燥,耳朵鳴叫或者聽力下降,小便黃色或紅色且排尿困難,大便乾燥或者稀黃異常臭,或者有鮮血,或者心下到小腹有疼痛不能按壓的地方。這是深度熱病和陽氣抑制的特徵。一般來說,全身會出現冷證,但有一兩個地方會出現熱病的症狀,應該以熱病為主要判斷依據,反之亦然,這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重要關鍵。如果是原本就是熱病,因為病人原本就體虛衰老,或者在大病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不停出汗,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四肢冰冷,脈搏細弱且怕冷,這是陽虛的表現,是因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的。即使需要使用茯苓、白朮、人參、黃耆等溫補藥物,如果脈搏微弱,可以加入升麻、柴胡;如果腳踝脈搏微弱,可以加入肉桂、附子,但仍然需要靈活變通。

要知道,雖然屬於陽虛,但病源來自熱病,陰氣必然受損,人參、黃耆、肉桂、附子也不能過量使用,應該輔助保護陰氣的藥物,比如白芍、麥冬、五味子等。這種情況溫補稍微緩慢,或者清補不到會死亡,或者過度使用溫補,陽氣恢復但陰氣枯竭也會死亡。有熱邪完全消失,精神昏迷,無法進食,人事不知的情況,應該立即使用溫補,自然會神清氣爽,如果溫補緩慢也會死亡。除此之外,還有過早使用寒涼藥物,導致實證的怕冷。

因為熱邪未經轉化,胸膈有痰滯,有些人看到煩躁就立即使用知母、石膏、黃芩、黃連等藥物;有些人因為口渴就立即使用生地、麥冬;有些病人自己認為是火證,過早食用冷水、西瓜、梨、薺等寒涼食物,這些都可能抑制陽氣,封閉邪熱,阻塞中下焦。如果冷物停留在上焦,每次都會出現怕冷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應該以疏導痰滯為主,痰滯疏通後怕冷自然會停止。

不能過度溫補,導致下焦虛熱,形成血瘀、黃疸、呃逆而死亡。也不能過度清涼,導致胸腹痞悶而危險。應該使用草果、厚朴、檳榔末、香附、半夏、萊菔、白豆蔻、茯苓、澤瀉等藥物,導痰、開滯、逐水,痰滯去除後怕冷就會停止,而熱病症狀就會顯現。嚴重的症狀,會到達隔膜冷氣,喜歡喝非常熱的飲料,這仍然屬於熱痰瘀滯心下。大劑量清解中,可以配合開痰。

大量出汗的人可以使用白虎湯,加入旋覆花、滑石、川貝、厚朴、萊菔、連翹、天竺黃、菖蒲、瓜萎、半夏等藥物,清肅開降,以打通上下焦的運行。熱邪鬱鬱於皮膚,還會出現寒熱交替,非常像瘧疾。還有的舌頭呈紅色,但完全是寒證而沒有熱證,這和少陽病無關,可能是清肺、胃,或者是清絡熱,應該根據轉化的過程,使用對應的藥物。總的來說,傷寒的怕冷是最嚴重的,流行性疾病的怕冷則較輕。

很多人一開始會怕冷,等到發燒後怕冷自然消失,如果錯誤使用辛溫或者發汗劫津的藥方,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