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4)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雄按:「吳本」無此條。評:此證用大黃煎湯泡紫雪丹,或泡安宮牛黃丸,均極神效。

此條乃陽明實熱,或上結(胸膈),或下結(胃腸),清熱泄邪,止能散絡中流走之熱,而不能除腸中蘊結之邪。故陽明之邪,仍假陽明為出路也。陽明實熱,舌苔必老黃色,或兼燥,若猶帶白色而滑者,乃濕重,為夾陰之邪,或脹滿不得不下,須佐二術健脾燥濕,否則脾傷氣陷,下利不止。即變危證。

蓋濕熱重屬太陰證,必當扶脾也。雄按:苔色白滑不渴,腹雖脹滿,是太陰寒濕,豈可議下?但宜厚朴、枳、術等溫中代濕為治。若陽明之邪假陽明為出路一言,真治溫熱病之金針也。蓋陽明以下行為順,邪既犯之,雖不可孟浪攻瀉,斷不宜截其出路。故溫熱自利者,皆不可妄行提澀也。

楊云:注語極鄭重,孟英辨駁尤精,二說皆宜參究。汪按:凡率投補澀者,皆不知邪必有出路之意者也。評:溫邪蒙敝,大便不下,非溫通不可,但術樸方中宜加皂莢子較速。

七、濕熱證,壯熱煩渴,舌焦紅,或縮,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痙厥,熱邪充斥表裡三焦。宜大劑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參、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味。雄按:「吳本」無銀花露、方諸水、金汁,有丹皮、連翹。

此條乃痙厥中之最重者,上為胸悶,下挾熱利,斑疹痙厥,陰陽告困,獨清陽明之熱,救陽明之液為急務者,恐胃液不存,其人自焚而死也。雄按:此治溫熱諸病之真詮也,醫者宜切記之,方諸水俗以蚌水代之,腥濁已甚,宜用竹瀝為妙。此證紫雪(六十一)、神犀丹(九十六)皆可用也。

璜按:此猩紅熱之發於神經者,紫雪、神犀,極箸偉效。

八、濕熱證,寒熱如瘧,雄按:「吳本」下有「活苔滑白,口不知味」八字。濕熱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檳榔、草果、藿香、蒼朮、半夏、干菖蒲、六一散(五十九)等味。雄按:「吳本」無柴胡、檳榔、藿香、菖蒲,有神麯。評:諸藥必寒熱有定期,又兼口不渴者,方可取用,否則變成單熱無寒,坐臥不安,或至成痙。

瘧由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成。若夏月腠理大開,毛竅疏通,安得成瘧?而寒熱有定期,如瘧證發作者,以膜原為陽明之半表半裡,濕熱阻遏,則營衛氣爭,證雖如瘧,不得與瘧同治,故仿又可達原飲之例。蓋一由外涼束,一由內濕阻也。膜原在半表半裡,如少陽之在陰陽交界處,而營衛之氣內出於脾胃,脾胃邪阻,則營衛不知,而發寒熱似瘧之證矣。

九、濕熱證,數日後脘中微悶,知飢不食,濕邪蒙繞三雄按:宜作「上」。焦,宜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雄按:《離騷》紉秋蘭以為佩,故稱秋蘭為佩蘭。若藥肆中所售之佩蘭,乃妳甜草之類,不可入藥也。汪按:蘭即省頭草,《離騷》之蘭即本草之蘭,皆非今之蘭花,前人辨之已極明確,不必致疑矣。蓋古人所謂香草,皆取葉香,非指花香,而今之蘭花,葉實不香,明非古之蘭也。

白話文:

薛生白《濕熱病篇》

  • 關於用大黃煎湯泡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治療的評述: 這種病症屬於陽明經的實熱,熱邪可能堵在上半身(胸膈),也可能堵在下半身(胃腸)。用清熱瀉火的方法,只能疏散經絡中流動的熱邪,無法清除腸道內積聚的熱邪。所以陽明經的熱邪,最終還是要通過陽明經的通路排出去。如果陽明實熱,舌苔一定是老黃色,甚至乾燥;如果舌苔還帶有白色且滑膩,那就是濕氣太重,屬於濕熱夾雜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腹脹滿得必須用瀉藥,就必須搭配白朮、蒼朮等健脾燥濕的藥,否則會損傷脾氣,導致脾氣下陷,腹瀉不止,變成危重症。

濕熱偏重的,屬於太陰經的病症,必須要扶助脾氣。如果舌苔白膩不渴,腹部雖然脹滿,那是太陰寒濕,不能用瀉藥,應該用厚朴、枳實、白朮等溫中化濕的藥來治療。陽明經的熱邪要通過陽明經的通路排出去,這句話是治療溫熱病的精髓。因為陽明經以下行為順,熱邪既然侵犯了陽明經,雖然不能立刻用猛烈的瀉藥,但絕不能堵塞它排出的路。所以溫熱病如果自己腹瀉,都不能隨便用收澀止瀉的藥。

楊氏說這段話說得非常鄭重,孟英的辨析反駁也很精闢,兩種說法都應該參考研究。汪氏認為,凡是隨意使用補澀藥的,都是不懂得邪氣必須有出路的道理。溫熱病被蒙蔽,大便排不出來,必須用溫通的方法,但在白朮、厚朴的方子中加入皂莢子會比較快。

  • 濕熱證的嚴重情況: 濕熱病,高燒,煩躁口渴,舌頭焦紅甚至萎縮,出現斑疹,胸悶,腹瀉,神志不清甚至抽搐,說明熱邪已經充斥全身表裡三焦。應該用大劑量的犀角、羚羊角、生地、元參、銀花露、紫草、方諸水、金汁、鮮菖蒲等藥來治療。

這種情況屬於抽搐中最嚴重的,上部有胸悶,下部有熱瀉,加上斑疹、抽搐,陰陽已經衰竭。當務之急是要清除陽明經的熱邪,保住陽明經的津液,避免胃液耗盡,病人因虛火焚身而死。這段話是治療溫熱病的真諦,醫生應該牢記。方諸水,民間常用蚌水代替,非常腥臭污濁,最好用竹瀝代替。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紫雪丹或神犀丹。

璜氏認為,這是猩紅熱侵犯神經系統的表現,紫雪丹、神犀丹效果非常好。

  • 濕熱證,寒熱像瘧疾一樣: 濕熱阻滯在膜原,應該用柴胡、厚朴、檳榔、草果、藿香、蒼朮、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藥來治療。

如果用藥後寒熱有規律地發作,而且病人不口渴,才可以用這些藥。否則會變成單純發熱沒有寒冷,坐立不安,甚至抽搐。

瘧疾是由於暑熱內伏,秋涼外束而形成的。如果夏天毛孔大開,汗液通暢,怎麼會得瘧疾?而這種寒熱有規律發作的症狀,是因為膜原屬於陽明的半表半裡,濕熱阻滯,導致營衛之氣失調引起的。這種情況雖然像瘧疾,但不能和瘧疾用相同的治療方法,應該參考又可達原飲的思路。瘧疾是因為外涼束縛,這種情況是由於體內濕氣阻滯。膜原位於半表半裡,就像少陽經位於陰陽交界處。營衛之氣來源於脾胃,如果脾胃被邪氣阻礙,營衛之氣就會失調,出現寒熱像瘧疾的症狀。

  • 濕熱證數日後,胸腹部稍微悶脹,知道餓卻不想吃: 這是因為濕邪蒙蔽了三焦,應該用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枇杷葉、佩蘭葉等藥來治療。佩蘭,古代《離騷》中用秋蘭佩戴,所以稱秋蘭為佩蘭。藥店裡賣的佩蘭,大多是糖草之類的東西,不能入藥。汪氏認為,古人所說的香草,都是指葉子的香氣,而不是花香,而現在的蘭花,葉子不香,肯定不是古代的蘭花。